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历史命题解析

2019-09-10王艳娟

高考·中 2019年12期
关键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王艳娟

摘 要:近年来,高考内容的改革对高考各个学科的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通过对近几年的高考语文、政治、历史等学科试卷进行研究和分析,可以发现“核心素养”已成为高考中的热门词汇。在历史学科中,“立德树人、学科素养、核心考察”的观点正在悄然形成,高考考试并不仅仅拘泥于教材,而是更多的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注重在科学历史观的指导下,考查学生能够做到写的清、想得到、说的透、看得懂,并且可以运用历史思维和历史方法分析问题,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关键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命题解析

一、高考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对教育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而与此同时我们面临着一个问题,为国家选拔精英型高质量人才的考试--高考是否具备我们所期望的能力,因此,自2015年开始,高中教育改革就开始进行全面推广,2017年进入全面改革的关键点,在改革过程中,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创新能力的考查,将高考为什么考、考什么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也是对为了培养一个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的解答。

历史学科是一门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物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于一体的学科,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更是基于国际化和学生自身的研究,它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和关键能力,正是当代我国发展到如今所需人才的特点。

二、高考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内涵

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指以历史学科的知识技能为基础,整合历史情感、态度、价值观,满足了现实需求的正确价值观念、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完成了由双基教学向三维目标、三位目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转变。

(一)历史学科的价值观念

所谓人们口中的价值观念就是借助人的思维,利用感情观念而做出对于既定事物的认知、判断、理解或抉择,也就是辩定是非的一种思维取向,在古代的阶级社会中,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念。

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中历史教育要确立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在认识历史、学习历史、评定历史、解释历史的过程中,要能够做到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如在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时,不能只单单看他所做的事情,要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价值准则,在评价一个国家发展进步时,不能只看当今这个国家的经济能力,要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价值目标,在评价一个社会是否进步时,不能单单只看这个社会现在所处的社会形态,而要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为价值取向。这是高中学习历史所应必备的价值观念。

(二)历史学科的关键能力

所谓历史学科的关键能力,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史学理论来解释和认识历史的能力。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包含政治史学品格、思想品质和道德人格三个方面。这要求学生在史学品格上要做到具有求真精神、批判思维和贯通意识,在思想品质方面,要认同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和文化、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道德人格方面,不仅要学会做人做事的基本行为准则,并且要健全我们每个人的人格。

当学生具备这些方面和能力时,已经说明学生已经达到了一个合格中国公民的要求,而其次要完成历史学科所要求的关键能力,这就要求学生有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来说明事物的能力,并且能够掌握历史排序,收集、分析运用历史史料,将历史事物进行分析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具有解释历史的能力,运用归纳、概括、比较的思维,完成对一特定历史事物的分析解释,认识历史事物本质,进而全面可观的评价历史人物,不偏激,运用唯物史观而不是唯心的观点,论证问题,独立提出自己的观点。

三、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高中学科提出核心素养是为了顺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而做出的规划,当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培养做出一定的修改,不能在只是关注学生的成绩,更多应该在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培养学生唯物史观方面的知识,学生很多会犯唯心主义的观点,认为在某个时期某个历史人物的作用就改变了历史,往往忽略了人民群众才是主导历史的主要力量,大人物只能加快历史的进程并不能改变历史的方向,而要做到这一点,不仅要求学生具有全面的历史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能从全局出发去把握,这就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时能从整体出发,把握核心素养,不能只拘泥于一小部分,让学生对唯物史观具有清晰且全面的认识,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

在历史学科中共有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核心素养,每个核心素养都具有不同的意思,代表着对高中学生培养的基本要求,如果单单只注重一方面的培养都是不够的,要联合一起,一起培养。唯物史观是指以通过唯物史观的观点达到对我们已经认识的历史事物进行全面而客观的考察;时空观念是指将所认识的历史事物放置于某个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史料实证是要依据可靠的历史事件进行推理和论证;历史解释是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过去历史事物的解释;家国情怀是指在阐释任何历史时期都蕴涵着一定的人文情怀。这么多观点组合起来构建了正确的历史认识,印证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结论:综上,进入新时代面临新的挑战和竞争,我们不仅需要技术型人才,更加需要具有科学态度和正确价值观念的科技型人才,在高中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基本的核心价值观,要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坚定的观念,我们应该通过各种形式,在学科教学中通过情感的表达加以培养。而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培养一个健全型人才的必备要求。在历史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此时就要求教师根据青年的心理特点,结合当然的发展状态,提出合理的教学规划,多从实例出发,将学生完全引入其中,将一些不良之风完全避而不谈,或是深入浅出,剖析其危害性,以理服人让学生能够真切意识到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刘芳,王辉,成学江.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历史命题例说[J].中国考试,2017(04):34-43.

[2].王兴斌.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命题特点与复习方法[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22):60.

[3].周云华.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课堂优化策略[J].中小学.2018(21)

[4].林少忠.高考历史命题的衍生及发展趋势.[J]福建师范大学.2017(34)

猜你喜欢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初中历史学科有效教学的研究
新形势下探究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程高考对学科思维素养的创新考查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简论教育装备与历史学科的关系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