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信息化适应性:概念初探与关系构建

2019-09-10张庆婷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学研究

张庆婷

摘   要: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过程中,教育信息化的各相关信息主体不仅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需要根据信息化战略目标进行自身的适应性调整和改变。立足于校长、教师及学生对信息化教育教学的适应性,探讨教育信息化适应性的观念,构建教育信息化适应性的关系框架(层次系统模型)。借此为教育的发展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学研究;概念内涵;逻辑结构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06-0004-03

时代的快速发展使信息技术与社会各个领域的联系加强,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在此环境下,教育信息化成为各界关注的一大重点,实现教育强国就是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因此,教育的创新发展需要信息化的支撐。目前,我国对于教育信息化的研究还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试探阶段,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使人们能够深度了解和认识教育信息化,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步伐。

一、教育信息化的理论源起与观点评述

(一)教育信息化的概念

教育信息化最早是由美国克林顿建设“信息高速公路”时提出的,强调了IT在教育中的应用。之后,世界各国纷纷响应这一举措。目前,关于教育信息化的定义众说纷纭,尚未形成统一的观念,但概括起来大致可以分为过程说、应用说和结果说,如表1所示。

表1  教育信息化概念的论说角度及内容

依据教育信息化相关概念的界定,目前研究关注的重点基本呈现出“过程——应用——结果”的阶段性特点,这说明随着研究的深入,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已由前期的投入导向转为实际产出导向,发展的目标方向明确。目前,国内外的教育信息化大致经历了三个成长阶段:“设施建设”阶段、“教学应用”阶段和“反思探索”阶段。

(二)教育信息化的特征

教育信息化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体。信息化是指采用现代智能化的生产工具,服务于社会生活的历程。它的主要特征包括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虚拟化等。然而,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相比于信息化,教育信息化还具有自身的时代性特征,比如自主化、开放化、共享化等。总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技术观和教育观下的教育信息化特征,具体见表2。

表2 教育信息化特征的分类视角及特征表现

综上所述,教育信息化有三大特点:首先,教育信息化会带来观念上的变化。与传统教学不同,教育信息化要求在教学活动中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信息化人才。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借助技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教育信息化使教学方式灵活多变。微课、慕课等新型教学形式的出现,为课堂增添了生动灵活的色彩。在此背景下,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都可以得到极大的发挥,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个人能力都会得以提高,最终实现教学相长。最后,教育信息化使教学资源更加开放。网络技术的公开共享性,使得教学资源可以快速流通,所以知识的获取方式更加多元化,学习者也有了更多的收获感。

从上述分析发现,教育信息化虽然会带来一些益处,但是教育信息化的最终成效必须依靠信息化主体人员的共同参与,所以对主体人员的信息化适应性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目前,我国对于教育信息化适应性的研究相对比较匮乏,主要在于忽视了信息化主体对现代信息技术应用适应性的影响作用。

二、教育信息化的适应性

自进入教育信息化2.0时代,我国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成。目前,各级学校存在的关键性问题是“如何适应信息化”。文章结合教育信息化特征及其自身的复杂性,提出教育信息化适应性并深入探讨其内涵。

(一)教育信息化的竞争性与创新性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竞争与创新带来的综合实力的较量。从整个教育阶段来看,教育信息化建设涉及各个学段;从区域各学校来看,农村学校试图借助教育信息化实现转型,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从教育行业来看,在线教育企业积极研究的竞争态势,提出相关竞争战略。由此可以看出,各级地方政府和企业在信息化驱动教育发展中竞争意识较强。教育信息化具有创新性,其战略思维新颖独特,面对互联网规模的急剧增长、新兴技术的不断涌现、新业态的快速形成,我国的教育信息化战略需要不断调整,以创新适应发展。

(二)教育信息化的适应性及其内涵

现有的教育信息化适应性研究比较缺乏,目前学者的研究视角基本聚焦在对教师教学的适应性及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探索上。郑云翔等从绩效的视角探讨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的适应性,期望助推信息化教学;李真等认为传统与网络教学环境中的学习个体存在着智力、认知及理解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很可能会让学习者最终放弃。国外教学网站为满足学生需求运用适应性教学方式;王斐等从师生角度分析电子书包在试点学校的应用情况,通过构建灵活的学习场所和自适应学习系统来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胡红等从管理角度认为信息化建设要发挥各项资源协同作用,在教学、学籍及函授点管理等细分系统中协调一致,形成适应性建设思想的转变。

教育信息化适应性是指学校及信息化主体人员能够充分利用时代机遇,使我国的教育能够实现突破性发展,并在国际上获得“领跑”地位。其主要有三层含义:第一,提高信息化主体的心理接受程度。受传统教育观念的禁锢,人们对新兴事物都会有抵触心理,尤其是将技术应用于关系社会民生的教育领域中,必将受到一些质疑。信息化主体只有心理上认可和接受,才会在行动上做出相应的改变。第二,提高配套设备软件的兼容性。学校现有的信息化设施已基本建成,对学校本身而言,适应性强调的是引入软件资源与学校硬件设备的兼容性问题,这对教学活动的开展至关重要。第三,提高信息技术使用的灵活度。当信息化教学实现常态化,灵活性也将自然地寓于适应性之中。

三、教育信息化适应性关系构建

(一)教育信息化适应性关系构建的原则

第一,兼顾到信息化适应的各行为主体。学校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离不开校领导的带头、教师的响应以及学生的参与,当然还可能会涉及到家长,甚至社会各界的态度。例如,李远航等认为要充分考虑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要素适应情况。第二,充分考虑适应信息化教与学的内外部多个影响因素。内部因素包括影响适应性的重要因素——心理因素(各主体对信息化教学重要性的了解,师生合作学习的意愿、态度等);对信息化操作驾驭的能力因素(这里的能力指的是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行为实践因素(即在心理认可及能力实现的基础上实现应用的常态化)。外部因素包括环境支持(资源、技术、政策与经费等的支持)与人际因素(各利益相关方的交流与合作)两大方面。第三,要体现出新时代教育教学的要求。与传统教学不同,教育信息化有着浓厚的时代特色,所以,其必然要体现出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终身学习等特征。

(二)教育信息化适应性关系的构建过程

通过上述对教育信息化战略的研究总结,教育信息化适应性关系的建构过程主要包括领导层、教学层、学习层三个层面。

1.領导适应层:环境搭建——理念宣传——发展机制

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国内外学者都比较关注对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研究,尤其是校长的领导力。实际上,学校信息化的领导力涉及校长、中层、教师多个主体。可以说,校长是学校发展的带头人,不仅要做好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而且还要搞好舆论宣传,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2.教学适应层:心理接受——支持教学——灵活应用

教师作为领路人对信息化教学起着关键作用。要发挥好教师的作用,首先是让教师从心理上认同并接受信息化教学,进而在行动上做出变化,支持信息化教学,最终实现熟练应用。在形成了良性的应用发展后,不仅教师的专业技能得到了提升,而且还顺应了时代的发展。

3.学习适应层:学习需求——积极参与——激发兴趣

无论是传统教学还是网络教学,学习者都会呈现出个体差异性,千篇一律的教学方式和内容自然不适应不同学习者的需求。教育信息化有助于化解这些差异、减少不适。当学生积极参与网络课堂教学,教师就可以借助信息化教学帮助个体学习者建立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猜你喜欢

教育信息化教学研究
智慧课堂下如何实现高中英语互动教学研究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生物学概念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基于“重点·难点·关键点”的一元二次不等式教学研究
如何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创学校发展提速平台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高职学院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思考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
儿童观察画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