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背景下新闻编辑力的重构对策探讨

2019-09-10宋学伟

记者观察·下旬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重构融媒体对策

宋学伟

摘要: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密切融合,人们积极生产和分享信息,并通过网络新媒体顺利实现。这种情况下,传统媒体的地位受到威胁,社会公众对传统媒体的依赖性逐渐减弱。为更好地应对融媒体环境的影响,传统主流媒体必须对自身的新闻编辑力进行重构。

关键词:融媒体;新闻编辑力;重构;对策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使新闻的产生传播受到影响,传统新闻传播受到挑战,主流媒体的新闻编辑力也被削减。这是因为融媒体时代,新媒体异军突起,造就了“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新闻生产者”这一纷乱繁杂的全新媒体环境,新闻受众同样可以生产和传播新闻,相对应的是,传统新闻编辑在突发事件报道、社会舆论引导上呈现出职能弱化趋势。若不能很好地重构新闻编辑力,传统媒体的功能以及权威性必然受损。

此外,在这样一个媒体环境中,一些过分追求流量变现的不良媒体(尤其是自媒体)找到了可乘之机,它们针对特定群体生产垃圾新闻,为博眼球扭曲事实,甚至编造事实误导公众,产生极坏的社会影响。要凈化社会舆论环境,就必须重构新闻编辑力。

(一)思想重构

由于普通民众的新闻素养以及专业知识等不足,将自己看到的新闻随意传发,造成虚假信息泛滥,对社会造成一定危害。作为主流媒体的新闻编辑,要能够在不良信息中揭露事实,遏制流言传播。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保证主流权威的话语权。对于编辑而言,其专业知识素养以及技能将为新闻的审阅、选择、加工和策划奠定良好的基础。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编辑形成了一定的准则,即新闻编辑的公共边界。如果受众不能准确客观地对新闻事件进行分析,那就需要编辑人员深入梳理新闻事实,依据专业能力,客观公正全面地为公众展现新闻事实。

(二)角色重构

新闻编辑人员要注重自身角色的转变,不只是对客观事实进行陈述,也需要明确公众想要知道的新闻资讯,并科学地挖掘、梳理和分析,让公众能够更好地掌握新闻内容。

在新闻信息挖掘中,新闻编辑要成为“翻译者”,善于挖掘与受众生活贴近、广受关注的新闻资讯,并做好关键信息的解读。民生类政策新闻是社会公众关注比较多的,但很多媒体在发布这类新闻时,内容往往以官方文件为主,追求时效注重“短平快”——这是新闻发布摆脱传统媒介桎梏后的一大趋势——而更重要的问题却被忽视:如何让公众更轻松地理解关键信息?新闻编辑应及时调动资源,力求把专业术语、较难理解的新闻元素进行通俗化表述。

在信息构建时,新闻编辑也要成为“分析师”,注重对新闻题材进行梳理,明确所要表达的新闻主题,去掉冗余的信息。同时分析受众的性别、年龄以及职业等,为其提供针对性的新闻内容,实现新闻资源优化配置,高效传播信息。这对新闻APP等网络媒体平台具有实际意义。如紫牛新闻APP设有各种频道和数十个“紫牛号”(专栏),各频道和专栏新闻编辑只有充分了解受众情况,才能更好地满足其新闻需求,增加黏性,良性发展。

(三)重构新闻传播渠道

在融媒体时代,移动客户端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也开始推出微信公众号、新闻类APP等适合手机阅读的形式。新媒体灵活多样,信息也多元化,在对新闻传播渠道进行重构时,需要对新闻的表现方式进行创新,从而更好地吸引受众注意。

与此同时,新闻编辑要注重新闻阅读的便利性,将其通过碎片化、概要式的方法呈现出来,将新闻信息简明扼要地概括,在页面上方展示出关键词与重点内容。同时依据手机移动客户端界面的形式对新闻内容进行科学的排版,可以多利用图片、视频来吸引受众眼球。笔者注意到紫牛新闻APP就在这方面有明显的强化意识,很多新闻都配有视频并在页面置顶。

需要强调的是,碎片化、概要式呈现,并不排斥对重要新闻信息的深度解读。

此外,新闻编辑在重构信息传播渠道时,还要注重受众意见的反馈和表达,可以通过留言,甚至借鉴短视频平台引入弹幕等方法及时了解观众的思想变化,增加与观众互动的趣味性,使新闻编辑更具表现力。

总而言之,融媒体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媒体行业获得了良好的发展,作为主流媒体要努力适应融媒体的优势与特点,加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积极重构新闻编辑的思想、角色以及新闻传播渠道,更好地提升新闻媒体的影响力。

猜你喜欢

重构融媒体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长城叙事的重构
重构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融媒体业态将决定报业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