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省村镇院落空间的演变与转型趋势研究

2019-09-10杨清赵秀敏石坚韧

小城镇建设 2019年1期
关键词:重构布局浙江省

杨清 赵秀敏 石坚韧

摘要:本文以挖掘院落空间的“质心”与“演进”为出发点,对浙江村镇民居空间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其空间布局。并提出四种异质化院落,从六个方面分析异质院落空间差异。为了更适应现代化生活,进而对原有空间模式进行优化升级,形成单一院落结构向复合院落结构的转变。并基于建构新型人地关系,通过加入共享空间的概念,创造院落空间的功能复合,实现院落空间的演变与转型,重构既符合現代生活需求又延续传统空间脉络并还复村落记忆的“民居及村落”空间单元。

关键词:村镇院落;布局;重构;转型;共享空间;浙江省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9.01.006·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章编号:1009-1483(2019)01-0038-10·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and Transition Trend of Village Courtyard Space in Zhejiang

YANG Qing, ZHAO Xiumin, SHI Jianren

[Abstract] Based on the excavation of the "core" and "evolution" of courtyard space,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tudies the residential space of Zhejiang region and summarizes its spatial configu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urtyard spaces and their function, this paper classifies four heterogeneous courtyards, and analyzes their difference from six aspects. And then, in order to adapt to modern lifestyle, the original spatial model is formulated and optimized, to promote the traditional form of a single courtyard evolve into a multiple yard. Based on the goal of constructing a new type of man-land relationship, and by adding the concept of shared space, it creates the functional combination of courtyard space and realizes the evolution and transition of courtyard space, in order to reconstructing the space unit of "dwellings and villages" that meets the needs of modern life and extends the traditional spatial context and restores the memory of villages.

[Keywords] village courtyard; configuration; reconstruction; transition; shared space; Zhejiang Province

引言

住宅是人类自发建造的遮风避雨的场所,人们在长期的生活方式中与自然相互作用,创造了具有地方性特色的生活空间。院落,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类型、不同尺度的建筑空间构成中最基本的空间元素,并基于这个空间元素来进行单体或群体建筑的营造。民居建筑中的院落空间,由房屋立面围合形成,是有限的实体空间中,一个包容一方天地的室外空间,上可见天,下可触地,具有对内开放、对外私密的空间特点。院落不仅是自然的一种呈现,表达人们亲近自然的需求,也是生活状态的一种呈现,承载着人们的生活变化。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村落民居形式逐渐被看做一种原始落后的组成空间,人们在自主改造和新建的过程中,盲目追求高效快速,使得传统民居建筑丧失其原有的多样性和可变性特征。因此,通过对传统民居空间模式和院落空间进行分析与重构,从而探究新的人地关系,建立新的空间组合模式,实现空间发展的可能性是十分重要的。

近年来,对传统民居院落空间及浙江乡村民居建设的研究广泛,主要体现在民居空间构成和院落复兴等方面。陈宗炎基于农村建设控制指标、村落空间形态现状进行了居住单元组合新模式的探究[1];宋光伟对江浙民居的空间构成进行了概述,并分析了民居以“间”为基本单位布局的特征[2];郭鑫归纳出江浙民居的五种布局类型,并总结了民居平面形态特征[3];张晓谦总结了传统院落空间类型,并基于现代生活模式的变化,对现代住宅院落空间类型构成进行分析[4];张文静通过分析院落的空间尺度要素和空间尺度与人的行为关系,探讨院落的保护问题[5];徐怡芳,王健结合深圳万科第五园住区的规划和设计,通过对传统民居建筑的空间理念和集约型聚居区规划的分析,探讨了当代城市住宅规划设计中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6];徐辉通过对巴蜀传统民居的院落空间研究,深入并拓展孔家研究方法,为现代设计提供依据[7];孟祥武针对多元文化交错区的传统民居建筑研究不足的现状,提出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及发展措施[8];黄继红通过研究江浙地区民居建筑布局和结构形式,分析总结并提出了适合江浙地区建筑的节能技术措施[9];李晓恒基于传统院落空间的塑造与城市文脉肌理及民居体验的关系,解析了传统院落空间与文化的交融[10];张红松分析传统院落空间结构及特征,总结城市传统院落空间的现实意义[11];Amiriparyan分析了伊朗传统住宅中心院落结构式的同质性,并以包括伊斯法罕、设拉子和亚兹德的伊朗大面积的中央城区为研究范围,探讨院落的同质性和变化性特征[12];Soflaei通过比较伊朗和中国传统庭院式住宅,研究分析传统住宅的社会可持续性,并提出了一些社会环境的设计原则[13]。

现阶段的民居建筑研究与乡村聚落研究已经发展至相对成熟的阶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本文以浙江乡村及民居院落空间为研究主体,对比研究院落空间在形态及功能上的演进,基于乡村生活模式变化产生的新需求,重构符合现代生活需求又传承乡村风貌的“民居及村落”空间单元。民居院落更新上,提出单核心院落结构向复合核心院落结构的转变的方式,实现一宅一院過渡为一宅多院新的人居单元空间;乡村公共院落更新上,结合共享空间概念,运用中心和边角两种院落组织方式进行共享空间的布局,构成变化不一的共享院落空间;院落功能更新上,融合生产、生活、休闲、景观多元院落于一体,完善院落功能,院落空间的功能复合,从而实现乡村生活质量的升级。

1浙江传统民居空间构成

浙江地区地属东南部,地势平坦,河网密布,街巷和建筑时常沿河延展,顺地域面积大小而自主变化。因独特的地理环境影响,与北方庄重大气的街巷空间及建筑形态相比,南方的浙江民居多了一分小巧灵活,利用有限的空间,小中见大,创造舒适的生活。

浙江民居空间主要由厅堂、卧室、院落、厨房、卫生间及杂物间这几个基本的空间构成。根据空间的用途,可以划分为功能空间、服务空间和院落空间三个主要空间单元。其中功能空间包括厅堂、卧室;服务空间包括厨房、卫生间、杂物间;而院落空间则是居住空间中连接室内外的空间单元。以院落空间为基点,根据有无院落空间、与各空间单元的围合所形成的院落界面形式,以及与住宅中轴线的位置分布关系,可以把浙江民居的空间构成模式分为“线型”“L型”“回形”“凹型”“H型”几个类型(见图1)。

“线”型空间构成:这类浙江民居住宅空间中无明显住宅内独户院落空间,是主要由功能空间中的卧室以“间”为基本单位,横向拼联而成。

“L”型空间构成:有明显院落空间,院落位于中轴线一侧,并且功能空间及服务空间两面围合形成长方形的院落。这类型民居空间主要为一户使用,在“一”字形平面布局一端前加一两间房屋,形成长短不一的曲尺形,较长一侧多面朝南,前有院落,作为生活主要用房;较短一侧通风采光较差,作为辅助用房。

“回”型空间构成:同“四合院”类似。院落空间位于中轴线中心位置,且功能空间及服务空间以院落为中心呈四面围合进行房间的布置,形成对外封闭的住宅空间,俗称“对合”。与北方四合院不同的是,浙江地区由于气候较炎热,院内对阳光需求不高,因此院落空间较小,以便夏季纳凉,并且浙江多以楼房形式出现,而不是北方的平房形式。

“凹”型空间构成:也称三合院,有明显院落空间且位于中轴线上靠前端并对称分布,功能空间及服务空间呈三面围合院落。面向院落的房间多用做开敞性厅堂及居室,而转折处条件较差的房间则做厨房或贮藏之用。

“H”型空间构成:在建筑中轴线上分布前后两个院落,是由两个三合院背向组合而成,有时会在两侧居室一面外侧各附加狭长的院落,进一步改善房间的通风采光。

2院落空间类型及差异性

2.1院落空间的类型

院落,不仅是一种独特的景观表现方式,还是一种承载活动的空间场所,表达着使用者对自然的阅读和理解,也记录着使用者对生活的营造过程,蕴含着无限的场地文化记忆与复兴潜能。院落空间其基本功能就是“容纳”。这种功能有着极大的灵活性,空间内部所容纳的不同物质和行为活动会形成院落空间的异质性(见图2)。

2.1.1文化性院落

传统庭院的设计深受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反映着人们对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需求,其中的一草一木一池,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性院落的形成是对某一种或多种传统文化思想的反映,这种类型的院落尊崇自然,师法自然,院内布局多讲究对称,景观元素丰富多样,如花草、树木、水池、山石、虫鱼、鸟雀等,且这些元素多含有吉祥美好之意。桂、梅、莲、竹等植物,不仅美化了居住环境,还寓意着吉祥、高雅、长寿,辅助人们修身养性;草间虫鸣,池见游鱼,枝头鸟立,彰显生机也传达着“连年有余”“喜上眉梢”的美好寓意;“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体现着水景的重要性,浙江传统民居庭院中多设天井用于聚集雨水,寓意财富的汇聚。文化性院落是传统思想观念的物质表现,也是人们思想观念、审美喜好、精神追求的体现,是人们借以自然表达内心所向往的美好。

2.1.2景观性院落

景观性院落空间是人们对亲近自然的要求的表现,自然景观元素是构成该院落空间的主体。居民自发性的在院落中进行种植培养,或以经济型果蔬为主,作为家庭的附加收入或食物供给,或是以观赏树种搭配花卉盆栽,形成私人的花圃。

观赏性是景观性院落最基础的空间价值。院落空间中所承载的是这个封闭式庭院住宅中人们的可视景观,是为功能空间和服务空间的居民提供良好的视觉体验的区域,当处于室内空间中,人们能通过院落围合墙体的开放程度得到不同范围的院落景观呈现,也可以根据在室内所处的不同位置得到不同视线角度的院落景观呈现,而季节的交替,植物的更换种植也都能带给人们不同的景观体验。庭院的对内开放性,轻松地满足了围墙内居民亲近自然的渴望,推开窗、踏出门便是自然之景。

2.1.3生活性院落

“人”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两个词,因此,生活性院落与人的行为发生直接关系。如果说功能空间和服务空间是人们主要的生活空间,是承载人们日常必需的生活行为的活动空间,人们在这两个空间中,进行着起居、饮食、会客等活动,而发生在院落中的生活行为,则是基于人们必要的生活之上,为完善人们更好的生活要求的附加行为活动,如乡居生活必然离不开的洗衣、晾晒、养殖、生产、农作物加工、车辆停放等行为,因此可以将其看作是承载人们生活延展部分的空间。生活性院落主要服务于家庭劳动行为,功能使用丰富多样,并在同一空间中可能同时存在多种生活行为。

2.1.4休闲性院落

休闲性院落是民居内部提供人们交往休憩功能的空间场所,在这个空间场所中,人们进行家庭聚会、品茶聊天、休闲娱乐、锻炼运动等一系列行为活动,满足人们的沟通交往需求。因此,休闲性院落空间较为开阔,院内摆件少,地面铺装整齐平坦,以便于人们活动。休闲性院落作为承载人们茶余饭后的休闲娱乐活动的场所,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时间、天气及所进行的活动类型的影响。休闲娱乐活动的持续时间都是阶段性的,时间可长可短,如同饭后锻炼时间较为短暂,而聚会谈天则时间相对较长,或是天气较好时持续时间较长,而天气不好时持续时间较短。没有哪一种娱乐行为会持续不断的进行,因此,休闲性的院落空间只在人们需要使用时才显示它的空间功能属性。

2.2异质院落的差异性

以上四种不同性质的院落空间因其使用功能的不同,呈现出多方面的差异性。本文从底界面植被覆盖度、侧界面围合透明度、垂直界面边线比、停留性活动密度、视线开敞度和空间私密性六个方面出发,对不同性质的院落进行比较。

2.2.1“底界面”植被覆盖度

空间一般为六面围合,垂直四面为侧界面,平行两面分别为“顶界面”和“底界面”。在四种异质院落中,植被都是必然存在的,但因空间场所的性质区别,植被覆盖的程度有所不同(见图3)。植物类别的特征也有所不同(见图4)。植物作为文化性院落的主要表现对象之一,多以单株或小面积片状、团簇状出现,通常结合其他景观元素一起构成院落空间,其中水景在文化性院落中出现比例较大,多以水缸、水池或沟渠等形式;景观性院落中,植物类型多样,多小乔木、灌木、花卉和地被植物,植被覆盖程度高;而生活性院落和休闲性院落,由于是提供人为活动的场所,为保证充足的活动空间,其硬地铺装面积较大,植被面积相对较少。

2.2.2侧界面围合透明度

院落是由厅堂和两侧厢房等住宅主体建筑围合形成的,其中,实体围合墙面上的开敞部分被视为建筑围合的透明部分,开敞面积越大,建筑与院落的围合界面透明度就越高。浙江一带属于亚热带地区,气候湿润,在夏季多湿热,因此浙江民居较北方围合性建筑相比,更要求建筑的通透性与开敞性,四面均开窗洞,厅堂前后贯通,有利于通风散热。在围合建筑主体中,两侧卧房的开窗数量和厅堂的开敞程度成为了侧界面围合透明度的主要影响因素。由于景观性院落和文化性院落较高的观赏价值,在视觉体验上较生活性院落和休闲性院落要求更为开阔,因此,前兩者围合墙体开窗数较多,多开敞型厅堂,厅堂与院落采用无隔断的形式,形成“灰—白”的空间过渡模式;后两者由于多社交和人为活动,出于室内私密性的要求,因此两侧厢房开窗数较少,多封闭型厅堂,厅堂与院落有隔扇门进行分隔,形成“黑—白”的空间过渡模式,从而侧界面围合透明度相对较低(见图5)。

2.2.3垂直底边线比

垂直底边线是指围合院落的建筑侧界面和院落底界面垂直相交的边线。把卧室作为主要生活空间,厅堂和入户门作为交通过渡空间,厨房和杂物间作为辅助用房,并通过将不同性质院落的底界面边线展开后,可观察与底界面边线相交的侧界面功能空间所占的比例。通过统计分析得出:景观性院落中,院落边线与主要生活空间边线比约5:3,与辅助用房边线比约5:2;文化性院落中,院落边线与主要生活空间边线比约5:3,与交通过渡空间边线比约5:2;生活性院落中,院落边线与主要生活空间边线比约5:2,与辅助用房边线比约5:2,与交通过渡空间边线比约5:1;休闲性院落中,院落边线与主要生活空间边线比约4:3,与交通过渡空间边线比约4:1。

2.2.4停留性活动密度

乡村农居生活中的停留性活动可以主要分为社交停留、景观停留、劳务停留和休息坐靠停留这几个类型。每种类型的停留性活动在不同性质的院落空间中出现的密集程度也不一样。其中,景观停留和休息坐靠停留在景观性和文化性院落中出现较频繁,社交停留和劳务停留在生活性和休闲性院落中出现较频繁(见图6)。

2.2.5视线开敞度

处于院落中的人的视线开敞度主要受到院落植物的高度、密度及院落空间大小的影响。植物高度较低,密度较小,院落空间大,那么视野就比较开阔,反之,视野也就相对狭窄。例如,用作私人花圃的景观性院落因其植物种类繁多,空间较小,视线开敞度低;用于社交休憩的休闲性院落,种植少,空间较大,院落开阔,视线开敞度高(见图7)。

2.2.6空间私密性

院落私密性主要是由院落的性质决定的。在四种不同性质的院落空间类型中,文化性院落对内作为传统思想观念的表达场所,对外是入户大门与厅堂之间的连接空间,并无太大的私密性要求;景观性院落为花圃和果蔬种植,是自赏、自给的院落,因此私密性相对较高;生活性院落多从事家庭劳动或家庭生产制造,这些家庭范围内的活动对空间私密性要求较高;而休闲性院落与人的社交行为关系更为密切,且在院落中进行的活动也包含很多群体活动,因此院落的私密性较低。

正因为异质院落空间之间存在的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性质不同的院落在主次关系及空间大小需求方面也存在着差异性。

从差异比较中可以看出,生活性院落和休闲性院落因其承载活动类型与人的关系更为密切,院落中社交停留、劳务停留及休息坐靠停留活动密度大(见图8)。因此,在使用频率及实用性上较景观性院落和文化性院落要大,在现在的乡村生活中显得更为重要。其中,休闲性院落在既保证室内私密性的同时,又不缺乏室外的开放性,空间开阔,且围合的主体建筑中主要生活空间占比大,适合作为住宅中的主要院落;生活性院落因私密性的要求多且与杂物间等辅助用房相邻,适合作为辅助院落;景观性院落则可作为次要的观赏院落,用于美化居住环境。

空间大小需求由院落的主次关系和空间功能所决定。主要的院落在空间大小上需求更大。供居民休闲娱乐和进行家庭生活行为的休闲院落及生活院落,由于其更为频繁的使用和类型多样的活动,因此在空间需求上较另两种性质的院落要大;而次要的院落如景观性院落,可根据居民自己的喜好或种植类型,可大可小,并没有太多限制。

3生活空间更新与新型人地关系建构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不断进步,浙江乡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地改变,传统的生活环境已经不再为居民们所满足,从而导致乡村居民对生活空间进行重新选择。近年来,以规模和速度为核心的乡村建设模式正在面临失去乡村原有活力与生机的问题,建筑外形的西方化和楼层高度成为乡村居民价值指向和物质富裕度的表现,“量化”式和“高效”式的发展难以为继,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也带来了乡村生活空间质量和活力降低的结果。因此,乡村生活空间的更新作为乡村发展的一种方式,不仅需要关注居住空间的更新,也应该关注公共空间的活力作用,以私人院落与公共院落为媒介,建构新型人地关系,改善乡村居住环境,增强乡村凝聚力,激发乡村活力。

3.1居住空间的重构

在新的居住空间的重构中,依据传统的浙江民居空间模式,通过位置变换、距离调整等方式,对原有功能空间模式结构进行重新组合,在此基础之上,考虑院落多样化、全面化的需求,对原来的单一的院落模式进行拓展和优化,增加院落空间的供给,建立以日常娱乐活动为主的休闲院落、以家庭生活为主的起居院落、以过渡观赏为主的入户院落及以通风采光院落,构成新的居住单元(见图9)。在新的基本单元设计中,基本满足了居民对院落的不同需求,院落界面形式多样,功能空间灵活,私密性与开放性兼具,生活与自然相结合。

3.2共享空间的相互渗透

乡村公共空间是容纳多元乡村公共生活行为的容器,是反映乡村生活品质的重要元素,丰富的空间体验,多样的空间功能,强化了社会交往的可能性,增强了区域的环境特色和吸引力。在不断追求改善居住环境的进程中,同时也逐渐出现了一种粗放发展的状态,大量兵营式布局农居的出现,不仅失去了村落多样性、可变性的特征,规整的布局也使得村落丧失了公共活动的核心空间。为遵循传统村落自然有机生长的特征,在基本单元的组合方式上,避免了整齐划一的形式,而是以中心、边角两种院落组织方式,或两者结合运用的方式进行空间的组合,形成灵活自然、变化不一的组合形式(见图10),为今后建设规模的不断擴大保持多样性,还原村落有机生长的自然样貌。在基本单元的组合形式中,边角公共院落与中心公共院落成为居民户外汇聚的共享空间,形成了邻里间、村落内交流汇聚的场所(见图11)。

3.3院落空间的功能复合

乡村活动一定是混合的,单一的活动无法构成完整的乡村生活。社交、饲养、农作、家务是在浙江乡村居民生活中较为主要的行为活动。通过对这些活动的季节性分析可以看出,社交活动及家庭基本劳务,持续时间最长,季节分布最广,在乡村生活中是最为日常的活动;饲养、农作及加工为阶段性的季节活动,其中饲养及加工等家庭附加劳务可在院落进行,务农则在室外有每家每户自己的种植区域(见图12)。

3.3.1私有居住空间院落

新的基本单元进行了院落空间结构的变化,建立入户、休闲、生活起居及通风采光四种院落(见图9)。这些院落对内开放但也对外封闭,是一种住户私有化的住宅内部院落,它能满足居民日常沟通交流、休闲娱乐、家庭生活、景观欣赏等要求,但由于空间面积的局限性和空间的功能性,私有居住空间的院落在活动容纳规模上较小,并且活动类型上多与家庭或个人相关。

其中,面积较大的休闲院落作为主要院落,是居住空间内部公共性较强的活力区,其活力来源于院落的社交功能,人们的交往、互动行为,一方面促进了信息的交流传播,另一方面也保证了空间自身的活力;生活起居院落作为辅助院落,在进行家庭劳务活动的同时,也不排除对视觉景观的追求,同时做到功能与形态、物质与精神的相结合;入户与通风采光院落,是居住空间中两个相对次要的空间节点,但二者的加入对整体居住环境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提高了居住空间的生态性和舒适性(见图13)。

3.3.2开放共享空间院落

有机生长变化离不开乡村生活的整体性,而乡村居住空间与公共空间的整体性是乡村生活整体性的必然要求。如果说居住空间是分散的个体部分,那么共享空间便是连接和聚集这些部分的重要因素。

区别于私有的居住空间院落,共享空间在容纳规模上和类型上更具开放性,用地多样性让它成为最可变的空间,因此,其在功能复合上的体现更为明显。针对不同的范围界限、场地资源,它能成为天然的聚会场所、体育活动用地、文化展示区域等,能满足不同年龄阶段的活动需求,实现自然景观的收纳,为生态绿化、社交来往、娱乐休憩各要素的相互交织提供可能性,让居民能产生更多的良性互动,成为乡村生活交往和停留的地点(见图14)。

4结语

中国的城乡结构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城镇化进程加快的同时,乡村自身的味道更应该被保留,自身发展更应该被关注。乡村民居的建设作为浙江乡村自身发展的一部分,应当注重传统与继承的关系,认识到民居的建设是复兴而不是修复。院落由古至今都是住宅中必不可少的空间组成,是人们情感与生活并存的场所,围绕院落构建新的住宅空间模式,可以在为浙江乡村居民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的同时,保留生活的原真性,强化生活的归属感。

参考文献:

[1]陈宗炎.浙北地区乡村住居空间形态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1.

[2]宋光伟.江浙地区民居的研究及对现代建筑创作的启示[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3]郭鑫.江浙地区民居建筑设计与营造技术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6.

[4]张晓谦.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的再演绎[D].厦门:厦门大学,2007.

[5]张文静.韩城古城传统民居院落空间尺度的保护与延续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6]徐怡芳,王健.傳统民居空间理念的现代运用——深圳万科第五园的思考[J].建筑学报,2008(4):77-80.

[7]徐辉.巴蜀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研究框架[J].建筑学报, 2011(z2):148-151.

[8]孟祥武,王军,叶明晖,等.多元文化交错区传统民居建筑研究思辨[J].建筑学报,2016(2):70-73.

[9]黄继红,张毅,郑卫锋.江浙地区传统民居节能技术研究[J].建筑学报,2005(9):22-23.

[10]李晓恒.中国传统院落空间和传统文化的交融[J].城市建筑,2016(9):210.

[11]张红松.城市传统院落空间分析[J].美术大观,2012(6):127.

[12]Amiriparyan.P,Kiani.Z.Analyzing the homogenous nature of central courtyard structure in formation of Iranian traditional houses[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6,216(1):905-915.

[13]Soflaei.F,Shokouhian.M,Zhu,W.Socio-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in traditional courtyard houses of Iran and China[J].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2016,69(3):1147-1169.

猜你喜欢

重构布局浙江省
青少年劳动教育实施的认知与策略重构
“双减”能否重构教育生态?
长城叙事的重构
欢天喜地过大年
重构
布局著名变例典藏集锦
起马转中炮对屏风马布局探秘
布局著名变例典藏集锦
浙江省第一批省级特色小镇分布图
医疗布局决定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