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第二课堂成绩单建设促进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研究

2019-09-10武秋月

高教学刊 2019年24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成绩单创新模式人才培养

武秋月

摘  要:通过对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建设进一步的审视和定位,结合高校大学生人才培养战略和高校教学目标及培养计划,全面提升育人平台,加强高校全面开展第二课堂内涵建设,高校应从促进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并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应自身发展的第二课堂模式。

关键词:第二课堂成绩单;建设;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24-0043-03

Abstract: Through the further study and orient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in universities, combined with the talent cultivation strategy of students and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training plans of universities, the platform of educating people is comprehensively promoted and 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is strengthened. Universities should explore the mode of promoting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according to their own circumsta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model should be based on their own development modes.

Keywords: the second class transcript; construction; personnel training; innovation mode

2016年11月,共青團中央、教育部联合下发了《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实施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2018年6月,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第二课堂成绩单在全国高校共青团的推广,纵深推进共青团改革的重要举措。《意见》确立了“坚持融入人才培养大局、坚持服务学生发展需求、坚持发挥第二课堂优势、坚持突出基层主体地位”的基本原则。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作为高校共青团改进共青团工作方式,深化共青团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促进高校人才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建设对人才培养的意义

(一)与第一课堂相互补充,相互融通

第一课堂是学校教师依据教材和教学大纲,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教学形式较少且时间固定。第二课堂是在第一课堂外的时间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教学活动。教学内容上,它源于教材又不限于教材;它无需考试,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第二课堂的形式丰富多样,生动活泼,且学习空间范围没有固定限制,可以在学校内部的教室、操场等地,也可以在社会、家庭开展。加强第二课堂建设,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拓宽学生第一课堂的专业知识,可以有目的、有计划的促使学生通过第二课堂锻炼自身的团队协作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互融通,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已经成为高校与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环节。

(二)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第二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基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来设置相关课程体系。第二课堂的内容设置涵盖了人文社科、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体育竞技和公益服务等类别,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课余时间、发展方向等自主选择第二课堂的课程活动,学生自主选择,自由规划,加强了学生的能动性,帮助学生了解对自己的定位,有助于判断其未来发展方向,从而发掘学生自身优点与长处,帮助改正缺点与不足,进行更加精准的个体化培养。同时,在第二课堂成绩单的大数据下,高校可以根据数据分析出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评价体系,根据学生的不同阶段情况适时的调整培养方式,为学生量身定制适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培养方案。

二、第二课堂的特点

(一)开放性

第二课堂的教学不受时间、空间和形式的约束,第二课堂的教学活动根据教学目标和成效选择适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地点和形式,以达到最佳教学成果。学生根据第一课堂时间安排合理的填充第二课堂时间,提高大学生自主安排时间的能力,学习成效得到提升。

(二)灵活性

第一课堂的教学是根据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以及课时安排来组织进行的,第一课堂的形式相对固定,一般以教师讲授课程、学生听课的形式。第二课堂的教学与第一课堂截然不同,第二课堂活动形式灵活,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学生参与的人数也不固定,学生参与活动可以以几个人为小组的形式进行对话或团队合作,也可以是以班级、年级为单位参与活动。学生参与活动,不仅提高了自身的专业能力,还提高了社会交往能力,从而全面达到全面提升个人能力的成效。

(三)自主性

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活动内容很容易受到学生的喜爱,学生更容易接受,更愿意挑选自己喜欢的活动参加。学生在第二课堂比第一课堂拥有更多的自主性,大部分活动由学生自己组织和管理,教师主要起到指导的作用,因此,第二课堂活动是学生自己的活动,学生是这些活动的主人,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利。

三、第二课堂成绩单建设存在的不足

(一)与第一课堂处于“制度”上的融合,缺乏有效衔接

目前,全国各大高校推广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探索与高校第一课堂的有效融合,很多高校将第二课堂成绩单纳入到第一课堂的培养计划中,将第二课堂的成绩授予一定的学分,纳入到第一课堂成绩单中,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对第二课堂的重视程度,让学生了解到第二课堂也是“必修课”之一。但是,这样的做法仅仅处于“制度”上的融合,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融合缺少系统规划和设计,在实际开展过程中缺少真正有效的衔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开展在形式和内容上仍然相对独立,这样给第二课堂的管理和指导带来了较大的难度,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无法得到充分体现。

(二)第二课堂专业师资不足,缺少有效指导

第二课堂活动众多,形式多样,然而指导教师大多为校、院两级的团委老师、辅导员,专业教师参与活动项目指導较少。第二课堂的活动内容多,学生在自主选择活动项目过程中对自身定位不足,时间、能力把控不准确,对自身的第二课堂缺少系统的安排规划。学生眼花缭乱,错选、乱选,选择活动项目后不参与或敷衍了事的情况时有发生。造成学生第二课堂学习混乱,能力得不到提升,更有甚者还影响到第一课堂的学习和进程。专业的导师在学生的专业实践、职业规划、社会实践、思想道德形成等方面给与专业的指导,帮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能力提升和发展的活动项目,指导学生制定第二课堂学习计划和能力提升方案,有利于在发展学生共性的同时又能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缺乏专业导师的指导,直接影响了第二课堂的质量和整体进程,大幅度降低了第二课堂的育人成效。

(三)第二课堂的活动繁多,硬件、经费不足,管理不到位

第二课堂开展形式多样,类目及数量繁多,在活动大量开展的现实情况下,制度上的不完善和顶层设计考虑的不充分等问题逐步体现出来。顶层结构缺少详细的设计与规划,同一类别相似相近的活动较多,学生参与的同类型活动不知该如何选择或者已经参与过类似的活动,长此以往造成学生参与积极性下降,直接导致了部分活动参与学生少,活动开展不了或是简单敷衍过去。活动过多开展,经费不足,硬件条件不完善,影响了活动质量,活动多导致管理者无法全面细致管理,从而学生浑水摸鱼,不参与却拿学分的现象屡见不鲜。

(四)第二课堂服务于学生就业成效不明显

高校教育,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辅相成,相互融合,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出优秀的学生走上社会,服务社会,同时也帮助学生更好的就业。目前第二课堂活动对于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主要侧重于创新创业方面,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大学生创业是就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情境下也只是微少的小部分。在面向大量的大学生就业,第二课堂在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助力大学生就业方面体现不明显。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主要为校园文化活动、创新创业类和志愿服务等方面,对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实践、创新能力等方面综合素质的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人才的需求、个人能力在工作中的发挥与体现不知如何展示,大学生的能力与社会与企业衔接不充分。学生素质得到了提高同时还应与就业衔接,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和就业环境,促进学生提高工作能力和就业能力。

四、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建设模式探索

通过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进一步的审视和定位,结合高校大学生人才培养战略和高校教学目标及培养计划,全面提升育人平台,加强高校全面开展第二课堂内涵建设,作者认为从以下几种模式对第二课堂的开展进行探索,高校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应自身的第二课堂模式。

(一)融合第一课堂的教学实践模式

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纳入学校培养计划,在成为必修课的基础上,以第一课堂的课程教学为依托,结合课程所需的实践和任务。教学实践模式要求学生认真学习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具备动手实践能力。在动手实践环节,一是可将第二课堂的内容糅合到第一课堂中,学校教学部门和学校团委共同制定、规划和设计课程实践内容选项,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熟悉学生的性格特征、专业能力水平等情况,能够指导学生选择与自身能力相匹配的第二课堂实践内容。二是将教师的课程实践内容纳入到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在完成第一课堂的学习任务同时完成了第二课堂实践课程,提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教学成效,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效率也得到提高。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专业技能为核心,以兴趣为切入点的第二课堂教学实践模式能够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培养,让学生的专业基础、创新实践和学习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实现第一、第二课堂的联动和协调发展。

(二)与高校各院系实验室联动模式

基于第二课堂的硬件、资源不足,活动开展成效受到影响,高校应充分调动院系的资源,与院系的实验室联动,共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高校院系实验室联动模式是以高校各学院实验室为依托,结合第二课堂科技创新竞赛需求,学生组建竞赛团队,同一学院高年级学生带动低年级学生,利用学院实验室的硬件条件和教师资源,教师指导高年级学生,高年级学生再指导低年级学生同时又分工合作,共同参与竞赛项目。以院系实验室为载体,学院教师指导高年级学生带动低年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类竞赛,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科技竞争力,增强了第二课堂的育人成效。

(三)校内部门、学院联合打造阵地建设模式

第二课堂成绩单是共青团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助推器,是扩大共青团工作的有效抓手。校内联合打造阵地模式是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充分利用学校、学院的资源,为大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提供场地、环境保障。例如学校可与图书馆、各学院团委合作,在校图书馆、各学院分别建立、打造“大学生青年之家”,“大学生青年之家”集阅读、学习、讨论、开会等多功能于一体。“大学生青年之家”的网点覆盖全校,使大学生在校园里随时随地有“家”可归,提升大学生归属感,为第二课堂活动顺利高效开展提供保障。

(四)建立校企联合模式

校企联合模式是学校通过开展第二课堂建设搭建校企桥梁,联合建立社会实践实习基地,着力健全大学生实习实践机制,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实习实践机会,以锻炼学生的能力。校企联合发展模式是国家鼓励高校和企业共同发展的一种模式合作,通过校企合作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联合培养计划,形成“学习——实践——再学习”的培养模式,学生在高校进行专业学习,再走进企业进行阶段性的实习,将学校所学知识与企业需求相结合,熟悉自身在校内学习的不足和社会应用性人才需求的不足,然后再回到学校深入学习。校企联合模式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建立健全长期稳定的实习制度和培养机制。校企联合模式对于高校教育的社会化、企业化对接构建了有效途径,为高校的“产学研”协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促进高校和企业的多元化、多方位和多层次的合作交流。高校向企业培养、输送人才,企业向高校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学生在企业了解应用技术、社会责任感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进而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五、结束语

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已经在全国高校范围内推广,高校在开展第二课堂建设的过程中,要选择适合适应学校的第二课堂建设模式。高等教育正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综合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对于高校、青年学生以及社会都发挥着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健.高职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建设目标与实施路径[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2):24-27.

[2]基于第二课堂成绩单打造共青团工作全覆盖的有效方式[J].中国共青团,2016(6):59-60.

[3]谢晓莉,张卫娟.高职院校第二课堂现状及创新模式[J].才智,2015(1):54.

[4]赵新宇.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交际,2013(2):225.

[5]丁彦,李子川.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的构建:内涵、变革与实现路径[J].高教学刊,2019(08):72-74.

[6]曾洁,徐帅.基于素质提升视角下的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研究[J].高教学刊,2017(13):141-143.

[7]高璐璐,魏学文,肖苏.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高教学刊,2016(04):209-210.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成绩单创新模式人才培养
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建设情况研究
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
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对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的启示
浅析实施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重要意义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创新模式的具体方法
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职业素养+职业技能
高职院校普通话测试管理的创新模式研究
关于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的探讨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