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工作室为依托,建筑类多专业协同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2019-09-10李胜强常民杨博

高教学刊 2019年24期
关键词:改革与实践工作室

李胜强 常民 杨博

摘  要:文章阐述了我校建筑学、土木工程等建筑类专业以工作室为依托实施多专业协同培养的改革与实践。改革着重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知识面广、综合素质高的本科层次应用型高级人才。通过改革,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建筑类专业;工作室;多专业协同培养;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24-0138-03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of multi-specialty collaborative educating in architecture, civil engineering and other architectural specialties in our university based on studios. The reform focuses on educating high-level applied talents with strong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 wide knowledge and high comprehensive quality at undergraduate level. Good results have been achieved through the reform.

Keywords: architectural major; studio; multi-major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reform and practice

一、背景

長期以来,我国建筑学、土木工程等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主要以大学班级制分专业的培养模式为主。从低年级的专业基础课到高年级的专业课,通常由多位甚至十几位不同的教师分别授课。不同的教师授课方法、手段、内容不同,容易造成不同课程间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虽然近年来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但是各门课程无论怎样开展教学改革,由于教学学时的限制,学生都很难参与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学生的创新能力、理解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相对欠缺。与此同时,分专业培养人才,学生往往只局限于学习本专业理论知识、对与本专业相关的其他专业了解很少甚至一无所知。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更需要的是不仅本专业知识扎实,而且同时又对与本专业相关的其他专业知识有一定了解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才。

为此,我校以工作室为依托,对建筑学、土木工程等建筑类专业开展了多专业协同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取得了较好效果。

二、建筑类多专业协同培养模式的整体思路

我校建筑类多专业协同培养模式围绕学校及专业的定位与中长期发展规划,紧密围绕社会及企业对专业的人才需求,结合专业实际,紧跟新时代发展,按以下思路开展改革与实践。

(一)按人才产出目标确定培养目标

通过对用人单位、已毕业校友、同类院校的调研[1-5],首先明确我校建筑类专业的办学定位,然后以社会需求确定人才产出目标,然后以人才产出目标确定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经调研论证,我校建筑学、土木工程等专业的办学定位及培养目标是: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工程实践能力强、知识面广、综合素质高的本科层次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二)按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方案

明确培养目标后,再按“多专业协同培养”的要求调整建筑学、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培养方案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及“多专业协同培养”的做法。具体做法为:

(1)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适当增加学时。建筑学及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学时分别增加到57周及38周,较大幅度增加了学生实践锻炼的学时。

(2)课堂教学改革,授课方式由理论灌输转变为项目为引导的辅导式教学,将理论教学环节与课程设计环节打通,让学生带着任务学习,课程设计贯穿于整个理论教学全过程。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密切相关、相辅相成。

(3)不同专业间实践性教学环节内容加强协调,安排的时间段尽可能吻合,以创造条件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同一时间段进入工作室实施多专业协同培养。

(三)以人才培养方案为统领,按培养目标确定专业课程目标

各专业以人才培养方案为统领,按照培养目标确定专业课程目标。重点调整核心课程及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特别是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大纲,使课程及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支撑总体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方法符合“多专业协同培养”的要求。

(四)改革教学方法,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

1. 理论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各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仍然主要以分班教学的形式开展,但是精选教学案例,以实际工程项目为主线开展教学。理论教学开始前,首先布置课程设计任务,以课程设计任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线,学生完成课程设计的过程贯穿理论教学全过程,并且课程设计主要集中在工作室完成,便于学生交流讨论。

理论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练结合、以练为主”,学生“真题真做”、老师只讲解重点难点及答疑解惑。此外,各专业间选取的教学案例尽量形成一定关联,使得学生对工程项目有整体上的认识。

2. 实践环节教学方法改革

(1)依托工作室开展教学

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毕业设计及穿插于理论教学过程中的课程设计,则将学生集中到工作室开展教学。“工作室”培养模式[6]是以富有教学及工程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团队为核心,围绕某个或某几个特定项目组织学生进行相关授课、练习、讨论和设计的培养模式,提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工作室”培养模式实施时,不同课程的教师围绕相同的项目,在理论教学时结合项目进行“真题真讲”,学生围绕项目任务“真题真做”。这种做法,可以明显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

(2)多专业协同培养

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是毕业设计环节,则将建筑学及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集合在工作室进行“多专业协同培养”。不同专业的学生组建项目组,围绕经精选的实际工程项目“真题真做”,最终解决实际工程项目问题。这种“多专业协同培养”模式,打破了建筑学及土木工程专业之间的界限,在运用本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同时,不同专业学生相互交流学习,有效拓宽了学生知识面、提高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五)发挥校企联合培养的优势,人才培养力求更加贴近社会需求

由于多专业协同培养的“工作室”模式十分贴近工程实际及项目运作模式,因此该模式获得企业的大力支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了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优势,企业不但主动精选适宜教学的项目让学校教学“真题真做”,而且定期选派高级技术人员参与学校教学。企业的参与以及学生设计成果的实际采用,大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质量保证措施

任何教学改革必须有相应的质量保证措施,才能确保改革目标的实现。我们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两方面。

(一)明确毕业要求及各环节教学质量标准并严格执行

从教学文件的制定到教学实施过程,都必须清晰质量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必须明确毕业要求,这是各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总目标;各教学环节的质量分目标必须支撑人才培养质量总目标,这体现在各教学环节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等教学文件中。相关执行人(如任课教师)不仅要清晰该环节质量分目标,而且要严格执行,严格质量管理,确保质量目标的实现。

(二)确保政策支持及足够的资源投入

由于本项目培养模式是对传统培养模式的改革,对师生有较大触动,我们在制定各环节教学质量标准的基础上,采取以下措施,确保改革成效。

(1)大力宣传教育教学改革。向全体教师宣讲教学改革发展方向及趋势,鼓励教师主动改革,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接受新的教学模式。

(2)针对关键环节、主干课程,政策大力支持、全力推进。由于项目牵涉到教学体系改革,如果任课教师不积极主动参与,则改革效果会大打折扣。因此,针对一些关键环节、主干课程,在排课上侧重参与改革的任课教师,以突破改革阻力。由于措施得力,本项目实施时,所有骨干教师均积极支持,主动参与,主动作为。

(3)建立激励机制,激励教师潜心教学、多出成果。

激励机制包括学院及项目两个层面的激励机制。

学院的激励主要体现在绩效激励上,较大力度奖励积极参与教研教改并取得成绩的教师;奖励潜心教学,带领学生完成实际工程项目并取得实效的教师;奖励带领学生参加国内外竞赛取得成绩的教师。这些措施激发了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有效提高了工作室开展项目式教学的质量。

项目层面制定激励机制,奖励积极参与项目并严格实施质量管理的教师,在发表论文、成果获奖、课程建设、外出交流学习培训、横向项目参与、项目立项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项目的激励直接与教师切身利益挂钩,有较好的激励作用。

四、实施效果

项目实施后,取得明显成效,主要体现在教师自身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成果推广影响力扩大等方面。

(一)教师自身水平的提升

项目实施后,教师自身水平得到提升。教师不仅由于带领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自身的理论水平及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升,而且由于潜心教学,积极开展教研教改,由此获得教研教改立项及教研教改成果数量也明显增加。

(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得到用人单位肯定

项目实施后,效果良好,培养的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所培养的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强、知识面广、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综合素质高。由于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用人单位肯定,相当部分学生在校企协同育人过程中,就被企业直接预聘用。

(三)成果推广应用影响力扩大

(1)项目实施后,效果良好,在校内外形成了一定影响力。市、校领导分别到工作室指导工作或召开现场研讨会;同时,兄弟院校及地方部门领导也到我校工作室参观调研。

(2)项目实施后,学生素质明显提高,参加国内各种竞赛,获奖数量增加、获奖层次明显提高,兄弟院校在相互交流研讨时对我校的做法也给予了充分肯定。

五、结束语

对于建筑学、土木工程等建筑类专业,以工作室为依托、以项目为主线开展多专业协同培养的模式十分贴近工程实际及项目运作模式,培养的人才工程实践能力强、知识面广、团队协作精神好、综合素质高,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这种培养模式值得建筑类专业借鉴及应用。

參考文献:

[1]胡绍振,宋体祥,等.新建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调查报告[J].科技资讯,2015(14):150-151.

[2]顾文虎.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大学教育,2013(11):84-85.

[3]刘志勇,姜慧,等.土木工程专业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5(1):22-25.

[4]彭建国,等.以就业和社会适应性为导向培养建筑学应用型人才[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7(6):74-76.

[5]裘鞠.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建筑学教学方法探索[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6,32(1):53-54.

[6]芦春梅,等.工作室教学模式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人才资源开发,2016(16):192.

猜你喜欢

改革与实践工作室
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农业院校《食品分离技术》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面向区域产业的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基于一体化教学《电子产品生产与管理》课程的改革
互联网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新模式研究
通识教育背景下行政文秘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依托工作室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研究
地方本科院校设计类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探究
《高尔夫技术》课程三维教学目标的改革与实践研究
以工作室为平台的校企合作模式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