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课堂提高学生参与有效性的策略

2019-09-10施菊香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19年6期
关键词:参与导入小学数学

施菊香

摘要:教师要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应该做好以下五方面的工作:一是深度理解教材,确立教学目标;二是做好导入工作,引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三是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改变教学方式;四是挖掘资源,分层练习,提高学生参与解题的积极性;五是课后延伸,不断拓展。

关键词:理解教材;小学数学;参与;导入

笔者通过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发现:数学教学的主要阵地在课堂,数学课堂上,学生有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是决定一节课是否有效的关键。如何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是数学教师应该深思并为之努力的方向。

一、深度理解教材,确立教学目标

作为教师一定要明白:“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它对学生的学习起着调整和控制作用,并最终决定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要把握好方向,深度理解教材,确立正确到位的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笔算”时,教师应深度理解教材,理解教材情景图中所提供的信息及其含义——让学生明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意义与一位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表示几个几是多少的乘法”。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列出算式。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大部分都会列式,那么,本课的重点就在于通过推理,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时“进位”的算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滲透推理的思想。其实,如果执教班级的学生的整体水平较高,或者学校的整体信息化水平较高,那么教师在明确了教学方向后,可以大胆地让学生在电脑上自行去搜集生活中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例子,以此让学生积极探索并理解计算方法。笔者在教学的时候,就依据学生搜集的素材,适时用课件展示教材例题的情境图:有32个班级,每班48人,老师准备给每个同学一人一盒牛奶,那么,老师要准备多少盒牛奶?学生用已经学过的方法轻松计算出答案,效率非常高。

二、良好的导入,引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应挖掘学生的经验潜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经验水平,在课堂伊始就引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能情绪饱满地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因材施教。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由于学生已掌握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我就采用悬念式导入: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否和能被2、5整除的数一样看个位就能判断呢?从而产生知识冲突。接着,我让学生随意列举数字,我迅速地判断其是否能被3整除,并让学生加以验证,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自然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三、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改变教学方式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会有无法预设的变化。作为教师,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独立的思考时间与空间,不要怕学生的发问会打乱自己的教学思路,更不要怕回答不了学生的问题有损自己的威望和形象,一定要让学生敢于说想法,善于提问题,这样才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提问的主动性。

四、挖掘资源,分层练习,提高学生参与解题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的目标是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课堂练习作为一种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手段,在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学中,教师布置的课堂练习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直观到抽象、由简单到综合的原则。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的富有一定生活情趣和探索空间的练习,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思考、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我设计了几道利用公式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的习题,全班同学完成得很好。接着,我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一个游泳池长50米,宽20米,高2米,要在四周和底部铺上瓷砖,所需瓷砖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大部分学生都明白只要算出五个面的面积,此题便迎刃而解。我又就地取材,即兴布置了一道习题:一个教室长18米,宽16米,高4米,要在教室的四周贴上边长为1.5米的正方形瓷砖,则所需瓷砖的面积至少是多少平方米?面对这样的问题,相当一部分学生无从下手。我就引导学生观察我们经常去学习的多媒体教室,并稍加点拨,学生就恍然大悟,也体会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为生活服务”的道理。

五、课后延伸,不断拓展

40分钟的课堂学习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有效的课后学习是学生对知识进行延伸和拓展的重要环节。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在已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平形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大部分学生无法理解“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形四边形进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做法。我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合作拼、剪。学生经过猜想、操作、验证,得出结论:(1)三角形纸片的三个角向内对折,变成一个小长方形,得到长方形的长是原来三角形底的一半,宽就是三角形的高的一半,为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小长方形面积的2倍。2倍与其中的一个“一半”抵消,还剩一个“一半”。为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2)三角形的顶角向底边平行对折,再沿折痕剪开,把得到的小三角形沿中间对折再剪开,分别补在剩下图形的两侧,变成一个长方形。三角形的底没变,高缩小了一半,为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不但进一步理解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也培养了自己动手、动脑的能力。

总之,数学课堂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探讨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并在实践中加以完善。

(责任编辑:韩晓洁)

猜你喜欢

参与导入小学数学
“参与”北约军演的UFO
关于有效思品课堂的几点思考
新课改下构建高效课堂的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联系式教学法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的运用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