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
2016-11-21陈曦
陈曦
内容摘要: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工作室为载体,将课程、教学和实际项目融合为一体,将枯燥的传统授课和做作业改变成开放式的教学,在专业课的授课过程中讲一些工作室的实际项目放置到课程内容里。老师带领学生完成实际的工程项目,这样可以大大的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关键词:工作室 开放式 实际项目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工作室为载体,将课程、教学和实际项目融为一体,将枯燥的传统授课和做作业改变成开放式的教学,在专业课的授课过程中将一些工作室的项目放置到课程内容里。老师带领学生完成实际的工程项目,这样可以大大的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如今,绝大多数学校都开设了艺术类专业,在现有体制下,很多学校的艺术类专业的授课和考评方式都按照固定的规程来,但是艺术类的教育有自身的特点,不能和普通专业混为一谈。 而且对于高职类学校来说,我们艺术类的教学相比其他的专业会更加注重实践教育,只有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才会有更大的收获。
艺术设计专业的工作室制,是把原本枯燥乏味的固有教学方法转变成项目化教学,让学生参与到实际项目中。现在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工作室制,是要求在一定的实践中进行有专业有实操能力的充分培养,通过给予学生良好的学习环境,较好的硬件设施,最最重要的是这种人才培养方式是一种授课形式的转变,这样所带来的效果是非常巨大的。工作室为老师和工作室里的同学营造了一个非常真实的情景模式。现有情况下,很多学校的实验实训室所往往只在上课期间对学生开放,使得课余时间有学习需求的学生只能望而却步,而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则能够有效改善这一现象,全天24小时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地方。所以展开工作室制的人才培养方式尤为重要,所以硬件上,工作室根据根据专业的不同要求,配置不同的硬件设施。学生用的计算机由工作室的负责老师统一配置,工作室的管理由工作室老师专门负责。工作室既是教学场所,可作为学生课余的学习地点,同时还可以鼓励老师带领工作室的学生参加竞赛、对外服务等。
在很多学校由于工作室可以提供的工位有限,所以一个工作室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教学和学习任务,这时候可以要求更多老师参与到工作室的创建中,根据老师自己的专业以及特长共同管理同一个工作室,或者开设不同类型的工作室。然后根据每个同学的兴趣爱好,将学生分配到各个工作室,这样可以保证每个同学都能参与到工作室的学习中,如果有部分同学对多个工作室表现出兴趣,这时候就可以用一点带面的方式,用学生指导学生的形式进行下去,比如让每个工作室由指导老师带领出一批精英骨干。这样,这批骨干学生就可以帮助老师在其他的课余时间指导其他工作室的同学,做到共同进步。
教学的实质可以看作是教学的一个双向过程,教师与学生这个过程中两个密不可分的主体,把这两者怎么去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就非常重要了。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育要求是比较高的,希望在发挥工作室负责老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还能充分的去调动工作室学生主观能动性,通过教学的互动来提高学生的能力。参与实际项目就是一个能很好的提高师生互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切入点,引入项目也是艺术设计工作室运行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环节。除了纯理论课和某些课程初期必须进行的理论授课外,课程的其他教学内容我觉得全部以实际项目为载体在工作室进行授课。同时还要根据同学学习阶段的不同,选用难度不用的项目可能初期的简单项目可能就要选择一些虚拟项目。因为在工作室制教学的初始阶段,由于学生刚刚开始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还没完全认清自己在工作室里所需担任的岗位职责,在专业知识的了解和业务能力方面都比较生疏,很难完成实际项目,因此在教学的初期先以一个以虚拟项目作为引导。而在工作室值教学的后期,随着学生对专业指示认识的加深,这时候就可以引入实际的项目。
工作室兼具了对内教学和对外扩展业务的双重属性,如果工作室的指导老师本身就有很多来合作企业,那这些企业带来的项目就可以很好的成为教学过程中的载体。如果每个工作室都有一家设计企业作为依托,工作室与企业成为紧密的合作伙伴,那我们的学生一旦进入了工作室之后就同时意味着已经进入企业,这样学生就具有了学生和辅助设计师的双重身份。由此就能做到教学与实际职业岗位的对接,能够使学生得到极大的成就感,并且增加学生们的学习热气,能有效激励学生的学习欲望。与此同时真实项目的运用对教师的要求就变得更加高了,如果老师没有实践能力,引入企业的真实项目就相对困难,这样就同时要求老师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与校外企业对接,来获得大量的实际项目。工作室还可以不定期的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通过大赛来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技能水平和团队合作意识等,将他们在工作室所学到的知识通过大赛平台表现出来。同时,大赛如果获得奖项,还可以提高工作室的知名度,实现学校与公司的双赢。
(作者单位: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装饰与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