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9年文综全国Ⅰ卷政治高考分析及教学建议

2019-09-09李寒梅

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 2019年8期
关键词:教学建议

李寒梅

摘    要:2019年高考文综全国Ⅰ卷政治试题呈现出以价值导向为引领、落实根本任务,以核心知识为重点、突出关键能力,以真实情境为载体、深化素养考查等特点;学生在考试中反映出基础知识不牢、思维能力欠缺、表述规范不够等问题。因此,建议一线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对核心知识的掌握、培育学科素养,借助典型案例、着力学生的能力训练,關注思维呈现、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

关键词:政治高考;试题特点;答题问题;教学建议

2019年高考文综全国Ⅰ卷政治试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体现思想政治学科特点,着重基本素养考查,注重对课程与教学的引领。高考结束后,一线教师对本次高考试题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同时也反映出学生答题与教师教学中的一些问题。笔者通过对一线教师及考生的访谈,将汇集的几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及对此的思考陈述如下,以期对一线教学有所启发。

一、2019年高考文综全国Ⅰ卷政治试题的主要特点

(一)以价值导向为引领,落实根本任务

2019年高考文综全国Ⅰ卷政治试题密切结合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反映重大时政热点。如:14题关于央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理解,16题基层政务工作部署的展示,17题民族团结创建活动的体现,19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23题对习近平谈领导工作方法的解读,38题关于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满足人民美好生活追求的阐释,39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独特优势的表现,等等,所有题目都从不同角度或程度上体现出对国家意识、责任担当的价值观教育的特点。如同2018年高考试题一样,整张试卷传达出一种务实、自信、积极向上的价值引领,让中学生在大量的事实中感受“中国梦”波澜壮阔的行进过程,增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认同,较好地实现了教育部考试中心所强调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动考试内容改革,助力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

(二)以核心知识为重点,突出关键能力

从知识考查的角度来看,本套试题遵循考纲的要求,以学科核心知识的考查为重点,基本涵盖了整个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范围。如:商品的基本要素、价格变动的影响、企业的经营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继承、文化创新、矛盾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基层民主、政党制度的优越性等,较好地考查了学生将来的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所需的知识学习状况。

在强调核心知识的运用中,突出关键能力的考查。通过材料引领学生在知识的辨别与迁移中,进行评价与创新等思维活动,发现新问题,探寻新规律,得出新结论。如第40(2)题,要求学生首先要搞清楚“保护、传承和利用传统村落”“文化自觉意识”“意识能动作用原理”的内涵及其之间的关系,然后立足“保护、传承和利用”角度,运用“意识能动作用原理”,落脚到“增强人们的文化自觉意识”的作用。在此,既需要以材料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现代价值与现实中传统村落的衰落为参照,又需要将思维延伸到对传统村落衰落现象背后,将其与保护和利用中“意识能动作用”的哲学意蕴联结起来,在引导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中,体现考试大纲规定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论证阐释、分析评价、探究并解决问题”关键能力的考查。

(三)以真实情境为载体,深化素养考查

本套试题加大了课程标准的风向标作用,增强了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力度,对今后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引领更加具体化,能够为一线教与学落实核心素养培育明确一定的方向。其表现在:以真实情境中的基本知识考查为基础,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为思维路径,将对政治认同与科学精神核心素养的考核,渗透在真实情境所蕴涵的问题中。如:客观性试题中,以国家治理提升行动、央行存款准备金率的降低、基层工作方法与部署等真实情境为依托,遵循“是什么”的思路,考查概念理解与意义或现象解读;以丹顶鹤寓意的变化、摘苹果漫画、习近平对领导工作方法的阐述为情境,遵循“为什么”的逻辑,属于归因探究的考查;以科技创新中的“孤岛效应”为情境,探寻问题解决方案,属于“怎么办”的创新性思维能力考查。主观性试题以扩大进口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人民政协70华诞及其组成与多项会议主题、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为背景,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路径,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连贯性思维统整于材料中,通过设问引导学生进行多重思维,从不同角度考查综合评析与问题解决的能力。

整套试题对政治认同考查的力度非常明显,通篇渗透着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政治认同,并将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观点、联系的观点、辩证的观点与实事求是等科学精神的要求,贯穿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能力考查中。法治意识与公共参与核心素养的考查基本也能够从对问题的思考与解决中反映出来。这些都体现了2019年高考命题工作强调的将考试内容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相统一,全面深化高考内容改革,发挥高考的教育引领作用。

二、学生答题中反映出来的问题

(一)基础知识不牢

第一,概念表述不规范,基本原理内容不清。如39题,有的同学将爱国统一战线组织表述为“爱国组织”,将人民政协定位为“协商制度”,将人民政协的知识与党和政府的知识混为一谈;40(2)题的设问要求“运用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有的同学却运用社会意识、认识、文化的作用等其他知识与原理,阐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表达认识的前进性、上升性与反复性,等等。

第二,机械运用知识,知识呈现与材料分析和问题解决“两张皮”。如38题不能联系具体知识,回答不上科技创新、创新驱动战略、新旧动能转换等要点;40(1)题单纯表述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文化创新的途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传承和创新性发展等基础知识,没有结合材料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这些都表明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不够。

(二)思维能力欠缺

第一,材料信息提取和知识迁移能力不够,不能做出概括性分析和演绎性推理。如40(1)题对传统村落的特色和衰落的原因,没有形成正反两方面的对比分析,仅认识到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传承,缺少对避免破坏性开发的分析,更少有将保护、传承和利用结合起来;40(2)题对意识能动作用原理的表述,有的同学不能结合材料分析意识发挥作用的过程,不能完整表述对保护、传承和利用的因果分析,只简单罗列与设问有关的知识,或脱离知识只单纯描述材料。

第二,对设问要求的审视不够全面。如40(1)题不能准确把握题意,将观点评析解读为传统村落消亡的危害或者保护和传承村落文化的意义,甚至有同学将民族精神、理想信念、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等内容作为原理进行了阐述;40(3)题只注意到“建议”,没有抓住“结合材料”,一味以知识作答,就“坚持弘扬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知识进行大段表述,忽视了利用与开发中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这些回答均偏离了设问的要求。

(三)表述规范不够

第一,语言不够规范。如38题,有的同学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表达成了“结构和侧面性改革”,将“产业结构”表述为“产品结构”“企业结构”等;39题把“爱国统一战线组织”表述为“爱国组织”,把“重要机构”写为“国家机关、权力机关”,语言表述的口语化、重复性严重,层次不清,缺乏逻辑。

第二,格式不够规范。如有的同学答题不分层次,只是大量地堆积材料;不懂得序号的顺序,将阿拉伯数字的1、2、3与①②③混合使用;有的同学字迹模糊,行间距不合理,字迹太密,或者是把漏掉的要点不分条理地穿插在字里行间,潦草混乱。

三、对教学的建议

(一)掌握核心知识,培育学科素养

核心知识的掌握,是学科素养形成的必要基础与重要根基。因此,对核心知识的掌握是学科素养培育的一个重要维度。教学首先要遵循思想政治学科素养培育的逻辑,重视核心知识在内容结构中的地位与功能,培养学生能够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通过运用核心知识对复杂信息做出层级加工,进行知识的内化、迁移与整合,形成带有学科特点的思维品质与独特方法,以应对复杂问题与情境的挑战,展现学科自身的力量。2019年的高考进一步提醒着一线教学必须重视学生对核心概念与基本原理的认知、理解与运用,将对核心知识“点的理解与运用”与“面的概括与分析”结合起来,构成知识与原理的过程性理解、实践性运用与系统性思维,以此切实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从高考后师生的反思来看,对核心知识重要性的思考较为突出。因为在高三的三轮(一轮基础知识“点点清”,二轮知识的系统整合,三轮从热点到考点)备考中,虽然对核心知识都有所覆盖,但在第三轮复习中大部分都对核心知识的整合性与统领性作用强化不够。因此,最后的备考还是应该回归教材,回归知识,始终以核心知识的掌握为重点,提高学科素养培育的实效性。

从试题给定的材料与答案来看,也是要求以核心知识的概念阐述为起点,完整呈现对知识与原理的基本理解和运用。如39题材料给定的思路是从人民政协的70华诞、人民政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到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的34个组成界别,再到2018年全国政协召开的多次会议及主题,标准答案中人民政协的概念、组成、独特的政治优势及地位与作用都与上述材料相对应。40(1)(2)题的标准答案分别要求以“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和“意识是物质的能动的反映”核心知识的概念阐述为起点,完整运用“文化、政治和经济的关系”“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及对“传统村落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难时应该怎样做”和对“保护、传承与利用中的意识的作用”的阐释,系统地展现出从概念到原理再到应用的逻辑思路,既符合理论逻辑,也符合实践逻辑,体现出教学中应有的学科素养培育思路。

(二)借助典型案例,着力能力训练

如前所述,能力的培养要以概念为起点,概念与原理的知识性掌握要落脚到能力的提高上。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及其内部的逻辑关系与结构,更要“立足于灵活的知识基础”,重视认知历程维度中的评价与创造,培养学生运用高阶思维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2019年高考文综全国Ⅰ卷政治试题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考查都是借助于情境的设置,指向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中基于真实情境的案例很重要,它是教学中学生能力提高的关键载体。但案例的重要性不等于大量案例的繁杂运用,需要以重要的、复杂的、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为主要依托。在案例给定的典型情境中解决真实而复杂的问题,要求学生围绕特定目标,经历对具体知识的分析、比较、综合、推理和概括等发散性、研究性和反思性思维过程,付出坚韧的意志与持续的努力,进行评价和创造,在真实性问题的解决中,将静态的知识转变为动态的能力,发挥学生所拥有的知识与能力的作用。

如38题标准答案中的四个层次,分别对应着材料中的不同信息,都可以在材料里提炼出来,答案要求几乎和材料构成了一一对应的关系。但“繁荣生产与消费”“激发市场竞争,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与“促进产品创新研发、推进经济发展动能转换”等内容,需要学生的高度概括与提炼,尤其是类似于“关税与进口”“消费品”“技术引进”等现象,与“生产与消费”“市场竞争”“经济发展”等问题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来引申出这些思考,并以合适的语言组成符合题目要求的表述,这是教学中的关键。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不在于对时政材料了解的多少,而在于如何借助于典型案例,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在案例分析中“区分事实与观点,把结论与支撑性论据联系起来,区分相关与无关的材料,确定观点之间是如何相互关联的,弄清楚说话人话语中隐藏的假设,发现那些能够佐证作者意图的证据” [1]60,使学生不仅“掌握相关的知识,而且还能够运用掌握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和理解新的概念,能够把知识迁移到新的问题和新的学习情境之中”[1]49。

(三)关注思维呈现,规范语言表达

每年的高考后,都有对语言表述与组织能力欠缺的反思,今年这个问题仍然很突出,说明其顽固而重要。学生的这一问题固然有着复杂的原因,但政治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言表述与组织的规范性来源于其背后的思维呈现。因此,教学中需要借助于特定的情境,以知识的传授与材料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呈现与语言表达的规范性。

以情境为依托,可以為学生的思维呈现与语言表达提供有意义的话语情境,通过思想政治学科特有的语言与文字,在帮助学生进行认知与分析的过程中,传递多层次信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语言表达方法。因此,教学中要努力创设贴近学生思维与生活的情境,使学生能够通过情境提供的问题进行清晰的和有目的的思考,并根据一定的结构,运用恰当的学科思维与语言完成特定而具体的任务,而不是机械地记忆与应对。

参考文献:

[1][美]安德森等,编著.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M].皮连生,主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教学建议
浅谈交际法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思维导图的数学教学研究
柱面坐标计算三重积分的教学建议
高职院校食品专业五年专学生的教学思考与实践
关于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建议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理论研究
浅析泛义动词“打”及其对外汉语教学
“沉淀溶解平衡”认知结构测查及其学习困难分析
概率统计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