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美两国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比较与优化策略

2017-03-03

对外经贸实务 2017年1期
关键词:经验启示利率市场化金融服务

摘 要:利率市场化在保证金融机构资源均衡,实现金融机构资源高效配置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金融机构盈利模式变化的现阶段,利率市场化成为金融变革的重要趋势,促使商业银行随之开始转型。然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例如,传统业务结构和客户结构难以适应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商业银行金融服务不够健全,难以拓展自身业务等。相较而言,美国商业银行在应对利率市场化方面有着较为先进的做法。由此,文章对美国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的经验进行分析,并分析了当前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目前面临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对应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经营成本;利率市场化;金融服务;商业银行;经验启示

中国利率市场化始终以金融市场为中心进行改革。目前,利率市场化变革经历了三个阶段:同业拆借利率市场化、贷款利率与贴现利率市场化,及存款利率市场化。现已进入最后阶段,即所谓存款利率化的开放。2009年以来,房地产行业兴起,我国商业银行对外贷款增多,资本开始缩减,充足率明显降低。相继,商业银行出现的再融资困难问题,成为市场热议话题,也受到金融监管机构关注。随后,金融资本监管政策逐步推出。2015年10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为降低社会融资成本,自当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一年期存款利率下调0.25%至1.5%,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至4.35%,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下调0.5%。从上述引发的现象及下调数据来看,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进入新阶段,对推动金融机构改革,尤其是商业银行利率变化,有着积极影响。

一、美国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的经验分析

(一)优化资产配置,利用信用评分制度降低风险提高收益

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后,美国商业银行以证券化形式将缺乏流动性和具有风险的资产,投资于債券市场,成为资产管理业务配置资产的另一个比较显著趋势。这种方式,使得投资者不仅能够获得稳定报酬,还能降低投资的风险,委托资产能够达到预期收益效果。资产证券化的应运而生,拓宽了资管业务的投资渠道,配置资产更加灵活,促使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不断成熟。同时,美国商业银行以信用评分制度,降低市场经营风险,提高了经营效益。例如,花旗银行在发展初期为了控制资本运营风险,借助信息评估技术,建立并完善了信用评分体系。依据该制度,提高了该行运营效益,还可以根据客户信用进行定价,提供更多金融服务。截止2015年,花旗银行借助信用评分系统,在四十多个国家近两千个机构开展零售业务,拥有超过2500万账户,零售业务收入占总收入比重的65%以上。现阶段,该银行零售业务收入快速增长,每年以20%速度发展,成为花旗银行增长最快的一部分。

(二)利用差异化经营策略培养竞争力优势

美国商业银行为提升自身运营能力,以及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采用客户定位的差异化模式。具体而言,商业银行专注于居民用户与中小型企业,促使商业银行集中资源,为客户提供更为优质、周全的服务,从而为美国商业银行在同行业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美国商业银行以中小企业、社区居民和农户为主要客户群,中小企业的贷款额占其总贷款额的一半以上,有的银行甚至能达到80%。同时,美国商业银行利用虚拟网点作为金融创新措施,绕过法律对跨地区设立分支机构的限制,以全天候服务方式、低成本优势,为其分支机构带来较大收益。此外,美国商业银行利用互联网普遍性、可视性与交互性等新特征,大量推出网上银行的新产品和服务,取得了巨大利润。据中商情报网数据资料显示,截止2015年,从美国家庭用户各年龄段综合来看,网民使用网上银行的渗透率超过了40%,其中利润在商业银行总利润中占比较高,超过了40%。

(三)利用交叉销售模式节约成本,提高商业银行盈利效率

美国商业银行为克服传统单一营销模式的弊端,适应日益发展的现实需求,不断挖掘现有客户群体对其它金融产品的多元化需求,并开展相关服务或者开拓横向市场,形成了现有交叉销售模式。利用该模式,美国商业银行交易成本在逐步降低,取得了较大收益效果。例如,富国银行作为美国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之一,除运行传统业务之外,近年来开展了退休金管理、地产信托、财富管理等在内的八十多项业务,覆盖金融产品近百种。这些产品与服务的研发,为富国银行开展交叉销售模式提供了前提条件。据测算,富国商业银行开拓一个新客户的成本要高于维护老客户成本的4倍。但利用交叉销售模式,从商业银行现有客户群体中,挖掘客户其他金融产品的需求,并加以营销,由此极大降低了银行营销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据UN Comtrade Database 数据显示,2014年全年,富国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对每个老客户交叉销售数量为6.05个金融产品,较2006年5.6个增加了将近2倍,缩减成本近2.2倍。可见,通过交叉销售模式,富国银行可以降低营销成本,进而提高客户的忠诚度,以此提升了商业盈利能力。

二、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问题

(一)商业银行经营成本明显增加,盈利能力逐步减弱

随着央行逐渐放宽对存、贷款利率的上限,商业银行之间为获取存款资金,价格竞争成为一种重要竞争措施。在此过程中,城市商业银行处于弱势地位,往往会采取明显高于大型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浮动水平来竞争客户资金,其结果是存款付息成本的抬升。以1年定期储蓄存款为例,2015年9月14日,银监会对国内部分区域商业银行的存款定价进行定时监测发现,城商行1年期储蓄存款利率的算术平均值为2.41%,分别较国有银行及股份制银行高出20.5%和8.07%。同时,存款是商业银行资金的主要来源,存款利率的上升,将直接加重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收益率处于低下水平。据中商情报网统计,2015年全年, 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资本收益率仅为5%,较2014年的5.6%的收益率来说,呈现下降趋势;同期,英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平均资本收益率均超过了20%,英国商业银行更多,超过26%。虽然,现阶段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盈利能力较独资银行强,即便如此,2015年我国仅有5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进入世界1000家大银行榜中,但平均收益也仅为14%,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收益水准。

(二)货币市场定价基准缺失,商业银行理财市场收益率下降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产品定价方面,缺乏统一合理的货币市场价格基准。基于自身业务特点和管理需要,各商业银行直接采用抵质押利率、回购利率、采集SHIBOR和法定基准利率加成等定价方法。由此致使各商业银行间价格参数出现异常,货币市场资金利率失衡,特别是短期资金利率,对以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货币类基金产品为主的低风险理财市场收益率走势产生不利影响。据中商情报网数据显示,中小商业银行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非保本与保本理财产品、中长期与短期理财产品之间的利差水平与货币市场短期资金利率间呈负相关。例如,2015年以来,国内商业银行之间,上述各类理财产品的利差水平、货币市场短期资金利率,同业拆放利率相关系数分别为-0.52、-0.75、-0.84,均为负数;以及2016年二季度某一时间段内,国有商业银行理财收益率高于中小商业银行理财收益率、中长期限产品收益率低于短期限产品收益率,呈负相关。种种迹象表明,当前资金面紧张时,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之间利差水平收窄,甚至出现倒挂现象,其理财产品收益也呈下降趋势。

(三)对传统业务盈利模式产生了较大冲击

存贷款业务利息差收入,是我国传统商业银行利润来源的主要渠道。在放开利率管制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拓展业务主要依靠大中型公司客户,导致传统业务结构、客户结构、信贷投向“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据凤凰财经网站报道,2015年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平均增幅为18.22%,较2010年26.37%下降了8个百分点;同期,贷款占总资产的比重为37.84%,较2009年49.38%下降11个百分点,降幅明显,很大一部分表内信贷资产转移至表外。以宁波商业银行为例,宁波商业银行2014年、2015年同期贷款占总资产比重低于35%,同业及投资类资产在总资产中却占53%~54%的份额。由此可以看出,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结构产生了较大冲击。

同时,存款利率放松管制后,存款定价差异化程度提高,大型商业银行传统优势可能会被中小商业银行价格优势所削弱,其存款市场客户结构受到冲击。利率市场化冲击最大的是商业银行战略客户,对于这类客户,随着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以债券和股票发行为主要形式的直接融资会更大规模、更快速度地替代传统信贷业务。例如,与传统间接融资相较,直接融资与表外融资的新兴模式,更为大型客户所使用。据央行最新统计资料表明,2015年全国直接融资与表外融资比例较高,在社会融资规模中超过了51%的比例,较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这两种融资规模规模超过传统贷款,成为重要的商业银行融资渠道,大型客户传统贷款业务会被新兴融资模式分流。

(四)商业银行利率浮动变化较大,不利于利率市场的稳定

随着物价指数攀升、居民理财意识不断增强,市场利率化变革下,商业银行存款来源渠道被逐渐分割。尤其是近些年,伴随揽储难度增大,商業银行为获取存、贷款,不断变化存贷利率,严重影响了利率市场的稳定。据中商情报网资料显示,2015年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及兴业银行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定期存款利率维持在1.5%、1.75%、2%的水平,与基准利率相比,上浮约36%、34%、33%,而三年期定存利率上浮超过十个百分点。这些利率的变化,对整体金融机构利率调整及稳定,产生较大的动荡。更为明显的是,部分地区商业银行价格竞争愈发明显,利率变动也有较大变化。例如,2015年长沙银行、重庆银行等银行一年期定存上浮超过40%,更有甚者,如部分湖南、湖北小型商业银行定存利率上浮超过60%。由于存款利率上浮,致使存款资产质量不足,资产稳定性较差,导致商业银行遭受多重危机,不利于利率市场的稳定发展。

三、我国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变革的优化策略

(一)拓展商业银行资产交易业务

商业银行应不断创新负债业务的工具和手段,以此提高存款吸引力,控制存款成本。 推进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创新,例如并购贷款、信贷资产出售、信贷资产证券化以及供应链融资、应收账款抵押贷款等业务,进而适应商业银行资产管理流动的需要,盘活不良资产,实现资本流通。为了拓展盈利空间、减少对存贷利差收入的依赖,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开展新兴中间业务,如信息咨询、国际中间金融服务、投资银行业务,以及投资基金等业务的创新。同时,在规避商业银行创新中间业务风险的基础上,应不断加大理财产品 、私人银行服务及金融衍生服务等业务的创新力度。此外,我国商业银行正处于利率市场化变革的转型期,还应开拓较为丰富的银行交易产品种类,推进交易业务的研发,以此主动适应新型市场变化,迎合海内外客户及各类型企业需求,构建新的盈利增长点和竞争优势。

(二)完善金融产品定价体系,提升风险定价能力

我国商业银行应在如下几个方面进行产品定价体系的持续建设。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联合重点企业,利用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大、发展迅速的特征,改善客户结构。全方位考量产品价格,更进一步地支持中小企业客户。应遵循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增强资本管理能力,改革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FTP),建立健全内部评价等风险信息系统,改良内部评价等风险信息系统,考察各业务单元的绩效,对各金融产品的盈利水平与价格进行综合考核。利用高效的内部风险评价体系评估贷款风险,计算贷款违约率以及违约损失率,以此支持金融产品定价方案。同时,我国商业银行应建立依据各部门、客户、产品的进一步细分和成本核算的金融管理机制,对客群进行适当分层,制定针对个人客户与公司客户的更为细化的分类方式。

(三)强化资产负债与流动性精细化管理

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应达到流动性管理精准性和专业性标准,科学管控城商行核心存款,以适应银行间市场和存款的波动性增强趋势。一方面,我国城商行要尽快完善专业化团队和模型量化分析人员团队,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并举,进行资产流动性与资产负债的管理与细分,着力改善流动性管理团队和资产负债管理团队的人员结构。另一方面,应注重金融资本的管理与应用,强化战略性专业决策系统与资产负债管理系统,不断改善资产配置结构,完善资金结构,全方位统筹不同业务线(如:小型和微型企业、公司、金融市场与零售业),兼顾各产品的盈利与资源消耗。

(四)优化业务结构,拓展金融业务服务领域

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应更加注重综合性运营,转变业务模式,由之前存贷利差发展模式逐步转变为综合业务均衡发展模式,促进收益渠道多角度延伸,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效果。拓宽电子银行业务渠道,增强跨领域、跨市场的电子银行的各项业务,开拓手机银行、网上银行支付等多种业务,注重互联网经济发展新思路与新理念的运用。应遵循网络金融时代的发展规律,不断创立适应当前互联网时代金融特色的若干金融产品组合,与电商平台既合作又竞争,将线上和线下信息有效融合起来,进一步完善“电子银行品牌”与“电子银行渠道”。同时,完善“电子银行渠道”,优化非利差收入业务。如零售服务、中间服务、同业市场服务、投行服务与金融市场服务等。既要加快业务速度,又要增大业务量,积极开拓利率市场化的衍生服务,加大创新服务收入在利润增长中的比重,不断推进新兴业务的发展。

(五)利用利率差鼓励中小科技企业的快速发展

当前,各商业银行应加快战略转型,调整现有盈利模式,鼓励中小型科技企业进行信贷业务,加快发展速度。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使用利率差方式,发展稳健信贷业务,为中小科技企业争取信贷规模。同时,联合其他商业银行发挥合力作用,通过对接总行资产池等途径,引入各类合理资金,扩大中小科技企业信贷量;或为中小科技企业募集信托资金、私募资金与机构资金提供媒介平台,保障创新型中小企业对信贷资金的基本需求。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应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时间短、次数多、速度快”的特点,开发专门信用评审工具,以简洁评分卡取代复杂的評审报告,可以极大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效率。这样整体将有利于更多企业向科技创新方向发展,实现动力转换。▲

参考文献:

[1]戴媛.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策略研究[J].金融经济月刊,2012(7):3-5.

[2]张英杰.商业银行使用信用衍生品对企业贷款利率的影响——基于美国市场数据的动态面板模型研究[J].企业经济,2015(2):53-56.

[3]王勇,刘昶.美国利率市场化时期商业银行资产配置变化研究[J].金融纵横,2014(5):51-55.

[4]黄翀,曹权.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影响[J].现代金融,2015(6):9-11.

[5]赵伟,王亚宽.利率市场化对中国商业银行影响及应对措施[J].金融经济:理论版,2015(11):11-15.

[6]胡昕雯.利率市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中面临的危与机[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4(4):110-111.

[7]谢四美.商业银行利率敏感性缺口与利率风险防范——基于上市银行的实证分析[J].金融论坛,2014(2):11-19.

[8]贾蔚,许冬,杨金舟,夏伟鑫.商业银行利率套利交易研究[J].中国货币市场,2016(4):50-56.

[9]陈游.利率衍生产品在美国银行业的应用及启示[J].农村金融研究,2014(2):41-45.

[10]曾卉.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度量与管理探究[J].财会通讯,2014(26):45-47.

[11]李铄,宋琴.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敏感性缺口分析[J].企业管理,2015(4):120-122.

猜你喜欢

经验启示利率市场化金融服务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中国古代官德培育及其启示
税务代理制度的美日经验
兰州市成功治理大气污染经验研究
商业银行受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转型分析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