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色专业化高校智库的国际经验借鉴及启示

2019-09-10聂峰英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19年1期
关键词:高校智库

聂峰英

摘要:[目的/意义]在高校智库的建设思路上,特色专业化建设已成为共识。[方法/过程]依据魏一鸣课题组对全球较为著名且已有一定影响力的314家气候变化智库的评估数据遴选出7家高校气候变化智库为研究对象,应用网络调查和案例分析法,梳理剖析国际典型高校气候变化智库的主要特征,学习和借鉴国外顶尖气候变化智库的发展经验找出自身差距。[结果/结论]整合国内相关高校的优势科研资源,以多机构联盟的方式、采用虚拟网络形式的松散型组织结构和项目小组形式建立气候变化智库,实现1+1>2的协同效应。

关键词:高校智库  智库专业化  气候变化智库

分类号:C24

DOI: 10.19318/j.cnki.issn.2096-1634.2019.01.05

智库又称智囊团或智慧库,广义上是指专门从事公共政策研究的咨询机构。当今世界,智库已成为影响政府决策、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1]。智库概念起源于美国,智库建设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二战后智库数量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智库发展的多样性催生了一批专业化智库。智库专业化特指专注于某一领域,以专业知识为背景致力于该领域的政策研究,并提供客观的分析和具体的解决方案。2014年2月教育部印发“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推进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2]。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强调“深入实施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重点建设50至100个国家亟需、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的专业化高端智库”[3]。刘奇葆在清华大学调研时更是强调,“智库越是专业越是著名,要坚持走专业化路子,优先发展专业化智库”[4]。周仲高从对智库的分类与定位的要求指出“要重视专业型智库的建设,发展特色型智库,鼓励和支持在某一专业、某一领域有深入、持续研究的专业型智库发展”[5]。在高校智库的建设思路上,特色专业化建设已成为了共识。气候变化智库正是一种特色专业化智库。气候变化原本是一个特定的、专门性的自然环境概念,是指由人类活动所引起的气候改变现象。随着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日益“绿色化”和“低碳化”,现今已转变为环境、科技、经济、政治和外交等多学科领域交叉的综合性重大战略问题。由于气候变化直接关乎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方式和能源发展战略,不可否认,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效应。因此,气候变化智库赢得了发展先机。历来以“气象人才的摇篮”著称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大气科学学科在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中两次蝉联全国第一、获评A+等级,2011年10月29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依托气象特色签约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罗克伦理学研究所,建立了气候变化与公共政策研究智库[6]。但魏一鸣课题组[7]对314家全球气候变化智库影响力的评估结果显示,我国气候变化智库,榜上无名。基于此,梳理剖析国际典型高校气候变化智库的主要特征,学习和借鉴国外顶尖气候变化智库的发展经验对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乃至我国高校特色专业化智库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1  国际典型高校气候变化智库案例选择

高校在气候变化研究领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关键作用。魏一鸣课题组[7]对全球气候变化智库影响力的评估结果显示,在综合影响力前50名的气候变化智库中,有23所高校气候变化智库。在这23所高校中,来自美国的高校最多,有12所,占52%;其次是加拿大、英国和澳大利亚,分别占18%、13%和9%;瑞典和德国均占4%。特别是在前10名的气候变化智库中,高校氣候变化智库占7家,这7所高校有4所来自美国,可见,在从事气候变化研究的高校范围内,美国高校仍占主导地位。而且英国和美国最好的高校都在气候变化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如美国的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英国的剑桥大学和帝国理工学院等。究其原因,这主要是由于高校是科学研究的主力军之一,具有智力密集、学科综合交叉和国际学术交流广泛的优势。同时,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多,社会辐射面广,对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影响大。因此,本文以国外高校气候变化智库运行机制为研究目标,依据魏一鸣课题组对全球较为著名且已有一定影响力的314家气候变化智库的评估数据遴选出7家高校气候变化智库为研究对象(详见表1),结合网络调查和案例分析法,分析它们的组织与运行机制特征,以期为我国特色专业化高校智库建设提供参考。

2  国际典型高校气候变化智库案例剖析

2.1  主要特色

高校气候变化智库是指依托于一所或多所著名大学,并借助于所依托高校优势学科的研究活动及成果,致力于全球范围内“应对气候变化”“适应气候变化”和“减缓气候变化”等开展跨学科综合性研究。通过网络调查和国际典型案例分析总结归纳高校气候变化智库中的主要特征,包括以下5个方面。

2.1.1  依托高校资源,立足优势学科  高校气候变化智库在组织结构上隶属于一所或多所著名大学,这使得其在利用高校优势学科资源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格兰瑟姆气候变化与环境研究所用以实现对海洋动态建模的帝国理工海洋模型,便是由帝国理工学院首先开发的,格兰瑟姆气候变化与环境研究所将该研究成功应用于各项研究活动并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利用高校优势学科资源的典型代表。

2.1.2  组织结构灵活  组织结构上以智库主任负责制为主,同时又以项目的形式组织科研人员开展研究工作。除了部分管理人员外,大部分研究人员来源于所依托学校的教授和博士研究生,同时该领域内与智库相关的其他知名学者、政府人员等也参与进来,因此其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较为灵活,既有依托高校设立的专门智库,如剑桥大学气候变化减缓研究中心;也有松散型的网络式智库,如英国廷德尔气候变化研究中心等。

2.1.3  注重人才培养  高校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培养人才,因此高校气候变化智库非常重视研究生的培养。如剑桥大学气候变化减缓研究中心有专门的博士生培养项目,用来培养气候变化减缓等相关领域的年轻人才;格兰瑟姆气候变化与环境研究所通过与企业合作提供奖学金的方式加强对博士生的培养;英国廷德尔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为了加强人才培养和学科交叉设置了专门的博士生培养项目,不仅扩充了研究中心的研究实力,同时也拓宽了博士研究生的视野,为气候变化领域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2.1.4  经费来源多元化  以政府科学基金资助和基金会、企业、非营利性组织等社会力量为主,个人和其他力量为辅。如剑桥大学气候变化减缓研究中心项目经费主要由欧洲委员会、三畿尼受托基金组织、工程和物理科学研究委员会和欧洲框架计划资助;东英吉利亚大学气候研究中心的研究除受到政府部门、政府间机构的资助外,还受到学术基金理事会、慈善基金会、非政府组织和企业的资助;而格兰瑟姆气候变化与环境研究所的活动经费主要由格兰瑟姆家族于1997年成立的格兰瑟姆保护环境基金会所提供。

2.1.5  跨学科、跨单位协作化  由于高校气候变化智库依托具有优势学科资源的著名大学,其气候变化相关领域的研究水平较高,具有较强的跨学科合作研究能力,能够充分整合和利用高校的优势资源。气候变化领域的科学研究需要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研究知识和数据的支持,同时高校气候变化智库的研究人员大部分来自于高校的各个学院、各个学科,其各自的研究领域涉及十分广泛。如英国廷德尔气候变化研究中心拥有近200名成员,从博士研究人员到教授,学科背景包括自然科学、工程学、社会科学和经济学等,同时,该研究中心有7个核心合作伙伴,分别是东安格利亚大学、曼彻斯特大学、南安普敦大学、牛津大学、纽卡斯尔大学、萨塞克斯大学和剑桥大学。

2.2  项目及经费来源多途径

支持高校气候变化智库的项目来源可概括为机构委托和主动申请两种。政府、政府间机构或企业会委托智库开展气候变化领域的项目研究,而智库也会主动向政府申请经费开展项目研究。因此,气候变化智库的经费来源包括以下几种途径。

2.2.1  来源于政府、政府间机构及学校资助  在高校气候变化智库的经费来源中,政府、政府间机构及学校资助的经费占主要地位,这对促进气候变化机构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如英国廷德尔气候变化研究中心的主要资金由自然环境研究委员会、工程和物理科学研究委员会以及经济和社会研究委员会核心资助。

2.2.2  来源于社会力量的支持  除政府、政府间机构及学校资助外,高校气候变化智库还受到广泛的社会力量的支持,包括基金会、慈善组织等非营利组织、企业和个人等。如哈佛大学国际事务中心活动经费除校方提供外,主要得到福特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和卡内基国际和平捐助基金几个东部财团控制的大基金会的资助,其它基金会如约翰逊基金会、蒂森基金会、凯特林基金会、卢布里佐尔基金会等对它的某些研究项目也给予部分资助。此外,也接受个人的捐助,狄龙家族为主要捐助者。

2.2.3  企业通过与智库合作开展项目研究、设立奖学金等途径为智库提供经费支持  Old Mutual公司作为一家国际长期储蓄机构,以向格兰瑟姆气候变化与环境研究所提供博士生奖学金的形式为其提供经费资助。

2.3  研究成果推广方式多样化

高校气候变化智库研究成果的发布推广方式主要包括期刊/会议论文、研究报告/工作简报、年报、公众演讲/新闻采访、学术论坛/学术会议以及其他的一些发布推广传播方式。

(1)通过在同行评议的期刊或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是一个很重要的推广方式,既是为了向气候变化领域相关的专家展示研究成果,也是为了后续项目非技术性信息的发布增加可信度。高校在氣候变化学术影响力上占有绝对主导地位,魏一鸣课题组的评估结果显示,学术影响力前10名的全部为高校智库,前50名中有40家高校智库,这是因为高校本身在学术研究上具有一定优势和特长。

(2)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发布气候变化热点的研究报告和工作简报,帮助决策者和公众了解当前社会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焦点及关注新闻背后的具体数据和相关证据。如格兰瑟姆气候变化与环境研究所把新闻发布会公开的文件、研究数据等不定期地以刊物的形式进行发布,进而影响政府和企业的决策和政策制定。大部分高校气候变化智库每年都会发布该智库的年度报告,用来汇总当年度智库的各项研究活动进展情况及下一年度的工作计划等。如麻省理工学院全球变化科学与政策联合计划发布的2018年食物、水、能源和气候展望研究报告,报告基于对人口与经济增长、技术变化、巴黎协议NDC和其他因素的严格、综合分析,并预测了本世纪可能出现的全球和区域环境变化。

(3)通过年度讲座、公众演讲和新闻媒介将智库的研究成果以直观的方式推广传播给公众,使社会公众能更及时地了解该智库在气候变化领域的研究动态。如格兰瑟姆气候变化与环境研究所每年都会通过年度讲座、公开演讲、媒体采访等多种途径向公众推广传播中心研究成果,普及气候变化领域知识。

(4)通过发起气候变化相关领域的学术论坛或学术会议吸引该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共同参与到智库的研究工作中来。同样,智库也可以积极参与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其他学术会议或学术论坛中,从而为更好地开展气候变化领域的研究工作提供支持。如麻省理工学院全球变化科学与政策联合计划项目每年举办气候变化论坛,邀请有关全世界政策发展的主要专家,就主要国家和地区在履行国家发展承诺方面进展如何,提供他们的观点。

(5)其他的研究成果发布推广传播途径还包括微博、微信、博客、在线视频网站、新闻媒介、社交网站等。

2.4  组织结构

大多数高校气候变化智库都以中心主任负责制作为其组织结构的基本方式,并辅之以指导委员会或理事会制定中心战略,指导中心工作,中心研究人员则以项目成员的方式参与到研究工作中(见图1)。

2.4.1  由知名教授或学者负责整个中心的运作和管理  高校气候变化智库依托高校设立,其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大部分都是来自于各学院、各学科的教授、博士生等,在各自领域都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智库主任负责智库的宏观管理和决策,一般由智库所依托高校的知名教授或学者担任。因此,在对整个中心的运作和管理方面能够与科研紧密结合,更好地发挥智库在科学研究领域的优势,从而保证对相关领域的持续研究。

2.4.2  组织机制灵活  由于高校气候变化智库的组织结构以智库主任负责制为主,同时又以项目的形式组织科研人员开展研究工作,因此其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较为灵活,既有依托高校设立的专门研究中心,如剑桥大学气候变化减缓研究中心隶属于剑桥大学土地经济系的跨学科研究中心;也有虚拟网络形式的松散型组织结构,如英国廷德尔气候变化研究中心是松散型组织结构的一个典型案例,该研究中心的组织形式是由英国7所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组成的一个独特的合作伙伴关系,这些合作伙伴制定了廷德尔的运行章程。

2.4.3  人员流动性强  高校气候变化智库与高校之间的紧密联系,使得教授、研究生、访问学者等成为该类机构研究人员的主要来源。另外,很多高校气候变化智库还聘请知名学者、政府官员等参与进来。这也使得该类气候变化智库所属的研究人员流动性较强。格兰瑟姆气候变化与环境研究所、剑桥大学气候变化减缓研究中心、英国廷德尔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哈佛大学国际气候协议项目等都有大部分博士研究生,随着博士研究生的加入、毕业等,研究人员处于周期性的流动中。

2.5  差异比较

从表1及7所高校气候变化智库网站调研比较获悉,成立最早的是哈佛大学国际事务研究中心;组织结构上除英国廷德尔气候变化研究中心是松散型的网络式智库,其他6所均以智库主任负责制为主,同时又以项目的形式组织科研人员开展研究工作;人员结构、经费来源及智库成果发布方式皆大同小异。

高校气候变化智库是依托具有优势学科资源的著名大学建立的,所以上述7所高校气候变化智库最大的差异表现在各自充分整合和利用本校的优势资源,致力于推动与气候变化领域相关的科学研究。

(1)哈佛大学国际事务研究中心:宗旨是“鼓励各学科学者和其他国家的高级官员对世界根本问题进行高级研究”,致力于对全球范围内气候变化的成因、影响、预测、减缓、适应等开展跨学科综合性研究的气候变化领域智库。

(2)麻省理工学院全球变化科学和政策联合计划:首要任务是进行高级全球大气气体成分实验,对温室气体及消耗臭氧气体进行高频测量。采用联合方案综合全球系统建模,用于对全球变化进行模拟,以及对政策影响进行评估,同时还提供了一个对全球变化问题各组成部分进行研究的平台。

(3)东英吉利亚大学气候研究中心:研究自然和人为气候转变的世界权威智库,在联合国报告撰写中扮演领导角色。提供了自1978年延续到现在的世界陆地网格温度数据集,构建全球温度数据集和数据库、树木年轮数据库。

(4)格兰瑟姆气候变化与环境研究所:在已有的帝国理工海洋模型基础上加以扩展,以解决诸如冰原稳定性、极地冰层融化和海洋气候环境相互作用的问题,从而形成自身的核心优势。

(5)哈佛大学国际气候协议项目:研究重点是政策架构、关键设计元素以及国际和国内气候变化政策的制度层面。持续开展关于2012年后京都时代可供选择的全球气候变化制度研究,侧重于如何将研究成果与政府政策相结合,为此专门组织来自世界各地的政策制定者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从中学习和了解气候变化政策实践者的思想和理念,进而引导研究的重点方向和重点领域。

(6)剑桥大学气候变化减缓研究中心:主要开展跨学科学术研究,通过研究缓解(减少气候变化)和适应(减少气候变化发生时的风险)以确定和评估在考虑全球经济发展的同时降低气候变化风险的政策。研究核心是开发综合模型,通过将经济、环境、能源、土地和公共卫生知识联系起来,使社会和物理过程的复杂性得以显现。重点关注气候变化经济学和减缓战略研究。

(7)英国廷德尔气候变化研究中心:自2000年成立以来,力推对所有主要能源部门减排的基本分析,对气候影响,风险和适应方案的理解,公众对气候变化的看法以及气候谈判和政策制定的治理。对英国和国际气候变化政策的长期战略的设计和实现施以开创性影响,为社会向可持续低碳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未来过渡提供证据。

3  差距与借鉴

3.1  认识差距

与全球范围内同类型的、知名的、高水平的智库相比,我国现有高校气候变化研究机构在科研实力、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能力、社会影响力以及国际影响力等方面仍然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

3.1.1  科研实力  综观国外高校气候变化智库的研究领域、研究成果等,都是建立在所依托高校的优势学科和核心研究领域基础上,结合已有成果,逐步形成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核心优势。其研究人员拥有在高水平的国际期刊、国际会议上发表高质量论文的能力,研究成果成为政府在制定气候變化政策时的重要参考。国内研究机构由于成立时间短(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候变化与公共政策研究智库成立于2011年10月),在这些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同类机构相比差距较大。

3.1.2  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能力  从上述对国际典型高校气候变化智库的主要特征及经验的调研结果分析来看,与国外这些智库相比,我国高校设立的一些气候变化研究机构的人才培养工作主要依靠所涉及学科单独完成,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候变化与公共政策研究智库虽主动融入本校学科,利用自身人才优势,积极鼓励气候政治、气候经济、气候伦理、气候法律与政策等方面研究,但尚缺乏对气候变化学科和人才培养体系的长远建设规划,不利于气候变化领域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再如北京师范大学开设的“BELL绿色示范课程”是建设气候变化综合学科的有益尝试和积极探索[15]。但总体上看,与国外同类智库的差距比较明显。

3.1.3  社会影响力  筑牢政府、高校、社会组织、企业、公众“五位一体”的行动框架,让气候变化推广传播真正成为社会共识全民行动。鉴于高校在知识传播与普及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其必然要在这行动框架中承担重要职责。然而,目前国内的高校气候变化研究机构在科普工作方面尚不完善,甚至很多机构并没有将公众宣传推广作为一项工作重点。反观大部分国外高校气候变化智库都将为社会公众提供气候变化知识,提升其对气候变化科学知识的认知水平作为长远的工作目标,往往通过公众演讲、公众社交平台、免费在线视频点播、宣传册发放等服务方式,融合民间语言和传统思维,让社会公众从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感受到气候变化,使气候变化推广传播更加接地气,更易于接受,用有思想、有深度的问题为受众答疑解惑,并鼓励社会公众参与本国气候变化政策的制定。

3.1.4  国际影响力  大部分国际知名的高校气候变化智库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先行者”,源源不断地为本国政府提供有价值的气候变化领域的科学研究报告及重要数据,成为支撑本国参与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专家智库和支撑平台,提升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力,加强国际影响力。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的撰写、评审等工作中,这些智库的重要专家学者的身影成为多极化世界中强大的一极。同时,国外高校气候变化智库还在国际知名的气候变化领域的重要学术期刊、学术会议上发表科学研究成果,不仅展示了其科研成果,而且为提升机构的国际影响力奠定了基础。而与之相比,我国现有的高校气候变化研究机构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成果较少,参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IPCC报告撰写等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

3.2  经验借鉴

通过上述7所高校气候变化智库案例分析不难发现,国外众多高校都在气候变化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科研基础和较强的研究实力。因此,应该整合国内相关高校的优势科研资源,以多机构联盟的方式建立气候变化智库。同时,还可邀请国外著名高校的气候变化智库参与,以理事会成员的身份共同开展研究。拟建智库不设实体单位,采用虚拟网络形式的松散型组织结构和项目小组形式,各高校研究机构以理事会成员身份参与智库的研究工作,拟建智库本身不承担研究主体职能,研究工作主要依靠所属高校机构的科研人员承担。拟建智库设立首席科学家,并由首席科学家担任主任一职,智库主任统一负责管理拟建智库的各项事务,并向理事会汇报。拟建智库设立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对拟建智库的科学研究予以指导(详见图2)。

(1)多机构联盟方式使现有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保证各气候变化研究机构能够更好地利用自身已有优势,同时又可发挥不同机构之间优势互补的作用,更快地提升我国的气候变化研究水平。

(2)虚拟网络形式的松散型组织结构和项目小组形式较好地保障智库的正常运行和项目研究的持续进行。在图2结构中,拟建智库的成员与成员之间更容易建立一种持续的合作关系,智库能够统一协调与利用现有各气候变化研究机构的优势研究资源,项目小组能够将隶属于不同高校气候变化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项目的方式组织起来,在智库的统一监管和项目负责人的协调下,使不同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的研究人员通力合作、各展所长,高效优质地完成智库中心承担的各项研究工作。

(3)拟建智库设立理事会和学术委员会智库制定运行章程,用来指导和规范中心的日常管理,明确学术委员会、理事会的职责与运作方式;理事会和学术委员会对拟建智库的发展战略、长期规划、科学研究予以审议和指导,并负责协调和监督研究活动的开展等工作;各高校机构可采取联合培养或独立培养方式为气候变化领域培养专业人才,加强人才梯队建设。

(4)拟建智库运行的理念是资源整合、协同竞争、开放合作,即拟建智库要整合多个高校机构在学科、课程、人才、科研等方面的优势,实现1+1>2的协同效应;同时,多个高校机构既要协作应对外部机构的竞争,在拟建智库内部也要通过竞争来不断提升研究水平和研究实力;此外,拟建智库要不断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在共享现有学术资源的基础上与国外知名学术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实现更大范围内的资源共享。

(5)与上述7所高校气候变化智库相比,我国高校气候变化智库在注重跨学科交叉研究和专业化分工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当前我国气候变化智库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一定要清醒地认识自身优劣势,引导社会公众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深耕拓展专业领域,加强跨领域交叉合作研究,提高核心竞争力,推出具有权威性和重大影响力的智库产品,加强向国际社会宣传推介,提高我国气候变化智库参与全球议题的能力,融入全球研究网络,提升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进一步发挥智库“二轨外交”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佳宁, 张晓月. 智库的起源、历程及趋势[J]. 重庆社会科学, 2012(10): 102-109.

[2] 教育部印发“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EB/OL]. [2018-07-20]. http://www.gov.cn/gzdt/2014-02/28/content_2625304.htm.

[3] 加強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EB/OL]. [2018-07-20]. http://www.gov.cn/xinwen/2015-01/20/content_2807126.htm.

[4] 刘奇葆在清华大学调研时强调:发挥高校独特优势 大力推进智库建设[EB/OL]. [2018-07-20]. http://cpc.people.com.cn/n/2015/0509/c64094-26973529.html.

[5] 周仲高. 智库的科学分类与准确定位[J]. 重庆社会科学, 2013(3): 116-120.

[6] 贾冰. 南信大打造气候变化与公共政策研究智库[N]. 中国气象报, 2011-11-01(003).

[7] 魏一鸣, 王兆华, 等. 气候变化智库:国外典型案例[M].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6: 219-289.

[8] HARVARD. Harvard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Affairs Studies[EB/OL]. [2018-07-26]. https://wcfia.harvard.edu/.

[9] MIT. MIT Joint Program on the Science and Policy of Global Change[EB/OL]. [2018-07-26]. http://globalchange.mit.edu/.

[10] Climatic Research Unit[EB/OL]. [2018-07-28]. http://www.cru.uea.ac.uk/.

[11]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Grantham Institute for Climate Change[EB/OL]. [2018-07-28]. https://www.imperial.ac.uk/grantham/.

[12] HARVARD. Harvard project on Climate Agreements[EB/OL]. [2018-07-28]. https://www.belfercenter.org/project/harvard-project-climate-agreements.

[13]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Cambridge Centre for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Research[EB/OL]. [2018-08-02]. http://www.4cmr.group.cam.ac.uk/.

[14] TyndaCentre.Tynda Centre for Climate Change Research[EB/OL]. [2018-08-02]. http://www.tyndall.ac.uk/.

[15] BELL綠色示范课程[EB/OL]. [2018-08-06]. http://www.chinaeol.net/bell-green/sd/default.asp.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and Its Implication on Featured Professional University-Affiliated Think Tank —Taking Climate Change Think Tank as an Example

Nie Fengy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Technology, Nanjing 210044

Abstract: [Purpose/significan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affiliated think tanks, the characteristics with professionalization development has become a consensus. [Method/process] Based on the evaluation data of 314 climate change think tanks that are well-known and influential in the world from research report of Wei Yiming’s group, this paper selects seven university climate change think tanks as research objects. Through network survey and case study, this paper comb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absorbs and learns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foreign top climate change think tanks, and finds out the gap. [Result/conclusion] It concludes that to set up climate change think tank should integrate the superior scientific research resources of relevant domestic universities, withthe multi-unit alliance, adopt the loos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in virtual network and form the project team, in order to achieve synergy effect of 1+1>2.

Keywords: university-affiliated think tank    think tank specialization    climate change think tank

猜你喜欢

高校智库
高校智库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中的作用及服务模式
论高校智库建设的伦理逻辑
高校智库:学术立场与社会关切
建设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路径分析
激励视角下高校智库协同决策机制研究
建言献策如何影响政府决策
教育研究推动政府决策的问题及路径
面向计算机专业的高校智库信息服务模式研发
关于加强天津高校智库建设的研究
高校智库服务教育综合改革的价值、困境与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