论传统木雕设计中对女性之美的呈现
2019-09-10方兆文
方兆文
[摘要]人物,尤其是仕女题材,往往是传统雕塑、绘画的重要内容,历史上出现过许多艺术珍品。木雕是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在木雕创作中使用仕女元素,多角度呈现女性之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艺术思路,但却有很多细节值得注意。经过多年的木雕创作,对于仕女形象的运用、把握有许多尝试与总结,现对相关内容展开论述。
[关键词]木雕;仕女;女性美
中国木雕源远流长、工艺精湛,尤其以广东潮州、福建福州、浙江东阳三地的作品为佳,诞生了许多艺术名家、雕塑名品,林林总总,不胜枚举。但总体而言,木雕的种类可以分为宗教木雕、装饰雕塑两大门类,无论哪种类型的木雕,人物都是重要的创作题材,尤其是婀娜多姿的女性形象,历来被广大雕刻名家青睐,无论是仕女、仙佛、神话人物,还是历史典故、现实人物,均有对女性形象的运用,而对这一形象的塑造、运用能力,也极其考验创作者的功底。
一、木雕中的女性形象概述
在传统艺术审美中,女性往往给人以婀娜多姿、仪态端庄、曼妙优雅的阴柔之美,因此,任何的创作与创新,都应该在这一大前提下进行,这也是呈现女性之美的艺术基础。
木雕作品中对女性形象的创作,往往带有很强的理想化色彩,换句话说,往往要剔除不和谐的个人特征,依据男性审美标准,对女性形象进行艺术化加工、理想化处理,这就是为什么在众多的以女性为题材的艺术佳作中,时代审美特征凌驾于个人面貌特征之上,同一时代的作品,风格相近,审美趋同。例如,《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等唐代绘画中的仕女形象脸型圆润、体态丰腴,而《湘君湘夫人图》《秋风纨扇图》等明代仕女画中的仕女则显得清瘦、羸弱。
现今,在木雕作品中对女性形象的创作也要把握时代审美特征,无论是表现神话题材还是历史典故,都应符合当代人的美感体验,使作品既清新脱俗,又大方得体。
二、博采众长,提升对女性形象的塑造能力
在对整体审美特征有所把握之后,下一步要日积月累,不断琢磨总结,提高对女性形象的塑造能力。对美学的研究是“软实力”,而对技法的掌握则是“硬功夫”,只有软硬兼施,才能创作出优美得体的艺术作品,从而实现自身的追求与价值。
具体而言,有以下三方面的要点。
(一)广泛学习,领悟构图技巧、细节要素
木雕仅仅是灿烂的艺术星空中的一颗星,是一个很小的工艺美术分支,因此,要想真正提升对木雕技艺的掌握,须知“功夫在诗外”,需要广泛学习、借鉴其他艺术形式中的相关内容,博学是进步的基础。
上文提到,仕女题材的作品涵盖了许许多多的艺术形式,如何把握这些作品的精髓,并运用到自己的设计、创作中,对于木雕艺人而言是个重要的考验。
首先,要向中国古典文学、绘画学习如何表现形象,这样做既能开拓自己的艺术视野,又能为创新提供灵感来源。例如,在木雕作品《广寒宫》的创作过程中,笔者就参考了敦煌壁画中的“飞天”造型,阅读了许多专家论述,并结合中国画中山水、人物的表现手法,兼顾现代审美品位。作品依型取勢,最大限度地运用木材原料,既呈现了女性的婀娜姿态,又详略得当地刻画了山川、明月,突出了人物、景物的自然形态,达到了较为理想的预期。
其次,还应学习西方雕塑中对人物的写实化表现手法。东西方雕塑艺术的表现手法各有侧重,现代木雕艺术要想赢得关注,需要向西方雕塑学习人物造型、器官比例、块面塑造、衣纹样式等,弥补中国传统艺术偏重抽象化表达的不足。
西方艺术,尤其是古希腊雕塑艺术,造型塑造圆润流畅、刀法运用富有变化,这些优点都可以借鉴到人物、仕女形象木雕的创作中,展现人物神姿,从而更好地表现主题。
(二)充分准备,精细刻画
一件优秀的木雕作品的成型,离不开详尽的前期准备。而人物题材的雕塑,表情、动作、神态复杂,尤其需要小心地设计、制作。
首先,要选择质地优良的适合雕塑的木材。例如,黄杨木质地坚硬、纹理细腻、光泽度好。而且要选取清洁且无疤结的木料。
其次,每一块木材都是独一无二的,在创作前,应多角度审视原料,依照天然形态设计线稿图纸,还应塑造泥稿,不断调整形态,注意身体比例,精心安排衣纹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手法的具体运用上,不应太过详尽化、写实化。木雕作为传统艺术的一种,要注意对意境的运用与表达,在“欲说还休”中,给观者留下更大的想象空间,从而体现艺术之美。
(三)巧加琢磨,表现女性特有气质
具体到女性形象的塑造,要突出体现气质之美,传统文化赋予女子柔弱、感性、顺从的身份标签,这些形象气质可以作为木雕创作的参考,对女性气质的表现,则远不局限于此。
例如,笔者的作品《女娲补天》中,通过对木料自然形态的运用,倾斜向上的姿态富于力量之美,对女娲面部肌理、头发、表情的塑造细腻柔和,体现温和之美;对石头的塑造则流露粗粝之风,人物胸部以下,不加雕琢,简单削砍,体现自然之美。作品整体呈现刚强有力的形象,这也与现代社会女性地位的提高相呼应,既取法于传统文化,又结合时代风格。
三、取材于生活,让人物雕塑活灵活现
著名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优秀的艺术作品需要从生活中获取灵感,出色的雕刻家也应留心生活,观察生活,做生活的记录者,将生活元素体现在木雕作品中,作品才更有生机,才会充满生命气息。
许多在雕塑领域卓有成就的大师,都是生活的观察者。例如,福州木雕艺术的代表性人物阮宝光大师就曾提出,木雕艺术应该向舞台艺术学习,在看戏时,特别注意演员的一举一动、一招一式,做到默然于心,对其形象进行艺术化加工,作为雕刻创作时的参照。
不仅是戏曲,歌舞、话剧甚至普通人生活中的举止动作、表情神态,都可以作为雕刻灵感的来源,艺术家首先是生活的观察者,处处留心生活,才能在实践中碰撞、激发出创作的灵感,达到较高的艺术高度。
总之,木雕仕女艺术作品的设计、创作,要在传统的技艺与现代艺术手法之间找到平衡点,结合材料属性,刻画古今人物的形象和女性之美,另外要注重凝重洗练、适度变形,打造与众不同的风格特色,努力在艺与美、工与艺、美与创新之中潜心探求,实现四者的巧妙融合,为自己的艺术添彩。
参考文献:
[1]陈平阳.中国古代女性审美观与传统仕女形象[J].国画家,2018(3):76-77.
[2]赵茹君.浅谈木雕中的仕女形象[J].中国集体经济,2014(5):63-65.
[3]潘发清.木雕仕女形象创作浅谈[J].雕塑,2009(3).
[4]邹敏智.玉不琢,不成器:从汉白玉雕《仕女》作品谈艺术的创造[J].雕塑,2012(3):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