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农村小学生厌学心理的成因及疏导对策

2016-12-14全云美

东方教育 2016年4期
关键词:厌学心理成因家庭

全云美

摘要:小学生厌学是指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厌恶学习,或不愿意主动学习的心理状态,及其不良行为表现。它作为一种心理状态,不是特定的学生所有。小学生厌学表现形式多样,本文从社会、学校、家庭、学生自身四个方面分析了小学生厌学的成因,探讨了疏导小学生厌学的对策。

关键词:小学生;厌学心理;家庭;学校;成因;对策

“厌学情绪”是学生对学习负面情绪的表现,是由不想学习到不喜欢学习,甚至发展为对学习关系的厌倦、厌恶从而逃避学习的心态。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症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的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

小学生厌学是指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厌恶学习,或不愿意主动学习的心理状态,及其不良行为表现。它作为一种心理状态,不是特定的学生所有。小学生厌学表现为多种形式,比如:孩子变得不爱上学,不愿见老师,甚至每到上学前,孩子就喊“肚子疼”、“头痛”等;有的孩子不愿做作业,一看书就犯困;即使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注意力也常常不能集中;有的孩子虽然也在看书,却心烦意乱,完全没有看进去;不愿大人过问学习上的事情,对父母的询问常保持沉默,或者表现烦躁,或者转移话题;上课时常打不起精神,课后却十分活跃,表现为“玩不够”;逃学则是厌学的极端行为。

厌学心理不但阻碍了学生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也对学生群体的身心发展带来十分负面影响,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是亟待解决的学生不良心理问题。那么,本该对学习和学习过程充满热情、充满好奇的小学生为什么会出现厌学呢?

一、造成小学生厌学心理的原因

1、社会因素的影响。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正在不断地影响着孩子们,包括影响他们的心理。首先受大众传媒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同学之间互相攀比:谁家有钱?谁穿的是名牌?谁家的车子高档、住宅豪华?谁的爸爸是高官、是大老板?一些有虚荣心、家庭条件差的孩子因此变得自卑,消极对待学习。读书无用论的滋生蔓延,使一些不明事理的孩子也跟着认为读书无用,放松了学习。

其次是社会低俗文化氛围的影响。农村中,学生常见的活动多为搓麻将、玩扑克、手机游戏、网络聊天,很少见到具有文化气息的活动。小学生好奇心强,易受外界的影响,在猎奇的过程中,心思不放在学习上,放松了对学习的追求。

2、学校因素的影响。

(1)校园生活单调

由于经费的制约,农村小学本来体育器材就不多,学生的课间几乎没有器材可用。这几年,在校园安全这条高压线下,出于对安全问题的担忧,许多教师不敢也不愿组织孩子们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取消了一些传统的体育活动,如爬山,春秋游,野炊等。课间活动项目显得单调无趣。

(2)教师的“偏心”

一些教师总是把自己的微笑和亲切的目光投向那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在他们的眼中,只要学习成绩好,这个学生在各个方面都是很好的。这样的老师成为孩子们厌恶的对象,该老师所教学科自然成为孩子们厌恶的学科。教师也自然把这样的学生重新圈定在一个圈子里。一部分学生的厌学,就是教师在“不知不觉”中造就成的。

(3)教学缺乏趣味性

实施素质教育虽然多年,但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农村教师一人兼任多门学科,教学任务繁重、压力特大,这些导致教师无心尝试新的教学方法,相当部分教师仍然采用填鸭式教学,课堂教学中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致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畏惧心理。

3、家庭因素的影响。

(1)顺其发展的思想严重

有些家长由于过分埋头于自己的工作,对孩子关心不够,把孩子送进学校就算完成了任务,既不督促也不引导,任其发展,然而当孩子交上了极差的学习成绩单时,他们就大发雷霆,不打即骂,结果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也有些父母只关心孩子是否取得好成绩,但对孩子获取成绩的过程态度漠然,听之任之,只是要求孩子如“填鸭”般地伏案学习再学习,结果使得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2)期望过高的现象严重

有些家长自己没有文化,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对孩子要求无限度地升高,不讲究方法,手段粗暴,这样非但达不到要求,反而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而导致厌学。如我所教的五年级学生夏某,男,13岁,安徽人,老家读书时一直是班上学习委员,酷爱学习,遵守纪律,聪明活泼,是老师心目中的尖子生,父母的骄傲。三年级时转学来到绍兴,由于种种原因,成绩不如老家时好。父母不考虑客观原因,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每门课的成绩必须在90分以上。如达不到要求,父母则对他严厉批评。在父母的严厉管教下,夏某各种学习丝毫不敢怠慢,心理压力很大。从四年级开始,他感到力不从心、疲惫不堪,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对学习也产生了厌倦,尤其对考试产生了恐惧。结果使孩子疲于奔命,以致严重的身心疲劳,厌烦学习,造成逃学。

(3)家庭教育不和谐的现象较为普遍

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本来就很难达到统一。尤其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较多,一些家庭中的父母一方或双方常年外出打工,偶尔回家对孩子特别疼爱,甚至溺爱,造成对孩子的要求不一致。其次,农村三世同堂的家庭较多,爷爷奶奶与爸爸妈妈的要求又有很大的差距,造成对孩子的要求不一致,使孩子总觉得有避难所。

4、自身因素的影响。

(1)、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孩子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不同的学习方法,但大多数学生缺乏老师的及时指导,难以形成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获取知识的能力欠缺,学习效率不高,导致其产生厌学心理。

(2)、注意力缺乏和多动现象严重

小学生的注意力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合理分配注意能力较差,注意力的集中和转移都有一定的困难,不能安静久坐,爱做小动作,或爱与别人说话,严重干扰课堂秩序,自我控制能力极差,严重的便发展为旷课、逃学。

(3)、学生惰性现象严重

如今,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家长很少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长期以来学生养成了懒惰习惯。主要表现在:学习被动,上课精神不振,毫无参与欲望,自我管理能力极差,在学习任务稍重的情况下就对学习厌倦。

二、小学生厌学心理的疏导对策

学生厌学心理是一种社会病理心理状态的产物,因而必须要有“大教育”意识,社会各方面都应负起责任来,只有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创设一个有利的环境,对消除学生的厌学心理才会卓有成效。

1、创造良好的学校教育环境

人才学的研究表明,环境是影响人们成才的重要条件之一。学校环境的优劣是关系学生学习好坏的主要因素。美国心理学家达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一种充满心理安全感的课堂氛围。”因此,教师应对学生充满爱心和责任感,教学要符合现代特色,要善于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努力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积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艺术性。这对于消除学生的厌学心理十分重要。

产生厌学心理的学生中,大部分是对学习缺乏兴趣的学生和学习困难生。他们得不到学习的乐趣,没有成功的喜悦。加拿大精神病理学家冈斯·谢尔耶在各种不同活动条件下所作的大量心理实验证明:“学生的极度疲劳往往是由于经常失望和失败造成的。如果能使学生看到成功的希望,他们便会爆发出蕴藏在自身的一股巨大的学习力量。学生在学习中如果获得成功,又经常地受到表扬和鼓励的强化,他们克服学习困难的劲头和学习的积极性就会不断地提高。”因此,作为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从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多组织一些有益的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兴趣盎然的学习活动中产生、增强对学习的兴趣。教师还要善于发挥学生的长处,“教也者,长善而救失也”,让他们也看到自己成功的一面,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对学习困难生,教师首先要帮他们树立自信心。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表明,要使学生有信心,教师必须首先对学生有信心。教师要给这些学生更多的关心,在和他们交谈时,语调、表情、眼神等要传达自己强烈的“期待”。使学生逐步在教师强烈的“期待”中产生“皮格马利翁效应”。其次,教师还可以利用心理学研究中“贴标签”效应,对学习困难生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如在作业中,写上“今天你又进步了,继续努力!”、“你写的字越来越好了!”、“老师为你的进步而感到高兴!”等。在组织学习竞赛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层次的内容,按完成的质量统一评价,燃起他们希望的火花。

2、创造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起点、第一课堂,儿童都生活在一定的家庭中。家庭作为孩子生活的基地,能否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孩子的学习有着直接影响。家庭的学习环境不但包括物质条件、环境布置,还包括家庭的学习氛围等。家长是镜子,其一举一动对孩子影响很大。家长首先要持续更新、获取知识和经验,给孩子作出学习的榜样。

其次,在对待孩子的学习上,家长应转变观念,不应一味死盯着孩子的考试成绩,一旦成绩不好,轻则恶语相向,重则举手就打都是错误的,要与孩子做“朋友”,进行“心贴心”的交流,帮助孩子分析原因。每个家长都要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格外精心,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现在有的家长盲目为孩子选择“特长”项目,如:弹钢琴、学英语、学绘画等,殊不知自己的孩子是否爱好,但家长一相情愿还振振有词地说:“兴趣是可以培养的,把过去我不会的通通在孩子身上体现。”这样的“特长”项目是孩子的需求还是家长的需要?有的家长星期六、星期日为自己的孩子安排了很满的学习内容,孩子游戏玩乐的时间没有了,更谈不上与人交往的乐趣,孩子的脑袋除了学习还是学习。他们怎么会不产生厌学心理呢?

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说:“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所以,作为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不能过高,要求也不能过严,要与儿童的接受能力和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要切实纠正在教育子女问题上的不正确的认识。这才有利于消除厌学心理。

3、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家庭和学校教育外,社会教育也是一个重要方面。社会上特别是街道、社区、图书馆等要为学生创造健康的学习、活动的场所和机会,使这些地方成为促进小学生学习、发展的“阳光地带”。

总之,排除厌学心理是一项长期、艰苦、复杂的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家长的共同努力。只有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科学、尊重人材的社会大环境,深化改革,确实减轻学生负担,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给孩子以科学的教育,注重心理辅导,才能有效地消除厌学情绪的蔓延,使学生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守旗 当代青少年心理与行为透视[M] 安徽人民出版社

[2] 赵建华、田夫、吴垒 走出学校教育的误区[M]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3] 唐红波等 中小学心理辅导[M] 暨南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厌学心理成因家庭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自相似视角下相对贫困成因分析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家庭“煮”夫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恋练有词
小学生厌学的心理成因及对策
浅析如何引导学生克服 “厌学心理”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