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镇聚居地公共空间活力解析

2019-09-10张璎瑛赵秀敏石坚韧

小城镇建设 2019年1期
关键词:公共空间

张璎瑛 赵秀敏 石坚韧

摘要:本研究基于空间形态学、体育学、行为心理學等,对乡镇聚居地公共空间活力进行研究,提出促进乡镇聚居地公共空间活力营造的策略。本文通过对空间活力相关文献的总结和归纳提出假设:当空间具备畅通的可达性、良好的可视性、恰当的功能混合、适宜的空间形态、充足的绿化量和安全性这六个空间要素时,乡镇聚居地公共空间的活力和质量能够很好地被改善。通过案例分析与比较,将六种空间活力指标外化成为空间活力模式语言,形成积极的乡镇聚居地公共空间活力营造策略。

关键词:聚居地;公共空间;活力指标;空间营造策略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9.01.009·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章编号:1009-1483(2019)01-0062-09·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f Vitality of Public Spaces in Township

ZHANG Yingying, ZHAO Xiumin, SHI Jianren

[Abstract] Based on spatial morphology, physical education, and behavioral psychology, this study studies the vitality of public spaces in township, and proposes strategies to promote the vitality of public spaces in towns and villages.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hypothesis after summarizing the literature related to space vitality: vitality and quality of public space in township settlements can be improved very well when the space has the six spatial elements of unobstructed accessibility, good visibility, proper function mix, appropriate spatial form, sufficient green volume, and security. Through cas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the six spatial form vibrant elements have been externalized into the vital space pattern language, forming an active strategy for creating vitality of township space.

[Keywords] settlement; public space; vitality indicator; spatial construction strategy

引言

近几十年以来,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从满足必要需求转为可选择的多样化生活。曾经单调、固定的生活也逐渐演变得多姿多彩,人们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来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与此相反的是,人们的身体素质逐年下降,肥胖、患心血管疾病等现象明显增多。更多的乡镇聚居地居民开始关心自己的身心健康,休闲健身活动逐渐成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目前关于乡镇聚居地公共空间层面的活力研究尚无经典论著,但将“活力”作为衡量空间品质关键词的关于城市活力的研究已有不少。1960年至今,国内外对城市中空间的活力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简·雅各布斯通过观察城市街道,认为活力与空间形态、人行密度、功能混合度和建筑年代等有关[1];扬·盖尔谈及可达性、空间形态和功能混合度三个要素对公共空间活力的重要性[2];高桥鹰志 EBS组等则强调日常生活中人的行为与环境舒适度之间的关系[3];Anna Chiesura提出自然空间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4]。大量的空间活力相关理论和要素被一一提出,2002年国内开始出现空间活力相关研究。陈圣浩对社区运动休闲景观进行现状调研[5];孟祥彬、于滨综合健康与运动两者的关系,提出园林运动空间的理念[6];李萍提出公共空间活力的四个活力影响因素和公共空间活力设计六大手法[7]。

通过对以往文献的研究,可将衡量公共空间活力的主要指标归纳为六大类:可视性、可达性、功能混合度、空间形态、绿化量和安全性。本文也将从这六个方面对乡镇聚居地公共空间活力的影响因素进行重点分析(见图1)。

1相关概念

1.1乡镇聚居地公共空间

“乡镇聚居地”是乡镇区域中拥有联系且有着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群共同居住的一定区域,是拥有地域、人、互动和认同四要素的城市“细胞”。而乡镇聚居地公共空间是乡镇聚居地的公共部分,是向公众开放的同时为乡镇聚居地居民服务的场所。其主要功能是承载乡镇聚居地的各类公共使用和活动,并支持人们的交往、满足居民社会生活的需要,且体现出乡镇居住空间的历史内涵与文化传统。

1.2乡镇聚居地公共空间活力

本文以乡镇聚居地公共空间建设为落脚点,在功能多样化的同时,强调居住与健身合一。乡镇聚居地公共空间活力是指:乡镇聚居地中的休闲运动场所共同形成的活动空间,以适应居民多样化需求,即乡镇聚居地在满足基本室内居住生活功能外还兼具室外休闲、健身、聚会交流等多种功能。在具有活力的乡镇聚居地中,人们生活的重点不再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是将生活重心外移,去进行各式各样的休闲活动(见图2)。聚居地公共空间是以人的活动为其空间活力的验证方式,为居民提供更加“积极”的公共空间,促进人的行为活动与交往欲望,给居民带来身心的愉悦和行为与交往活动的持续发生。

1.3空间活力指标

本文将乡镇聚居地公共空间活力的构成指标归纳成六大项,即可达性、可视性、功能混合度、空间形态、绿化量和安全性。

(1)空间可达性:活动场地容易到达、方便进出。

(2)可视性:活动场地容易看见,可看见场地的面积大小。

(3)功能混合度:活动场地内可进行多种活动。

(4)空间形态:活动场地边界有形状、场地垂直方向有高差起伏。

(5)绿化量:活动场地中有丰富的植物种类、水景。

(6)安全性:活动场地无障碍、设施安全、场地安全、植物安全。

1.4活力模式语言

乡镇聚居地公共空间的活力营造是否有规律可循?是否能够套用经典、或是改造变化?活力模式语言就是寻求空间活化设计的规律,在活力指标范围内建立活力指标影响要素,形成两者的相互关系,将这种关系转变成模式语言。乡镇聚居地和活力建立了关于活力指标和影响要素的模式语言理论体系,用以描绘乡镇聚居地公共空间的场所状态。

2乡镇聚居地公共空间活力的营造原则

2.1情感与视觉并重

遵从以情感为导向的运动行为体验和以视觉为导向的乡镇聚居地空间营造两个原则来构建乡镇聚居地公共空间活力。以人的情感作为行为体验的切入点,从人的日常活动行为角度出发,对空间的功能、尺度和形式等方面进行设计,给居民更加丰富的休闲生活体验,从而实现以人为本的公共空间活力设计理念。视觉形式语言是通过设计理念外化的材质、色彩、形状等活力指标所组合而成的视觉样式。乡镇聚居地公共空间活力设计是服务于居民的日常运动、娱乐、休闲和文化生活的,视觉与情感的一体化设计能够满足人们视觉上的观赏美感。情感与视觉相辅相成,视觉景观营造带动人在公共空间活力的行为体验上升到情感层面,为环境或使用者创造积极的价值,从基本的日常生活到复杂的精神世界真正涉及人的需要。

2.2空间营建多维度

活力与乡镇聚居地公共空间的各个维度密切相关,活力的营造应在时间、空间、强度和内容等方面把握合适的“度”。鄉镇聚居地记录着人们形式复杂多样的日常生活。正因人类活动的多样性,造就了公共空间活力的多样性,因此,公共空间活力必须能够兼容多种行为、用途和活动,如散步、对话、使用娱乐设施、放松或是定期的乡镇聚居地活动。乡镇聚居地公共空间活力是具有兼容性的,能够包容在乡镇聚居地环境中不同类型空间的设计,以运动为核心,涵盖乡镇聚居地生活时间、空间、年龄三个维度,充分考虑老人、青年、小孩等不同人群在乡镇聚居地中的全天候生活需求。打造包括街区广场、线性空间、中心花园、组团庭院在内的多个乡镇聚居地活动场所,充分满足居民日常的观赏、娱乐、运动、交往等多样化需求(见图3)。

2.3功能复合化

多样化功能间的混合利用不仅会丰富乡镇聚居地公共空间的多样性,同时会带来更多的从属使用功能,以此来保持乡镇聚居地公共空间活力和“人气”。积极的乡镇聚居地公共空间活力设计必须遵循一定的策略。土地的多样混合使用、通达性优良的街道系统和良好的公共交通系统都能够提高乡镇聚居地居民的物质活动。通过组织广场、游乐场地和街道系统规划它们的位置,为孩子们及社区家庭创造更加便捷的运动休闲机会。将邻近建筑物设置开放、公共的空间,保障绿色空间的同时,提供类似于跑道、步道、操场和运动场等能够满足各类活动需求并且保证使用者安全的场地(见图4)。安全、充满生机并拥有良好通达性的积极设计能够引发更多步行、骑行的行为,能够鼓励更多居民积极参与。公共空间活力不仅为乡镇聚居地内居民的健康带来好处,也有利于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使乡镇聚居地土地得到最优化使用,催生公共空间活力价值。

3乡镇聚居地公共空间活力特性分析

本文研究的是乡镇聚居地内部对公共空间活力有直接影响的场所及住宅周围附属的公共空间。影响这些公共空间活力的因素很多,研究须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对乡镇聚居地公共空间活力进行解释和分析。

3.1公共空间活力指标来源

总结国内外关于公共空间活力的影响因素,其中提出了多个活力影响要素,为活力指标的形成奠定基础,而在数据方面还有所欠缺,尤其是将理论运用于所研究乡镇聚居地范围空间的验证实践较少(见表1)。乡镇聚居地中营造的公共空间活力与居民的真实需求存在出入。本研究紧扣公共空间活力对活力指标在乡镇聚居地内作定量分析,通过摄影记录和重要性打分、现场调研、数据分析等,定量分析乡镇聚居地公共空间活力的影响指标。通过学习城市空间活力已有相关研究,对学者们各自所提出的“活力”影响要素归类,总结并筛选出适合乡镇聚居地公共空间范围的活力指标,六个公共空间活力指标作为公共空间活力可能的影响因素。这六个影响活力指标是活力的物质基础,有效运用和表达出这六个影响活力指标是把握空间性格“活力”的关键。

本文通过对以往学者研究的归纳整理,将极少使用的非关键活力指标删除,同时将具有相似概念的活力指标合并归类,在咨询相关学者及考虑实际操作可行性的前提下,提取出可达性、可视性、功能混合度、空间形态和绿化量六大公共空间活力指标,以及23个指标影响要素(见表2)。

3.2数据获取的可信度分析

为检验原定影响因素的合理性,调查问卷采用了李克特5级量表。内容包括4个部分,共26个问题,完成问卷约需要8到15分钟。问卷开始先对调查的目的、要求和单位作了简单描述。文本的第一部分是答卷者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处理与预定活力指标及其影响要素有关的问题。第三部分为6大活力指标重要性评分。本调查是通过在线调查问卷、现场与网络解答共同进行的,目的是为了避免问卷填写过程中的理解误差或疏漏,为答卷人提供对不解之处与专业名词的解析并多次对问卷不易理解之处进行斟酌和修改,以使答卷更有效。问卷共发放并回收10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98份,问卷有效率为98%。

为保证原定的活力指标影响要素的合理性和问卷有效性,本文采用信度分析对调查结果进行验证。分析采用Cronbach一致性系数(α)进行信度分析并使用SPSS统计软件对预调研的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表明,本问卷所有项目的一致性系数均大于检验值0.7,因此问卷的可信性较高,问卷综合可靠性α系数为0.909(见表3、表4)。

3.3乡镇聚居地公共空间活力贡献值分析

本文以层次分析法(AHP)为基础,通过问卷打分予以确定。首先将评价乡镇聚居地公共空间活力的总体目标相比,选择可达性、可视性、功能混合度、空间形态、绿化量和安全性作为主要指标的因素相互比较,对于总目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判断,获取数据采集信息和计算乡镇聚居地公共空间活力指标的权重(计算过程从略)。由计算得出,安全性(0.192)>可达性(0.171)>功能混合度(0.169)>可视性(0.167)>绿化量(0.162)>空间形态(0.139),获得各指标重要性及权重(见表5)。

表5是评估100位居民评价乡镇聚居地公共空间活力指标重要性的结果。在六个权重乡镇聚居地公共空间活力指标中,安全性指标得分明显高于其他活力指标,其重要性评价高达97.5%。安全性的评价之所以如此之高,是因为它的重要性在我们生活中无论哪个方面都是不可忽视的,安全是人们进行活动的最基本保障和前提,也是设计者的最低准则。可达性是居民到达活动场地的前提,因此权重系数也较大。空间形态相对其他5个因子,在人们进行活动或置身于场地之内时不能给人直观感受,在此次比较中权重最低,剩余3个因子较为平均。因此,在对空间活力进行营造时,从经济、适用角度权衡指标权重,选取其相应的活力外化模式语言,设计出有活力的乡镇聚居地公共空间。

4乡镇聚居地公共空间活力的活力模式语言

乡镇聚居地公共空间活力的活力模式语言是基于居民的行为和需求两大方面,对可达性、可视性、功能混合度、空间形态、绿化量和安全性这六个指标的影响要素进行设计,提高要素对活力指标的影响。换言之,活力模式语言是各影响要素由具体做法归纳形成一般性活力营造策略的方式,是影响要素的形成方法,在设计时使用活力模式语言可以营造出更具活力的乡镇聚居地公共空间。本文对部分高活力公共空间的设计案列进行分析,促进更好地理解活力模式语言从基础要素到设计方法的变化。并将这些方法运用于乡镇聚居地公共空间,为其带来活力和价值,为居民的日常身体锻炼、交往、娱乐等行为创造最为方便和丰富的形式。

4.1自然游乐空间的回归

研究证明,自然空间能够刺激青少年的运动机能更好发育。除此之外还发现,在自然环境中玩耍的孩子在身体健康测试中的得分高于那些在传统活动场上玩耍的孩子们。海牙Riviere-nbuurt社区将点状无序分散的设施和相对独立的景观区域整合成为集中式景观与有序性设施相融合的游戏场地(见图5)。用带状构筑物将整体的空间划分为几个不规则的区域,同时将中央景观与游乐场地结合,打破传统的自然景观与游乐场地分割模式。外部由不同铺砖形成对传统运动类型场地的分割,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将自然与人工结合。结合案例,分析传统游乐设施空间,很容易能发现传统空间的设施和场地是与绿地相互独立且互不干扰的,而在案例中将绿地集中,成环岛状,并在其中布置游戏设施,让孩子们回归到自然中玩耍(见图6)。自然空间与游戏空间的结合,让场地更加丰富多变,给人们不同的活力体验。

4.2历史文脉

随着乡镇聚居地居住环境的不断改善,人们在物质上得到了满足的同时,进而需要感受乡镇聚居地的文化活力。这需要根植于本土的,具有特定场所精神的文化,这种文化只能从地段本身去寻找和挖掘。如纽约高线公园,是以一条废弃的铁路改建而成的一座独具特色的线型空中花园,让人们能够充分体验到从历史环境到新景观的转变。高线公园的成功提醒了我们在延续历史文脉时需要保护和发展其自身特色,在丰富与更新空间的活力时,以达到保护历史环境和保证历史文脉、精神的延续。公共空间活力作为容纳乡镇聚居地公共生活的容器,应与本土的历史文脉、风土人情有机地融合,才能呈现具有特色活力和吸引力的景观。

4.3色彩与肌理

各式各樣的纹理、颜色和材质不仅可以给人们带来丰富的感官体验,还可以展现丰富的场地特性和公共空间活力。如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超级线性公园,使用线条与色彩将街区的环境与秩序整合,融入各国的用品及装置、花样邻里交往空间、绿地运动游乐场,供居民运动和游乐(见图7)。要使空间充满活力,不仅要有引人的自然环境和历史底蕴,还需要有适合的色彩搭配,与相称的材质肌理有机结合。以此丰富空间功能造型,加强空间形态的立体感和统一感,消除单调感。在公共空间活力的设计中,色彩与肌理的营造能够影响空间美观效果乃至决定整体环境的氛围,给人们带来明显的视觉冲击与心理感受。

4.4新技术与新材料

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新技术和新材料也层出不穷、日新月异。在乡镇聚居地设计中,生态技术、节能和环保材料等发挥了关键作用,并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对新技术与新材料在乡镇聚居地中的运用有了更高的质量和功能需求。如澳大利亚Blaxland河滨公园,它的设计中没有过多的栏栅,游乐设施被赋予了新潮的外观,为青少年的活动提供更安全可靠的场所。其活动场地全以彩色的泡沫海绵这种新材料铺设,使其空间更加适合孩子们进行户外活动。运用新技术与新材料,给乡镇聚居地在科技层面一个“新”的力量,促成“新”活力,在增加活力“新”形式的同时,让活动场地更安全、环保,更具吸引力。

4.5流通

乡镇聚居地公共空间活力在面对大量的人流问题时,需对不顺畅及易堵塞的人流路线进行优化设计。如在巴达洛纳广场的改造中对拥挤杂乱的广场空间进行了“清空”处理,改造后各向同性的均质设计优化了路线,三角形空间几何抽象化的拼接方式回应了场地的复杂性,广场的配色也与周边建筑的色彩相呼应(见图8)。乡镇聚居地公共空间活力是一个对人有吸引力的场所,流通功能是其活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以“清空”、几何图形和协调的色彩等形成了空间的“秩序”,让无序和混乱的活动空间得以清晰化和具有高识别度,形成空间“韵律感”。这种“韵律感”给乡镇聚居地在空间和形态上更具活力的体验和表情,以及更丰富多彩的活动可能性。

4.6空间形态

乡镇聚居地活动空间形态要素包括活动空间尺度、规模大小、形状、高低起伏、围合、场所边界等等。空间形态本身不具备活力,空间作为活动的场所,其形态是空间精神的外化表现。空间形态对于居民来说不是一眼就明了的,而是在总体的平面上和三维的空间中体验而来。空间活力以其或静或动的状态来表现不同的形象、体态、图案,从而吸引居民来此活动。设计中可以运用空间的不同组合、划分来改变原始空间模式,利用位于地面、下沉及垂直等空间界面的设计丰富空间活力,加强空间活力的层次。恰当地运用空间中曲线和直线,可以营造出有特色的空间秩序。如美国坎伯兰公园(Cumberland Park)是一个由荒地改造成的供居民休闲、娱乐、游玩的场所。该公园运用弧线、空心和峡谷等空间形式,对传统游乐设施和风俗进行创新,使其适合所有年龄人群。此案例将废弃的场所成功转变为一个充满活力和地理多样化的绿色空间,主要可以归因于其对空间形态的充分考虑。在横向空间中大量运用曲线形态,给人带来舒缓、自然、趣味及运动的感受(见图9)。

在纵向空间中设计下沉空间,加大可用性空间,且在其内部呈现“空心”状态,增大空间利用的灵活性。空间的丰富形态不断加大了场地的活力值,使得身处此类活动场地的人们更愿意动起来。如日本东京富士幼儿园,其内部为复合空间,以家具分割区域。形成一个没有任何阻隔的环形空间,孩子们可以随意地攀爬,奔跑、跳跃,没有任何束缚。这种环境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交往和身体能力的提高有利。此外,像伯兰公园就是很好地利用内在的“空心”原则,利用桥下废地,打造下沉的空间活动设施,让充满好奇心的人们在其中进行“探险”(见图10)。乡镇聚居地公共空间活力是整合居住、娱乐和休闲运动等功能的媒介,承载乡镇聚居地生活的舞台,更应容纳多样化的空间活力组合方式,带给居民丰富的空间体验和强化社会交往的可能性。

4.7废地利用

乡镇聚居地公共空间活力就是通过增加乡镇聚居地的运动属性,对乡镇聚居地公共空间进行积极设计,让空间中的人充满活力。设计应充分利用乡镇聚居地的每个区域,让居民随时随地地进行活动,尤其是对一些不规则难以利用的“失效”场地再设计和改造,使其为人们所用。例如泰国曼谷的孔堤区不规则足球场就是对边角及不规则区域改造利用的成功案例,其所在区域人口稠密,可用空间却少得可怜,生活环境导致孩子们没有任何的生活娱乐,开发商将无用空间改造成了供孩子们玩耍的不规则足球场,从而打造了一个吸引人们前来活动和娱乐的空间(见图11)。此方式不仅解决了孩子们的娱乐问题,还因此提升了空间的可用性。在空间活力设计时应注重对乡镇聚居地中每一块土地、每个角落的利用,将乡镇聚居地的“无用之处”注入活力指标,使其“变废为宝”,激发居民的活动欲望并随时随地进行活动。

5结语

活力作为在乡镇聚居地公共空间的一种性格在空间中得以展现,形成空间活力一方面对乡镇聚居地居民的身体健康有利,另一方面对于乡镇的形象、品质和功能等方面均有所提升。作为乡镇聚居地公共空间的组成部分,营造出有效活力的乡镇聚居地公共空间特性会成为居民日常生活空间的关键点,为整个空间带来活力。

當然,并不是所有公共空间活力都有相同的理由或以类似的方式运行,每个地区的活力决定因素是不同的,须根据不同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进行变通。因此,乡镇聚居地公共空间是以不同的活力因素,给人们不同的空间体验。利用活力模式语言,为乡镇聚居地的不同空间带来适宜的活动氛围,从而创造出具有活力的宜居乡镇聚居地,改善、提高、培育乡镇聚居地中的社会交往。乡镇聚居地公共空间活力的打造,一方面以人的行为活动为主题,另一方面以空间的整合为主题,通过对公共空间活力多元要素的整合,建立空间要素的联系网,激活人与空间的互动关系。

参考文献:

[1]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金衡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2]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高桥鹰志EBS组.环境行为与空间设计[M].陶新中,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CHIESURA A.The Role of Urban Parks for The Sustainable City[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4,68(1):129-138.

[5]陈圣浩.居住区休闲景观的营造[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3.

[6]孟祥彬,于滨.园林中的健康运动空间——城市健康运动公园[J].中国园林,2003,19(12):47-50.

[7]李萍.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活力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3.

[8]徐磊青,康琦.商业街的空间与界面特征对步行者停留活动的影响——以上海市南京西路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4(3):104-111.

[9] Ewing R, Cervero R. Travel and the Built Environment[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2010,76(3):265-294.

[10]徐杨菲,郑思齐,王江浩.城市活力:本地化消费机会的需求与供给[J].新建筑,2016(1):26-31.

[11]刘黎,徐逸伦,江善虎,等.基于模糊物元模型的城市活力评价[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0,26(1):73-77.

[12]叶宇,庄宇,张灵珠,等.城市设计中活力营造的形态学探究——基于城市空间形态特征量化分析与居民活动检验[J].国际城市规划,2016(1):26-33.

[13]郝新华,龙瀛,石淼,等.北京街道活力:测度、影响因素与规划设计启示[J].上海城市规划,2016(3):37-45.

[14]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15]伊恩·本特利,等.建筑环境共鸣设计[M].纪晓海,高颖,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16] Trancik R. Finding Lost Space : Theories of Urban Design[M]. Wiley, 1986.

[17] Katz P, Scully V J, Bressi T W. The New Urbanism: Toward an Architecture of Community[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1994, 17(2-3):285-300.

[18] Montgomery J. Making a city: Urbanity vitality and urban design[J]. Journal of Urban Design, 1998,3(1):93-116.

[19]蔡沁亮.社區运动休闲景观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9.

[20]殷新,李鹏宇.城市社区公园活力营造与环境行为研究——以南京市南湖公园为例[J].江苏建筑,2016(4):1-4.

[21]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王志芳,孙鹏,俞孔坚,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2]周雁红.社区室外体育休闲场所的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3.

猜你喜欢

公共空间
试析文化中心公共空间设计要点及措施
公共空间突发事故灾难逃生应急导识研究现状
公共视觉传达系统在历史博物馆设计中的应用
城市购物中心公共空间分析
城市更生的公共空间:香港旧城华人历史街区的保护发展经验
关于汉画像石图形符号在公共空间中的作用摭谈
广西南宁市金湖广场使用状况评价
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像素艺术探究
“物”化的空间
儒学转型与民间社会的新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