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让“争论”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亮点

2019-09-10林小红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2019年11期
关键词:教学方式数学教学

林小红

摘要:隨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在小学数学课堂上,“争论”成了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争论”是“各执己见,互相辩论”,是来自不同观点、不同思维理念的碰撞。真正精彩的课堂不再是异口同声的课堂,而是学生进行交流与争锋的舞台。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争论”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关键词:“争论”;数学教学;教学方式

课堂上学生对某些问题的思考往往会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意见,数学教师不要急于解释、下定论,要为学生提供一个互相争论、各抒己见的平台。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争论的资源,让“争论”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亮点。

一、在导入时引发争论。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耳目一新的导课艺术,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教师在导课时能引发争论,学生的求知欲就会更强。

如:在《什么是周长》一课的教学时,笔者利用三只蚂蚁爬树叶比赛来导入新课,首先出示三只参加比赛的蚂蚁(红蚂蚁、绿蚂蚁、黑蚂蚁),然后出示比赛规则: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一周,谁先爬到终点谁赢,最后播放三只蚂蚁比赛的课件。观看完比赛后教师提问:哪只蚂蚁能获胜?为什么?很多学生纷纷举手回答。

生1:我认为绿蚂蚁赢了,因为它是最快一个跑到终点的。

笔者趁势说:好,那老师给绿蚂蚁颁发冠军的奖牌。这时,很多学生都很不服气,把手举得更高了。

生2:老师,我不同意!因为绿蚂蚁没有按照比赛规则,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一周,它违反了比赛规则,不能把冠军的奖牌颁给它。

生3:老师,我认为红蚂蚁赢了,因为它是沿着树叶的边线爬的,它最快停下来。

生4:老师,我不同意红蚂蚁赢了,因为它还差一点点才爬到终点,终点也就是刚才的起点。

生5:老师,我认为黑蚂蚁才是这次比赛的冠军,因为它按照比赛规则,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了一周,而且最快到达终点。

生6:老师,我也认为黑蚂蚁是冠军。

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了。这时笔者趁机导人:同学们都很认真地观察,黑蚂蚁的确是这次比赛的冠军,那你们想知道黑蚂蚁爬过的树叶一周的长度叫什么吗?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导入了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在新课讲授时引发争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在新课讲授时,学生往往会对某个知识点产生疑问,这是一个好的现象。古语有云:“学贵有疑。”疑是“争论”的起点,产生了疑问,才能独立思考,才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只有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才会有敢于争论的思想基础。教师不但要鼓励学生质疑,还要为他们积极创造条件,引导他们思考、争论,进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如:在《什么是周长》的教学中,笔者利用课件播放三种图形争论的情境:三角形说:“我有一条长长的边,我的周长肯定最长。”长方形说:“我有四条边,我的周长肯定比你长。”梯形说:“我也有四条边,我的周长肯定最长。”通过视听结合,学生很快明白这三种图形是在争论谁的周长最长。“争论”带来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到底谁的周长最长?用什么办法知道谁的周长最长?通过思考,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起来。有的学生说:“可以用毛线来量一量它们的周长。”有的学生说:“可以用小棒来比一比它们的周长。”也有的学生说:“可以用直尺量一量、算一算它们的周长。”通过一番争论,学生都认为用直尺量一量每条边的长度,再加起来就能准确地知道谁的周长最长了。于是,学生纷纷动起手来,有的学生量长度,有的学生记录数值,有的学生计算周长,学得不亦乐乎。在“争论”中思考,在“争论”,中各抒己见,在“争论”中动手,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在方法比较中引发争论。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新课标注重提倡算法多样化。在每册的数学教材中,许多新课的内容都体现出多种不同的方法,让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是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一个环节。每位学生对各种方法都会有自己的感受、理解和选择,课堂上引发学生争论,使学生能够汲取其中的精华和养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如:在《一天的时间》的一课的教学时,笔者用“‘24时计时法’和‘12时计时法’谁更方便”这个问题引发学生争论。笔者把认为“12时计时法”更方便的学生归为甲队,把认为“24时计时法”更方便的学生归为乙队,然后让甲、乙双方为自己的观点辩论。甲方有的说:“平时,我们用12时计时法都说得很习惯。”有的说:“24时计时法要减去12,太麻烦了。”乙方不甘示弱,有的说:“24时计时法更方便,一看时间就知道是上午、下午还是晚上。”还有的说:“如果用12时计时法,我说《大风车》节目7时播放,你怎么知道是早上7时还是晚上7时?”通过双方激烈的争论,学生认为“24时计时法”和“12时计时法”各有各的好处。虽然“争论”没有分出胜负,但是通过“争论”,更加深了学生对这一知识的认识,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不同的方法,从而达到了理解并且合理运用的目的,进而使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素质。

四、在拓展练习中引发争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拓展练习”是在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或学习新知后,进行的拓宽、伸展性训练。如果在拓展练习中,引发争论,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如:在《什么是周长》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一道拓展练习题,把一块长方形的草地,用曲线对角分为两块(一块为红草地,一块为绿草地),绿草地面积比红草地大。红蚂蚁沿着红草地的周长爬一周,绿蚂蚁沿着绿草地的周长爬一周,这样的比赛公平吗?通过观察,有些学生受到草地面积的影响,都说不公平,有的学生说公平,双方争论起来。认为不公平的一方说:“绿蚂蚁的草地大,爬得多。不公平!”认为公平的一方说:“公平!它们爬的又不是草地里面,而是草地的周长。”学生各说其理。这时,笔者没有急于解释,而是让学生再认真观察两只蚂蚁分别要爬的周长,看看有什么好办法知道这场比赛公不公平。通过刚才的争论,笔者让认为公平的一方阐述观点。

生1:我认为这场比赛是公平的,因为红草地的一条长和绿草地的一条长相等,红草地的一条宽和绿草地的一条宽相等,中间的曲线是两只蚂蚁共同走过的路线,是一样长的。

生2:我也认为这场比赛是公平的,我把两只蚂蚁跑的路线一条一条地摆下来连接起来,对比一下它们的长度就知道了。

通过争论,学生学会去认真思考,学会去找出验证的理由。这时,认为比赛不公平的一方心服口服了。“争论”再次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之,“争论”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知识增值、方法明朗、思维碰撞,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表达的平台,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争论”,让“争论”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亮点。

猜你喜欢

教学方式数学教学
通信电子电路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及其教学方式探索
“真”学习:基于“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改进
浅谈新型信息化教学方式的困境及解决策略
数学教学中引发创造性思维的技能探究
例谈数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渗透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