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兼收多元、因学施教:传媒教育的进路探析

2019-09-10梁爽

教育传媒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经验启示

梁爽

【内容摘要】英国在传媒人才教育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近年来在理论与实务兼具、分层施教、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较大发展和进步。本文结合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传媒学院的传媒教育个案,通过参与式观察、半结构式访谈,系统剖析英国传媒教育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理念等,以期对中国现阶段传媒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提供建设性思路与经验性启示。

【关键词】传媒教育;媒介发展;经验启示

一、引语

在当今新型媒介技术快速发展的全媒体时代,不断深化的数字媒体革命正在深刻改变着社会格局的权利结构和人们的交往行为方式。近年来,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与革新,全球互联网进入“下半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互联网发展阶段引领着媒介发展的新风向。①日新月异的媒介技术发展将传媒产业、传媒产品上升为重要的社会议题,如何在新的时代社会语境下推动高等传媒教育改革、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如何在既有基础上发展中国传媒教育事业、培养具有良好媒介素养的传媒从业者,愈来愈成为亟待讨论的重点议题。一方面,与媒介素养教育不同,传媒教育旨在通过学术培育、实践训练等途径,为受教育者提供专业化、系统化的传媒技能教育,在全球化互动的社会背景下为国家、社会发展建设储备专门性研究人才和媒体实操从业者,也为中国传媒、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平台基础和人才条件;另一方面,不断革新的媒体环境打破了传统的单向“传→受”信息传播模式,场景化软硬件设施更加丰富,多向信息输送模式更加复杂多元,传统媒介形态与新兴媒介形态不断深化融合,传媒人才就业路径的宽泛为传媒从业者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对传媒教育如何适应市场以及方向如何细化带来挑战。

人们一般认为,起源于“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的传媒教育最早发源于美国,20世纪初,美国成立新闻教师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Teachers of Journalism, AATJ),后更名为美国新闻教育协会(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 in Journalism, AEJ)、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协会(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 in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AEJMC),每年以年会的形式探讨现阶段传媒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机遇与措施,下设大众传播学理论与研究方法、新闻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媒介身份研究、文化与批判研究、传媒法律与伦理研究等分会。后来,传媒教育浪潮逐渐扩展至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日本、中国等国家,近年来在传媒教育模式、传媒教育方法实践、新媒体传媒教育转型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研究成果。

中国传媒教育作为一门独立性的专门化学科发展至今,正处于优化发展阶段,现阶段传媒教育主要来源于早期的文学教育和艺术学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专门性学科进行人才培育至今,为适应新时代就业与人才培养需求不断进行着创新与改革。2012年9月,教育部正式颁布新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在传媒教育原有学科分类的基础上将新闻传播学划分为新闻学、广告学、传播学、编辑出版学、广播电视学、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出版,使得学科教育划分类别更加清晰明确;2013年,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颁布《关于加强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总结优秀传媒教育经验,针对现阶段国内传媒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进行改革,更加重视传媒学科师资队伍建设,支持学界与业界共建培养。在中国,传媒教育一般根据施教机构划分为两种类型:高等院校传媒教育、媒体机构的传媒教育。从中国传媒业发展实情来看,高等院校是传媒人才培育的主阵地,本文基于英国高等院校传媒教育的经验、方法、人才培育模式,系统剖析其现阶段传媒教育的原则与特色并结合相关个案,以期为中国传媒教育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一些思路与启示。

二、英国传媒教育发展趋势:“一专多精、宽进严出”,重视新媒体不忘传统媒体,“学徒制”培养层次更清晰、视野更开放

(一)“一专多精、宽进严出”,面向市场培养交叉学科人才

传播学是一门早期结合了社会学、人类学、文学、政治学、艺术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而来的学科,近年来更是广泛与心理学、物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等科学融合互通,“一专多精”成为传媒学界和业界急需的人才类型,“宽进严出”成为提升传媒人才质量的必要保障。一方面,在招生方面,英国高校对申请者拥有的第一学历在学科、学制层面或者本科生入学前的文理分科不作严格要求,即申请者第一学历的专业可以是新闻与大众传媒相关学科如新闻学、广告学、传播学、编辑出版学、广播电视学、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出版等,也可以是其他学科如政、经、理、工、农、医等,本科生入学前可以是文科项(海外高中的Liberal Art),也可以是理科项(海外高中的Science)。但是学校对申请者的语言水平掌握有较为严格的要求,一般院校的传媒系招生都将拥有雅思成绩或托福成绩或曾在海外学习一年以上(或取得学位)作为申请要求。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能够使得学生在入学以后最大程度地理解教授的讲课内容,快速适应全英文的学习环境,最大程度地汲取学校提供的学术营养。另一方面,英国传媒院校一般要求学生的学分构成由本专业学分、相关专业学分相加获得。例如,伯明翰大学社会科学系传播学研究中心要求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应在具备传媒学技能的前提下,从本院提供的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或法学相关课程中任选一门作为选修;威斯敏斯特大学传播与媒介研究中心要求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中既包含传播媒介理论、传播媒介概念等专业理论课程,又包含报刊制作与发行、媒体赞助与市场管理等针对性实践课程,同时提供认知传播学方法、医疗传播等交叉学科课程以供学生选修。

英国高校在传媒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采用“宽进严出”的策略,学生在取得学位前需要通过学分认定、中期汇报认定(Half-term Progress Review)、毕业作品(Final Project)认定、毕业论文(Dissertation)认定多项考核,每项考核通过之后才能取得相应学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英国高校一般会为每个本科、硕士学生配备三位专职教师进行指导:Personal Tutor(个人导师)、Course Leader(学业导师)、Supervisor(论文导师),分别从个人生活、学业生活、毕业论文写作三个方面对本科生、硕士生进行一对一指导。个人导师负责解答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与学生见面的频率一般为每两周一次,相当于国内高校的“辅导员”,有所不同的是英国高校的Personal Tutor一般由任课教授担任,并且具有一定年限的教学和科研经验;学业导师则专门负责通过邮件或者线下见面的形式就学生在课程、科研、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惑,如对某一课程内容中的不理解、对作业提交方式的问题等进行答疑解惑,每个专业方向设有同一名Leader,相当于国内高校的“班主任”,有所不同的是英国高校的Course Leader一般由任课教授或业内专业人士担任,如威斯敏斯特大学新闻学硕士的学业导师经常由BBC資深记者或ITV独立媒体人担任,通常能从行业市场角度对学生进行精准化指导,为学生将来踏入职场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Supervisor则专门负责指导学生最终的毕业论文(Dissertation)写作,从研究大纲(Research Proposal)的提出、研究的具体步骤和实施,到最后的论文草稿(Draft)修改、论文内容的提交与审核,与国内论文导师的作用类似,学生在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产生的任何疑问都可以与专门的论文导师讨论。

(2)多样、系统,重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研究

英国作为老牌传媒生产大国,在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传统媒体的运营与研究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上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革命浪潮席卷全球,美国大众传播研究方法和成果逐步被介绍进入英国,英国本土媒体和文化研究不断进行着革新和变化,受到冲击的传统媒体产业研究在英国学术领域却依然保持着相当的热度。在学术研究和传媒人才培育过程中,英国高校普遍重视新媒体对社会带来的影响,积极应对产业结构变化带来的新变化,同时依然保持对传统媒体进行研究。如牛津大学成立了媒体政策研究中心和互联网社会研究中心,针对新时代背景下的媒介体制变革、媒介社会影响进行研究。

英国的传媒课堂是十分多样化、系统化的。首先,教学工作多在课堂中结合行业案例、情景模拟、小组展示、圆桌讨论等形式进行,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团队合作对新旧媒体融合、媒介发展趋势开展学习,如格拉斯哥大学媒介研究小组常常组织学生进入《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独立电视台(ITV)等传媒机构进行交流、实习或采访,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媒介与传播系的学生在媒介产品制作课程的期末汇报中会有来自BBC、SKY等业界的专家参加和点评;其次,目前英国的传媒教育课程大多集中在传媒政治经济研究、媒体呈现、媒体政策、媒体与民主、新媒体技术、英国或欧洲传媒发展史等方面,如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在欧洲传媒发展史、媒介批判理论方面研究成绩显著②③④,利兹大学大众传播研究中心(CMCR)在通信与媒体研究、健康传播研究方面取得了卓越成果⑤⑥⑦,莱斯特大学大众传播研究中心(CMCR)近年来专注于媒体呈现与媒体政策方面的研究⑧⑨⑩,拉夫堡大学社会学系传播研究中心(CRC)和威斯敏斯特大学传媒与媒体研究所(CAMRI)近年来更加关注新媒体冲击下的传统媒体产業发展。

(三)“学徒制”培养:研究层次更清晰、视野更开放

本科到博士的培养层次逐渐细化,博士培养采用“双导师制”。高校院系学术委员会在每位博士生入学初期根据其递交的研究提纲(Research Proposal)的不同量身配备第一导师(First Supervisor)、第二导师(Second Supervisor)两位导师,从博士研究生的论文写作、学术规范等方面进行把关和指导,形成一定的“学徒关系”。两位导师的设置一般存在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第一导师来自学界,一般是本学院、系、所的在职教授,就博士研究生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研究步骤、研究进程等方面进行指导,确保学生在学术研究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得到解决,第二导师来自业界,一般由供职于著名媒体公司、集团的资深媒体人担当,主要负责帮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从业界收集数据、积累人脉与经验,第一导师和第二导师从学术、实践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第二种情况是,第一导师、第二导师均来自于学界,一般是本学院、系、所的在职教授,也可以根据博士研究生的研究实际情况向学术委员会提出申请,由其他学校的院、系、所教授担任第二导师甚至第三导师,不同导师结合自身研究优势对学生提供不同角度的学术指导和帮助。英国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流程十分严格,学制一般为四年,博士学位的取得一般要经历递交研究计划、组织入学面试、递交第一学年年度总结、递交第二学年年度总结并面试、完成身份转换、提交毕业论文、组织论文答辩的过程。在没有组织统一的博士入学考试的前提下,申请人递交的研究计划就显得十分重要。学术委员会通过组织学术审核对申请人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步骤进行评定与审核,最终确定符合学术要求及培养水平的备选者进入面试环节,顺利通过学术委员会学术面试的学生成功进入院系成为M-Phil(Master of Philosophy)。在第一学年学期结束之前,M-Phil学生被要求递交一份学术年度总结,详细汇报在第一学年的学习过程中取得的阶段性成果、遇到的问题及论文进展。第二学年学期结束前,则要求提交包括7000字至15000字论文、拟定论文进度时间表、3000字学术报告在内的三份文字报告,同年10月至11月,不同院校系、所将组织学术评定面试,符合学术要求的M-Phil顺利成为博士候选人(Ph.D. Candidate),完成身份的转换。英国博士生四年的学习生活一般由完成毕业论文、完成发表论文、进入院、系及学校工作坊、参加会议、承担授课任务五部分组成。

三、英国传媒教育经验总结:以威斯敏斯特大学传媒、艺术与设计学院为例

在2013 年QS 全球大学排名中,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的传媒、新闻和传播专业世界排名第19位。威斯敏斯特大学传媒学院下设艺术设计、时尚、电影电视与动画、新闻与大众传播、音乐、摄影6个学科部门,其中新闻和大众传播学科下本科课程涉及数字媒体与传播、新闻学、公共关系与广告、广播与数字制作、电视制作5个方向,研究生课程涉及传播学、传播政策、多样性与媒体、国际传媒、国际商业媒体、媒体与发展、媒体管理、媒体宣传和社会变革、广播电视多媒体新闻、报纸杂志多媒体新闻、公共关系、社交媒体文化与社会、数字及互动叙事试验13个方向,所有课程由业内专家和顶级媒体学者教授。2004年,英国传媒学家詹姆斯·卡伦正式提出由威斯敏斯特大学传媒学者、研究团队组成的“威斯敏斯特学派”概念,认为“在塑造英国的媒体研究过程中,威斯敏斯特学派这个开创性的学术团体扮演了引人注目的角色”,代表人物包括传媒学界泰斗尼古拉斯·加汉姆(Nicholas Garnham)、传播政治经济学家科林·斯帕克斯(Colin Sparks)等,威斯敏斯特学派开拓了英国媒介研究的诸多领域,他们所界定的相当多的研究层面被认为构筑了英国乃至欧洲当代媒体研究的学术版图。

笔者于2017年9月前往威斯敏斯特大学传媒、艺术与设计学院(Westminster School of Media Arts and Design,下简称“威斯敏斯特大学传媒学院”)进行为期一年的访问学习,在此期间通过参与专业课程、参加学院内部学术论坛、研讨会等形式进行了参与式观察,对传媒学院教授兼中国传媒中心主任戴雨果(Hugo de Burgh)教授、任课教师戴维·钱德勒(David Chandler)教授,以及传媒学院在读学生(包括5位在读本科生、8位在读硕士生、4位在读博士生)进行深度访谈,对威斯敏斯特大学传媒学院的人才培育模式、传媒教育结构进行了研究,从课程设置、学科合作等方面总结经验,以期对国内传媒教育及学科发展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一)Top-down结合Bottom-up:重视基础化与个性化,学科分类更加精细

威斯敏斯特大学传媒人才教育通常采用Top-down与Bottom-up相结合的模式。Top-down指的是“由整体到部分”或者“由基础到个性”,也是我们通常说的“自上而下”,即学院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学期,按照不同专业需求安排2-3门基础课程为必修,如新闻学专业的新闻学介绍、新闻学概要等,学生修习完毕这些基础必修课程之后才能根据兴趣方向自行选择其他选修课程,这一模式通常作为传媒教育的第一阶段而进行。Bottom-up指的是“自下而上”或者“自主化课程组成”,即学生从第二、三个学期开始可以依据未来职业发展规划、个人兴趣等选择希望修习的选修课程,学院在电影、电视、纪录片、摄影、动画、音乐、设计等方向开设专门性选修課以供学生选择。

Top-down与Bottom-up模式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十分被重视,一般体现在课程设置与课程考核两个方面。首先,每个学期开始的第一周任课教授就会将该门课程的整体大纲(Course Syllabus)发送给每一位学生,使得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授课内容(细化到每次课的内容)、每次课前阅读文献、需要使用的工具、期中与期末成绩的评定方式有全面的了解。课程大纲的设置,一方面督促学生在课程初始阶段对课程内容建立一个整体框架并提出问题,以便在学习过程中“带着问题”进行探索和学习,另一方面则是对“教授在这门课程中将教会你什么”这个问题进行解释,这是一个Top-down的过程;其次,威斯敏斯特传媒学院的专业课程安排一般在3个小时内设置为两个部分,即教授讲授部分和学生自主学习部分,时间分配一般为2:1。教授讲授部分是教授按照课程大纲的设定,在课程的开始2个小时讲授新的内容,学生在提前阅读文献材料(或其他形式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带着问题学习,在每次课的最后1个小时,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内容讨论,或进行课堂展示(Presentation),合作与探索是课程考核的重要方面。

在硕士研究生人才的培养过程中,Top-down与Bottom-up相结合的模式特色更加明显。不同专业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入学之后,由学院安排专业必修课程2—3门,再由个人研究方向自行选择3-4门作为选修课,修满6-7门课程并完成研究论文(Dissertation或Final Project)之后才能顺利拿到学位。例如,电影方向硕士的专业必修课程为电影移动图像概论、电影与策展、电影研究的当代问题3门,与此同时,学院给出欧洲现当代电影、电影与移动图像管理、纪录片美学研究、纪录片受众研究、电影剧本与写作、电影剧本与舞台管理等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作为其选修课程。威斯敏斯特大学传媒学院学科分类十分精细,仅“新闻与大众传播”(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一个专业的本科、硕士项目就分别下设13个方向,每个方向又下设多个类别,如新闻学方向下又划分为:医疗新闻学、体育新闻学、政治新闻学、社会新闻学、时尚新闻学、娱乐新闻学6个类别,博士项目则以2个专业进行划分,每个专业下设15个细类方向。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可以依据个人情况修习不同类别的课程,甚至可以自由选修或旁听(在得到任课教授许可的前提下)其他方向的课程(见表1)。

(二)业界反哺学界,市场倒逼人才培养,重理论更重实践

英国高校的招生机制和培养机制从申请阶段就牢牢把握“市场”二字,学生在学期间的课程设置、教学理念、培育模式都是以市场为中心进行的。一旦失去“市场”作为人才培育的标准,毕业生就可能在毕业后面临失业的风险,而就业率的降低则可能对下一轮的招生带来危险和挑战,这个专业的存在意义也就可能被重新考量。威斯敏斯特大学传媒学院十分重视市场对人才培养的“倒逼”,学院每年定期组织学生赴BBC、The Guardian(《卫报》)、The Sun(《太阳报》)等媒体机构参观、学习。曾任BBC纪录片开发部主任、现任职于传媒学院媒体与发展系的Paul Dwyer教授表示,学院每年会提供给学生BBC纪录片导演助理、BFI(英国电影协会)文案企划、ITV(英国独立电视台)电视节目策划、The Times《泰晤士报》版面经理助手等实习与工作机会,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并感受媒体行业的乐趣”。在传媒学院的教师构成中,接近一半的教授来自传媒业界或曾有过媒体行业从业经历,如来自广播行业的Steven Barnett教授、来自出版行业的Christian Fuchs教授、来自电视行业的Jean Seaton教授等,通过开设专门化课程、指导学生毕业作品(包括毕业论文、媒体产品制作)、提供业界实践和就业建议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指导。

在几十年的传媒教育过程中,威斯敏斯特大学传媒学院培养了不少优秀校友,如今在行业中已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如BBC中文部制作主任子川、顶级奢侈品牌Burberry的现任CEO 克里斯托弗·贝利(Christopher Bailey)、顶级时尚设计师薇薇安·韦斯特伍德(Vivienne Westwood)、中央电视台英语新闻频道主播潘登等。学院利用业内丰富的校友资源建立网络校友会、威敏传媒校友年会等实现业界“反哺”,为在读学生提供了解行业动态、业内招聘需求、媒体技能培训、获取更多媒体机构招聘信息的渠道和机会。

在学科课程设置方面,传媒学院下设的六大专业方向每两年根据市场需求与学科变化进行调整和改动,不同层次人才教育的侧重也有所不同。以新闻与大众传播专业下的新闻学方向课程为例,新闻学本科生的课程以“理论40%+实践60%”的结合为主,在三年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学院在第一学年主要为学生提供传播学、新闻学理论课程,如新闻学概论、新闻学介绍、传媒理论、传媒研究等方面课程,从宏观层面为学生建立对学科、专业的基本认知和理论框架。第二、第三学年的学科设置则更偏重于行业技能、业界实践能力的培养,开设声画影像与文本、多媒体新闻、媒介产品选题制作与发行等专业课程,例如在媒介产品选题、制作与发行课程中,教授按照行业市场流程,手把手教学生掌握一款媒介产品如杂志、电视节目、手机软件从概念设计、内容生产、版面排布、界面测试、投入发行的全部过程,最终考核标准为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设计一款新型媒介产品,并在作品汇报课上从业界请来媒体行业专家进行评测和打分;新闻学硕士课程较本科课程则更加偏重于业界实践,在为期一年的硕士人才培养中,学院开设新闻实务与组织管理、当代国际新闻呈现、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报道、报纸新闻产品发行与制作、电视新闻发行与制作等课程,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媒体学习环境并了解国际新闻生产、制作、发行的全部流程。(见表2)

(三)重视多维国际视野,交叉学科合作明显

威斯敏斯特大学传媒学院下设非洲传媒中心、阿拉伯传媒中心、中国传媒中心、印度传媒中心等以国家或地区为研究对象的专门性中心机构,针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媒介产业、媒介生产内容、媒介政策、媒体对外传播等主题进行国际化研究。成立于2005年6月的中国传媒中心(China Media Centre)是欧洲唯一一所专门致力于中国媒体研究的学术机构,前身为威斯敏斯特大学传媒学院的中国传媒行动工程。在硕士人才的教育培养方面,威斯敏斯特大学传媒学院开设了欧洲第一个以“中国媒体”为主题的研究生课程,并且正在积极筹备专门为西方学生开设的中国媒体与文化的硕士学位,以实现“向西方学生介绍中国媒体和中国文化”的目标。目前,威斯敏斯特大學中国传媒研究中心与中国中央电视台、国防部、外交部等机构合作开展相关研究。威斯敏斯特大学传媒学院十分重视学生的合作培养,每年提供给完成一学年以上课程的本院学生超过250个交换学习及实习机会,与阿姆斯特丹大学、德国自由大学、法国里昂商学院、中国传媒大学、清华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罗蒙诺索夫莫斯科国立大学等多所大学的传媒院系有合作交流项目。

学院在研究人才培养过程中十分重视传媒学科学生与其他学科的跨专业合作、学院内不同方向学生的交叉培养。在学院方面,学院行政事务部门由专人负责制定跨专业、交叉专业方向人才培养计划并实施,建立不同专业间的邮件联系系统(Email-list),将本专业内所有学生纳入同一邮件列表,使得某一专业举办讲座、学术会议、专业实践等的活动通知其他专业学生也能接收到。传媒学院在每年的2月初举办“年度研究生年会”(Annual PhD Conference),由三年级博士组织主办、学院出资支持,邀请校内一年级至四年级的在读博士参加,交流论文成果及科研进程,为本院博士生和外院博士生的沟通、交流、互动提供平台。此外,学院鼓励学生选修或旁听其他学院开设的相关课程,并支持本院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在学校方面,威斯敏斯特大学在每年的6月中旬在英国坎昆兰郡举办“坎昆兰研究人才年会(Annual Cumberland Lodge Research Students’ Retreat)”,来自建筑与环境建设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传媒学院、法学院、科学技术学院和商学院6个院系、不同专业的研究学生(包括M-Phil学生和PhD学生)聚集在坎昆兰,入选学生由学校资助,在为期三天的年会议程中开展基于个人研究的学术汇报、圆桌会议、研究方法工作坊、电影展映等活动。活动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科研交流能力和学术社交能力,并在交流学习过程中聆听不同专业的研究逻辑和研究思路,寻找潜在的未来科研合作伙伴。

四、结语

中国传媒教育正处于优化发展阶段,学科设置不断细化、教育风格逐渐成型。结合英国传媒教育经验,笔者认为中国现阶段传媒教育可借鉴摸索以下路径:第一,建立“市场倒逼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市场导向,加强高校与传媒业界合作,吸纳更多媒体行业从业者加入到传媒人才教育的师资队伍中,在行业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媒体专业技能与团队沟通协作能力,将行业实操水平纳入学生成绩考核体系;第二,鼓励学生“一专多精”,在修习本专业技能的同时,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兼修其他方向甚至其他专业课程,如新闻学方向学生可修习编辑出版学、广播电视学、网络与新媒体等方向课程,或辅修心理学、法学、社会学等其他专业课程,切实培养跨专业交叉学科人才;第三,传媒教育过程中更加重视以学生为中心的“Top-down”与“Bottom-up”相结合,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传媒教育关乎传媒人才的从业水平,唯有从根本上实现教育质量的不断优化,才能实现中国传媒行业的专业化发展与稳步上升。

注释:

①喻国明:《智库与创新:互联网发展“下半场”的机遇》,《新闻与写作》2018年第6期。

②Hall S, (1996). Critical Dialogues Morley D., Chen K.-H. (eds). Routledge London.

③Savage M., Longhurst B., Bagnall G., (2004). Globalisation and Belonging. Sage London.

④Webster F., (2004). Cultural studies and sociology at, and after, the closure of the Birmingham school, Cultural Studies, 18:6, 847-862.

⑤Barnes, C., & Mercer, G. (Eds.). (2004). Implementing the social model of disabi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Leeds: Disability Press.

⑥Semetko, H. A., Blumler, J. G., Gurevitch, M., Weaver, D. H., & Barkin, S. (2013). The formation of campaign agenda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party and media roles in recent American and British elections. Routledge.

⑦Madill, A., Flowers, P., Frost, N., & Locke, A. (2018). A meta-methodology to enhance pluralist qualitative research: One man’s use of socio-sexual media and midlife adjustment to HIV. Psychology & health, 1-20.

⑧Hansen, A. (2011). Communication, media and environment: Towards reconnecting research on the production, content and social implications of 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Gazette, 73(1-2), 7-25.

⑨Lunt, P., & Livingstone, S. (2013). Media studies’ fascination with the concept of the public sphere: Critical reflections and emerging debates. Media, Culture & Society, 35(1), 87-96.

⑩Bolin, G., & Miazhevich, G. (2018). The soft power of commercialised nationalist symbols: Using media analysis to understand nation branding campaigns. European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 1367549417751153.

Hall, C., Parton, N., Peckover, S., & White, S. (2010). Child-centric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and the fragmentation of child welfare practice in England. Journal of Social Policy, 39(3), 393-413.

Hill, A. (2010). Paranormal media: Audiences, spirits and magic in popular culture. Routledge.

Van Aelst, P., Sheafer, T., & Stanyer, J. (2012). The personalization of mediated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A review of concepts, operationalizations and key findings. Journalism, 13(2), 203-220.

De Burgh, H., Rong, Z., & Siming, C. (2012). Chinese television ‘internationalization’and the search for creativity. Creative Industries Journal, 4(2), 137-154.

Sparks, C. (2013). What is the “Digital Divide” and why is it important? Javnost-The Public, 20(2), 27-46.

Sakr, N. (2013). Social media, television talk shows, and political change in Egypt. Television & New Media, 14(4), 322-337.

http://www.westminsterchina.cn/faculties/westminster-school-of-media-arts-and-design.

丁漢青:《英国新闻与传播学教育的特点及启示——以威斯敏斯特大学的新闻与传播学教育为例》,《青年记者》2006年第23期。

猜你喜欢

经验启示
国外智能制造发展战略与经验启示
中美两国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比较与优化策略
延安时期的《边区群众报》与现实启示的研究
中国古代官德培育及其启示
税务代理制度的美日经验
兰州市成功治理大气污染经验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经验启示
我国跨境电商发展的路径选择
民族学视野下的“新加坡经验”及其启示
走群众路线,树务实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