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厌学心理分析及教育策略
2019-09-10陈月明
陈月明
摘 要:学校教育因素、家庭教育因素和学生自身因素导致部分农村小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及农村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通过对张家口市沽源县农村小学的调查研究,发现农村小学生厌学心理问题较为突出。解决农村小学生的厌学心理问题,需要学校、教师、家长及学生自身多方努力,共同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实现学生由“厌学”向“乐学”的良好转变。
关键词:小学生;厌学心理;现状调查;原因分析;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06-0022-05
随着素质教育的向前推进,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品德素质、文化素质、劳动素质与心理素质较之以往均获得了显著提升。但部分农村小学依然存在着学生厌恶学习、将学习视为一种负担、学生被动应付学习等不良现象。这部分小学生在学习中往往面临着一个或多个方面的心理困扰,然而受限于自身的认知水平,这部分小学生很难依靠自身克服这些心理问题,长期下去,导致这部分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而小学生的厌学心理问题如若不能及时解决,就容易影响到他们日后的正常学习及身心的健康成长。
基于上述现状,对农村学校存在厌学心理问题的小学生进行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并在实践中研究解决小学生厌学心理问题的教育策略意义重大且影响深远。
一、农村小学生厌学心理现状调查
为对农村地区厌学小学生有一个全面了解,笔者对张家口市沽源县全县13所农村乡镇学校11102名小学生进行了调查。借助座谈、访谈、问卷等调查形式,笔者发现,有18.13%的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厌学心理问题。经分析与总结,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学习兴趣不浓
这类学生主要表现为学习积极性不强。在日常学习中,如若在听课、思考、做题、读书等学习方面遇到困难,他们无毅力战胜困难,并在学习中伴有畏难情绪,普遍存在惧怕学习、厌烦学习的不良倾向。对学习失去兴趣,容易造成学生的情绪失调,长此以往将直接影响到小学生的学习成绩,甚至危害其身心健康,如此形成恶性循环,易使小学生失去对学习的信心。
(二)学习品质较低
这类学生多数来自于单亲家庭或留守家庭,自身成长的家庭环境使得这些学生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形成了性格任性、生活懒惰、自理能力差等不良行为。这些性格特征呈现在其学习生活中,往往表现为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消极,并时常伴有旷课、迟到,甚至是逃学等现象,久而久之,这类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三)不良的学习习惯
自觉性较差,自信心不强,在学习上不能坚守持之以恒,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等,这些因素都是引发农村小学生学习成绩较差的原因。在调查中发现,这类学生在学习中主要表现为:在课前预习、课上听讲、质疑解答、问题思考、阅读书写、独立完成作业等方面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良好学习习惯的缺失,使得这部分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效果不明显。
(四)自信心不强
这类学生主要表现为在学习上缺乏自信,对成功不抱希望,认为自己无法追赶或超越他人。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这部分学生易感受到自己的无能为力,而缺失勇气面对现实,并且他们也无法找到正确的方式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在课堂学习中,具体表现为不愿与教师、同学交流,即使能够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也呈现出局促不安与羞涩的行为特点,无法果断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及正视自己的答案见解。
二、农村小学生厌学心理的原因分析
厌学心理是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甚至厌恶,从而萌发逃避学习的一种心态。调查表明,多数农村小学生的厌学行为与其自身的聪明才智并无直接关系。厌学心理的产生与发展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日后的全面发展。而改变农村小学生的厌学心态,首先要了解到影响他们这种心态的外部和内部原因。
(一)学校教育因素
1.学校缺乏中坚骨干力量
近年来,沽源县县域内新上任的教师全部分配到农村学校从事教学工作,而为了补充县城内学校教师的不足,农村学校培养出来的年轻骨干教师基本上都逐年被调往县城學校进行任教,如此一来,导致农村学校教师队伍产生了“老龄化”和“年轻化”的现象。农村老教师虽然工作勤恳,但教育观念相对落后,教学方法比较陈旧,在教学中难以形成适应新课程的教师观、学生观和教学观;新上岗的教师虽然对工作充满热情,但对教学新理念、教学新方法、教学新手段的掌握及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还不够成熟,需要一定时间的历练。而缺乏中坚骨干力量的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加之整体专业素质发展较为缓慢,导致了农村学校课堂教学在一定时期内处于低效甚至无效的困境之中。低效、无效的课堂教学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觉到课堂的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学生的厌学心理油然而生。
2.教师教学方法不当
虽然教学改革在不断向前推进,但农村学校的教学实践仍存在诸多弊端:其一,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思想落后,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易感到学习的单调、枯燥。其二,教师在教学中普遍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较少,致使学生富有个性的内心活动在课堂中无法得到良好的体现,进而使学生失去了自主参与和亲身探究学习的机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愉悦感,就易产生乏味、厌烦等学习心理。其三,教师针对学习成绩较差或表现不佳的学生,通常较为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上的辅导,而忽视学生心理上的疏导与关怀,并且当学生学习出现问题时,教师不善于分析原因,而是盲目追求对学生知识的灌输与学习方法的强加,如此一来,教师不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学习不足的问题,反而加剧了学生的厌学心理。其四,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长期下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计算能力等得不到良好提升,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处受阻,影响自身的学习情绪。
3.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中,明确要求学校要充分认识到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建立心理健康辅导室,设置专职教师。但在农村学校,由于各种原因,学校并没有将预防学生的厌学心理及对厌学心理学生的辅导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因而多数农村学校没有设立心理咨询室,也没有专业的心理健康辅导教师,这就使得学生在遇到心理障碍时,无法得到有效的心理辅导,导致部分农村小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问题。
(二)家庭教育因素
1.家长教育不到位
诸多农村地区的家长为获取更多的经济收入而外出务工,将孩子留给祖辈照看,使得孩子的家庭教育多为隔代教育,而祖辈的文化素养普遍较低,加之精力有限,他们只能负责孩子的生活起居,对学生的学习、辅导、监督无法发挥有效的指导与帮助作用。在家庭环境下,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知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与帮助,并在成长过程中缺失父母情感上的关爱与呵护,易产生认知和价值上的偏离、个性和心理发展上的异常,形成了性格孤僻、情绪低落、心理闭锁等心理特征。
2.家长教育方法不当
在家庭教育方面,农村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不是过分溺爱就是简单粗暴。有些家长在日常生活上对孩子百依百顺,将孩子视为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公主”,而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孩子滋生了依赖、以自我为中心、无是非观念等不良心理,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形成了性格任性、生活懒惰、自理能力差等不良习惯;有些家长发现孩子成绩较差或孩子犯错误时,更多给予孩子的是指责与打骂,而很少关心他们的心理成长,导致这部分孩子对学习失去信心;有些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将家长自身的期许与需求投射到孩子身上,导致这些孩子心理压力较大。以上种种做法,都容易使学生产生焦虑、逆反等心理。
(三)学生自身因素
1.学生意志力薄弱
小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通常伴有畏难情绪,并普遍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与毅力,他们在追逐自己的奋斗目标时,容易失去信心而轻言放弃,因此,缺乏恒心与动力成为了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加之在实际行动中,有些小学生遇事无主见,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逐影随波”的做法时常左右着小学生的思想,导致小学生各种行动的半途而废。
2.学生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导致学习效果不佳,而产生了厌学的心理问题。其一,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针对性不强,缺乏策略意识;其二,学生无法掌握有效的学习节奏,要么贪多图快,要么片面追求精细化,这样不仅会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而且还会压制学生的学习潜能;其三,学生不能充分利用自己所具有的资源和条件进行学习,更不会做到知识的迁移;其四,学生在学习时不会劳逸结合,为了提高学习成绩,有些小学生甚至在课间休息时间仍在埋头苦读,这样的学习方式无疑影响了小学生的学习状态。
三、改善农村小学生厌学心理的教育策略
(一)稳定农村骨干教师队伍,提高农村教师队伍专业素质
为解决农村小学生厌学心理问题,学校须稳定农村骨干教师队伍,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学校有一支师德高、理念新、业务精、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才能打造出高效的课堂,才能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乐趣、体验到快乐。因此,县域教育主管部门要出台农村骨干教师管理机制,根据农村乡镇学校与县城学校教师总数的比例设立相应的骨干教师岗位,并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环境和物质条件,稳定农村骨干教师队伍。在此基础上,学校要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要求骨干教师指导新上岗教师,或帮被帮扶教师制订计划、备课、上课,让他们快速进入角色,做好教学常规工作;学校要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要求骨干教师承担学校的师德修养、教育理念、课堂教学、教育科研、班级管理等方面的校本培训工作。依托骨干教师的培训,更新教师教育理念,传递先进教学方法,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学校要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要求骨干教师做好学校的公开课、示范课和观摩课,并带领教师开展集体备课、专题研讨、教学交流、课题研究等形式的教研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校本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稳步成长。
稳定农村骨干教师队伍,提高农村教师队伍专业素质是解决农村小學生厌学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而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与榜样带动,能够促进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优质的师资队伍可以从教学的源头上遏制小学生厌学心理的发生率。
(二)改革教学方法,转变教学方式
教师的教学方法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制约着学生的智力发展、身体发展和个性心理发展。所以,为预防和消除小学生厌学心理问题,教师必须改革教学方法,运用科学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与热情,为学生创造自主参与的学习机会,让学生感受到亲身经历学习探究活动的快乐。
教师的教学方式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在传授学生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培养,并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对学习表现异常,心理活动受阻、失衡的学生要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避免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厌学心理。
(三)培养学生意志力,提升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
意志力薄弱的学生不仅容易产生厌学心理,而且还会出现逃避日后健康成长的不良心理倾向。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意志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其人生的全面发展。一是教师要教育学生从小立志,树立崇高的理想。教师可以运用古今中外名人的奋斗精神和身边不畏困难、刻苦学习并获得成功的人物具体事例来为学生树立榜样,培养学生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二是教师要加强学生意志力的锻炼,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精神。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持续性的阅读和经常性的体育锻炼,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此加强学生意志力的培养;三是教师要引导学生正视挫折,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在学生遇到挫折时,教师要从心理方面引导学生,缓解学生心理压力,消除学生的受挫情绪。
(四)强化学习习惯的培养,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强化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一是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掌握学习节奏,学会劳逸结合;二是要培养学生认真预习、专心听讲、大胆质疑、积极思考、自主阅读、规范书写、独立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
(五)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永恒主题。全面发展的人才,一定要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因此,学校一要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二要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根据学生需求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活动,加强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三要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并向学生、教师、家长积极普及,为学生营造积极乐观的学习氛围。
(六)加强家校沟通,形成教育合力
解决农村小学生厌学心理问题不仅需要教师、学校的努力,更需要家长的积极参与,只有学校和家长形成合力,我们才能从源头上预防小学生的厌学心理问题。
1.运用多元化的沟通方式,加强与家长的交流
学校要根据学生家长的实际情况建立校讯通、QQ群、微信群等平台,班主任、科任教师要及时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近期表现反馈给家长,家长也要定期将孩子在家庭的整体表现反馈给学校,以此形成长期有效的家校交流平台。在家校交流中,如果发现学生在学习上存在某些问题,教师要与家长及时查找原因,并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厌学的心理。
2.定期召开家长会,科学指导家长正确的教育方法
农村小學生产生厌学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是家庭教育方法的不当而引起的。为了能够让小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品质,学校要定期召开家长会,并针对不恰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展开专题培训,引导家长掌握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一是让家长明白关爱孩子的成长,不仅仅是关注孩子的衣、食、住、行等问题,更重要的是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上的交流、思想上的沟通,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父母的关爱和呵护;二是让家长明白教育孩子要把握好“度”,不能过分溺爱,也不能简单粗暴。发现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时,家长和孩子应当一起分析原因,掌握孩子心理的变化过程,然后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孩子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成绩;三是向家长开展心理健康知识专题培训活动,为家长发放相关心理健康基本知识的资料,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家长把心理健康知识融合到家庭教育中,提高家庭教育素养,使家庭教育成为一种理性行为。
3.加强经验交流,传播优秀家长育人方法
学校每学期可召开一次“优秀家长育人经验交流会”。每学期末,大学校以年级为单位,小学校以校为单位选拔出一些优秀家长进行表彰,受表彰的家长要在全年级或全校家长经验交流会上介绍科学教育孩子的方法,从而达到典型引路、带动提高的目的。
解决农村小学生厌学心理问题,需要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我们要运用有效的教育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保证每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远离烦恼,享受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