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科学历+职业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2019-09-10巴志新张保森巨佳李华冠

高教学刊 2019年23期
关键词:探索实践应用型本科培养模式

巴志新 张保森 巨佳 李华冠

摘  要:通过优化“以职业性为导向”的理论课程体系、强化“以工程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学科技能竞赛和科技创新体系、将职业资格认证全面纳入才培养体系等途径,在材料类专业中推行了“本科学历+职业技能素养”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了 “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建设了工程能力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通过改革实践,实现应用型本科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学生的职业技能素养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职业技能素养;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23-0141-04

Abstract: The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qualities of undergraduate is combining academic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 "undergraduate degrees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qualities" training mode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materials specialty is built and implemented through designing professional-oriented theoretical course system, intensifying a practical course system based on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ability, constructing professional skill competitions system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 projecting the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ion and on-the-job training into the talent training system in an all-round way. Meanwhile, the long-term mechanism of the combination of "production, learning and research" for talent training is established, the "double type" teaching staff with strong practical ability is constructed. Through practice of teaching reform, thetalent training quality especially the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innovation ability of students a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Keywords: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qualities; training mode;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research and practice

高教大眾化背景下,职业技能素养的缺乏是本科毕业生的通病。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期,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正在大力发展,社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高端技能的劳动者的需求更大,但现行高职专科内涵的不足和办学质量的欠缺,不能满足企业对于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1]。高职专科、应用型本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是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三个层次。应用型本科职业教育下接高职专科教育,上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应用型人才培养链中的关键环节。德国、美国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重视本科乃至研究生阶段的职业教育,促进了高端装备制造业及新兴战略产业的发展[2],而我国的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还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

应用型本科院校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培养一线创新人才为目标,一些工程教育专家认为应用型本科实际上就是职业型本科[3]。2014年2月,国务院提出了“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做到学以致用。2019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持续推动地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比重。南京工程学院作为江苏省属应用型本科院校,同时具有与高职衔接的“专接本”教育和专业学位硕士教育,近年来,深入探索和实践了材料类专业“本科学历+职业技能素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提高了应用型人才的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其研究结果也将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高移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一、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提高应用型本科生的职业技能素养,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了一系列职业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探索[4-6]。在人才培养理念、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职业能力培养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思路和方法,但从实际应用效果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工程师的标准有差别

我国本科院校依据学科类别设置专业,具有学科属性的专业教育以学科理论知识体系作为主要内容,虽然应用型本科的专业定位是面向区域经济发展,但仍专业教育以学科理论知识体系为主,口径较宽,而工程师职业资格是工程师能够胜任某一工程技术岗位所必备的知识、技术和能力的要求,两者的培养标准“一宽一窄”两张皮。

(二)以培训和考试为主的职业资格教育导致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学位证书“两张皮”

目前,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与各行业学会联合开展了一系列的职业资格认证工作,但多以培训、考试为主,没有将职业资格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与本科学历教育的融合。

(三)“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长效机制不完善

职业工程师的培养需要知识、技术和实践能力教育,但高校受到教学条件和学时的限制,工程实践环节偏少且与实际工作环境有差别,人才的职业技能与企业需求不匹配。“产学研”合作是实现学校和企业无缝对接的有效途径,但多数学校的产学研合作多停留在项目层面,不够深入、系统,还需要在合作理念、合作基础、合作模式、合作制度等方面建立完善的长效机制。

针对这一要求,学院在不断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基础上,通过聘请企业人员做兼职教师、联合指导毕业设计、共建研究中心等方式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办学。

二、“本科学历+职业技能素养”培养模式实践方案

为了实现应用型本科材料类专业职业化人才培养,全面推行“本科学历+职业技能素养”培养模式,首先要明确职业化取向的办学定位,并通过构建职业性为导向的理论课程体系、以工程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搭建出“本科学历+职业技能素养”人才培养的基本框架,将服务企业发展的特色教学环节、职业资格认证和岗位能力培训、专业技能竞赛体系、“省校院”三级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有机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并将“产学研相结合”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全面提升学生的工程能力、职业技术素养、创业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实现职业教育与本科学位教育的融合。改革实践方案图如图1所示。

三、实践应用及效果

(一)更新教育观念,明确了职业化取向的办学定位

更新教育观念,明确了应用型人才的基本属性是学历教育与职业素养相统一的集成性。材料大类专业的办学定位是面向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坚持“专业设置的地方性、培养目标的职业性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

(二)構建了“以职业性为导向”的理论课程体系

1. “职业性为导向”的理论课程体系设计。以材料类职业工程师为培养目标,根据职业岗位能力需要对现有理论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整,通过降低基础理论课程的比例,增加应用性、实践性、校企合作课程等方式初步构建了以职业为导向的理论课程体系。将职业资格认证所需的理论知识与课程融合,并渗透工程伦理教育,确保学生具备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知识和社会责任感,具备从业后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以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专业(模具设计方向)为例,根据企业对模具专业学生的能力需求,将整个课程体系按公共教育、模具工程基础、冲压模具设计、塑料模具设计、锻造模具设计、模具制造、专业与综合素质拓展、校企联合培养、综合能力课外培养等11个模块进行划分,每个模块内按照基础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技能和素质拓展四个方面构建课程体系。同时,对各模块的课程在内涵上进行整合和优化,有效保证最终教学目标的实现。

2. 开设了特色课程——《技术交流与写作》。开设特色课程并结合“产学研”项目进行实训,从而满足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在材料类专业首次开设了特色课程——《技术交流与写作》,并结合“产学研”项目进行实训,使学生熟悉专利创造、研发项目管理、产品说明书、设备操作说明书、工艺规范制定、贯标等工程环节并具备相关材料的初步撰写能力,从而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该课程已在材料类5个专业学生中开设3届,学生专利申请数量明显增加,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

(三)强化了“以工程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1. 构建了“四维度”实践教学体系。围绕职业工程师的技能要求,优化并构建了“课程实验+综合实践+技能训练+科技创新”四维度的“以工程能力训练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了实践教学质量的考核评价机制,确保了教学效果。图2为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图。

2. 加强综合实验周的内涵建设。构建了“多层次、一体化”的综合实验周教学体系,包括专业技能、工程师职业素养、工程伦理和创业创新意识四个模块,并从内涵上建立各实验周之间的有机联系,形成完整的职业工程师技能训练体系。通过改革,材料类各专业实践教学比例提高到了35%以上,其中试点班达45.23%。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工程实践和应用能力、绿色发展意识及创业创新能力有明显提高。

(四)实现了职业资格认证与人才培养的充分融合

1. 实施了工程师职业资格和岗位技能培训认证。与中国热处理学会、国际焊接学会等第三方机构合作,开展了(见习)热处理工程师、国际焊接工程师和模具工程师等职业资格培训认证。引进了系列材料工程行业知名的Moldflow、Danaform、Deform、Anycasting等成型CAE模拟系统,与相关公司合作成立了多个培训基地,建成了完整的材料成型CAX的岗位技能培训体系。表1列出了部分职业资格认证和岗位技能认证项目清单。

2. 建立了职业资格认证的机制。把工程师职业资格认证和岗位能力培训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综合能力课外培养模块,取得相关证书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创新学分,目前学生获得相关资格证书率达100%。同时,根据职业工程师的知识要求,对各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和调整,在材料类各专业中,压缩部分课程中理论性强的内容,增设了“模具工程师基础理论”、“材料热处理工程师综合能力实践周”等理论和实践课程。

(五)构建了材料类专业技能竞赛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

结合材料类专业“本科学历+职业技能素养”的培养需求,根据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学科基础、专业特点和平台条件,充分考虑材料学科相关的、含金量较高的国家级学科竞赛对学生知识和能力要求,结合已取得的学科竞赛经验,对学科竞赛项目进行了优化组合,初步构建了彰显材料学科专业特色、适应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发展的“三层次(校级、省级、国家级学科竞赛)、三方位(以掌握基本技能、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能力为目的开展的学科竞赛)”的学科竞赛体系。同时,实现校、省、国三层次学科竞赛科学的层层递进、不断优化,实现学科竞赛与各年级学习内容的系统衔接。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相技能竞赛、材料热处理创新技术大赛等14个省级以上赛事和20个校级竞赛,通过竞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完善了“省校院”三级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平台,使学生在项目训练中初步形成工程思维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推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六)建立了“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1. 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建立了校企合作委员会,通过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校企合作课程、项目、联合指导毕业生等方式,使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并通过定期回访的方式,跟踪毕业生在企业工作情况,针对企业需要进一步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近三年来,聘请企业兼职教师18人,开设校企合作课程5门,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设计课题300余个。

2. 校企合作平台建设。积极深化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依托“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在传统“产学研”合作模式基础上,把平台打造成人才培养、科研合作、教师进修、工程实践、学生就业的通道,与企业共建江苏省工程技术中心5个、省研究生工作站11个,校级产学研基地18个、校外实习基地56个。

(七)强化了工程能力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内培外引”、“专兼结合”的思路,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的措施,逐步建立了一支符合应用型本科职业教育要求、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1. 工程化引进制度与导师制相结合。工程实践背景是博士引进考察的重要方面,青年教师引进后必须参加1年的企业实践,并为其配备具有丰富教学和工程实践能力的老师作为导师,制定系统的培养和考核要求;2. 多渠道企業锻炼。通过挂职科技镇长、企业博士后、科技副总等多种途径鼓励教师到企业学习、锻炼,鼓励教师考取相关行业的职业技能证书;3. 多形式引进企业人才资源。聘请企业优秀工程人员担任专业顾问、客座教授、兼职教师,并通过共建课程、联合指导毕业设计等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近三年有7名教师挂职科技镇长,15名教师获批江苏省“双创博士”(科技副总),12名教师参加企业实践。获批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名,江苏省“333”学术带头人1名,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名、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名、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2名,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名。

(八)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

在材料类专业中全面实施“本科学历+职业技能素养”人才培养模式以来,毕业生的职业能力素质大幅提高,综合运用材料工艺技术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显著增强,拥有各类工程师职业资格证书或岗位技能培训证书的学生比例达100%,毕业生平均就业率99%,平均研究生录取率为31%。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强,近三年,学生获批国家级实践训练计划项目14项,省级37项,获得包括“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银奖、中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第一名)、中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等国家级竞赛奖励116人次,第一作者发表论文61篇(SCI 7篇、EI 3篇、核心15篇);第一发明人申请专利35件。

四、结束语

近年来,我校材料大类相关专业以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江苏省重点建设专业(类)、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等项目为抓手,依托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应用型本科材料大类专业‘本科学历+职业技能素养’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改革效果,专业特色日益彰显,得到行业企业及兄弟院校的高度认可,相关改革成果荣获2017年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优秀教学改革案例。

参考文献:

[1]檀祝平.从需求出发:高职本科办学的实践理性[J].职业技术教育,2013(34):16-20.

[2]杨道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之于我国未来职业教育改革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17(2):114-116.

[3]马燕.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5,5.

[4]夏明中.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现二次转型发展的探索[J].决策咨询,2014(2):44-48.

[5]王骏飞.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价值工程,2017(2):196-197.

[6]陈勇,徐小立.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现行专业教育模式的反思与重构[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6,30(8):85-89.

猜你喜欢

探索实践应用型本科培养模式
“家用纺织品设计”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索实践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改革
新时期校企有效结合的探索与实践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之必要性探讨
油田服务单位混合用工条件下工会工作探索和实践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