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信平台的来华留学生人际交往引导策略研究
2019-09-10安哲锋吴丽珠
安哲锋 吴丽珠
摘 要:随着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来华留学生人数逐渐增多,身在异国他乡,如何摆脱孤独寂寞,成为留学生面临的压力和挑战。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微信,为留学生提供了人际交往的便利条件,如何更好地使用微信开展人际交往,解决孤独寂寞问题,顺利适应中国环境,值得深入研究。文章从来华留学生的主体感受出发,基于微信与人际交往、留学生管理等研究现状,从留学生使用微信开展人际交往的情况、优化人际交往策略等方面开展了相关探讨。
关键词:微信;人际交往;留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01-0189-03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the number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coming to China has gradually increased. In a foreign country, how to get rid of loneliness and loneliness has become the pressure and challenge faced by international students.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specially WeChat, provides foreign students with convenient conditions for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How to better use WeChat to carry out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olve loneliness and loneliness, and smoothly adapt to the Chinese environment is worthy of further study. The article starts from the main experience of Chinese students, based on the research status of WeChat,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nd international student management, and conducts relevant discussions on the use of WeChat to conduct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nd optimiz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Keywords: WeChat;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international students
一、概述
隨着全球经济和高等教育市场的发展,出国留学逐渐普及,出国留学的人数也大大增加,随着中国教育的发展,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外留学生来华就读。出国留学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增强竞争力,但对留学生来说,异国情调的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新的文化环境下,学生将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如果他们不能适应国外的生活,学生不仅会有学习上的困难,而且还会有更严重的不适感。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状况不仅影响着他们在中国生活和学习的质量,而且也影响留学生对中国教育的印象,而来华留学生的人际交往是解决跨文化适应问题最关键的途径之一。因此,开展来华留学生的人际交往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随着微信功能的发展,微信受到越来越多的互联网用户青睐。根据《2017微信数据报告》显示:日登录用户(9月)9.02亿,日发送消息次数380亿,朋友圈日发表视频次数6800万,微信运动日活跃用户1.15亿,公众号月活跃账号数350万,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微信使用的普遍性,而从实际观察来看,高校大学生群体的使用更加普遍。从来华留学生实际情况来说,很多留学生也纷纷使用微信,与同学、教师互相加为好友,甚至也加入了各种群,通过微信进行人际交往,对于解决生活和学习问题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如何更好地在留学生中发挥微信的社交优势,开展人际交往,进一步适应中国教育、中国文化,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二、以往相关研究
(一)微信使用研究
自2011年微信横空出世以来,随着功能的不断添加和更新,现在已经具备了很多功能,例如社交功能、支付功能、娱乐功能等,特别是社交功能,加强了人与人沟通,同时也方便了生活。从微信使用层面而言,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微信使用的动机、微信使用的行为、微信使用的影响。
第一,微信使用的动机研究。周喜华(2016)提出大学生“微信控”现象的现状、原因及对策,认为大学生“微信控”的心理原因有强化信息获取、满足认知需求[1]。学者吴庆(2014)以质性研究的范式考察“90后”大学生微信“朋友圈”的使用动机[2]。第二,微信使用的行为研究。庄婷、陈瑞群(2016)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比较研究法,以微信在不同居民群体中的使用情况为依托,选取同一地区的3个不同样本群体进行了实证研究[3]。王玲宁(2014)对大学生微信使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详细深度考察了大学生群体微信采纳、使用和依赖的受众行为及其内在机制[4]。第三,微信使用的影响研究。关于微信使用的影响,一般多与其他方面相结合得出研究成果。如张亚莉、鲁梦华、杨朝君(2015)引入沟通质量、工作中断和信任作为中介变量,对微信使用和员工关系绩效的影响关系进行了分析[5]。詹询、严星(2013)结合传播学的相关理论, 探讨了微信的使用对人际传播的影响[6]。
(二)微信的人际交往研究
社交功能是微信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基于微信的人际交往研究主要着眼于人际传播时间、空间上的影响、与其他社交媒体的比较、人际交往的使用满足,还有它的营销模式所带来的商业价值。比如兰州大学温如燕的论文《微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呼和浩特市3所高校的大学生为例》[7]提出了微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产生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一方面,微信使现实人际关系更加密切并且满足了大学生情感诉求的表达,另一方面,大学生过度沉迷于微信,容易浪费时间,产生社交依赖,与现实脱节,进而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微信对人际传播超越的表现研究》[8]一文中指出,微信的发展实现了对人际传播的超越,从最初的以聊天为主的人际传播方式发展成为之后的人际传播、大众传播“三位一体”的传播方式,这样微信全方位、立体化地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
(三)来华留学生研究
来华留学生是以学习为目的留居中国,具有高级中等教育阶段毕业以上学历或同等学历,在中国高等学校或科研机构注册学习或进修,持有普通护照,具有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外国公民。通常,将来华留学生分为学历留学生和非学历留学生,其中学历生包括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非学历生包括短期生、普通进修生、高级进修生。由于非学历生在校学习时间较短,对课堂教学的感知时间也较短,因此本研究中的“来华留学生”指持外国护照以学习为目的在中国高等学校注册、接受学历教育的外国公民。从文献资料的数量来看,对来华留学生教育方面的研究是相对较多的。从具体的内容来看,涉及到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方方面面,主要归纳为以下四类:
第一,跨文化适应中的心理及行为问题研究。如张晓杭、王秀华在《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过程中教育问题分析》中讲述到:“留学生在跨文化适应中的心理和行为矛盾日益凸显,受到广泛关注。”[9]周婢在《来华留学生心理适应问题研究》一文中讲到:“随着来华留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有着不同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的留学生就如到一个新的环境,如何面对新环境是他们面对的第一个挑战”[10]。
第二,留学生管理问题研究。如任友洲的《把握国际教育趋势创新来华留学生教育》讲述了华南师范大学根据“扩大规模、提高层次、保证质量、完善管理”的来华留学生教育方针,把握国际教育趋势,制定了“全方位、多层次、跨越式”的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战略;[11]《我国高等院校来华留学生管理研究》中总结出高校在来华留学生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管理理念陈旧、管理模式落后、管理人员素质偏低等问题[12]。
第三,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现状研究。如《来华留学生教育的瓶颈问题及解决措施》、《近十年来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述评》、《关于我国高校留学生教育发展的综合分析》、《来华留学研究生现状分析》这些文章主要是对我国来华留学生的發展现状的分析,认为规模较小、留学生教育层次较低、专业和来源国别分布不平衡、留学生教育发展定位未得到足够重视、政策和规章制度不适应发展等是来华留学生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留学生教育比较研究。如《中日留学生教育现状及政策比较研究》中主要阐述了中国和日本留学生的发展现状,以及两国政府对留学生教育的政策支持,日本政府对留学生教育的质量监管十分严格,同时对留学生教育的资金投入也远远超过中国[13];《中美留学生教育比较》中主要讲述了中美留学生教育在留学生规模、留学生学历层次等方面的巨大差异[14]。
从以上三大方面的文献来说,学者们都围绕着三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微信确实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人际交往的平台,形成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能不同程度满足人们的需求,而且也会对工作或学习的绩效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微信的使用、微信的人际交往两个方面的研究却很少涉及留学生群体,而留学生相关研究也很少涉及人际交往主题,相对来说,前两者的相关研究相对微观,后者相对宏观,这也为本研究开展引导留学生利用微信进行人际交往的研究,提供了可能性和探讨空间。
三、引导策略研究
基于上文对研究背景和研究文献的分析,为了促进留学生科学、健康使用微信进行人际交往,更好地适应中国大学的生活和学习,特提出以下引导策略。
(一)解除国别观念束缚,广交世界各国朋友
留学生刚到中国大学时,互相都不认识,不管在微信上,还是面对面交流,都愿意与本国的人员或文化相近的人员进行交流,与中国同学或教师的交流也不多。为了更好地促进来华留学生的人际交往,适应中国大学生活,学好专业知识,可以充分利用微信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开展引导工作。1. 打破国别意识,建立微信群。留学生管理人员或者学生干部,可以分年级或专业将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拉入一个群中,在微信群里的成员中,留学生是互不相识的,通过线下初步交流之后,留学生可以在群里面互相介绍和认识。当然,除了统一管理的微信群之外,也可以由留学生自己根据需要建立不同的微信群进行交流。2. 不同国别留学生互相加为个人好友。除了微信群之外,在互相了解和信任的前提下,也鼓励不同国别的留学生互相加为好友,平日多交流,互相支持和帮助。3. 鼓励留学生与外校他国同学、中国朋友加为好友。前面两点主要适用于本校情况,随着留学生在中国的交往范围扩大,也希望来华留学生多与外校的同学、中国的朋友通过微信进行交流,更多的了解各国特别是中国文化和各高校情况,以便更好地适应。
(二)主动学习微信功能,发挥平台社交优势
微信是一种交往软件,即时通讯工具,具有零资费、跨平台沟通、显示实时输入状态等功能,与传统的短信沟通方式相比,更灵活、智能,且节省资费。如何更好的发挥微信平台优势,能熟练应用微信来进行交往,学习微信功能是不可或缺的。1. 在入学前,老师或者同学可以向新同学介绍中国主流的交往工具——微信,其中包括微信的各种功能,尤其是在生活或学习过程中常用的一些功能,鼓励来华留学生主动学习并体验这些功能。2. 入学后,可以组织学生交流微信使用的经验,增强使用技能。
(三)端正微信交往动机,满足自身应用需求
微信交往最基本的动机就是通过微信从交往对象那里得到自己所需求的一种满足。微信交往动机有些是健康的,有些是不健康的。在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通过班会、一对一咨询等方式,引导来华留学生,本着健康的交往动机进行微信交往,例如避免孤独、寻找志同道合的人、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交流本国文化等等,以满足自身的需求,促进自身和他人的共同进步和成长。
(四)规范微信交往行为,促进自己健康成长
在微信交往中,来华留学生也需要约束自己的行为,引导其做到“四不”:1. 不使用不当言语。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语言习惯不同,希望在与交往对象交往时,本着学习的心态,尊重对方的语言习惯,不使用不文明的语言。2. 不随意转发各种信息。有些图片、视频或段子等带有一定的攻击倾向,来华留学生必须真正看了并且看懂,确认是健康的信息,再进行转发。3. 不侵犯个人隐私。在交往过程中,随着交往的深入,各自都会说一些自己的个人信息或不便交流的信息,一定为对方保密。4. 不打乱生活规律。微信交流很方便,但也要有时间观念,尽量在正常作息时间,进行交流,不打扰对方的正常生活和学习。
(五)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构建和谐校园环境。
在微信交往中,也存在各种风险,一定要引导来华留学生注意保护自己,降低风险。1. 保护好个人信息。尽量不向任何人透漏个人的各种密码、护照、银行卡等各种敏感信息。2. 不随意转账给他人。如果有人发微信要求转账时,请一定确定该人的信息是否可靠。3. 对其他信息要有判断。除了学习信息之外,来华留学生可能会通过微信了解很多信息,这就需要其对各种信息要有自己的科学判断,避免因失误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参考文献:
[1]周喜華.大学生“微信控”现象的现状、原因及对策[J].教育探索, 2016(3):105-109.
[2]吴庆.90后“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使用动机分析[J].传承,2014: (1):118-120.
[3]庄婷,陈瑞群.数字鸿沟视角下微信使用沟的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6,7(10):308-310.
[4]王玲宁.采纳、接触和依赖:大学生微信使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新闻大学,2014(6):62-70.
[5]张亚莉,鲁梦华,杨朝君.微信使用对员工关系绩效影响的研究 [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3):1-8
[6]詹恂,严星.微信使用对人际传播的影响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35(12):112-117.
[7]湿如燕.微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4.
[8]朱月荣.微信对人际传播的新型建构——以“点赞”功能为例 [J].东南传播,2014(11).
[9]张晓杭,王秀华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过程中教育问题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0,12(5):587-590.
[10]周婷.来华留学生心理适应问题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5).
[11]任友洲.把握国际教育趋势创新来华留学生教育[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3.
[12]匡晟,郭曦.我国高等院校来华留学生管理研究[J].新余高专学报,2010,15(6).
[13]高剑华.中日留学生教育现状及政策比较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1).
[14]李云鹏.中美留学生教育比较[J].教育与职业,2009,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