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毒治疗艾滋病的患者生存时间分析
2019-09-10阿比坦木·阿布都沙拉木
阿比坦木·阿布都沙拉木
[摘要]目的:探讨抗病毒治疗艾滋病的患者生存时间,明确影响因素。方法:择取本院2017年12月到2019年11月时段内诊疗的艾滋病患者共200例,对临床资料予以回顾分析。结果:①200例艾滋病患者中,CD4+T细胞计数平均数为(195.25±126.86)个/mm;抗病毒治疗中,是以拉米夫定、替诺福韦、依非韦伦药物联合治疗为主,个别患者使用拉米夫定、齐多夫定、奈韦拉平治疗模式。②截止2019年11月30日,200例艾滋病患者共死亡38例,占比19.00%;抗病毒治疗时间均在8d~77个月,平均数为(8.94±11.41)个月。③前5年生存率分别为3.65%、2.65%、2.31%、1.65%、1.31%,15年生存率仅为045%。结论:针对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模式能够在减轻疾病程度的同时,降低患者死亡率,延长生存时间,减少医疗成本,应引起重视。
[关键词]抗病毒治疗;艾滋病;生存时间
[中图分类号]R51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21-0208-02
随着居民健康意识的逐步增强,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优异前景,但仍未探寻其最佳根治法。现代治疗模式下,是以阻断或减缓艾滋病进程为前提,在增强机体生活质量的同时,延长生存时间,如抗病毒治疗,但相关研究报道减少。择取本院2017年12月到2019年11月时段内诊疗的艾滋病患者共200例,探讨抗病毒治疗艾滋病的患者生存时间和影响因素,现将报道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择取本院2017年12月到2019年11月时段内诊疗的艾滋病患者共200例,包括男性患者112例,女性患者88例;年龄最高值为86岁,最低值为14岁,平均数为(37.24±13.65)岁;感染原因:性传播144例(包括同性传播44例、异性传播100例)、输血/血液制品56例。人选标准:均施行《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手册》相关标准救治,且排除儿童、孕妇群体;自愿参与本研究治疗;年龄均在14岁及以上。
1.2方法于患者入院期间,即刻施行抗病毒治疗,且到2019年11月30日结束,或患者存在其他疾病死亡、意外身故和失联、主动终止治疗等条件下也应终止研究。
1.3统计学处理本课题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汇总。若为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数据施行t检验;若为计数资料以%表示,组间数据施行x检验。P<0.05时,数据间比较有意义。
2结果
2.1CD4+T细胞计数200例艾滋病患者中,CD4+T细胞计数平均数为(195.25±126.86)个/mm。CD4+T细胞计数<100个/mm共有35例,占比14.50%;100≤CD4+T細胞计数<200个/mm共有42例,占比21.00%;200≤CD4+T细胞计数<350个/mm共有115例,占比57.50%;CD4+T细胞计数≥350个/mm共有8例,占比4.00%。此外抗病毒治疗中,是以拉米夫定、替诺福韦、依非韦伦药物联合治疗为主,个别患者使用拉米夫定、齐多夫定、奈韦拉平治疗模式。
2.2死亡例数截止2019年11月30日,200例艾滋病患者共死亡38例,占比19.00%;抗病毒治疗时间均在8d~77个月,平均数为(8.94±11.41)个月;治疗4个月内死亡患者20例,占比52.63%;治疗6个月内死亡患者14例,占比36.84%。数据表明,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中死亡数时间多在半年内。
2.3生存状况截止2019年11月30日,200例患者抗病毒治疗时间平均数为(20.15±16.50)个月,最长治疗时间为155.8个月;前5年生存率分别为3.65%、2.65%、2.31%、1.65%、1.31%,15年生存率仅为0.45%。
3讨论
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因人免疫缺陷病毒导致的慢性传染病,主要是以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内传播等方式,使之在侵犯和损坏CD4+T淋巴细胞的同时,对免疫细胞、器官功能造成伤害,呈现传播迅速、进展缓慢、高死亡率的特性。一旦患病,患者症状表现会历经急性期、无症状期和艾滋病期。即(1)急性期。多在艾滋病初次感染2~4周左右出现,但症状较轻,持续1~3周可自行缓解,常表现为发热,个别情况下伴有恶心呕吐、头痛盗汗、腹泻、关节痛和淋巴结肿大等状况,于生化检验中可见CD4+T淋巴细胞一过性减少,患者多见肝功能异常、血小板/白细胞计数减少的状况。(2)无症状期。持续时间约为6~8年,且无症状期时间和病毒数量、类型和感染途径、个体差异、营养状态及生活习惯等存在相关性,且呈现高传染性特点。(3)艾滋病期。发热盗汗、腹泻等症状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体重减少幅度超过10%,且伴有不同程度癫痫痴呆、性格改变和精神淡漠、记忆力减退等状况,诸多情况下表现为持续性全身淋巴结细胞肿大,且淋巴结直径均在1cm以上,未见粘连和压痛等现象。
目前该病是以抗病毒治疗为主,即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是以阻断病毒复制为前提,于构建、维持细胞免疫功能的同时,降低相关疾病发生率与死亡率,增强患者生存质量。同时抗病毒治疗,还可有效减轻机体免疫重建炎症反应综合征。报道显示,国际上抗病毒药物共有30余种,但国内是以PIs、NNRTIs、NRTIs及整合酶抑制剂等药物为主,若仅使用单一治疗模式,则会引起HIV变异增加机体耐药性,即在临床用药期间是以联合用药为主,但应依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最佳治疗模式。例如:若为儿童,若年龄在3岁以内或体重低于10kg,则应倡导AZT(叠氮胸苷)、d4T+3TC+NVP(司他夫定+拉米夫定+奈韦拉平)治疗模式,若年龄在3岁以上或体重超过10kg,可施行AZT、d4T+3TC+EFV(司他夫定+拉米夫定+依非伟伦)治疗模式;若为哺乳期女性,若施行母乳喂养,则应明确抗病毒维持治疗的优势;若为静脉药依赖者,抗病毒治疗虽和正常群体相同,但应精准把控患者治疗依从性、抗病毒药和美沙酮间药理作用;若为合并HCV感染者,治疗期间应预防使用NVP。
除抗病毒治疗外,还应对患者施行有效的护理干预。(1)隔离要求。艾滋病作为乙类传染病,应依据《医院隔离技术规范》标准对患者施行隔离、预防等操作;一旦确诊则应患者执行终身血液/体液隔离操作,若为密切接触者则应持续观察半年;要求患者注意社会公德,阻断传播途径;做好职业安全防范,预防职业暴露带来的医源性感染。(2)机会性感染护理。若患者表现为发热,则应做好体温、呼吸频率和脉搏等指标的测量,再依据发热规律、特点、症状表现施行病因治疗;若患者表现为高热,可采取冰袋物理降温、4℃冰盐水(约为250mL)灌肠,于药物降温期间更应详细探查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合理补充水电解质,预防出汗引起的虚脱问题;若患者表现为口腔感染,则应合理漱口,时刻保证口腔清洁,若为真菌感染则应取2%碳酸氢钠漱口,若为黏膜溃疡可涂抹霉菌素液;时刻保证皮肤组织的卫生清洁,增强机体舒适度,若为长期腹泻、肛周感染等群体,应确保肛周组织清洁干燥,预防皮肤溃疡带来的感染。(3)饮食护理。要求患者增加高维生素、高蛋白和高热量类食物的摄取,除基本三餐外还可增加点心、零食的摄取,合理补充水果和蔬菜,每日进食量应为4~5份;禁食生冷或刺激性食物,预防腹泻。
总之,针对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模式能够在减轻疾病程度的同时,降低患者死亡率,延长生存时间,减少医疗成本,应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