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1234”实践育人教学体系研究
2019-09-10李庆瑞
李庆瑞
摘要: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求高校培养的行政管理人才能够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而现今行政管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一致,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明确一个培养目标,提升师生两方能力,建立多元评价机制、参与激励机制、互促双赢机制三种机制,完善四重保障,构建行政管理专业“1234”实践育人教学体系。
关键词:行政管理专业;实践育人;教学体系
行政管理本科专业自80年代恢复重建以来,经过30余年的发展,已形成本硕博教育、公务员在职培训以及公共管理硕士(MPA)等各种层次和种类的人才培养体系。各级各类院校不断探索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培养模式,整体而言,专业发展态势良好。但行政管理人才在就业中表现出的结构供需矛盾,则反映了专业培养与市场需求的不一致,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指出,高校实践育人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1]。因此,创新行政管理专业实践育人教学体系,构建符合高校特色并能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实践教学模式是题中之义。
一、行政管理学科实践教学困境
(一)实践教学培养目标模糊
纵观国内高校,尽管对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表述各有不同,但基本上都是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于“毕业后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的人才”。“管理人才”这一概念外延宽泛,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大学四年学习的课程涉及学科众多,包括工商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学生很难做出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导致该专业学生不能设立清晰的目标,只能应付性完成本科学业,学生政治学专业的理论深度,也没有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对口优势,行政管理专业面临泛化以及边缘化的危机。学生毕业后面临尴尬的就业现状,诸如财务管理方向的会计、财务工作,用人单位倾向于选择财务管理、会计学专业学生;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工作,用人单位倾向于选择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而所谓的政府管理相关工作,学生只能通过公务员考试方可进入,因此,大多数学生在毕业时只能选择替代性强的工作,或者改行从事跟专业无关的工作,有的学生甚至面临毕业即失业的现状。
(二)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
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多数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更加重视理论教学,对于一些理论性课程的重视度远超过以培养能力为主的应用性课程。以安徽省F高校为例,该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共计163个学分,其中,通识教学48个学分,学科专业教育92个学分,而实践教育只有23个学分,仅占总学分的14%(具体见表1)。
对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调查显示,在行政管理专业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中,《国家公务员制度》、《办公自动化》、《管理学研究方法》以及《公文写作》这四门课是学生认为对就业有用的课程,而诸如《比较政治制度》、《行政管理学》、《公共政策学》等理论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程,仅有25%左右的学生认为有用,大多数学生兴趣不高。而针对实践性教学,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也存在诸如缺少整体规划、与理论联系较少、实践流于形式、经费支持不足等诸多漏洞,没有体现出普遍性与地方性,综合化和具体化的无缝对接,收效甚微。
(三)实践教学保障机制不健全
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必须依靠完善合理的保障机制,雄厚的师资力量、健全的实践教学平台、完善的实践教学制度、全面合理的实践评价机制,实践活动所需的设备与场地等,是该专业实践教学实效性的基础保障。
目前,各高校基本具备校内和校外两个实践平台,校内实践平台一般包括实验、案例教学,内容单一匮乏,中短期的校外社会实习实践,时间较短,学生不能深入实际,参与具体业务,只能走马观花草草结束;实践教学制度仅在人才培养方案里有部分体现,一些具体的如过程控制管理制度、执行监督责任机制以及考核评价制度等却鲜有明确制度加以规范约束,导致实践教学无章可循;另外,重科研水平轻实践能力的导向,导致高校进入时将学历、科研成果等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行政管理专任教师虽具备硕士或博士学历,学术理论扎实,但实践经验较少,指导实践教学的水平有待提高,不符合“双师”标准,同时,由于编制、经费有限,兼职教师少,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
(四)实践教学资源匮乏
案例库、中短期实习、实践基地、模拟实践实验室、电子政务信息化操作平台等,既是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必不可少的资源,也是提高其实践教学效果的载体。案例教学是行政管理教学中常用且效果显著的教学方法,教师可选择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讨论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境及解决对策,国内案例教学存在诸多问题,首当其冲便是没有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案例库,其次便是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积极参与,最终导致案例教学以师为主灌输式结束;行政管理的对口实习实践基地一般为政府机构、事业单位,由于学生实践时间短,面临着刚熟悉工作便结束实习的尴尬状况,实践基地的建设困难较大;随着国家信息化建工作的纵深发展,各省市对既懂技术有懂管理的人才需求较大,电子政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高校多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学生真正通过电子政务处理政府事务的能力却并不尽如人意,另外,个案工作室、情景模式实验室等实验室模拟实践,也是多数高校欠缺的实验教学资源。
(五)實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合理
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包括定性和定量评价,定期评价和不定期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内容动态监测等,评价的最终结果是教育教学优化调整、循序改进以及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而当前国内高校对于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多以学生提交的实习、实践总结材料加之出勤率为考核依据,评价方式简单粗放,并未按实践形式分类评价,评价过程流于形式,专业的实践效果测评系统更是少之又少,而测评结果也没有作为学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依据,实践教学评价机制运用不当,组织不力,影响到实践教学效果。
二、构建行政管理专业“1234”实践育人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目标、课程体系、课程资源、保障体系、评价体系五个因素相互配合,共同作用的五位一体的有机整体,本文以安徽省F高校为例,构建“1234”式的行政管理专业实践育人教学体系。
(一)明确一个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规定了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规格,是学校设日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高等教育应培养符合时代特征,并能服务于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综合性人才。安徽省F高校是一所本科层次的师范类普通高校,其人才培养目标既要区别于研究型大学的学术型人才,也不同于高职高专类的技能型人才,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要适应高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众型转变的趋势,以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多规格为落脚点,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要求千差万别的变化.知识与能力并重、人文素养与科学素质共育、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结合的人才,才是其培养目标。
安徽省F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指出,“培养具有一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养及身体和心理素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较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行政管理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以及科研工作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在当前大力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的形势下,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熟悉行政管理组织机构和运作程序,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备受欢迎,因此,在设定实践育人目标时,要改变以往毕业只能在政府部门、行政机关工作的思路,应紧密结合学校建设“地方性综合型高水平”大学的办学定位,联系安徽省创新发展的总体思路,以宽口径、能力强、高素质为质量目标,培养具有一定宽度的现代行政管理专业知识,具备较强公文写作能力和信息处理技术,讲政治、懂法律,会管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提升两种能力
1.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其教学水平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高校教师基本是硕士及以上学历,专业理论知识并无太大问题,但一个好的教师,不仅仅需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实践性知识和实践教学能力同样必不可少。所谓实践教学能力,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将专业的知识技能和实践经验运用于教学,并有效指导学生实验实训、创新等实践活动的能力[2]。当前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普遍匮乏,如果不采取措施提高其实践教学能力,必将影响人才培养效果。
首先,高校应从政策和待遇上给予支持,为现有教师的进修和业务提升创造条件,鼓励现任专职教师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其次,要加强校企合作,鼓励专任教师以生产实习、中短期挂职等方式到一线行政组织机构锻炼,提升自身实践能力;最后,在保证专任教师基本工作质量的前提下,聘请在行政机构或企事业单位的具备一线管理经验和较强实践教学能力的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每学期集中几周为学生开设专题课程,既能与实践结合,突出课程的实务性,也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高校应按照专兼结合、分工明确、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原则,努力打造一支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和较强实践育人能力的“双师型”高素质实践育人师资队伍。
2.发掘学生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效果的实现需要实践教学对象的有效配合,90后大学生勇于追求真理、思维活跃,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是其乐于接受的“第二课堂”,高校应将社会实践纳入实践教学体系中,为学生提供公共事务管理客体的切身感受,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第一,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高等教育以培养人才为目的,建立实践育人教学体系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高校必须在实践教学环节创造各种条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尤其要懂得行政管理的具体事务及具体的处理方式.将课堂教学、专题讲座、案例教学、实地观摩、电子政务操作等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始终,以“请进来”和“走出去”为实践教学基本原则,创造各种接近行政工作实务的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能力。
第二,分类实施,分步推进。高校应引导学生做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并根据学生的就业意愿,实行精准化的实践模式。
行政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包括基础实践、认知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和创新实践五部分。学校应鼓励学生有层次参与实践,循序渐进。大一大二阶段,学校可让学生就自己的兴趣点进行社会调研,形成对行政管理活动的感性认知。也可充分利用校内外行政资源,让学生熟悉行政机构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流程、工作职责,初步掌握行政管理工作的基本职业技能。大三阶段,教师应引导有一定科研能力的学生参加公共管理案例分析比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学术作品竞赛,指导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大学生校级科研课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大三暑假,学校可组织学生在行政组织机构从事至少8周的集中实习,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一线工作中去,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力。同时,通过案例教学提升的专业素养,通过实验室模拟实践培养的实际动手能力,通过电子政务培养的专业技能等,应贯穿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始终。
(三)建立三种机制
1.多元评价机制
针对当前行政管理實践教学效果评价机制重结果轻过程、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实质的现状,将教师、学生、专家作为考核主体,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全方位多角度考察实践教学效果。
多元评价机制应以学生实践能力提升为根本目的,教师应强化对实践活动的过程管理,采取签到考核等方式确保学生以主体地位全程参与实践教学过程,同时,采取具体操作考核、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情景模拟等方式检验实践成效,注重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的统一,能力和分数的统一,侧重考察学生思维的活跃度以及创新意识,确保学生达到一定的实践能力。
合理的实践教学大纲是科学的评价体系的基础,教学大纲应该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实践活动内容应紧密结合专业、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一致并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应规范合理,归档要及时、完备;同时,要加强对学院实践教学绩效的实质性考核,减少形式化的考核指标,譬如,在对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考核上,除了看实践基地的数量,也要看实践基地是否与专业的对口程度、实践基地的使用频率、使用质量,以及院系与实践基地之间是否有不断加强的制度或计划。
2.参与激励机制
实践教学成效需要师生共同努力。现行制度下,高校重科研业绩奖励轻实践成效激励,重视教师的课时量、教学研究成果,对于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多以口头鼓励为主,缺乏实质性的激励,更未将其实践成效与教师职称评定或考核等次挂钩。教师在繁重的工作量和科研要求下,理所当然重视对自己职称晋升或考核结果有用的禾顺开和理论课教学,而对于实践教学只是应付了事.因此.高校应在建立健全实践教学考评机制的基础上,将考评结果纳入教师职称晋升和年度考核的指标体系内,对于成功建设实习实践基地或带领学生取得实践成果的教师给予物质上的奖励。
学生是实践教学对象,其配合支持度直接影响实践育人效果,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以生为本,开展各项实践活动要真正满足于学生的实际需求,如前所示,根据学生的职业规划开展精准实践,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实践教学对自身能力提高和未来就业的重要作用。同时,高校应将实践活动成效纳入学生综合测评指标,对实践能力强,有突出成果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如安徽省F高校设置了第二课堂成绩单,对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学分制认证,并规定必须修满6个学分方可毕业,这种制度保证,既可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也可对不重视或没有认真完成实践活动的学生一定的惩罚,收效较好。
3.互促双赢机制
近些年,各高校都设置了较高的行政管理专业教师招聘门槛,教师的知识结构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等,因其教育背景的差异而风格迥异,另外,由于教师在教学一线工作过程中的侧重点不同,其实践经验、教学方式等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可以考虑将这些差异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采取“互助共享”的方式實现互促双赢,也即是利用教师间知识理论水平的差异,鼓励教师就理论教学或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头脑风暴,相互切磋和帮助,相互启发和补充,将教师的迥异风格和天马行空的想法在思维上和智慧上进行碰撞,达到互补积累,从而产生新的思想,更新现有观念、
如安徽省F高校经常以教研室为单位举行教研室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可以就某一当前热门的公共事件进行讨论、也可探讨怎样通过实践活动将理论与当前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无缝对接,行政管理专业教师也经常以“说课”、“评课”、“实践效果反馈”等方式,就教学目标、教学程序与方式、教学准备等问题进行探讨,达成共识,积极探索“互助共享”的互促双赢机制[3]。
(四)完善四重保障
1.课程设置合理
科学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关键,高校必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从整体上优化教学内容,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具体做法是将实践教学内容设置为三大模块,分别是综合基础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和学术创新模块。综合基础模块包括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计算机操作技能、外语应用能力、应用文写作、形势与政策、职业生涯规划、语言表达等本专业必备的基础技能课程,主要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教学目的;专业技能模块包括实验教学包括专题讲座、案例解析、情景模拟教学、电子政务操作、专业见习活动、集中实习等,主要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强化基本的专业技能。学术创新模块主要包括学术竞赛、科研立项、毕业论文设计等,主要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个模块中,综合基础模块为低年级学生必修内容,在专业技能模块和学术创新模块中,学术可根据自己未来职业发展规划,有所侧重地进行实践活动,但也需完成规定学分,三个模块的课程设置及其逻辑、比例关系,需根据高校发展目标和当地经济发展需求进行优化设计,使三者有机结合,形成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2.案例资源丰富
案例教学法是提高行政管理人才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目前,国内仅有部分高校建立了丰富的公共管理案例库,如厦门大学推行的以案例教学法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改革,用了几年时间建成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案例库,并成立了国内顶尖的案例实验室、案例教学室,能够一站式满足学生的需要。
高校应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大力引进国内外优秀案例资源,同时结合本地区实际发掘本地区优秀案例,建设内容丰富且有代表性的公共管理案例库,并做到及时更新,如果条件允许,甚至可以将全国高校的案例内容资源共享,以便教师随时选用。有了丰富的案例资源,还需要有可以灵活驾驭案例教学的老师将其内化为学生处理公共事务的理念和方法。案例教学中,教师可从案例库中选取某一热门公共事件或政策问题,通过案例背景介绍,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结合专业理论知识分析行政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成因、何种公共选择最优,整个案例教学始终要坚持以生为主。
3.综合性实践教学平台完善
当前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平台构建难,不能满足学生岗位实践需要。实践教学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教学平台也可据此建立。校内实践平台需要健全的软、硬件支持,包括电子政务信息操作平台、案例教学室或案例实验室、情景模拟教学室等,这就需要学校加大投入力度,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解决平台的配套建设,采购相应的实验设备,建立相应的规范的实验室;校外实践教学平台包括见习实践教学基地、集中实习基地、寒暑假社会实践项目等,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学院要积极寻求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社合作,建立长期合作的实践基地并有相应制度作保障。同时,鼓励学生在完成学校统一指导的实践教学活动之外,结合自己兴趣,主动利用节假日进行适当的实践活动,提高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在构建了校内、校外两个实践教学平台的基础上,还要配备专门的实践指导老师,充分发挥校内外平台与学生之间的桥梁作用,利用学科优势,为合作单位提供必要的服务,在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之前让其了解实践目的、要求、任务以及实践必须达到的要求,使实践活动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4.组织机构健全
实践教学只有具备坚实的组织机构,有学校以及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才能在宏观管理和质量控制上有所保证,也才能实现具有实效的良性周期运行。
首先,在行政管理专业所在院系成立实践育人工作领导小组,作为固定的常设机构,书记或院长任组长,副院长或副书记任副组长,组长和副组长统一指挥、协调实践教学的全部工作,,对实践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予以妥善有效解决,包括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内容设置、实践形式安排、实践过程监控、实践成效考核、实践的多元评价、实践活动经费调度、实践平台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等。领导小组下设常设机构,要将行政管理专业所有任课教师纳入其中并明确任务,实行工作责任制。
其次,师资队伍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实践教学的实效性。要想提高实践活动效果,必须组建一支责任意识强、思维活跃、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足、思维意识活跃的师资队伍,鼓励实践指导老师外出培训、进修,并将实践教学考核结果作为其职称评定、津贴发放的重要指标。学院可聘请有较高理论素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政府官员和成功的企事业单位管理者担任兼职教师,以专题讲座或本科生导师制的形式承担一定的实践教学任务[4],这样既可以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注入新鲜血液,也可以提高实践教学的运行质量。
实践育人教学体系的建设,不仅有赖于清晰的培养目标、健全的制度规范、合理的课程设计,丰富的课程资源,也要考虑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无缝对接,更要注意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模式之间的有机协调,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初步实践能力以后,再循序渐进地安排相应的实践活动,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作的若干意见[S].教思政[2012]1号.
[2]古桂琴.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及实践研究[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3,(6).
[3]吴江,叶永成.树立三大意识,构建四位一体实践教学方法—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方法创新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
[4]王强.民族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