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大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实效性研究

2019-09-10赵秀丽谌丹

关键词:文化传承实效性乡村振兴

赵秀丽 谌丹

摘  要:“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本文通过对粤西8个乡村进行实证调研,探究大学生在农村进行传统文化传承的实际效果。调查发现,大学生在农村进行传统文化传承活动受到了当地青少年及家长的普遍欢迎,传统文化激发了青少年学习的内在动力,促进了青少年观念意识的转变、学习兴趣的增加,但同时,大学生传统文化传承活动也存在经典解读不深入、内容选择不恰当、资金难以保障、活动时间过短、部分家长不支持等问题,需要学校、政府、社会和家长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大学生;文化传承;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9)10-0043-0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实现民族复兴和国家现代化的根基所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支撑。大学生应如何利用自身专业优势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广东某高校艺术专业学生以“兼济天下”的情怀,利用自身所学专业在广东省西部地区英彩村等8个农村开展传统文化传承活动,以期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略尽绵薄之力。本文对英彩村等8个农村进行实证调研,以探究大学生在农村开展传统文化传承活动的实际效果,为高校开展传统文化传承活动提供新思路,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新形式。

一、问题提出

2018年1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 [1]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智则中国智。在农村青少年心中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道德资源和中华精神滋养青少年的心灵,激发其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则中国农民脱贫致富,乡村振兴指日可待。广东某高校艺术专业学生依托自身专业优势,利用假期,面向广东省西部农村——英彩村等8个乡村的青少年开展传统文化传承教育活动,包含书法、国画、版画、泥塑、陶艺、三字经等内容。通过激发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引导其学习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中华精神,培养其担当意识,帮助其树立练就真本领、报效祖国的鸿鹄之志。那么,大学生开展传统文化传承活动的实际效果如何?未来应如何改进?即是本次研究要探明的问题。

本次调查以广东某高校艺术专业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传承教育活动的乡村为抽样框,选取当地接受了传统文化传承教育活动的青少年为研究对象,以青少年及其家长、老师为调查对象,以全面立体地了解传统文化传承的实效。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482份,有效率80.3%。由于暑假期间正是农村农忙时节,部分家长没有充足时间配合调查,导致许多无效问卷,因此问卷有效回收率偏低。在所调查对象中,男性占比45%,女性占比55%;青少年占比36%,家长占比56%,教师占比8%。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对传统文化传承活动的态度

调查发现,约九成被调查者对大学生传承传统文化活动持赞成态度,75.6%的被调查者希望大学生明年还能到当地开展类似传统文化传承活動。这说明大学生开展的传统文化传承活动受到当地青少年及其家长、老师的普遍欢迎。但也有5.56%的被调查者表示“较反感”,1.39%的人表示“很反对”,这是因为部分家长、教师想在假期给孩子补习英语、数学等科目,认为传统文化无益于应试,浪费了孩子的时间。归根结底,是应试教育的思想在起作用。

(二)传统文化传承活动的意义

调查显示,八成以上被调查者认为大学生开展传统文化传承活动很有意义,通过学习传统文化自己收获很多,其中,38.89%的人认为该活动给自己带来了新知识,28.47%的人表示通过文化传承活动自己开阔了视野,21.53%的人认为大学生传承的传统文化激发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也有11.11%的人认为大学生传统文化传承活动并没有给他们带来什么收获。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有限,尤其是提升个人综合素养的艺术教育资源更加不足,面对大学生提供的陶艺、版画、书法等文化活动,大部分孩子及家长都感到新奇并充满期待,但在实际动手学习过程中,由于从不曾接触,在刚开始学习时难免局促不安,无所适从,比如陶艺制作,有人能坚持学习,终有所获,有人却不敢尝试,或半途而废,最后收获有限。

(三)传统文化传承活动产生的影响

八成以上被调查者认为大学生传承传统文化活动对青少年产生积极影响。首先,青少年的观念意识发生变化。在学习了《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后,44.44%的青少年表示要感谢父母,今后要注意对父母说话的态度,“父母命,应勿缓”;29.17%的人认识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少壮当努力,将来回报父母和社会;21.53%的人表示渴望外面的世界,但不知自己应如何努力去追求,需要引导。其次,青少年的课堂行为发生转变。在问及传统文化传承活动结束后自己学习的变化时,约48%的被调查者表示,参与传统文化学习后,自己在课堂听课时注意力更加集中,学习效率得到提升。这说明,传统文化已浸入青少年心中,激发了其内在学习动力。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就是让优秀传统文化不但在青少年口中念起来,还要在心中留下来。[2]

(四)对于传统文化内容的反馈

调查显示,当地人对于大学生所开展的传统文化兴趣浓厚,尤其是书法、国画等平时难以企及的文化艺术活动。在农村,教育资源相对有限,加上父母的观念意识相对滞后,平时很少有父母专门送孩子去上相关培训班。在“你最想学习哪些传统文化?(多选)”题项的回答中,排名前3位的依次是:经典著作(61.11%)、绘画(59.03%)、科学(57.64%),这表明青少年、家长及教师都认可思想道德教育在孩子培养中的重要性,道德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应居于首位,愿意让孩子接受经典文化中所蕴含的道德资源的熏陶。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这让我们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充满信心。

(五)大学生传承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

调查显示,85.43%的被调查者喜欢大学生来当地传承传统文化;75.69%的人希望大学生明年还来开展传统文化传承活动。这表明,大学生传承传统文化活动颇受当地人的认可与欢迎。但同时也表明大学生在传承传统文化的活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首先,经典解读不深入。艺术专业大学生在书法、国画等传统文化上有所造诣,但在校大学生学识毕竟有限,对于传统文化的前世今生难以详尽阐释。对《弟子规》《三字经》等经典著作传承也仅仅停留在朗诵和浅显的释义上,无法发掘出其背后的深层次教育资源。因此,大学生开展传统文化传承活动难免出现经典解读不深入,甚至解读有误的情况,需要引起重视。

其次,内容选择不恰当。大学生传承传统文化,通常是选择自己所擅长的部分,对于传授对象的现有水平、兴趣爱好、风俗习惯等难以顾及,不能根据受教育者及当地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选择内容。调查中发现,很多青少年不曾接触过陶艺、版画等,更不会使用专门机器制作艺术产品,在大学生的细心讲解和现场指导下,有些青少年勇于尝试,不断摸索,但有些青少年始终不敢接近、尝试,但对泥塑非常感兴趣,因为农村青少年时常玩泥巴,比较熟悉,故参与度较高。

第三,资金难以保障。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投入。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传承活动,一方面要靠“兼济天下”的情怀支撑,另一方面也需要持续不断资金投入,而当前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传承活动的主要经费来源为学校学生活动经费,经费来源渠道单一且有限,难以长久支撑活动开展。

第四,活动时间过短。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传承活动,通常是利用寒暑假时间,持续两周左右。调查显示,青少年及家长普遍反映活动时间较短,且两次活动之间的间隔较长,中间如无其他活动串联,容易导致青少年兴趣逐日淡化,进而降低总体传承效果。

最后,部分家长不支持。在广大农村,家长教育观念相对落后。调查中发现,部分青少年及其家长,甚至教师,仍然存在应试主义教育思想。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有助于应试的内容大力推崇,无助于考试的内容一概不学。诗词歌赋等传统文化直接体现在考试中的情况不多,因此被认为是浪费时间而加以排斥。

三、推进大学生传统文化传承的建议与对策

大学生依托自身所学专业传播传统文化,回报社会,值得肯定,其在粤西农村开展的传统文化传承活动产生了积极影响,受到当地青少年及家长、老师的普遍欢迎,然而,如何克服文化传承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升传承效果,仍需我们深入思考。

(一)严格甄选文化传承人

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首先,需要传承人具有较为深切的中华文化认同、自信和自豪感,没有内心深处的认同无法产生传承的热情和激情;其次,要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唯如此才有可能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释清楚且妙趣横生,进而吸引、激发更多人的认同、学习和传承。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深入农村传播传统文化,情怀固然可贵,过程则必然艰辛。在农村,生活、学习等条件仍旧相对较差,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下坚守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初心,是对大学生情怀和文化自豪感的考验。因此,必须对传播传统文化的大学生进行严格甄选与培训,使其面对艰难困苦仍不退缩。

(二)认真筛选传统文化内容

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能够超越时空、适用于当下,对当代青少年的思想、意识、心理产生影响。[3]但当前市面上关于传统文化的读物汗牛充犊,良莠不齐,不能不加选择的“拿来主义”。对于内容的选择,要结合青少年的年龄、兴趣、认知规律及当地的历史、风俗和特点,以恰当的切入点,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使之适合现代青少年的接受习惯。因此,在进行传统文化传承活动前期,要对活动地点及青少年进行充分的研究,制定详尽的活动方案,使传承活动效果最优化。

(三)同步开展家长课堂

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补充,父母是孩子终身的老师。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传承教育,家长的作用至关重要,如若家长不重视、不支持孩子学习传统文化,则孩子的传统文化学习必定受阻。

因此,在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传承教育时,首先要教育的是青少年家长,转变其教育观念,将其争取到推动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的力量中来。大学生在农村开展传统文化传承活动时,同步开设专门针对学生家长的教育小课堂,向广大家长宣传普及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加强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有助于青少年在实践中养成仁爱、诚信、正义等优良品质,[4]奠定一生发展的基础。“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为了孩子终身的可持续性发展,家长也会转变自身教育认知,支持孩子对传统文化的学习。

(四)多管齐下筹集活动资金

无论版画国画、陶艺棋艺,亦或是经典文化诵读,都离不开人力、物力尤其是资金方面的支持。当前,大学生传承传统文化活动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学校学生活动经费,但该部分资金相对有限,难以支撑传承活动的长久、持续开展。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不是一蹴而就的,一曝十寒终将一事无成。筹集充足资金,保证大学生传统文化传承活动持续开展,需要学校、政府、社会和当地的共同努力,多管齐下,互为补充。

四、结语

此次调研表明,大学生开展的传统文化传承活动受到了当地青少年及家长的普遍欢迎。通过文化传承活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青少年“学真本领,立鸿鹄志”的志向和抱负,在自主学习、课堂学习、专注力等方面亦均有所改善。但是,大学生在乡村开展的传承活动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家长、学校、政府和社会共同面对,协力改进。少年强则中国强,农村青少年坚定文化认同,立志成才,则乡村振兴未来可期。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辦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1-26(06).

[2]张良驯.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方式的改进探析[J].当代青年研究,2015(03).

[3]赵秀丽,曹科岩,王波.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强农村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研究[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3).

[4]杨晨曦,于凯.加强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有效途径[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7(07).

责任编辑  姜淑娟

猜你喜欢

文化传承实效性乡村振兴
篮球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方法的实效性探究
利用微视频提高小学美术教学实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精梳巧练 理性分析——提升小学数学复习课实效性的教学策略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优化作业设计 提升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