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生活,童心飞扬
2019-09-10吴银笑
吴银笑
【摘要】《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让学生在生活的真实情景中学会做人。如果我们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把生活有效地融合到教学环节中,就能使学生既放飞心灵,又养成良好的品德。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莞邑文化;生活积累
《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让学生在生活的真实情景中学会做人。对于一、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身边的人和事就是最常见的生活,他们的生活是快乐的,美好的。如果我们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有效地把生活融合到教学环节中,将让学生既放飞心灵,又养成良好的品德。下面,笔者以几个教学案例为载体,向大家展示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生活资源的收获与思考。
一、融合莞邑文化,让教学“活”起来
品德课程理念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德育离不开儿童的生活。”莞邑文化具有真实性、悠久性、延续性,运用于课堂教学,必能增加新颖性、增强可信度;再则,只要搜寻相关网站还能找到与文字素材相配套的视频、音频和大量的图片资料。如能将图文并茂的莞邑文化材料充实于课堂教学,会使我们的课堂更亲切,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的15课《快乐过新年》
师:昨天,我们了解了元旦的由来和习俗,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请看视频!(播放微课,了解世界各地华人热闹过春节的方式)
师:要过新年啦!你们开不开心?那你们是怎样过新年的呢?过新年时觉得最高兴的事是什么呢?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
生1:过年可以到处收红包。
生2:过年有新衣服穿。
生3:过年天天都有好吃的。
生4:过年要舞狮子。
这时相机播放东莞过新年时一些独特的食物和习俗的微课,充分利用莞邑文化资源,开拓学生的视野,给学生带来东莞春节独特的感受。
思考:课前开展“了解家乡的新年习俗”活动,鼓励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整理家乡过新年的习俗,然后用图画或实物的形式带回校和大家分享。在分享活动中指导学生了解传统的农历新年,了解不同国家、民族的新年习俗,还培养了学生与小伙伴交流、合作、分享的能力。这种让学生自主去感知的方式,比教师一味地灌输,效果要好得多。
二、活化生活积累,放飞孩子的心灵
品德课程是活动型的综合性课程,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智特点和生活经验,活化生活积累,让静止不同的教本“动”起来,让品德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学生才会学得兴趣盎然。如在学习《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4课《上学路上》一课时,笔者学校的梁老师是这样教的:
师:你是怎么上学的?上学路上经过哪些地方?要注意什么? 先和四人小组的小朋友交流,等一下请你说给大家听。(小组交流后分享)
生1:我是走路上学的,上学时要经过一条大马路,然后再往前走100多米就到学校了。
师:你介绍得非常清楚,那你知道过马路要注意什么吗?对了,过马路时,我们要走斑马线或人行天桥,还要注意不要在马路上玩耍,留意周围的车辆,注意避让。
生2:我是爸爸开车送上学的,爸爸的車通过两个红绿灯就到学校了。
师:你很注意观察周围事物,那你知道怎么过红绿灯吗?小朋友开车门的时候还要注意什么?下车前要前(下转第3版)(上接第2版)后看一下,再慢慢打开车门,以免后面的车撞到你。
生3:我是坐校车来学校的。校车经过道滘大桥,再通过一个十字路口,然后直直走,在第二个路口往右拐,再直走一会,就到校了。
师:坐校车上学真方便,那你知道坐校车时要注意什么吗?下车时要怎么做?
师:看了大家的线路图,你发现了什么?
是呀,我们的家住在不同的地方,所以我们来上学经过的地方不一样,线路也不一样,我们都要平安地从家出发到校园。
思考:在课堂上,梁老师先让学生分组交流自己的上学路线,谈谈上学路上发生的事情。利用这些生活积累,从小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指导他们观察身边的事物,同时也让他们领会上学路上家人、社会对自己的关爱,更加珍惜自己的学习生活。在这一节课中,学生在了解不同的上学路的同时,梁老师相应地渗透了安全教育、环保教育和感恩教育。
三、巧用生活体验,养成孩子良好的品德
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最能体现学生的道德品质,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可设计一些教育体验活动,通过比较典型的情境,向学生再现道德存在状态,并对他们进行现场引导,这样的体验活动往往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如在教学《道德与法治》上册《吃饭有讲究》。
师:谁来演示一下平时是怎么洗手的?(指名一个学生演示)
同学们,这样能把手洗干净吗?
生1:不干净。
师:手没洗干净就吃东西会有什么害处呢?所以我们要把手洗干净再吃东西。(观看正确的洗手的微课)
师:你能把洗手的正确方法告诉大家吗?
出示洗手六步法图示,学生看图读一读。
师:跟着老师,我们一起把手洗一洗。
在示范的基础上,小组学生实践练习洗手方法。
思考:在日常观察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没有养成饭前洗手的习惯,没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每次和家长沟通,家长就只会埋怨孩子不认真洗手,可是有多少家长反思过自己是否教过孩子洗手的方法?通过这节课我们再现了孩子洗手的方法,引导他们认识到自己洗手方法的不正确,再通过观看视频,动手实践,学会了正确洗手并养成了饭前洗手的好习惯。
四、开拓生活空间,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一节课的结束,并不是教学的终结。教师应将课内学习延伸至其他学科的学习或校内外其他活动中,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如,学完《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拉拉手,交朋友》一课后,笔者留这样一个作业:
师:认识了新朋友真开心!其实认识新朋友的方法有很多,如用交换小名片的办法。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怎么做小名片吧!
(播放制作小名片的微课。)
师:你发现这些小名片上有哪些内容?
(姓名、爱好、年龄、生肖、家庭地址、特点等)
师:一张小小的名片居然有这么大的作用,下课后同学们就开始做自己的名片,然后带上你的名片继续去认识更多的新朋友吧!
思考:一年级学生,进入小学之后,会遇到很多新伙伴,在很短的时间里,一些新生可以在游戏中成为玩伴,但很多学生的玩伴局限在座位附近,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主动交往,扩大交往面,体会交往的快乐,喜欢上学。
生活是鲜活的,很难完全按照计划而展开。教育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在于总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一些教育活动,使学生通过所设计的活动体验而获得成长,这是教育生活不同于日常生活的地方。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设计,再现各种生活体验,引导学生体会生活,发现生活中内在的道德意蕴,理解道德对于生活的构成性影响。教师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发展,使学生在学科知识增长过程的同时也成为其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