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乡原乡,文本文化:初中语文文本解读探析
2019-09-10罗苑兰
罗苑兰
【摘要】 初中语文老师对文本的准确、到位的理解决定了语文教学课堂的深度广度和有效性。通过对文本的深刻挖掘,去探究文本中所折射的文化意蕴。以余华的《麦田里》为例,从一个初中语文老师的角度,对如何植根文本,探寻文化之根,谈谈个人的几点浅薄的看法,和广大同行商榷。
【关键词】 文本解读 文化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13-002-02
一堂优秀的语文课,教师首先应该站在文化视角的高度,正确、深入地解读文本,没有正确深入的解读,其他的教学活动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是优秀文化的传播者,要引导学生在人类文化大厦中寻幽览胜,去拓展和延伸学生文本解读的空间,让学生在文本解读中彰显生命的活力,感受文化的博大精深。
“那时候,我家在一个名叫武原的小镇上,我在窗前可以看到一片片的稻田,同时也能够看到一小片的麦田,它处在稻田的包围中。这是我小时候见到的绝无仅有的一片麦田,也是我最热爱的地方。”这是余华《麦田里》文本的开头,起笔即弥漫浓浓的乡愁:身处他乡的父子,对原乡的追寻,就像我们教师解读文本对文化的追寻一样。游子的根在故乡,文本的根在文化。
下面笔者以《麦田里》文本为例,探究分析文本解读的思路与方法步骤。
一、初读文本,披题入文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文章的题目是我们打开文本文化内涵的钥匙,解读文题是解读文本的首要环节。研究文题,从中找到作者的构思方向,找到文章的写作内容,以及作者的构思意图和主题表达需要,思考其折射了怎样的文化意味。
余华的《麦田里》一文,文章的题目很清晰明确地为文本内容的开展设置了一个清晰明确的环境背景,“麦”、“麦田”这两个具有明显北方地域色彩、带有北方地域印记的词语,很自然地把我们的思维带向北方,带向北方那一大片金黄的麦浪之中,由此,我们可以推想,这篇文本的内容或者主题应该和北方在某种程度上有着一定的联系。细细推敲题目,完成了文本解读的第一步,对主题的指向有了比较清晰的把握,也对文本所体现的文化意味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知。
二、走近文本,把握视角
叙述视角是理解叙事性文本的关键因素之一,它和文本内容相互依存,反映了作家的创作目的,也是作家主题表达的需要。作家对叙述视角的选择不仅关涉到文本的艺术效果,也是“作者和文本的心灵结合点,是作者把他体验到的世界转化为语言叙事世界的基本角度”,因此叙述角度既体现了作家的立场,又是他对社会现实以及人生意义、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理解相关。对文本叙述视角的思考,为我们更深入的解读文本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审视角度。
《麦田里》一文,余华选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以一个少年的角度,使作品的真实感得到加强,作为读者,自然而然地便会产生一连串的追问,“我”为什么喜欢面食,为什么挚爱“麦田”,对于一个南方长大的孩子,这似乎是一件稀罕的事情,究竟是什么触动了他如火般的热情,人物的这种诉求,作者这样的设置和文章内容、主旨有何关系?它背后折射了怎样的文化现象。随着对叙述视角的审视和追问,对文本中叙述视角的个体体验和内心世界叙述的阅读中,我们的解读会更加能走近文本人物的内心世界,走进作者创作的意图之中,文本的主题和文化情结便会在这种追问、审视、阅读和思考中走向清晰。
三、深讀文本,解读人物
要深刻理解文本,除了先了解作者,文本中的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究的。主要人物形象是表达作品主题和思想内容的关键,但是次要人物形象在文本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他们虽然都只是平凡的普通的小人物,但是他们却都深深植根于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之中。去挖掘他们与自然、与社会、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领悟文本的内在价值和文化意蕴。
《麦田里》一文中的“我”,是一位爱吃面食,爱在麦田里玩耍的少年,麦田是我逃避父亲追打的乐园,是我心灵的归属地。而作为次要人物的父亲,每逢重大节日,必做面食。儿子淘气时,也会去吃面食。父亲其实是借这种充满仪式感的行为来表达一个在客居南方的游子对故乡的思念,而他对故乡的这种深深的眷恋和思念,在“我”的身上得到了延续,在南方长大的“我”却对面食、麦田怀着深情,这些具有北方意味的符号承载了父子对故乡难以割舍的深情。面食、麦子、麦田连接着我和父亲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背后不仅是父亲对儿子的爱,更有父子流淌在血液里的对故乡的思念。故乡情,不单是文本中的父子的情感诉求、精神追求,更是一个群体的情感需求、精神追求和文化诉求。由此,人物的文化模式,人物关系背后的文化模式就有了一个很好的阐释。
四、紧抓物象,寻其意味
文本中的物象,就是倾注了作者的思想与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这些物象有些虽然简单、普遍,它们不仅仅是处在文本的表层结构上,承担着传统意象的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的简单任务,它们更多的是与内容有着深层次的关系,并在文本主旨表达上,文化表述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总之,在初中文本解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初读文本,使学生披题入文,引导学生走近文本,使学生把握阅读视角,帮助学生深读文本,使学生解读人物,和学生一起紧抓物象,使学生寻文本中的意味。
[ 参 考 文 献 ]
[1]李贵兰.《简析小说的叙述角度》《文艺审美批评》第67页.
[2]胡海舟.《文本解读必须立足文化的高度》《教学与管理》2016.2,第38页.
[3]陈思和.《余华.中国小说的先锋性究竟能走多远?——关于世纪末.小说多种可能性对话之一》.陈思和,李振声,郜元宝,张新颖.
[4]余华.《99余华小说新展示——自序》.新世界出版社.
[5]《余华作品集》.南海出版公司.
[6]王跃春.《简析语文文本解读的文化性》《文学教育》2010.4,第1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