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一流”学科建设中学科、专业、课程的关系探析
2019-09-10王贺
王贺
摘 要: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是高校永恒的任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举措。本研究探讨了应用型本科高校“一流”学科建设中,应以学科建设为核心,选准特色学科研究方向,打造特色优势学科;以专业建设为根本,找准专业口,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和目标,培养适应职场的创新型应用人才;以课程建设为媒介,优化课程结构,课程凸显应用性,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坚持走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协同发展的道路,学科建设为专业和课程建设服务,专业和课程的发展推动学科水平的提高,三者紧密联系,互为发展,不可分割。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一流”学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01-0012-04
Abstract: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specialty construction and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re the eternal task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ree, taking the subject construction as the foundation, selecting the research direc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 subject, and creating the characteristic advantage discipline. Taking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as the foundation, we should find the professional entrance, formulate the plan and goal of talent training, and train the innovative applied talents to adapt to the work place. Taking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s the medium to optimize the curriculum structure, the curriculum highlights the applicability and guarantees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dheres to the path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s, majors and curriculum integration,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for professional and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s and courses. The improvement of the three are closely linked, inseparable each other.
Keywords: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specialty construction;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top discipline
2015年10月,國务院发布《统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双一流” 建设),提出“双一流”建设要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进成果转化五大建设任务。这些任务都是围绕学科而定的,学科是大学的核心技术领域。“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出台后,我国不少省市随后也出台了打造“双一流”计划,对接国家计划,掀起了新一轮的高等教育建设运动。2017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公布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名单,42所入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95所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其中不乏地方高校的入围,这意味着国家“双一流”建设打破了原来“985工程”、“211工程”的壁垒,为地方高校也赢得了机遇。目前我国高校学科建设进行的如火如荼,但是对学科还存在认识误区:一是把学科建设等同于科研,认为学科建设就是搞科研,为提高科研水平,各高校拉开了人才大战的序幕,不惜重金拦人才的现象接连发生;二是把学科建设等同于专业建设,认为学科建设就是上点新专业,赶潮流。
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以培养本科生为主、以教学为主、以面向地方为主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如何抓住这次教育运动契机,提升自己的学科水平,通过学科水平的提升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更多更好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更好的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这是摆在应用型本科高校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实际上,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是高校发展的永恒任务,只是不同类型的高校三者建设的侧重点不同而已。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如何进行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办出自己的特色和水平,应结合学校自身特点以及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围绕应用型,以学科建设为核心,以专业建设为根本,以课程建设为媒介,走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之路。
一、以学科建设为核心,培育和发展特色优势学科
学科是知识分类体系,同时又是一种制度安排,是大学发展的核心要素。《辞海》中把学科定义为“学术的分类,即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类或教学科目,即教学内容的基本单位[1]。”学科建设的任务是建设一支创新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结构合理的科研队伍,同时能够吸收学科前沿的成果并转化为知识内容。学科建设是为了科学发展的需要,探索和发展目前还不为人知的科学。对于高等教育来说,通过学科建设研究出的科研成果一方面反映着高校学科建设水平,另一方面为高校的专业和课程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高水平的学科必然创造出高水平的专业和高水平的课程,产出高水平的师资,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造就高水平的大学,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因此,学科建设是每所高校的核心工作。
应用型本科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力军,承担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任务。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定位决定了人才培养和本科教育是他们的首要任务,这就要求他们必须选择不同于研究型大学的学科建设方式,以学科建设为核心,通过特色优势学科的发展提升学校的学科水平,因为特色学科是重点学科的根基,特色学科往往容易形成优势学科,特色代表着一所学校的水平,人强我新是学科建设的最高层面,强调的是学科的创新水平和领先地位。在学科建设中,高校要确定优先发展的学科,注重学科方向凝练,注重学科交叉与融合,走差异化发展,打造特色优势学科。
首先,找准自己的优势,确定优先发展的学科。1996年,田长霖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中提到:“世界上上升很快的学校,都是在一、两个领域首先取得突破。重点建设大学一定要想办法扶植最优异和有发展前景的学科,把它变成全世界最好的。待它有名气了,其它学科也就会自然而然地上来。相反,当一个学科发展得不好,要逐步削弱该学科的办学经费,直至淘汰[2]。”这传递给我们一个信号,那就是在学科建设中要集中有限的资源发展比较强势和前景好的学科。因为大学的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必须知道自己不做什么和要做什么,这样才能集中精力办好教育。也有学者认为这样会产生学科的“马太效应”,不利于学校整体发展。其实“马太效应”能产生学科高峰,是学校发展的必经阶段,学科高峰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学校的特色、品牌。其实,这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建设思路。事实证明,即使像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这样世界一流的大学,也不是所有的学科都发展,也不是所有的学科都是一流的。高校的资源是有限的,不可能每个学科都能得到均衡发展,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在学科建设中,对于那些学校的传统优势学科、学术做的比较好、能满足国家经济发展战略需求、能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以及跨学科的学科,在不减少其他学科的经费下,要增加资源投入支持这些学科的发展。通过优先发展的学科来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
其次,注重学科研究方向的凝练,确定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学科方向,就是学科的学术研究方向,学科方向的选择决定了学术研究领域,引领着学科的发展。学科方向的凝练要结合自己的特点,聚焦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同时要注重创新,创新就是做别人未曾做过的事情,创新是科技发展的灵魂。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讲,在学科方向凝练上一方面必须以地方经济发展需求,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只有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学科方向才有价值,才能为人才培养服务,才能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另一方面要了解学科在国内、省内的发展情况,找同类标杆学校的学科,了解标杆学校学科建设的情况,学校从整体进行学科规划,学科规划可以从一级学科进行规划,具体的建设从二级学科或特色优势学科方向,找出不同于标杆学校的学科建设方向,走差异化学科建设道路,这样才能出创新,才能出特色。学科方向确定之后,科研要围绕着学科方向进行,学科方向凝练的过程是学科水平提升的过程,也是创新的过程,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学科方向凝练上一定要在特色上下功夫,走错位发展之路。
最后,注重跨学科研究。随着科技和信息的现代化,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工业4.0、区块链等新生事物层出不穷,这是一种警示,单一的学科已经无法支撑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搞学科交叉,学科交叉能碰撞出新的学科生长点,催生新学科,能出特色。因此,在学科建设中必须搞学科交叉,搞跨学科研究,这样才能出新、出特。
二、以专业建设为根本,培养适应职场的创新应用型人才
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高校中,专业相当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的课程计划或者主修,是受教育者通过选修不同课程而体现出来的职业取向。专业这一概念是我国学习前苏联的产物。我国学者周光礼是这样给专业定义的:专业是社会学的概念,是专门学业或专门职业[3]。专业建设的任务是人才培养,要培养知识面广,有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强的人才。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大学最终比的是什么:那就是谁培养的毕业生日后更成功,谁的教育给学生心灵留下永久的印迹,奠定了学生一生事业和生活的基础。专业建设是为培养人才服务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培养本科生的主阵地,必须把本科教育摆在学校任务的首要位置,所做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本科教育。
历史事实表明,世界一流大学能够引领高等教育改革,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重视本科教育,致力于人才培养。美国杜肯大学伯隆教授在一次报告中首先列出了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十所著名大学的最主要和共同的特点就是拥有最好的本科教育,都非常重视教学[4]。胡锦涛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把大学任务分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同时指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如果高校不把人才培养作为高校的根本任务,那么就不能称之为高校[5]。我们的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该是专业知识扎实,具有跨学科知识背景,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具有良好的交际能力、沟通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具有健全的人格,头脑灵活和身心健康的创新人才。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的是能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的应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必须把本科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在专业建设中要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调整优化专業结构,满足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变革,专业是根据社会需求而变的,专业应该是跨学科的,纯粹单一学科内的专业设置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专业建设最终要为本科教育教学服务,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偏离了这个初衷,专业建设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专业建设中,首先要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目标和计划是培养人才的标准,人才培养目标就是把人塑造成什么样的人的一种预期和规定。应用型本科高校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等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方面要符合学校整体培养目标,另一方面要体现学校发展特色和专业特色。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高度融合,科学教育给人知识,人文教育让人富有想象力,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就像宽阔的海空,是无限的,很多在科技上作出突出贡献的大师级人才,都有深厚的人文素养,一个人文素养底蕴深厚的人,才富有创造力,才有创新才能。另外,要紧密跟踪地方经济发展动态,密切关注行业、企业用人需求的变化,根据变化调整不需要的落后专业,增开新的专业或者专业方向,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商讨专业建设,跨学科开设专业,培养适应职场的创新应用型人才。
三、以课程建设为媒介,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关于课程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定义。这里引用周光礼关于课程的阐述:“课程是教育学的概念,来源于学科,是从学科知识中选择一部分最有价值的知识组成教学内容[6]。”课程是大学提供给学生的真正的产品,课程建设是为教学服务的,任务是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课程建设中要优化课程结构,课程要凸显应用性,同时提供人文知识课程。
首先,优化课程结构。课程建设的主要目标是课程结构的优化、教学内容的完善、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内容来源于学科,学科以课程的形式影响着专业,高校最重要的职责就是从前沿的学科知识中选择最优价值的知识纳入课程,再把这些课程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7]。这样,优化课程结构就显得尤为重要,优化课程中要注意几个问题:合并与专业培养目标重复的课程、删减与专业培养目标无关的课程,开设课程一定要能够支持专业培养目标。另外,专业培养目标会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而改变,课程要随着专业培养目标的变化而变化,这样培养的人才才能够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
其次,课程要凸显应用性。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建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既然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课程就要凸显应用性。课程设置除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理论之外,一定要增加实践课程的数量。课程设置可以采取“理论课程+实验室课程+实践课程+理论课程”的循环模式,学生通过理论的学习,实验室的模拟训练,在实践中找出存在的问题,实践课必须根植于具体的实践环境,也就是说学生到企业进行实际的岗位工作,实践结束后回校再有针对性的进行理论的深入学习,然后再实践,但是最后阶段的学习肯定是理论学习,这样反复的理论与实践的交叉进行,能够实现学校与社会行业、企业需求人才实现零距离的对接,学生毕业即能适应岗位工作。
最后,提供跨学科专业课程和人文文化课程。目前高校的课程基本是公共课或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核心课、选修课几大板块。基本是一门课程一本书的模式,学生学一门课程,期末针对课程内容进行不同形式的考试。学生除了本专业知识外,对其他学科知识知之甚少,导致学生的知识面过于狭窄,这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另外,学生在毕业后有可能从事与所学专业不同的职业,同时目前国家倡导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创业来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而创业需要了解像法律、企业管理、税务、财务会计、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需要有道德感、有社会责任感的人,需要知识面比较宽的人才,而这些都是人文教育可以赋予的,一个人文素养深厚的人,能站到高处看问题,有战略家的胸怀,有开阔的视野,才有可能成为“大师”。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提供更加丰富的课程,注重人文素养的渗透,跨学科专业设置课程,让学生的选择余地更大,同时学生也能在不同的课程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这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四、学科、专业、课程建设一体化协同发展
学科是科学发展和学术创新的结果,专业是根据社会职业需求而设计的,课程是联系学科和专业的纽带,专业是由众多门课程组成的,课程是一门或多门学科组成的知识体系,一个专业由不同的学科组成,一个学科也会跨很多专业,联结学科和专业的正是课程。学科的发展为课程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同时学科要根据课程的要求不断进行研究,课程支持专业发展,课程的设置要根据专业的变化不断发展变化。学科、专业、课程三者是不可分割的,必须把它们联系起来,三者一体化发展,高等教育才有活力,有生机,才能办出有灵魂的大学。
培养应用型人才决定了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根本任务是本科教育,这也就决定了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根本工作是专业建设,学科建设为专业建设提供保障,所以,应用型本科高校要以专业建设为根本,走学科、专业、课程建设一体化协同发展的道路。
第一,学科建设支撑专业和课程建设,促进人才培养,为课程提供丰富的科学知识。学科建设的目的是学科水平的提高,高水平的学科能研究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科研成果不仅是学科发展的成果,更重要的科研能促进专业的发展,科研成果能转化为构成专业的课程,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学生的课程。单一的科研成果可以变成知识讲座,众多的科研成果可以汇聚成课程。这就要求高校在进行科研时,一定要注意多学科交叉搞科研,这样才能碰撞出学科前沿的学术成果,形成前沿课程,才能更好的发展专业,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讲,要主动走出去,密切关注行业态势,与行业、企业合作,找准行业、企业亟待解决的技术、管理问题,一起搞横向研究,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发现潜在的科研方向,把研究成果运用到学生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这样才能培养出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职场。
第二,专业和课程建设反过来影响学科建设,专业和课程的发展助推学科水平的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面向地方、面向行业和面向企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专业设置要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再按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开设一系列课程,课程内容一定要由不同的学科构建,按照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不断的更新课程内容,推动学科发展。按照学科方向组成科研团队,按照课程性质和内容组成教学团队,来支撑专业的需要,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最好是跨学科的,这样学科方向按照课程需要凝练,课程设置根据专业需要,专业需要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这种与地方、行业、企业紧密结合的发展方式,利于形成特色学科、特色专业、特色课程。实现了学科发展形成的科研成果为专业和课程服务,专业和课程反过来促进学科水平的创新与发展局面的良好循环。这也印证了学科水平决定专业水平、决定课程水平,决定师资水平,进而决定培养人才的水平,最终决定学校的办学水平。
总之,关于学科、专业、课程建设,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发展思路,应用型本科高校应根据国家战略发展,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结合自身的情况,动态的进行学科、专业、课程建设。但是永远铭记,学科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提高专业和课程水平,为专业和课程服务,专业和课程的发展推动学科的发展,三者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开的,否则,搞学科就没有意义了。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中)[M].上海:上海辞海出版社,1979.
[2]马路亭.一流学科建设的逻辑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
[3]周光礼.“双一流”建设的三重突破:体制、管理与技术[J].大学教育科学,2016(4).
[4]邬大光.重视本科教育:一流大学成熟的标志[J].中国高教研究,2016(6).
[5]http://www.china.cn/news/txt/2011-04/25/content_22429904_4.htm
[6]周光禮.“双一流”建设中的学术突破-论大学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J].教育研究,2016(5).
[7]周光礼,马海泉.教学学术能力:大学教师发展与评价的新框架[J].教育研究,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