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软件工程专业工程师系列培养模式研究

2017-04-07金冉王仁芳张延红邓芳万忠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7年6期
关键词:科教融合工程师产教融合

金冉+王仁芳+张延红+邓芳+万忠

摘要:本文分析了软件工程(服务外包)专业培养学生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并在其基础上阐述了笔者所在院校的专业建设过程中采用的具体方法及理念,以期能够为其他院校的相关专业提供借鉴。

关键词:工程师;软件工程专业;系所共建;产教融合;科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4-2117(2017)06-0094-03

浙江万里学院软件工程(服务外包)专业是浙江省七所服务外包试点专业之一。该专业自2011年成立以来,积极探索“政、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依托企业积累的应用型IT人才培养经验,借助企业的研发、实训基地与团队综合平台,结合浙江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加大了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工程实践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 存在的问题

原有的软件工程(服务外包)专业虽然在成立之初进行了大力度的改革,以期真正实现培养软件开发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的目标,但专业设置仍然跟不上IT行业高速发展的步伐,学与用之间仍然存在障碍,没有将高校本身承载的高科技、高技术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

1.人才培养统而不专,专而不精

原计划培养目标不够明确,缺乏针对性,部分课程设置不合理,尤其是大三的“软件开发模块”和“软件测试模块”两个简单而又笼统的专业模块方向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这种“粗暴”的模块划分造成培养方向单一,不能适应当前“互联网+”时代主流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同时,由于大三年级设置了大量的传统课程,且没有真正把实践化、项目化理念植入人才培养过程,使得第三年的教育内容和传统理论教学没有任何区别,“2+1+1”培养模式无法落实到位。[1][2][3]

2.高校缺乏必要的工程背景,制约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教师既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需要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但是受历史和高校现状的制约,高校教师缺乏向工程型教师转型的主、客观动力,并且这一现状在短期内不能得到有效的改善。虽然教师有走进企业、强化实践能力的意愿,但缺乏校企合作平台的支撑,缺乏实际项目开发经验,缺乏获得实际课题的渠道。[4][5][6][7][8]

鉴于此,笔者所在院校依托专业实验室,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各类应用开发人才为根本目标,围绕项目设计、开发所需能力和知识点进行了一体化模块课程体系构建。在体现特色的基础上,大规模地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合理的“2.5+0.5+1”人才培养模式。

● 专业建设工作

1.团队引领做优做实核心课程,系所共建做强做特模块课程

院校为做优做实课程,组建了核心课程教学团队,控制核心课程的数量,进一步提高核心课程的教学质量。组建的教学团队将在课程组长带领下,定期研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日常互相听课学习,改进教学质量,真正引领核心课程做在实处,取得优秀成效。在核心课程考核机制上,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考证,并实行“获证免考”制度。

软件工程(服务外包)专业为打造“工程师”专业模块,实行了“系所共建”机制,共同做强专业模块。院校的信息技术研究院下设大数据与网络信息安全研究所、移动互联网技术研究所等七大研究所。通过专业模块与对应研究所对接(如下图),优先选择好的项目植入专业模块方向學习培养中,可以把优秀的企业工程师引入专业模块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提高教师工程应用能力,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为精心打造大数据开发模块、移动互联网软件开发模块,本专业鼓励教师攻读对应研究方向的博士学位,并不定期选送3~5名教师到国外名校作访问学习或短期学术访问。

为提高教师实际应用能力,院校选送年轻教师到软件企业挂职锻炼,培养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通过制定教师挂职企业制度,鼓励教师担任企业顾问或技术骨干,参与企业产品研发,切实提高教师的工程应用能力;通过走进企业,提高教师实际应用能力,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例如,笔者所在院校的电子与计算机学院梁丰院长担任着宁波市人大常委、鄞创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专委会主任等社会职务,教师们积极参与了行业协会活动,联络软件园区、孵化园等,并借此进一步对接各类软件企业。

为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的自身能力,学院与达内集团、东软集团、阿里巴巴等进行了深度合作,教师在Java大数据开发、移动互联网软件开发等方面接受公司的培训,改变了原有的知识结构,掌握了最新技术。

3.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赛学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是本专业特色之一,近几年来学院获得了大量的国家级、省市级奖项,这在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方面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例如,学院从大一开始引入“我心飞扬”多媒体设计竞赛和“真我风采”软件设计大赛,大二开始引入“蓝桥杯”全国软件设计大赛,真正使学生获得了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学院注重赛学结合,并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大力推广。

(1)扩大学科竞赛的数量和学生覆盖面

只要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培养质量,就可以引入对应的学科竞赛。学院一方面引入了浙江省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应用竞赛、全国云计算设计应用大赛、全国数据挖掘挑战赛、中国大数据技术创新大赛、全国软件设计大赛等赛事,力争实现大一到大四学生全覆盖。另一方面,院校注重课程和竞赛的相关度。例如,在“数据结构”课程中,引入全国软件设计大赛和“蓝桥杯”全国软件设计大赛。

(2)学科竞赛和创新项目结合

除了通过学科竞赛的全覆盖,使学生们在理念、技术及学习能力方面有所受益外,学院还组织了一部分开发能力强、学习优秀的学生,指导他们在参加学科竞赛的基础上参加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等项目、浙江省大学生新苗人才计划,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进一步提升其综合能力。

4.产教融合和科教融合协同发展,深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学院本着“立足本科教育、面向工程实践、提升核心竞争能力”的指导思想,在实践(实验、实训、实习)教学改革中,走校企合作道路,并基于“政、校、企”三者联合的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学院与软件教育研究所等进行了合作,首先在课程体系建设、评价方法、实践项目遴选等方面进行了重点改革。接着,协同行业工程师共同制订了适合市场需求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相关内容。同时,学院还将编写工程应用类改革教材,作为教学改革的成果。

参考文献:

[1]覃遵跃,王晓波,郭鑫,等.基于校企合作的软件工程专业综合改革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4(18):27-29.

[2]王文发,武忠远,侯业智.软件工程专业“2+1+1”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5(10):25-28.

[3]文志诚,曹春丽.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4):59-62.

[4]刘馨月,申华.软件工程专业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4(17):80-83.

[5]孙水华,郑磊,林志强.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计算机教育,2011(14):16-18.

[6]张小川,凃飞,王森,等.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J].计算机教育,2013(16):1-3.

[7]陈云芳,孙力娟.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140-144.

[8]徐玲,张小洪,文俊浩,等.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计算机教育,2010(11):137-139.

猜你喜欢

科教融合工程师产教融合
环保工程师:生来为了“拯救地球”
我想做一名桥梁工程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虚实结合和科教融合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对“学术立校”大学价值追求的当代反思
开心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