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科教融合的新生研讨课新范式探索与实践
2019-09-10梁循申华邵晓晔梁彬
梁循 申华 邵晓晔 梁彬
摘 要:伴随越来越多的研究型大学逐步加强对本科新生的引导与培养,新生研讨课得到了日益广泛的重视。新生研讨课在整合研究型高校丰富的科学研究资源与人才培养任务,实现科教融合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其课程面向广、课堂容量小、课程内容精、授课方法活等特征得到众多师生的认可与支持。但是,无规范的授课评价标准,无固定授课形式等特征,也极易造成新生研讨课效果的良莠不齐。因此,文章基于中国人民大学新生研讨课教学案例实践与经验,总结出一套科教融合的新生研讨课新范式,旨在从理论与实践上,给予各高校普及与优化新生研讨课更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新生研讨课;科教融合;新范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18-0012-03
Abstract: With more and more research universities gradually strengthening the guidance and training of undergraduate freshmen, freshman seminars have received increasing attention. The freshman seminars have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integration of research-based colleges' rich scientific research resources and talent training tasks. The curriculum is wide-ranging, the classroom capacity is small, the course content is fine and the teaching methods are flexible. However, with non-standard evaluation criteria, no fixed teaching style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different seminars may have different teaching effect. Therefore, based on the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of the teaching case of the freshmen seminars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this paper summarizes a new paradigm of freshmen's seminars on the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aiming at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giving more reference to the populariz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freshmen seminars.
Keywords: freshman seminars;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new paradigm
新生研討课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尝试,最早出现于1959年哈佛大学,旨在“加强学生与教授的沟通,加强学生的学术能力”,最终提升本科教学质量[1]。我国的新生研讨课于2003年首次开设于清华大学,随后,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等也陆续开设了新生研讨课。整体而言,新生研讨课具有课程面向广、课堂容量小、课程内容精、授课方法活等特征[2],是整合研究型高校丰富的科学研究资源与人才培养任务,实现科教融合的又一重要创新与发展。但是,伴随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新生研讨课,新生研讨课无授课评价标准,无固定授课形式的特征也极易造成课程效果的良莠不齐[3]。因此,本文基于中国人民大学新生研讨课教学案例实践与经验,总结出一套科教融合的新生研讨课新范式,旨在从理论与实践上,给予各高校普及与优化新生研讨课更多的参考价值。
一、构建新生研讨课科教融合新范式的整体思路
新生研讨课最根本价值在于搭建师生之间互动互助的良性学术关系,营造出注重研究与探索精神的学术氛围。在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引导学生研究方向与定位的同时,促进教师教学的优化改革与和谐的师生关系。基于人大新生研讨课案例调查,本科新生对于该课程主要收获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加深了对于专业系统概况的了解,以及对于学校、院系的认识与归属感。
第二,改变了学习思维模式,将高中的灌输式学习转变为大学的主动学习与创新性学习。
第三,学生期待与更多的专业领域知名教授,企业家,校友相互沟通和互动[4]。
基于此,本文提出新生研讨课应采用“世界观与方法论相统一”的科教融合新范式,循序渐进的对新生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启发。具体做到:
第一,在思想上帮助同学们正确的认识专业,认识院系,认识大学,理解我们的大学精神。
第二,在专业上帮助同学们了解专业的历史与进程,培养同学们的专业兴趣。
第三,在学术上帮助同学们了解正确的科研方法和基础理论以及学术精神。
第四,在方法上帮助同学们掌握正确的时间管理,学习管理,生活管理的必要技能。
在具体教学中,可结合运用情感教学法、发现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疑问式教学法及案例教学法等丰富的教学形式,如图1所示,全面丰富与拓展新范式在实践中的教学应用。
二、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梦想与实践的搭桥者
本科新生往往面临从封闭式高中进入开放式大学独立求学的转型期,新生研讨课设立于新生人生转折期的重要阶段,应把握多方位立体培养的教育宗旨,不仅需要对院校学术体系及培养框架等内容进行概括阐述,对学术能力及自主科研进行培养与规范,更应该对本科新生道德品质及文化素养方面做好积极地强调与引导。
(一)注重以德治学
“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学问”,是一个培养优秀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要思路。因此,应将培养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摆在新生研讨课首位。在实践授课中,建议采用情感教学法,不断增强新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注重挖掘新生的潜质,顺利引导其完成从从高中生到大学生、从一般本科生到有崇高理想追求的大学生的“两个重要转变”。
(二)审时度势,更接“地气”
为了帮助新生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更加准确的树立自己的社会定位,在课堂中可尽可能帮助新生展现国内外、不同行业的社会百态,帮助新生打开思维大门,更顺利地适应社会。
具体来说,可采用邀请不同领域多名精英走进课堂,采取案例教学法,为学生们搭建“与榜样面对面”的机会。邀请嘉宾可以包含即将毕业的研究生,从事于金融业、IT业、国家机关等各行业的优秀校友与新生面对面互动,力求跨领域、跨行业、跨年龄地帮助新生打造更丰富的视野。
此外,也可通过电影片段、央视纪录片、网络视频、PPT展示等新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展示给新生优秀的国内外科学家、企业家的事迹和品质。如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选教授、华为董事长任正非,阿里巴巴董事长马云、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苹果公司联合创办人史蒂夫-乔布斯等优秀企业家的优秀事迹;《三个合伙人》、《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史蒂夫-乔布斯》、央视纪录片《互联网时代》等精彩影像资料。
(三)立长志,勇探索
“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每个学生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好的工作,优异的成绩,丰硕的科研成果等,正因为有了这些目标,也就有了努力的动力和方向。当然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难,带动同学们勇于探索,敢于挑战。为了打消学生畏惧的情绪,保留内心深处的梦想,课程可邀请不同領域多名精英走进课堂,邀请即将毕业的研三学生分享他们本硕期间的求学经历,邀请已经毕业从事于金融业、IT业、国家机关等的优秀校友,与新生面对面沟通和探讨,激发他们思考进取。
三、培养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拓展科研的“双向思维”
新生研讨课肩负着传授给新生学习、探索甚至改造这个世界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在这样的重任之下,课程建议以“横向,打开新生不同领域的科研视角;纵向,指导新生深入开展科学研究”的“双向思维”模式,从深度和广度对新生加以全面的指引。
(一)深度学习的引导
中国人民大学素来以“主干的文科,精干的理工科”为特色的学科体系。作为理工科重点支撑的信息学院,素来与社会进步与科技发展紧密相连。因此,新生研讨课有机结合了疑问式教学法的方式,采取“以社会热点及科技前沿激发新生兴趣;进一步引导新生思考与挖掘社会表象背后的科学逻辑;更进一步引导新生参与国家重点项目建设”的思路循序渐进开展研讨课。具体而言,以“阿里巴巴金融帝国”的形成为例,从新生熟悉的淘宝、余额宝等热点引入,进一步向其展现了阿里巴巴自2006年来递进式构建金融帝国的背后逻辑,最后向新生引出了阿里发展更深层的数据挖掘、社会计算、金融产品创新等IT与金融技术。并结合 “基于互联网海量金融情感信息的多方位金融市场智能关联研究及在线决策支持系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最终引出诸多科研课题与研究思路。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深入看待社会、思考社会表象背后逻辑的思维模式。培养新生科技前沿敏感度,同时帮助其掌握科研选题与研究方向的确定。这样的疑问式教学法往往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激发起了新生对科研的极大兴趣,许多新生主动提出希望学习并参与重点项目,在教授的指导下逐步掌握了科研的思路与方法。而参与过重点项目的学生,往往可以相较于竞争者取得了更多的项目经验与竞争优势。
在成功的试点前提下,教授可充分发挥自身科研项目丰富的优势,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化研究能力。例如,可以90 后新生热爱的微博、微信等社会传播媒体为兴趣切入,结合 “基于社会网络计算的企业舆情管理新理论新方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引导学生研究消息如何在社交网络中传播,思考面对社会舆论危机,企业舆论风险时,应如何做出判断和回应。又如,可结合新生在社交网络中的“朋友圈”,指导并启发新生如何发现与构建基于共同爱好的“朋友圈”社区,并鼓励学生参与我的“面向跨平台微博的复杂社区发现和用户网络结构关系研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在人大案例实践中,许多新生在研讨课结束后,仍然继续主动学习和参与到教授重点项目的研究工作中来,并且部分同学已经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了初步的科研论文。可以看到的是,这种切实的重要研究项目的参与体验能够给学生带来书本上所无法获得的学术认同感,并以此深度的激发学生对于学术研究的热情。
总而言之,“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基础,以自我探索为驱动,以自身经验为指导”,是新生研讨课从深度引导学生学术思维的基本方法。在进行培养学生提升科研深度的教学方法上,可摒弃传统填鸭式、摆公式、谈理论的空洞教学方法,而是通过社会表象、科研前沿激发新生兴趣,结合教授丰富的国家重点项目申请,主持与研究经验与学术研究的优势,二者结合,寓教于乐,往往能得到了良好的新生反馈。
(二)广度视角的培养
在新生学习广度的培养上,新生研讨课应首先进行新生学习领域兴趣领域的充分调研,汇总出新生的兴趣偏好,进而进行针对式的培养。以人大信息学院信息系案例为例,本科新生往往偏向于金融与IT两个社会领域。鉴于新生研讨课旨在用简短几节课的内容最大程度引导新生今后的发展,因此这一部分应采取“授之以渔”的教学思路。
具体来说,一方面,为新生引导与提供与本系优秀校友沟通交流的微信平台,建立起长效的沟通机制。让新生即使在研讨课结束之后,对自身未来学习与成长中面临的困境,仍然有一个资讯与请教的方式方法。
另一方面,为新生汇总了获取多类领域资讯和信息的途径和平台:网络课堂平台:网易公开课;新闻类:凤凰新闻、今日头条等;金融类:华尔街见闻、FT金融时报等;IT类:虎嗅网、36氪等。针对不同兴趣点的新生,为其提供多样的自我获取资讯,融入兴趣圈的途径与平台,传授新生以真正自我探索与科研的方法与途径。
四、积极探索与创新新生研讨课教学形式
全面与丰富的新生研讨课新范式教学内容,进一步辅助以创新多样的教学形式与方法,往往能最大程度上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而言,可参考的多重创新形式包含:
第一,圆桌讨论取代传统教室:用圆桌讨论的形式取代了传统一排排的教室座位,这样给学生充分面对面,人人发言平等的体验,更快的打破新生与教师间传统的隔阂。
第二,搭建研讨课微信群:建议搭建起新生研讨课微信群。随时随地,充分吸收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在上课之前之后,都可以及时反馈当堂课程感受,并鼓励新生提出对课堂需求的各种意见。
第三,走出教室,走出校门:将新生研讨课从室内移到了室外,从校园内移到了校园外。具体来说,可将授课地点转移到咖啡厅,充分发挥讨论式教学法的优势,让新生在放松舒适的环境中畅谈自己的规划与目标,不仅用新颖的授课形式带动起学生的兴趣,也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了我的教学目的。此外,还可带领学生参观企业,用切身感受体会企业氛围,帮助新生更准确的树立职业规划。
第四,每个人都是创业家:近年在李克强总理的倡导下,我国正大力扶持“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新浪潮。新生研讨课更有必要为未来创新实践者的人大新生做好充足的铺垫。以人民大学案例为例,在做好充足调研后,采用发现式教学法,选取“美国最具潜力的十大创业公司”为案例,让新生在充分学习这十种创业模式后,充分开展头脑风暴模拟创业过程,以创业者的角色定位,提出自己认为在中国切实可行的创业形式。课堂上的氛围十分踊跃,新生们的回答不仅多种多样,也会使教师受益颇多,更加打开了今后科研思路,促进教师教学的优化和改革。
五、新生研讨课总结与展望
教学需要创新、需要感动,更需要信念,让每一个本科新生展示个人特质,唤醒他们沉睡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质,个性化教学并合理运用到专业创作中去。求学之路,理想之路需要知识的铺垫,学习不在一时,而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苦练七十二变,笑对八十一难”,持之以恒,加上自我约束和管理,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對于新生研讨课,受益的不仅仅是学生,也是对教师的启发,更是对学术氛围的促进。研究型高校应充分加强对新生研讨课的重视,探索出适应本校特征的科教融合式新生研讨课,引导本科新生梳理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培养新生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林冬华.美国新生研讨课全国调查20年:背景、发展与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1(11):33-36.
[2]黄爱华.新生研讨课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04):58-60.
[3]胡莉芳.以课程建设推动本科人才培养——新生研讨课的角度[J].复旦教育论坛,2012,10(05):23-27.
[4]田宏杰,刘植萌.新生研讨课人大模式与研究性教学的践行[J].中国大学教学,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