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思考
2019-09-10王文艳
王文艳
摘要:加强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培育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的发展和丰富;对博大精深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的完成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动力支持;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根植人心里。打造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是历史和现实的必然选择。在新时代,加强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培育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筑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根本;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建立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培育的良好氛围;重视实践教学,积极建造学生互动沟通的平台。
关键词:大学生;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培育
在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所提及道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关系到祖国统一、民族和谐和社会安宁。因此增强大学生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培育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的共同体,对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打造有中国特色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等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大学生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重大意义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面临多元化、差异化的社会状况,大学生必须凝集共同认识,共同谋求协调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培育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具备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是对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认为人类历史的一个主要的概念是共同体,即人的类存在的根本形式。在不同的阶段马克思提出过“自由人联合体共同体”和“虚幻的共同体”等不一样的表述方式,这可以看出他概括的认识到人类发展到不同历史时期,对共同体的形态与本质的基本要求。马克思认为,在等级社会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共同体形式是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其目的在于对付被统治的生产者阶级[1]。马克思亲自考察了当时那个社会中资本主义的社会,提出了“虚假的共同体”是不合乎情理的,进而提及人类理想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立场是发展和维护整个人类全体利益,表现了一种推动整个人类一同向前发展的共同体理念,表现了显明的时代特征,是对他关于“自由人的联合体”思想的发展和丰富。
(二)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兄弟姐妹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相互交流并持续交融形成的命运共同体。在中国5000多年的传统文明发展的浩瀚长河中,创造了有深厚底蕴的中华文化,为整个人类文明的向前跨越贡献了中国智慧。历经几千年岁月的发展.我们一同经历的超凡奋斗把我国各民族中华儿女紧紧凝结在一起,在我们一同创造美丽家园和一同培养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居于特殊地位的是我们一起守护的梦想和理念。中华民族拥有超凡创造力是它的重要优点,不仅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被我们创造了,我们还可以持续开发和走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各民族同胞必须得加强中华民族在文化、道路、制度、理论四方面的自信,矢志不移按照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向前行进。
(三)有助于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中华民族奋勇前进提供精神动力
物质和精神世界一起构成我们生存的世界。物质世界是指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必需的物质方面的资料,而人们的精神世界则是指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精神文化。精神家园主要是指人们的精神支柱、情感寄托和心灵归宿,是人们精神生活、精神支柱、精神动力和精神信仰的总和[2]。一个民族在社会生活中可以生存发展和安居乐业,共有的精神家园是保持这个民族共有生机最基本的生命力。56族兄弟姐妹共同拥有的精神家园是创造力和源泉、民族团结是动力、凝集力是纽带。
(四)有助于推动各民族团结统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动力
中国56个民族一起组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不同民族间能够聚合为一体,就是因为拥有强大而坚毅的中华民族凝聚力,这种力量是由全体中华民族成员协同聚合而成。中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构成的统一的国家。国家领土完整,祖国统一和人民互助协作的基础是不同民族彼此间的互相团结。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思想,着眼于发展好、实现好和拥护好中华民族全体成员的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将能够动员整个民族的创造性、积极性,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的实现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动力支持。
(五)有助于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开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时代
生态环境问题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中可持续向前发展。近几年来,随着经济迅猛发展,社会生产中日益突出的问题是在发展之初只注重经济的增长而忽视对环境的保护,生态环境受到毁坏,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在中共十八大召开以来,伴随着“美丽中国”号角的全面吹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部局中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其中。将人和自然作为一个共同体是不可分隔的。这就为人和自然可持续发展、谐和发展的理念提供理论前提,将生态文明这个理念深深植人每个人的内心,并有利于推动美丽中国的建设,从而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二、打造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是历史和现实的必然选择
由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拥有相同的文化价值理念和历史命运,增进不同民族间形成紧密相连的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文化方面、社會方面、生态文明方面的命运共同体,使每一个民族同胞真正实现共同呼吸、共同命运、相互离不开。这一目标任务的完成,要从以下这些方面人手:
(一)打造政治方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中国各民族的使命是建立一个有现代化特点的社会主义国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是56个民族的群众一同努力的方向。首先要使不同民族群众认识充分,有中国特色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得来是不容易的,既要从历史角度来看有浓厚渊源和从现实角度来看有普遍的基础,而且与民族的命运、国家的前途、人民的幸福相关联。然后站在国家的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角度,总结过去前人在民族关系问题方面处理的相关教训和经验,学习国外在不同民族整合方面的经典做法,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民族的法律法规、具体的规章制度和实施办法,使其真正负担起促进各民族彼此间和谐的关系、完成不同民族群众彼此间一同进步的历史使命。最后是以战略的认识、长远的眼光深入钻研在新形势背景下关系民族问题相关政策的完善与发展。
(二)打造经济方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经过对经济方面现代民族形成的原因进行论证,着重讲到经济因素是重点,在现代民族形成和发展中起关键影响力的是在经济方面有共同的生活和联系。适合中国实际国情的由社会主义性质的市场经济体系是拥有我国特色的,对整个中华民族来说,就是经济生活要有共同性。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华民族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文化等全部要素系统“赖以旋转的轴心”,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3]。存在决定着意识。加大力度发展我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既有助于培养中华民族的经济意识,形成关于经济方面体制和意识的良好交流;另有助于增强不同民族地区内在发展的动力,增进各民族相互共同开发与发展,确保各民族地区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三)打造文化方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世界上存在很多有几千年古代文明历史的民族和国家,但其中却很少有国家把自身传统的古代文明完全传承下来。中国是有着文化渊源的古老文明国家而且距今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我国在政治方面的历史文化传统,不但从来没有中断过,并且比世界上其他民族和国家的关于政治方面的历史文化传统.都得到了比较好的维护、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在文化方面顯现出多出样性和统一性共同存在的特点,是因为中华文化善于学习其他不同文化的优点而且能够容纳其他不同的文化。这像黏合剂似的可以构成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也是使中华民族具备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整合力的根本原因。在我们向着决胜全面小康目标的进军中,更需要各民族共同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最大限度团结依靠各族人民,使每个民族、每个公民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4]。要启发各族人民充分意识到,不同民族群众共同创立了中华文化,文化认同作为一个媒介,不断加强个人的意识、国家的意识和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
(四)打造社会方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社会是一个由共同的价值观、目标和利益联合起来的群体。首先是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潮流,激励不同民族地区的人民群众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人民群众加强包容和开放意识,能够主动积极地与外界交往,在保持不同民族具有多样性特点的基础上,持续加强不同民族的一致性和共同性的发展。然后是把城市看作是各民族交往的平台,尽力做好城市的民族工作,把政策作为指导,把典范示例作为推动力量,通过城市的影响和辐射,能够带动不同民族地区的各族人民群众彼此相处和睦及和谐发展。最后是抓好民族政策的贯彻执行,努力消除在基层和一些领域存在的“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错误观念,以及在一些群众中存在的误解和隔阂,妥善处理不同民族群众、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关系,创造增进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良好社会氛围[5]。
(五)打造生态文明方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生态文明被看作是一种人类文明的形态,不仅指人和自然彼此间和谐相处,还包含人与人彼此间的友好相处,而且已经提高到人类意识形态的领域,深深标上了精神文明的印记。建设生态文明是有我国本土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重要构成部分,从小处来讲,生态文明建设与广大人民群众自己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日常的吃穿住行、身体的健康都会受到影响;往大处来说,这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发展的美好愿望,与“中国梦”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共同居住在地球这个大家庭中,彼此间早已构成一个紧密联系的“命运共同体”,担负着共同的管理、开发和消费的责任都是不可回避的。因而,人们只有彼此和谐共处,文明成果才会真正的被创造出来,好好守护人类共有的精神家园。只有尊敬大自然,同时大自然也会包容我们,因而精神文明家园才会更美好。
三、大学生强化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几点思考
大学生是引领社会向前发展的先进集体,不仅表现在他们自身能力和知识储备上,而且表现在他们的思想道德和身体素质上,他们担负着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历史使命。只有提高大学生对中华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培育,社会和谐发展才会有根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实现。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筑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根本
为了维护祖国的统一,当代中国要构建共同的思想、信念和精神支柱,以“中国梦”引导中华民族和睦融洽的发展。任意一个国家和历史时期,都有人民群众广泛认可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凝练,同时也是在精神层面联系全体人民形成共同奋斗目标和道德规范的纽带。在当今社会环境下,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一个强盛的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为我们的需要提供动力支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6]。在数千年的中华文化演进的长河中,中华民族自身就是“宏大的历史叙事”。特别是在近代社会以来,西方列强在打开中国闭关锁国的国门的时候,也带来了西力.关于民族主义的思想,唤醒了沉睡已久的中华民族关于主体的意识。自“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到日本投降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整个民族奋血抗战中得到了升华,在中华儿女的抗日行为中得到显现,各民族间命运共同体关系进一步牢固,在抗日战争期间民族统一战线的确立为最终夺取抗日胜利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是民族团结的基础、精神力量的灵魂、国家统一的根本。始终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强化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培育,筑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根基,就是在大学生中举办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教育活动,竭力全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与大学生内心深处。
(二)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创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培育的良好氛围
要培养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强烈意识,大学就要把精心谋划,着力研究,选择有用方法,让大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培育大学生对自己母校的校园文化价值认同。所谓大学文化价值认同,就是大学生群体在学习与实践中通过交往、互动,不断调适自身的文化价值结构以顺应大学文化价值规范的过程[7]。大学生是靠他们自己对所处的氛围和环境来主动地学习和思考,也是大学生对校园文化所传达出的政治观点、理想信念和思想观念进行思考和解惑的寻求真理的过程。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中完成伟大复兴不仅是我国56个民族大家一起的梦,也是我们每个民族自己本身的梦。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就是让我是中国人的这种观念使每个中国公民都能自觉地意识到。认识到我国的各民族同胞都是一家人,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成员共同组成的,我们每个个体不仅是自己本民族中的成员,更是整个中华民族中的成员。我们不可以自私的只考虑到自己本民族自身的利益,而忽略其他民族同胞切身的利益,更加不能狭隘的为了自己本民族的一些蝇头小利而损害全体中华民族的利益。所以,高校的校园必须要有一种浓厚的气氛,弥漫在校园的每一寸土地上,无所不在,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感触中华命运共同体的无穷感染力和吸引力,使之植根于内心深处,内化为社会责任,成为自觉的意识,这对大学生素养的养成是悄无声息的、循序渐进的,更是长远的、深厚的。
(三)重视实践教学,积极建造学生互动沟通的平台
首先,課堂是着重教授专业理论知识的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华命运共同体意识培育一定要依托课堂才可以全面而系统地向同学介绍其具体内容。早在2000多年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已经初步形成[8]。在我国大陆上居住着多个民族,不同民族之间虽有多样性但却是一个整体,这是先人给后辈留下的精神财产,也是我们中华文化能够屹立不倒的优势。中华民族是由不同民族同胞一同创建的,各民族兄弟姐妹都为中华民族的创建与发展奉献了智慧和力量。根据历史发展的这个特征,使得56个民族在经济上彼此依附、文化彼此交融、分布上交织混居、情感上日益亲密,形成了相互交融,彼此之间离不开的格局。有了这个关系维持,中华民族在阅历苦难而能矗立在世界各民族之中。其次,课堂要与实践相结合,在书面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应让学生亲身感受中华文明的历史发展过程和脉络的形成,用历实践作为支撑、加强课堂传授知识的效果。中华儿女是指各族人民群众,他们就像一家人一样亲密,众志成城一同构筑中国梦,这是每一位中华儿女共同的愿望。要实现这个大家共同的目标和愿望,离不开各民族群众一起的努力,更离不开每一位中华儿女团结一致的力量。我国各族中华儿女在中国这个大家庭当中都是平等的成员,一起组成了相互离不开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是我们56个兄弟民族一同的根本利益,也是我们国家的大利益,更是高于其他一切的利益。这应是大家该形成的思想共鸣。必须充分借助各类校园资源构建多形式的沟通平台,开展互动交流活动,使学生在彼此交流中互相理解和包容,推进中华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培育。
习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继承,进一步发展与丰富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加强高校大学生中华命运共同体意识培育有利于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各民族团结统一,实现生态和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协调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动力支持。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韩振峰.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N].光明日报.2012-12-31.
[3]崔成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的路径思考[N].中国民族报.2015-06-19.
[4]邱明红.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意识.齐鲁网http://www.iqilu.com/,2016-03-25.
[5]刘立军.打造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提升中华民族认同感[N].中华民族报.2014-10-24.
[6]习近平.在中央民族作会议上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10.
[7]骆郁廷.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90.
[8]李继兴.从平衡论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N].中华民族报.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