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青年成长发展的困惑及超越

2019-09-10郭娟娟

关键词:青年成长发展

郭娟娟

摘  要:随着全球化进程深入推进,后现代主义思潮跨越地域限制,对我国当代青年成长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其纷繁复杂的镜像主要表现在:解构思潮影响下的价值虚无、模拟游戏影响下的现实疏离、反理性倾向影响下的感性偏向及消费主义影响下的崇高失落。在去中心化、去理性化的后现代主义境遇下,中国青年成长发展的超越之路隐含在国家、教育及个体的圈层系统之中,在宏观层面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青年发展共识,在中观层面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青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微观层面要以人为本塑造青年健全人格。准确透视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及实质,科学把握超越之路,对引导青年成长成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输送人才资源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思潮;青年;成长;发展

中图分类号:D43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9)10-0055-05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1]。作为民族国家的未来,青年成长成才紧紧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青年一代成长为什么样,祖国的未来便会是什么样。青年一代成长过程中会碰到诸多外来因素的影响,因此,对影响因素的质性判断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全球化进程深入推进,后现代主义思潮跨越地域限制,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延展弥漫至世界各地,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青年成长发展的价值旨趣,对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我国青年成长发展的现实症候进行把脉分析是时代赋予的重要课题。

一、广角扫描: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青年成长发展

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认为后现代主义因后工业社会的到来而兴起,是社会样态在精神文化层面的反映。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认为,“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文化风格,它以一种无深度的、无中心的、无根据的、自我反思的、游戏的、模拟的、折衷主义的、多元主义的艺术反映这个时代性变化的某些方面,这种艺术模糊了‘高雅’和‘大众’文化之间,以及艺术和日常经验之间的界限。”[2]基于上述起源及本质得以判定,后现代主义思潮是一种精神旨趣、一套价值模式,以解构权威理性与否定宏大叙事的价值取向深刻规约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倾向。

(一)解构思潮影响下的价值虚无

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一些解构性的青年亚文化适时兴起,比如“佛系”、“丧”文化等。佛,原是佛教专属用语,是佛教徒对得道者的敬称,也可用作释迦牟尼的专称。佛教认为生命是痛苦、无常的,只有破除贪瞋痴而证得圆满智慧才能得到涅槃解脱。佛系青年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佛教徒,仅是假借“佛”的符号性象征意义解构世界之于个体的意义,彰显着风起云淡、随遇而安,什么都无所谓、什么都不关心的社会心态。一张“葛优躺”电子图片,曾一度在青年群体中引发网络狂欢,“感觉身体被掏空”的喪文化,体现了年轻人的无奈颓废与消极抵抗。后现代主义中的解构思潮怀疑人类历史的宏大叙事,当下青年群体中弥漫的佛系现象、丧文化打着传统文化中的“无为”“随缘”旗号隐蔽自身,以价值虚无的本质消解主流文化。美籍哲学家赫舍尔提出,“人的存在从来就不是纯粹的存在;它总是牵涉到意义。”[3]解构思潮影响下的价值虚无在根源上含混而无序,它使日常生活中的认识能力与审美判断丧失了衡定的评判标准,致使青年群体在碎片化的即时性狂欢中买醉,无形之中消解核心价值观取向的久远性意义支撑。

(二)模拟游戏影响下的现实疏离

后现代主义思潮在现实中有原发性物质条件,其中之一便是媒介信息的快速发展与传播。在万物移动互联的时代趋势下,青年群体在虚拟空间中延展出数字化生存样态,可以寻求相异于现实空间的身份认同和生存方式。“与信息渗透的扩散有关的另一组后果是,越来越可能引起现实情况的模糊不清。这可以定义为:真实和虚构、现实和虚幻、实际存在和潜在可能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不清。”[4]由于数字网络的新颖性、流变性及逼真性特征,加之当前虚拟空间模拟性生存方式的管理机制并不健全,现实生活中部分青年呈现出信息异化之态势,“网虫”“手机人”现象日益弥漫,网络游戏、小视频等有着广泛的受众空间。模拟游戏性生存意味着主体向虚拟空间的过度偏向,主体基于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之存在出现失衡,虚拟存在之思想与行为,现实存在之思想与行为的相关性下降。正如柏拉图的洞穴比喻:一直生活于洞穴中的蒙昧人相信投射在墙上的影子真实存在,而产生影子的根源性事物虚幻不实。青年向模拟游戏的过度偏重可能导致自身现实性退化,现实人格与虚拟人格出现错位和冲突。

(三)反理性倾向影响下的感性偏向

后现代主义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大众传媒发展带来的反理性化。在大众传媒的浪潮中,信息传播技术日新月异,纷呈复杂的视觉与听觉文化形成单向度的话语霸权,以非理性、非逻辑性的呈现方式影响着青年的认知判断能力。“同时,媒体具有‘敞开’(呈现)和‘遮蔽’(误导)二重性,当今世界通过镜头组接以后的弥天大谎层出不穷,甚至电脑特技制造的真实的谎言或虚假的真实比比皆是。”[5]传播方式的动态性、传播内容的即时性及传播空间的开放性,使青年群体的碎片化思维和感性化思维占据主导地位,理性思维因海量信息的表象性、客观真相的隐匿性及话语输出的单向性而难以形成和发挥作用。这种感性思维偏向只看到社会现象中偶然性与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忽视偶然性与不确定性因素背后所隐藏的必然性与规律性。青年群体被表象的、变动的文化信息所包围,失去了对质性的、恒常的客观规律的认知和把握,因而缺乏对现实生活宏观而深刻的思考与观照。

(四)消费主义影响下的崇高失落

消费主义是以不断占有物品和追求享乐为特征的价值观念。随着全球交往交流的深入发展,后现代主义中的消费主义思潮在我国青年群体中产生广泛影响。95后、00后青年群体出生并生长于物质生活比较充裕的时代,整体上缺乏上一代人所具有的吃苦耐劳精神。处于人生发展岔路口的青年,容易受外界世俗物质的迷惑而消释崇高的人生信仰。例如,部分大学生利用校园贷进行攀比性消费以至于欠下巨额债务,部分青年热衷于在网络社交圈中晒大餐、旅游等高层次消费照片。“后现代主义思潮所倡导的世俗性、物质性价值似乎更接近社会现实,使青年的精神生活变得安逸享乐,从而遮蔽了其内心深处的梦想与追求。在面对物质纷扰的困境时,青年人有可能屈服现实、随波逐流。”[6]物质消费刺激青年群体产生多样化的浅层次需求和庸俗化的价值取向,基于成长成才的价值旨趣不再具有统一清晰的定位,超越于个体享乐之外的宏观且终极的崇高视野日渐式微。

二、聚焦透视:青年成长发展的后现代困惑因析

(一)时代困惑:社会急剧转型中精神文化的变迁分化

在漫长的农业社会形态中,个体通过血缘或地缘关系依附于群体组织,个体发展处于人的相互依赖的阶段;在工业社会形态中,个体从对人自身的依赖转向对机器的依赖,人成为大工业流水线运转过程中的螺丝钉。在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的单质社会形态中,青年发展的价值意识具有整齐划一性,很少有人会质疑或抵抗既定的社会价值观。“在同质度很高的传统社会里,集体意识十分强大,个性发展受到压抑。个体按照社会要求被塑造成为个性差异较小、彼此相似的人。在现代社会里,集体意识的内容和性质发生了变化。”[7]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这一基本走向促使青年一代不得不面对物质利益的再调整、交往关系的再定位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发展观念的再更新。“在我们国家,从改革开放开始基本上就拉开了社会转型的序幕……除了物质生活发生变化以外,我们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上也发生了变化。”[8]在时空压缩集成的异质社会境遇下,传统的价值观念不断受到新生的价值思潮的挑战,原来神圣的、宏观的和崇尚集体的文化观念不断被解构分化,世俗的、微观的和尊崇个人的价值观念随之显现。青年群体的成长发展摆脱了远虑,更多以个体眼前的、生物性的暂时满足为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它扰乱了其成长节奏和成才方向。

(二)教育尴尬:社会思潮冲击下理想信念教育的耗散弱化

理想信念教育为青年群体的成长成才指明方向。然而,在当今东西文化交汇碰撞的时代,理想信念教育的主导价值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价值虚无不断形成张力,这种张力主要体现在理想信念教育的耗散弱化。在开放性社会样态中,不同国家之间的价值观念、精神信仰及物质利益等的矛盾冲突空前激烈,西方发达国家掌握着文化价值输出的主导权,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价值面临威胁。在后现代主义思潮波及之下,形形色色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形成理想信念教育的反作用力,影响青年群体的價值认同。后现代主义思潮中的去中心主义、去本质主义、唯消费主义,松动着青年群体的理想信念根基,象牙塔里的学校教育几近丧失了它应有的批判反思功能,反而与社会上存在的泛经济主义、泛科学主义等共谋,弱化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成效。“当今的教育却是从根本上偏离了它本真的意义,成了一种在工具理性操作下的功利主义教育。也即是说,这种教育的目的是经济功利,用以实现这种目的的手段是工具理性。”[9]在工具理性高歌猛进的时代,理想信念教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的情况普遍存在,其蕴含的价值理性往往因无法产生速效作用而被人们所轻视。

(三)个体失真:感性需要过度满足下的主体客体化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境遇下,琳琅满目的货物商品刺激着人们的购买欲望,青年人日益偏重于外在的物质追求,在连续不断的物质满足中完成个体的虚假需求。虚假消费的核心在于本源的丧失,没有一个导源出存在意义的本源,这就从根本上消除了人的主体性。一切都诉诸于外在表象,没有深度,没有历史,没有主体,没有真理,甚至没有原本。“所谓同一性、整体性、中心性纷纷失效。人终于被各种人造的类象包围起来,人创造了文化,而文化的扩张使现实退隐,使主体丧失,世界成为了物的世界。”[10]历史发展至今天,青年应当看到一种事实:那就是物质已然丰富,但如果青年不能理性把握自身,如果丧失自律与反思,没有对世界、对人类的深远智慧,那么青年所面临的可能是较物质匾乏更为严重的主体退化,先辈创造出的物质客体反过来成为支配青年的主体力量。“我们人类在各种年龄阶段有各种不同的欲望,这不是我们的错处。我们的错处是在不能使得我们的欲望接受理智的规范与约束。这中间的区别不在有没有欲望,而在有没有管束欲望的能力与不为欲望所惑的功夫。”[11] 青年的发展迷惘表征溯源于感性需要过度满足而辨别自主能力欠缺,以至于出现主体客体化的个体失真,其深层含义是一代青年人在消费洪流面前,如何反思人与物质的关系,如何重新认识自我与他者,如何重塑人的主体性的问题。

三、反思实践:青年成长发展的后现代超越之路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青年发展共识

特里·伊格尔顿认为,后现代主义所伴随的矛盾与危机无法通过西方资本主义道路的自身调整来解决,反而是整体团结的社会主义才能革除后现代的诸多弊端,因为社会主义文化能够协同集体力量以保障社会行为的实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元文化思潮,以此拯救后现代主义思潮对青年一代的消极影响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天然优势。“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1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青年发展共识,即是在青年价值观教育中坚持社会核心价值观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引领与主导,体现青年一代奋斗成才与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协调统一。凝聚青年发展共识要坚持两个原则:其一,对话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表达和传播方式应向青年化和通俗化转换,充分利用新兴媒体技术,改变以往自上而下的灌输说教,积极探索青年人喜闻乐见的受教方式,引导青年一代正确识别精华与糟粕,做到以文化人。其二,同构小我大我。梦想是人对自身存在与发展合目的性的希冀与追求,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关于未来可能性的集中表达。对于大我,梦想是民族国家的共同愿景和精神动力;对于小我,梦想是个体的人生目标和动力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既包含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追求,又包含着个体层面的价值准则。引导青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是要将小我融入大我,实现成长成才的个人梦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向同行。

(二)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实现青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马克思指出,人和动物之所以截然不同是因为动物只需按照其本能适应自然界就行,而人则必须依靠其能动自主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来改造自然界才能生存下来。这是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的肯定,也是对人有别于动物的价值肯定。由此,人的价值在于能够创造和实现价值。青年一代的发展应以实现价值为导向,即实现其作为目的的人和作为手段的人的共同发展。作为手段的青年的发展和作为目的的青年的发展具有辩证统一性,作为手段的青年的发展更能体现其作为人的特有本质,是人的主体作用的充分展开和彰显;作为目的的青年的发展是作为手段的青年的发展的目标和旨归,并贯穿于作为手段的青年的发展全过程。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青年人的发展与成才依赖于教育,这意味着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和开发负有重要职责。具体对青年群体而言,学校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开发青年一代的潜力,即开发人才资源、培养其创新精神和执行力以实现青年人作为手段的发展;同时应该对青年人的未来予以终极关怀以实现其作为目的的发展。现实中这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学校应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统合青年作为手段的发展与作为目的的发展。立德树人不仅仅包含青年群体的智力培育,还包含青年思想品德、体育素质、审美能力和劳动素养的培育,这些素养与能力全方位地体现着青年未来发展的多重潜能。人的潜能是巨大而无限的,开发也是无止境的。

(三)以人为本塑造青年健全人格

以人为本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在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发展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发展的尺度。“青年要顺利成长成才,就像幼苗需要精心培育,该培土时就要培土,该浇水时就要浇水,该施肥时就要施肥,该打药时就要打药,该整枝时就要整枝。要坚持关心厚爱和严格要求相统一、尊

重规律和积极引领相统一,教育引导青年正确认识世界,全面了解国情,把握时代大势。”[13]后现代主义思潮带来的价值虚无、现实疏离、感性偏向及崇高失落,是导致青年群体片面发展并影响青年成长成才的消极呈现。各级教育部门及教育工作者要坚持以青年为本,对青年一代的后现代症候进行打药整枝,帮助青年统合解构与建构、现实与虚拟、感性与理性和世俗与崇高,培育青年健全积极人格,引导青年实现科学发展。培育青年一代“幼苗”科学发展的落脚点是真、善、美的统一。所谓真,就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真的本质在于合乎规律性,是主观符合客观。坚持求真就是引导青年按照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永不停止对知识与真理的追求。所谓善,就是事物对人的有用性,善的本质在于合目的性。坚持求善就是引导青年对知识真理的追求和应用应符合社会的现实需要,即要从终极意义上促进人类不断进步。所谓美,就是真和善的高度统一,美是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坚持求美就是引导青年对外在世界的认识与改造要坚持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协调一致,就是要坚持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双重并举。树立对真善美的追求,青年群体才能协调处理后现代的二元分裂现象并以整全的姿态超越其异化发展,才能从更崇高的精神境界认识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从而为其成长成才提供可持续的驱动力。

参考文献:

[1][13]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EB/OL].(2019-04-30)[2019-09-22].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04/30/c_1124440193.htm.

[2](英)特里·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的幻想[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1.

[3](美)赫舍尔.人是谁[M].貴州:人民出版社,1994:48.

[4](爱尔兰)班农等主编.信息社会[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43.

[5]王岳川.中国镜像:90年代文化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341.

[6]万美容,吴明涛,毕红梅.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的青年精神生活异化之域及重构[J].思想教育研究,2018(3).

[7]郑杭生,郭星华.当代中国价值评判体系的转型[J].社会学研究,1995(5).

[8]胡海波.精神生活、精神家园及其信仰问题[J].社会科学战线,2014(1).

[9]鲁洁.教育的范本归真——德育之根基所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4).

[10]王岳川,尚水编.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29).

[11](英)约翰·洛克.教育漫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1.

[1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63.

责任编辑  牛志鹏

猜你喜欢

青年成长发展
区域发展篇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优化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