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背景下道德体验与实践的教师角色跟进

2019-09-10徐永胜李建敏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教师角色信息化

徐永胜 李建敏

摘   要:道德体验与实践的结合就是遵循“知行统一”的德育原则。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发展,给道德体验与实践带来无限生机活力。教师面临新环境、新条件下的各方面挑战,为了更好地顺应时代潮流,就需要适时转变思想观念,跟进社会变革,调整自身角色。做课程开发者与活动协调者,做思维启迪者与情感分享者,做困难扶助者与践行指导者,做生活对话者与成长引领者,做教学反思者与教育研究者。信息化背景下道德体验与实践中的德育教师要担任多重身份,自然也就必须满足多重要求。教师要及时跟进,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关键词:信息化;道德体验;道德实践;教师角色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06-0015-05

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还要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实践的机会,提高他们的道德践行能力。

一、道德体验与实践的信息化影响

道德体验是一种情感体验,指个体对一定社会存在和道德认识的主观态度。社会生活情境体会、感悟,逐渐强化巩固,形成个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品质,反复体验和积淀成自己的思想道德行为。道德实践指,按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通过价值评价调节利害关系的社会活动,贯穿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道德体验与实践都是德育的重要方法,二者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又彼此影响,相互促进。一方面,持久、稳定的道德体验需要大量长期的道德实践积累,道德信念、习惯只有通过各种相应的道德活动才能逐渐养成。另一方面,道德实践使道德体验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并受其指导和制约。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道德体验与实践随着社会发展内涵逐渐丰富,外延逐渐拓宽,显示出越来越强的德育优势。

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人人通逐渐普及应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了德育改革的层层深入,道德體验与实践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需要教师加强学习,与时俱进。

互联网+行动计划适时启动,吹响了各行各业与互联网联姻的号角。《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发布,成为指导未来国家信息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颁行,成为指导各地区、各部门信息化工作的行动指南。《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制定,为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发布,为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了详细方案。一系列国家文件针对教育信息化,德育工作也必将在这场巨大变革中实现新的突破。

信息化条件下,道德体验与实践时空界限打破。道德学习不再拘泥于上学期间,不再局限于教室、学校。教师的工作当然是引领学生在广阔、开放的世界感悟道德事件,践履道德行动。校园、家庭、社会互联,线上线下结合,强化全方位、全时段育人。

信息化条件下,道德体验与实践的资源更加优质丰富。从以教材、文字、图像为核心的传统资源到以影音、动画为核心的现代资源,教师可供选用的素材有了质的飞跃。互联网是一个巨大丰饶的资源库,而且优胜劣汰,更新速度快,检索便捷。当网速足够,这些资源就可以省去下载,直接联网使用,这时,教师的作用在于提供。

信息化条件下,道德体验与实践的渠道趋于多元化。互联网+使学生道德学习的途径大大增多,除教师的课堂传授之外,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自主探究。新闻热点的分析、典型案例的解读、榜样的示范引领、影视欣赏的感染等,都可作为道德体验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选择更自由,更广泛,这时,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信息化条件下,道德体验与实践形式多样。除教室的集体学习之外,学生可以自觉主动地独立体验实践,也可与同学、朋友探讨交流,还可与老师、家长沟通互动。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道德体验与实践,信息技术把人与人、人与物紧密连接,这时,教师的作用在于指导规范。

信息化条件下,道德体验与实践过程更突显出个性化。传统“一刀切”的模式在信息化背景下变得更加不合时宜。基于个体差异的因材施教变成可能,基于组间竞争的分层协调变成现实。学生道德发展是自我成长的需要。共性之外,个性化经验需求得以自主把握,针对性强化。教师的作用在于把标准化的东西打散,促进学生各取所需。

二、信息化背景下德育教师的观念转变

信息化背景下,教师的工作将产生根本改变。“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任务逐渐淡化,并转向情感育人。学科知识转为人工智能代劳,道德品质培养、思想观念引导、情感态度渗透成为教学主流。这是信息技术不断进步的必然趋势,是课程改革的客观要求。教师的功能转变必须从根本上革新,德育教师必定走在前列。

信息化给德育教师思想观念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网络缩短了时空距离,开放交互的信息环境拓宽了德育途径,网络对现实的映照给德育带来契机。当然,信息技术改变德育形态、面貌,并不会颠覆德育本质。现代信息技术打破封闭的知识传授状态,教师应主动成为学生自主探求的引导者。互联网条件下,学生思想意识开放,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师生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自由、平等、民主成为师生交往的基本原则。德育教师要顺应信息化发展的形势,加强自身修养、主动变通、找准定位,以符合社会的要求。

互联网生态开放,多元共生,各种信息一齐涌入,德育教师要有开放的胸襟、严谨慎重的科学态度。既然我们无法将学生隔离在纯净无染的空间,就必须教给学生正确面对复杂社会、妥善处理各种错综复杂关系的方法。传统师生信息不对等的状况正在逐渐消失,学生可以多渠道获取信息,教师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性格品质等。

互联网尊重人性,生本为上,更注重人文理念落实。在个性张扬的时代,教师不能再以老眼光看待新生事物,尊重学生个性,就要留给他们充分的自主发展空间,这样学生道德体验与实践才更自由、更自主,教师要解开“包办的捆绑绳索”,不要再主宰学生的一切。

互联网跨界融合,协作共享。教师要突破自己学科的狭窄圈子,寻求更多同事的配合,还要征求家长、社会力量的协同,广泛协调、合作,让学校、家庭、社会发挥各自应有的功能,共同为学生思想道德发展出力。

信息时代,德育内容极大丰富,德育途径不断拓宽,德育形式逐渐改变。教师需要高瞻远瞩,深度学习,对已有经验体系重新审视,剔除过时的,补充前沿的,不断突破局限,广泛借鉴,与其他行业互通有无。信息化推进势如破竹,要及时纠正偏差,查漏补缺,改良超越,促进思想观念转变。

信息化背景下,德育教师要抓住时机,顺势而为,主动探索教育教学方式变革思路。从情感调动上更注重动机激发,利用一切信息化优势条件,调动各种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道德体验与实践。从知识构建上,更多注重引领探究,充分利用先进终端设备及互联网平台、工具,使学生自主探究成为道德学习新常态。从能力提升上,更多走向灵活创新,自动化检测、大数据支持精准反馈。从养成教育上,更多走向生动活泼,线上线下结合,从课堂延伸到网络交流。

三、信息化背景下道德体验与实践的教师角色跟进

教师的权威地位,因信息化环境的充分敞开已经摇摇欲坠,课程实施、活动组织、讲解示范、考查评判等也都失去了以往的光鲜荣耀。新时代需要根据新环境条件重塑师生关系,由居高临下变为平等民主,教师角色也必须及时转换跟进。

(一)课程开发者与活动协调者

信息化背景下道德体验与实践的课程开发者,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课程实施者。积极开发创造会更符合教学实际,也更贴近课程教材的本意。信息化进程加快为道德体验与实践提供更丰富充足的课题资源,课程开发建设也获得更理想便捷的工具。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及时利用最新的新闻素材,广泛运用身边的鲜活案例,融入课程内容。摆正教材位置,针对需要,对静态的文本、图片合理增删,有机重整,更要把课程建构拓展到现实背景。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当下周围适切资源引入教学,让课程最大可能满足学生真实的发展需求。

信息化背景下道德体验与实践的活动协调者,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活动管理者。管理意味着高高在上地压制、監督,组织协调才更符合协同配合的同行关系和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信息化为道德体验与实践提供更多样的课程活动形式,德育平台更宽广。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便利,把德育活动形式不断延伸扩展。科学策划是前提,合理设计是基础,有序调控是关键。教师要广泛协调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人际关系,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主动性。活动过程中,教师担当各部门、各领域的协调者、服务者,充分保证活动的有效性。信息化背景下的活动协调,教师穿针引线、牵丝搭桥,使步调和谐,秩序井然。

(二)思维启迪者与情感分享者

信息化背景下道德体验与实践的思维启迪者,不同于传统模式下的机械训练者。机械训练短视功利,是题海战术,通过简单的重复巩固知识和能力,思维启迪才更利于学生的能力持续提升和长远发展。信息化为道德体验与实践深入开展创造了诸多条件,可视化思维让思考更直观、形象。教师要从底层的知能强化中升级,转为思维的挖掘、开拓。落实核心素养,思维品格是重要的切入口,学生正处于思维水平发展的关键阶段,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层次特点,充分利用信息化条件的优势,全方位、多视角推动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递进,促进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增强,加快思维的系统性、独创性开拓。信息化把道德体验与实践中的思维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师必须善于发挥其中的思维因素,循循善诱,启迪思维,提升思维品质。

信息化背景下道德体验与实践的情感分享者,不同于传统观念中的命令训教者,盛气凌人的训教只会摄于武力暂时屈服,口服心不服,情感分享才是真正与学生共同面对问题,寻求相互理解基础上的心悦诚服。德育与其他科目最大的不同就是把情感态度价值摆在教学目标的第一位,多年来,因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的滞后,知识能力方面仍占据三维目标的主导地位,情感回归收效甚微。信息化为道德体验与实践中的情感分享营造出自由的氛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对成人的意见常有抵触情绪,甚至产生不同程度的叛逆,内心活动更丰富,但更多由外显转为内隐,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同时他们又存在情感、生活、精神上被成人理解、支持与呵护的期待,希望得到关爱,需要师长的正确回应。与家长比,教师具有沟通引领上的优越性,信息技术的桥梁作用就是摆脱面对面的羞涩与尴尬,倾诉、交谈没有更多顾忌,可以深入人心,推心置腹。喜悦的分享、烦恼的劝解、困惑的分析、痛苦的分担等都顺理成章地达成,让师生之间更像朋友。教师以丰富的经验、高超的技巧化解学生成长中的消极情感,引领学生积极阳光,健康向上。

(三)困难扶助者与践行指导者

信息化背景下道德体验与实践的困难扶助者,不同于传统行为中的怜悯施舍者,施舍意味着身份地位的不对等,扶助才是学生遇到困难时应该采取的态度。信息化为道德体验与实践的困难扶助提供更多的选择方式。教师要利用信息化条件,为学生战胜挫折走出困境给予帮助、激励。学生从依赖走向独立,必须经历半熟时期,这个阶段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无论体力还是心智,各方面都需要教师适时扶助,这种扶助建立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学生的发展需要自主,也需要必要的扶助疏导,教师做扶助者,就是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拉他一把,帮他们快速摆脱窘况。

信息化背景下道德体验与实践的践行指导者,不同于传统上的一般指示训导者。指示意味着从上到下,训导属于一厢情愿的约束公布,践行指导类似于“顾问”或“参谋”,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发挥咨询作用,给出原则与示范方案的意见或建议。信息化把践行指导变得更顺畅。情感体验本身就是一种提示导引,教师精选体验资源,让学生充分观察、体会、感悟,从而也指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培养高尚情感,明辨是非,在复杂的社会情境中作出妥当选择。从道德体验到道德实践,学生逐渐内化,形成稳定的价值标准,教师的指导不容忽视。在社会践行中,学生限于经验阅历,人际交往水平等还离不开必要的指导,教师要在学生践行的全过程予以介入,行为前的注意事项陈述,行为中的关键问题点拨,行为后的经验教训总结等,教师都责无旁贷。

(四)生活对话者与成长引领者

信息化背景下传统道德体验与实践的生活对话者,不同于传统德育中的大道理传递者。传递的感情色彩比较浅,偏重于重复讲述,对话则把学生地位提到与教师同等高度,生活阅历有别,人格尊严平等。对话体现的是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多年来,平等对话一直是有名无实,身份不同,教师与学生交流常带出俯视的感觉。信息化的背景下,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并不比教师少,师生只是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共同学习发展。所以,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对话就十分必要。面对社会生活,每个人都有发言权,教师与学生是感受生活的同路伙伴,一起体验,一起实践。学生活动不仅需要场外指导,更需要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的合作者,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教师参与其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拉近距离,减轻学生的紧张感和心理负担。教师要善于与学生对话交流,彼此尊重、信任,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思维碰撞、灵感激发。道德体验与实践会由于平等对话而更融洽有效。

信息化背景下道德体验与实践的成长引领者,不同于传统的学生成长督促者。督促强调的是监督、视察,推动促使别人去做,显然适合上级对下级,长辈对小辈。督促的被动强迫意味还是很重的,引领才更利于被学生接受。一直以来,督促变成教师尽职尽责的体现,殊不知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也相当明显。督促的结果可能是拨一下动一下,没有了监控便放任自流,丧失自主性。引领是从这个怪圈中解放出来,由推著走变为牵着走。教师不再是扬鞭策马者,而是引领者。信息化环境下,学生求知欲望大为提高,教师充当导航员或舵手,指引方向。在学生迷茫时指点迷津,在学生处于人生岔道口时分析各种利弊,在学生踟蹰徘徊时鼓舞奋进,在学生得意忘形时警示冷静慎重……教师就是要引领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正确三观,培育健康性格,培养良好习惯,锻炼坚强意志,学会待人处事,各方面取得长足进步,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五)教学反思者与教育研究者

信息化背景下道德体验与实践的教学反思者,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反思者,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反思指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教师要做教学反思者,信息化为之提供了更多领域的方向。道德体验与实践存在着太多不确定性,德育效率的高低也受师生、他人、环境、条件设施等多种因素影响。教学反思是对过程的重新审视、解释和重建,通过自我理解促进自我超越。信息技术让教学反思更富针对性。录像回放,大数据统计分析,让反思更加量化,摆脱单凭经验而产生的惯性,从纯粹直接的、局部的、暂时的偶然经验中跳出来,以审慎的理性批判,真正促进自我提升成长。

信息化背景下道德体验与实践的教育研究者,不同于传统的教育研究者。传统意义上的教育研究更多指向个体,包括观察、调查、实验、文献、经验总结等方法。教师要做教育研究者,从狭隘的学科教育走向更宽阔的大教育,信息化为之提供了更便捷的条件。道德体验与实践属于德育的重要内容。突破单独学科的视野,站在更高层面俯瞰全局,拓展未来,形成系统的德育观,再构建更全面、普适的教育观,这是通过教育研究不断积累,提炼教学、教育主张的必由之路。教育研究让教师走向学者型、专家型教育者。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业务素质不断发展应该成为每位教师的努力方向。

教师是一种职业,职业的敏感性要求教师对自身角色精准定位。不同角度,不同角色,不同职责。信息化背景下道德体验与实践中的德育教师要担任多重身份,自然也就必须满足多重要求。教师要及时跟进,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养,逐渐向教育的高境界迈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冯恩洪.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1.

[3]徐永胜,李建敏.“互联网+”时代的德育教学方式变革[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9).

[4]徐永胜,李建敏.“互联网+”时代德育思想观念的转变[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7,(12).

猜你喜欢

教师角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2017年《农业信息化》1—12期总目录
教师角色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及角色转换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与教学行为
新媒体环境下多模态商务英语课堂教师角色定位
浅析支架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
从骡马化到机械化、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