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生从医意愿研究述评

2019-09-10方必基

高教学刊 2019年18期
关键词:医学生影响因素

方必基

摘  要:医学生作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后备军”,其从医意愿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其专业学习水平,进而对未来的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产生影响。因此,医学生从医意愿的研究引起了学者们的研究兴趣。截止目前,学者们对医学生从医意愿的概念、现状及影响因素、培育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显示,医学生的从医意愿不高。这可能是受到学业任务繁重、学期较长、医疗环境恶化和相关政策不合理等因素的影响所致。學者们认为,应从积极引导医学生职业认同、强化医学生对医患关系的处理技能、完善相关人才管理制度等方面着手培育医学生的从医意愿。未来需要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等方面对医学生从医意愿进行深化研究。

关键词:医学生;从医意愿;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18-0183-03

Abstract: As the "reserve army" of medical and health undertakings, the status of medical students' willingness to be healthcare practitioners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ir professional learning, and thus affect the quality of medical and health services in the future. Therefore, the research on the willingness to be healthcare practitioners of medical students has aroused scholars' research interest. Up to now, scholars have conducted in-depth and detailed studies on the concept, the status quo and influence factors, and the cultivating countermeasures of medical students' willingness to be healthcare practitioners. Researches show that the willingness to be healthcare practitioners of medical students is not strong, which may be caused by heavy academic tasks, comparatively long length of schooling, deteriorating medical environment and unreasonable policies. The scholars believe that the willingness to be healthcare practitioners of medical students should be cultivated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actively guiding medical students' professional identity, strengthening medical students' skills in dealing with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and perfecting relevant talent management system. The future research needs to further study in the research objects, methods and tools.

Keywords: medical students; willingness to be healthcare practitioners; influence factors

近年来,紧张的医患关系,频发的暴力伤医事件,不仅严重挫伤了在职医务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还极大地影响了在校医学生的从医意愿。“5+3”医学教育与“规培”模式的实施使得本就漫长的医学教育之路进一步拉升,与之相伴的经济压力和婚恋问题不断弱化着医学生的从医意愿。医学生从医意愿的弱化不仅会降低医学生在校期间专业学习的努力程度,更会对其未来的职业选择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对医务工作队伍的稳定性及未来的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医学生从医意愿的相关研究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兴趣。截止目前,学者们对医学生从医意愿的概念、现状及影响因素、培育路径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医学生从医意愿的概念界定

目前,学术界对从医意愿的界定还不十分明确。部分学者将在职医务工作者的离职意愿、职业认同或职业承诺等同于从医意愿。在他们看来,医务工作者离职意愿的状况就是其从医意愿的具体反映,职业认同的强弱就是从医意愿的具体体现。然而,个体从某一单位离职并不意味着他必然会远离自己正在从事的行业;同样,对某一职业的认同并不意味着个体必然会从事这一职业。因此,单纯用医务工作者离职意愿或职业认同来界定从医意愿显然不够充分。要对医学生从医意愿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首先就必须对“医学生从医意愿”这一概念进行清楚的界定。

一般地,医学生是指就读于医学及相关专业的在读大学生。医学及相关专业包括临床医学、精神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儿科学、护理学、康复治疗、口腔医学和中医学等专业。从医是指从事医务相关工作,即成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意愿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应倾向,是一种毫不勉强的同意态度,是人们所“期待的前景”,是个体对现在所处状态或未来状态的一种期待和看法[1]。综合而言,医学生从医意愿就是指医学及相关专业的在读大学生对于未来从事医务相关工作的一种认同程度,以及对未来从事医务相关工作的一种行为倾向和心理准备状态。

二、对医学生从医意愿现状及影响因素的探讨

从医意愿作为一种行为倾向和心理准备状态,是个体在其生活经历、主客观因素的综合影响下,通过对医务工作者角色、医学及相关专业、医务工作相关职业等方面逐渐认识和了解的过程中而形成的一种职业倾向性。对医学生从医意愿现状的调查研究发现,医学生的从医意愿并不高[2]。医学生较低的从医意愿使我国从事医疗卫生事业人员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人才流失严重。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3年间,我国新增高等医学专业毕业生约289万人,同期新增医生数量仅为59万人[3]。医学生弃医对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导致优质医疗资源紧张的局面长期得不到根本性改变。为此,学术界对医学生从医意愿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然而,当前学术界针对医学生从医意愿的直接研究还很缺乏。中国知网的检索结果显示,以“摘要”为检索项,输入“从医意愿”作为检索词,仅获得32篇相关研究文献,涉及医学生的相关研究仅有5篇。以“主题”为检索项,输入“从医意愿”作为检索词,仅获得3篇相关研究文献,涉及医学生的相关研究仅有2篇。在这些研究中,陈跃平等人从理论推导的视角分析了医学生从医意愿的现状及影响因素[4];钟小芳等人则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医学生的从医意愿进行了初步实证分析,调查显示,只有60%的被试具有一定的从医意愿[2]。然而,遗憾的是,钟小芳等人研究中所使用的调查问卷缺乏信、效度支持,被试也仅局限于一所医学院校的191名免费医学生。受研究工具不完善、样本代表性不足的影响,其研究结论是否可以推广到全体医学生群体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验证。

对“从医意愿”相关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结果显示:与“从医意愿”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主要有“医学生”、“职业认同”和“就业观”等。这表明,在当前学术界对医学生从医意愿直接研究还很缺乏的情况下,对医学生职业认同和就业观现状的相关研究也间接地体现了医学生从医意愿的现状研究。

医学生职业认同是指医学生对自己即将从事的医务工作的看法,它既是个体职业发展的起点,也是生涯发展的核心和动力。在医学生职业认同现状分析研究中,研究者们对医学生职业认同的现状进行了大样本的调查研究。一项对汕头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生的职业认同可以从职业价值、职业行为、职业环境、职业情感、职业认知等五个维度进行考察;当前医学生的职业认同处在中等水平[5]。在此基础上,研究者对医学生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一般认为,医学生从医意愿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医学生的学医兴趣,职业认同状况等主观因素以及“5+3”培养模式的实施,学医前期投入大,医患纠纷和经济收入等客观因素两大类。

在具体研究中,学者们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探讨医学生从医意愿的影响因素。宏观层面,研究认为,造成当前医学生职业认同感不容乐观的原因主要包括了对国家政策认知的偏差、从业环境的恶劣等方面[6]。在认知方面,部分医学生对于医疗环境认知出现极化,在媒体的不真实渲染下,丑化了医患关系;对于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不了解,对于基层医疗卫生组织的认知偏差,这些都对医学生的从医意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研究发现,对国家相关政策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着医学生基层工作意愿,对基层就业认识充分的学生更愿意去基层工作[7]。王朋朋等人的研究显示,仅有不到3%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对“5+3”培养模式完全了解,从而严重影响了医学生的职业判断[6]。在从业环境方面,医患矛盾的日益尖锐化,舆论媒体的片面报道也影响着医学生的从医意愿。研究发现,在医患纠纷频发的情况下,43.2%的医学生有动摇从医初衷的倾向,11.5%的医学生明确表示要放弃从医[8]。

微观层面,研究发现,是否个人意愿报考、性别、年级、生源地等因素都会对医学生职业认同产生重要影响[9]。对经历实习与否医学生职业认同、自我效能感的对比研究发现,受到实习期间各种社会情境和压力的影响,有过实习经历医学生的职业认同显著低于未经历实习的医学生[10]。陈跃平等人的研究发现,医学生对医务工作的职业认知往往受父母的影响,导致医学生经过几年的理论学习却仍有 87%的女生和69%的男生对医务工作不甚了解,三分之一的医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工作范围及服务对象不太了解,从而导致他们的职业认同感不高[4]。张红静等人的研究显示:性别、年龄、生源地、父母职业等因素均会对医学生的学医动机和就业倾向产生影响[11]。王菊倩等人的研究发现,部分医学生因担心今后会遭遇医患纠纷而不愿从事医务相关工作,医学生对医患关系的紧张性认知对其就业倾向具有负向的预测作用,有过临床见习经历的医学生对医患关系的现状更为悲观[12]。鲁胜锟等人发现医学生的就业观存在诸如择业期望值过高、对自身就业状况不乐观、依赖心理严重、择业过于追求功利、基层就业意识不强等问题[13]。对医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显示,家庭因素、学校的就业指导培训等因素都会对医学生基层就业意向产生影响[14]。

三、医学生从医意愿培育路径的研究分析

如今,医学生从医意愿不断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冲击,导致医学人才流失严重。针对当前医学生从医意愿不强的问题,学者们纷纷从不同的视角对医学生从医意愿的培育路径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

第一,在学校教育层面,医学院校应通过提升医学生对医务工作的职业认同、强化医学生的职业技能等措施来增强医学生的从医意愿。职业认同是影响医学生从医意愿的一个重要因素。职业认同的基础就是求学期间对所学专业的认同。通常认为,大学期间是学生形成专业认同的重要階段。自然,大学阶段也就成为了加强和巩固医学生从医意愿的关键时期。因此,在这一时期,医学院校应实施一系列积极可行的、有助于提升医学生专业认同的教育措施,通过专业认同促进医学生对医务工作的职业认同,从而提高医学生的从医信心和从医意愿。具体而言,医学院校应以医学生的职业认同为目标,开设培育健康职业情感、职业道德、职业价值和职业态度的相关课程,促进医学生形成积极的职业认同,最终提高从医意愿[4]。针对当前紧张医患关系导致医学生从医意愿不断降低的现实,学者们认为,医学院校在培养过程中应多开展以医患关系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和知识讲座,以加强医学生的职业心理素养和医德医风[15]。一项针对中美医学生职业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发现,美国医学生培养的课程除设置医学人文素养培育的理论课程外,还专门开设了如何处理医患关系的实践技能课程[16]。相比之下,中国医学生培养的课程设置则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轻视甚至忽略了对医学生职业素养以及医患关系处理的实践技能培养,从而不利于医学生从医意愿的提升。医患关系既已成为影响医学生从医意愿的一个障碍,医学院校就应加强医学生应对医患关系的能力,提高其从医信心,进而增强他们的从医意愿。

第二,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创新医学人才管理,增强医务工作的吸引力,进而提升医学生的从医意愿。面对日益僵化的医学人才管理制度,众多医学生宁愿放弃所学专业,也不愿响应国家号召去往基层就业,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而在基层,医务工作岗位人员短缺的现象时有发生。研究认为,加强政策引导,创新基层医疗单位的人才管理制度改革,加大对基层医疗事业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基层就业政策,以吸引医学生加入到基层医疗单位中去,不仅有利于基层医疗水平的提高,还可提升医学生群体的从医意愿[17]。

四、未来的研究趋势

医学生从医意愿的高低对个体、学校以及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以往学者多以医学生的职业认同、医患关系以及免费与非免费医学生的比较等主题进行研究,其中涉及到对医学生从医意愿的初级探讨,而专门以医学生的从医意愿为主题进行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当前,医学生从医意愿的研究较多地集中在一些綜述探讨和理论分析方面,相关的实证研究较少。现有研究对医学生从医意愿变化带来的影响探究过少。未来的研究还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不断完善。

首先,在研究对象方面,增加样本数量,提升样本质量。以往学者对涉及该主题的研究往往以一所医学院校的医学生为对象展开研究,以此推出普遍性结论。研究样本最为重要的特征就是要有代表性。为此,在研究对象方面,可尝试增加样本数量,从不同类型的医学院校中进行抽样,以得出更为普遍性的结论。

其次,在研究方法方面,应注意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截至目前,对医学生从医意愿相关主题的研究,学者们多采用质的方法进行理论探讨。这使得研究结果较多地受到研究者个人主观性的影响而缺乏科学性。未来的研究,需要注意质的方法和量的方法相结合,理论和实证并举,以得出医学生从医意愿的真实状况,探索出医学生从医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心理机制,从而为有针对性地提出医学生从医意愿提升的干预策略和培养措施提供实证依据。

最后,在研究工具方面,需要编制一份具有较高信效度的调查问卷。在过往的研究中,学者们虽从不同层面对医学生的从医意愿进行了探讨,但在研究工具上,难以做到标准化、客观化,致使不同学者间的研究结论无法统一衡量与对比。因此,未来的研究需要编制一份具有较高信效度的调查问卷,以利于得出具有普遍价值的研究结论,从而为健康中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蔺佩洋.西部农村小学教师从教动机与长期从教意愿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7.

[2]钟小芳,缪海君.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从医意愿的调查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6,29(6):84-86.

[3]赵豫.当前医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和就业途径及方法的探索[J].大东方,2016(3):7.

[4]陈跃平,董盼锋,章晓云,等.浅谈如何提高医学生从医意愿[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7(1):171-173.

[5]吴琦,黄祥津,黄敏,等.医学生职业认同感培育路径探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7,30(1):123-126.

[6]王朋朋,李祥林,柴勇,等.“5+3”模式下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考研意向调查及对策研究[J].中医教育,2017,36(1):54-56.

[7]李秀霞,袁涛,刑新,等.医学生农村基层择业意向调查及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6,9(9):71-77.

[8]刘琼瑶,王艳,周小花,等.医患纠纷频发现象对医学生心理影响的调查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6,29(1):151-153.

[9]张杰,钱蓉,李倩,等.免费医学生与非免费医学生职业认同比较研究[J].大理大学学报,2016,27(4):98-100.

[10]梁晨,曾细花.实习对医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和专业承诺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2):280-282.

[11]张红静,安莉.医学生择业倾向调查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11):53-54.

[12]王菊倩,顾伟,陆益花.医患关系现状对医学生择业和就业影响的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5,42(16):2956-2958.

[13]鲁胜锟,朱庆亚,李邵华,等.某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观调查与分析[J].安徽医学,2014,35(10):1440-1444.

[14]黄仙红,林禄静,王小合,等.医学生基层就业意向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7(8):46-50.

[15]张丽娜,马晓玲,张春杰.暴力伤医事件对医学生职业认同的影响[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6,32(10):145-147.

[16]辛哲梅,赵伟琪,孔祥怡,等.中美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现状研究[J].医学与哲学,2015,36(3A):80-82.

[17]郑倩雯,汪莎莎,王晨,等.医学生基层就业意向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6,36(3):305-308.

猜你喜欢

医学生影响因素
浅析影响医学生临床实习教学质量的因素及对策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新时期医学生临床思维评价体系的实践与评价
医学生职业道德毕业论文考试的实践与思考
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缺失现状调查报告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