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教融合视域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2017-08-30齐勇王崇臣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科教融合模式

齐勇++王崇臣

摘 要:科教融合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解决的重大教育理论和人才培养实践问题,已成为我国高校办学的新本质特征、新系统结构、新组织方式。基于科教融合视角构建的“四融一制本硕贯通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推动了科研育人和教书育人的统一,实现了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创新了高校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是以高水平科研支撑和引领高质量人才培养的一种积极探索。

关键词:科教融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要组织学生参与科研活动中的社会调研,参与产业化科研项目,完善科教融合、校企联合等协同育人模式。”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培养国家需要的卓越人才,需要聚焦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全面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不仅是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需要,而且也是回归大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各种学术资源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把多方面的办学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以科教融合构建科学研究支撑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和培养模式,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和引领高质量的人才培养。科教融合作为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观念和现代大学发展的必然选择,体现了高等教育思想和理念的转变,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更深层次的改革和创新,[1]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解决的重大教育理论和人才培养实践问题,已发展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科教融合育人理念的历史溯源

科教融合作为一种经历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以及不同类型院校实践的传统办学理念,自19世纪初在德国诞生以来,有着不同的理解方式和外化形式,呈现出不同的模式特征。19世纪初,德国高等教育学家洪堡开创了把科学研究变为一个大学现象的先河,第一次确立了科研与教育统一的原则,他认为科学建立在宽宏的人文主义关怀之上,科研应作为一种培养人的过程和途径,其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提倡高等教育中教育与科研有机结合,在“讲座制”和“研究所”體制的推动下,教育与学习组织活动方式以学科内在需求的形式释放出来,科学研究成为大学发展的新动力。[2]19世纪末,在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背景下,美国的高等教育创造性地复兴了洪堡教育与科研相统一的理念,创造性地产生了研究生院、校企联合研究所、商业性实验室等多样化运行的科教融合新体制,为从事科学研究提供了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的空间,最终使美国发展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的新中心。德国和美国高等教育系统表现出来的旺盛生命力,使科教融合这一地方性观念获得了普遍性并在世界各地扩散,成为现代大学的主要制度框架。许多国家都把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的联系视为制定教育政策时必须考虑的基本关系。[3]进入20世纪,大学已发展成为教学和科研两个中心,科学研究已成为高校的核心职能之一,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科学研究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已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发展趋势。理顺科教关系,用科教融合的理念优化高校育人资源,使高水平的前沿科技成果源源不断地为人才培养提供新素材和新思想,自然成为当前高等教育领域深化改革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科教融合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纵观科教融合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科教分离、教学科研并重和科教融合三个阶段。建国初期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沿袭苏联的“科教分离”模式,科研和教学职能分别由科研院所和高校承担,两者并无明显交集。[4]当时,仅有少数综合型大学的优势学科开展了部分科研活动,科研也没有明确服务于人才培养工作,只是提倡用科研成果和经验丰富教学内容,两者仍处在“本能结合”的雏形期。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高校被明确建设成为教学、科研“两个中心”的定位得以确立。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双重任务。”高校的科研活力得到逐步释放,教学科研并重发展的思路逐步确立,科教之间进入了“本义结合”阶段。但科学研究主要定位在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上,对人才培养的直接作用不明显,还没有强化对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前沿技术直接进入教学的渠道还没有畅通,新课程、新知识更新缓慢,这也成为我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之一。后来,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引领下,国家相继启动了“985工程”“211工程”建设,一批综合性大学的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得到较大提升,科学研究对高校创新能力的提升和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逐步凸显,科教逐步步入了融合发展的新阶段。2012年3月,教育部发布实施《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围绕高等教育质量提升,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推进协同创新、协同育人等方面,对推动高校科学研究真正融入人才培养体系进行部署。2012年4月,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 “2011计划”启动实施,其核心目标是提升高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推动协同创新,把创新能力的提升作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灵魂。2012年8月,教育部、中国科学院联合启动实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大力推进科教融合协同育人。2012年,中科院研究生院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并自2015年起按照“科教融合”的体制在京内外建设了20个“科教融合”学院,为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作出了先行探索,积累了丰富经验,推进科教逐渐走向“本质结合”阶段。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的协同培养机制尚未形成,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有待加强。《高等学校“十三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也对推进科教融合、支撑高质量高等教育进行了规划部署,提出“科教融合是现代高等教育的核心理念,支撑人才培养是高校科技工作的内在要求。高校科技工作必须与人才培养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推动创新链与人才培养链有机衔接。用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可见,科教融合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的必然选择,是时代赋予大学的崭新使命,是推进现代大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科教融合已成为我国高校办学的新本质特征、新系统结构、新组织方式。高校应将创新型人才培养作为学校发展的首要目标,有效整合学校办学过程中的多样化资源,打通内外部资源,围绕科教融合重塑我国大学的发展路径和办学模式。[5]

科教融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科教融合不仅是一种发展理念,而且还是一种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其本质是协同创新和协同育人。关于科教融合的内涵和模式,不同时期、不同学者、不同院校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实践,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科技主管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的结合,两者在顶层设计方面推动科技创新体系和高等教育体系在体制、机制方面实现融合;二是科研机构和教育机构的结合,大学是学科体系、科研体系和教育培养体系的整合,很多科研机构也同时具有科研和教育两项功能,两者在各自职责基础上,有着较为频繁的交流和互动,相互补充、协同创新、协同育人;三是高校内部科研活动和教学活动之间的融合,即围绕创新能力和育人质量提升目标,高校科技创新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之间的融合互动。基于高校人才培养的视角,高校内部的科教融合是指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使科研与教学在形式和内容上相互渗透的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在高校构建科教融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其主体有两个:一是,搭建教师为主体的科研育人通道,通过积极参与科研,并持续把科研成果知识化和学术化,为教学提供源源不断的新素材、新资源;二是,搭建学生为主体的科教融合育人途径,通过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基于科教融合的视角,本文提出“四融一制本硕贯通式”拔尖创新人才培養新模式,着力推动形成了一整套优秀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和实践运作模式,使高校真正成为科研、教学、文化相结合的协同育人体。

1.构建“四融一体”的科教融合育人机制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按照科教融合的育人理念,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确立“重视专业基础、强化实践训练、突出科研特色、提升创新能力”的育人特色。二是重构育人模式,融入课堂教学体系。构建“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双创教育”三位一体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增前沿教育、增科研训练、增实践能力,以及优化教学体系、优化课程模块、优化课程内容的原则,设立创新学分,提高实践学分占比,突出强化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训练,提高科学研究对人才培养的贡献度。三是构建支撑体系,融入教学科研团队。在宏观层面,构建自下而上教学科研一体化的管理体系,成立教师发展中心等机构,强化政策导向,营造有利于科教融合的空间和环境;在微观层面,以研究团队或者课题组为单元,明确目标任务,做好配套资源支撑,落实好各个教学科研团队具体推进科教融合育人的职责和任务,发挥好他们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性主体和基本单元的作用。四是树立鲜明导向,融入教学考核评估。把科教融合育人成效纳入教学考核评估,打通教学、科研之间的通道,在职称评聘、考核和聘任时实现分值互认,让高水平的教师同时成为高水平的研究者,高水平的研究者同时成为高水平的教师。

2.推行科教融合育人导师责任制

坚持寓教于研,根据学生兴趣方向双向选择进入教师科研团队,给学生提供参与科研的机会。按课题组为学生配备导师,导师对学生的学习、科研、品德、生活等各方面进行个性化指导并全面负责,突出导师在科研和教育体系中的双重身份,强调导师的教育、科研职能和人才培养贡献与创新成就,明确导师在育人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引导导师群体对科教融合创新育人方式的思考。[6]

3.搭建金字塔式本硕协同育人团队

以课题组为单元,建立“导师—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低年级本科生”的金字塔式团队结构。根据学生特点,按需制定培养计划,参加日常科研活动训练,构建个性化成长通道,以科研促教学;以课题组组会为交流平台,让学生接触学术前沿,交流研讨研究成果,培养成就感,以自信促学习;以参加各级别科技竞赛、发表学术论文、申请专利为载体,多形式展示学术成果,提振学生科研信心,以成果促创新;建立研究生和本科生以及高低年级学生之间的朋辈传承制,实行循序渐进的组内轮岗制,发挥好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的导学作用,逐步形成“大一进组接受熏陶、大二上手夯实基础、大三收获出成果、大四考研/出国开启新旅程”的链条式培养体系。

科教融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和优势

科教融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把科学研究本身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推动了科研育人和教书育人的统一,科学处理了高校内部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关系,创新了高校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是以高水平科研支撑和引领高质量人才培养的一种积极探索。

1.推进实现了科研和教学协同育人

在这一模式下,建立起来的金字塔式课题组,体现了共同的科研兴趣,具有广泛而严密的科教协作结构,实现了教师科研元素与学生知识元素的全面对接,形成了师生之间全面渗透、互相反馈的科教融合育人结构。人才培养依托于科学研究实践并反哺于它,科学研究服务于人才培养又得益于人才培养,使得科学研究更有效地和人才培养、知识创新融合互动,健全了寓教于研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实现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协同互动,以及科研对人才培养的支撑和引领,进而推进育人质量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2.推进实现了教师科研和教学双重职责的合一

这一模式与传统的知识传授课堂不同,是在保证正常教学秩序前提下,新增的一个附加教育体系。在这一体系下,育人为本、科研为魂,教师拥有了更多教学自主权,能够针对自己所从事的研究专长教育培养学生,以自身科学研究的成果丰富教育内容。教师在从事科研过程中实现育人,学生在参与教师科研中实现能力素质提升,并以创新的思维和成果反馈教师,很好地克服了教学、科研“两张皮”的问题,实现了教学和科研双重职责的合一,打造了教研合一的教师队伍。

3.推进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该模式打破了传统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育人模式,围绕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创业意识和科学精神的提升,开展个性化一对一培养,能够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成才通道,最大限度地促进个性化学习,满足了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求。在该模式下,低年级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所学专业,学会查资料、写读书报告、和同学讨论,快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顺利跨越“迷茫期”;能通过师生互动、朋辈传承逐步尝试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从而能较快确立“兴趣点”。高年级本科生能通过指导低年级本科生而不断提高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师生之间通过金字塔式的密切关系和有效互动,学术前沿成果不断向教学内容转化,创新性思维源源不断地融入到教学,学生视野更开阔、知识更全面、科研技能更科学,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的培养目标。

4.推进实现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

在这一模式下,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通过导师育人主导作用和团队自我教育的发挥,在师生互动实践、科学研究探索中强调主流价值引领,把思想政治教育传授的核心内容有机分解到每一个教学科研团队之中,切实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各环节、各方面,充分体现每一个团队的育人功能、每一位教师的育人责任,实现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创造性转化,达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爱民,马海泉.科教融合—高校必须解决的时代命题[N].中国教育报,2012-10-31(6).

[2]林彦红.科教融合理念的创新与实践—以中国科学院大学为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4):28.

[3]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226.

[4][5]邹晓东,韩旭,姚威.科教融合:高校办学新常态[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1):14.

[6]林彦红.科教融合理念的创新与实践—以中国科学院大学为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4):31.

(作者单位:北京建筑大学)

[责任编辑:翟 迪]

猜你喜欢

科教融合模式
软件工程专业工程师系列培养模式研究
科教融合促进本科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
虚实结合和科教融合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高端饭店业产学研模式研究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对“学术立校”大学价值追求的当代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