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体验大气压的存在”实验的改进和思考

2019-09-06吴沛儒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实验改进大气压逻辑思维

[摘   要]结合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体验大气压的存在”的实验教学,从实际教学出发,对实验进行适当的改进,可大大提高实验的可行性和成功率。再引导学生进行恰当的探究,使学生对大气压概念的理解提升一个层次,并让学生体会独立思考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改进;逻辑思维;大气压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20-0054-02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驗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物理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物理实验自始至终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如果把物理这门学科比作高楼大厦,那么物理概念就是构成这座大厦的基石。而承载着物理思想方法的物理概念,因为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凝练性,对初中生来说往往难于理解。比如“大气压”概念,由于大气看不见、摸不着,所以学生对大气压的理解比较困难。为此,教师必须借助相关的物理实验,使大气压概念变得形象、生动。下面,笔者从实际教学出发,对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体验大气压的存在”的实验进行改进,并对此实验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索。

一、对实验的改进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第9章第3节“体验大气压的存在”实验如图1所示。实验过程非常简单:在易拉罐内加入少量的水,用酒精灯加热至有白气冒出后停止加热,再将罐口密封,接着就能看到易拉罐扁了。通过这个实验让学生体验大气压的存在。

本实验过程简单、现象明显,但有一个不易操作的地方,就是罐口的密封。书本上使用的密封材料是橡皮泥。笔者也尝试了,并安排了一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共48人,每两人一组,分成24组。先用干橡皮泥密封,由于橡皮泥较硬,容易造成漏气,密封性不理想,24组仅有11组成功。后来在橡皮泥中加水,再次尝试,发现加了水的橡皮泥密封性有所改善,但非常油滑,手感极差,也仅有14组成功。

第二个班级的学生依然分成24组,使用了面团密封,遇到了以下问题:(1)加水量不易控制,需反复尝试,浪费较多时间;(2)揉好面团后时间一长就会变干,不能重复使用。学生成功率也不高,仅14组成功。

后来在汽车内发现了一块硅胶防滑垫,平时用来放置手机,如图2所示,它的质地非常柔软,表面十分光滑。尝试用它来密封,不仅操作简单,而且密封效果非常好,沾水后效果更佳。在第二学年,笔者安排了25组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有22组成功,成功率明显高于前两次实验。

因此,在这个实验的器材选取中舍弃了橡皮泥,加入了硅胶防滑垫,这就是笔者对本实验的小小改进。

二、对实验的再思考

本实验的现象非常明显:易拉罐扁了。看到这个现象,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提出第一个问题:易拉罐为什么扁了?这个问题很多学生都能给出答案:被大气压扁了。这样回答的学生往往是已经预习过或已经有了大气压概念,而对于完全没有大气压概念的学生来说,这样的答案得仔细推敲一下,因为既没有看见大气,也没有看见“压”的动作,凭什么说是被大气压扁了呢?很难理解。因此,仅从这个实验就证明大气压的存在似乎有点草率。

再来推测一下给出“被大气压扁了”这个答案的学生的思维过程,这个答案多半是从书上看来的,未必是他自己得出来的。因此,教师可提出第二个问题:你为什么认为是大气把易拉罐压扁了?不要说是书上说的或者学教师讲的,强调你是怎么认为的。此时,学生才开始真正地思考这个问题,他们会给出各种各样的答案,其中比较合理的答案是:因为只有大气与易拉罐接触。这个答案表面上合情合理,但是仔细推敲一下:大气的确与它接触,但是只要与易拉罐接触,就一定是大气把它压扁的吗?“接触”和“压扁”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或逻辑关系吗?未必。打个比方:警察破案时,谁和死者接触谁就是凶手吗?如果这样办案,最终法官的判决一定是“证据不足”。同理,在本实验中,仅从大气与易拉罐接触,就判定是大气把它压扁了,同样“证据不足”。

为了获得更充分的证据,紧接着就提出第三个问题:如何进一步证明的确是大气把易拉罐压扁了?此问题比较难,根据历年的教学经验,几乎没有学生能回答。因此,可适当给予提示:能否从反面证明?这样的提示不仅能帮助学生思考,还能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有了这个提示,头脑灵活的学生就会想到:如果外部没有空气会怎样?

为了探究易拉罐外部没有空气的情况下是否会被压扁,就必须考虑第四个问题:如何设计实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验来证明是最有效、最客观的方式。

三、对实验的再设计

由于要抽走易拉罐外部空气,所以需要抽气机、真空罩。但考虑到真空罩的体积、易拉罐的密封等问题,我们不能将易拉罐放进真空罩内。因此,我们改放一个已经被大气压扁了的矿泉水瓶子,并拧紧瓶盖,如图3所示。抽走瓶子外部空气,观察瓶子还会被压扁吗?

实验现象表明,抽出空气后,瓶子会鼓起来,这说明没有空气,瓶子就不会被压扁。接下来如果把真空罩的

阀门打开,让空气进入,我们会看到瓶子再一次被压扁,这说明有空气,瓶子就会被压扁。

至此,我们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了:的确是空气把瓶子压扁了。证据更加充分。此时得出实验结论:大气对处在其中的物体有压强。

四、对实验的反思

纵观整个实验过程,通过正反两个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正面实验是书本推荐的,此实验过程简单、现象明显,但实际教学中开设率并不高,其中主要原因可能就是找不到合适的密封材料,导致成功率不高,实验效果大打折扣。使用硅胶防滑垫后,实验的可行性和成功率都大大提高了,可以安排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感受实验带来的精彩与震撼。

反面实验其实非常简单,不管是可行性,还是成功率,都非常高。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完全可以应用,学生的反响非常热烈,效果显著。通过这个实验,结论的得出显得顺理成章、证据充分!

这两个实验间的衔接与过渡,可通过四个问题来实现,这四个问题逐层递进,学生对问题的感受应该是:一开始信心满满地认为“我知道答案”,但仔细推敲后又会对自己的答案产生怀疑,这种思维上的冲突促使他们一步一步地接近真相。学生记住实验结论只是对前人知识的继承,而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才是对科学家思想的继承。

“学而不思则罔”, 如果盲信:教师说的都是对的,课本上说的都是对的,权威说的都是对的……这样一味盲从,那问题就大了。现实中,确实有些学生的思维就是这样的,要是问他为什么,他会回答:“书上说的,哪一个老师说的,哪个专家说的。”这种人云亦云,无理性地盲从是不可取的。“尽信书不如无书。”书是前人知识的凝练,要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必须学会独立思考,融入自己的认知。

重视证据的积累和严密的逻辑思维是从事科学研究必备的专业素养。证据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依据,现实中有些学生为了贪图省力,简化实验数据,使得数据不具备充足的普遍性,甚至有学生为了凑出实验结论伪造数据,这些都是有违科学精神的。还有很多学生对各个物理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先后顺序、逻辑关系理解不透,“甲”和“乙”谁决定谁?在多个物理量中,谁和谁有关?这些问题通常使学生感到头疼。因此提高学生搜集证据和逻辑思维的能力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实验的改进需要经历反复的尝试和多次的失败,更需要平时的细心观察,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实验的目的不应只是对实验结论的关注,更应该关注实验过程中物理思想和科学精神的渗透。

[   参   考   文   献   ]

[1]  吴沛儒.借助物理实验 优化概念生成[J]. 学苑教育,2016(24):93 .

[2]  马宏佳,陈功,Ling L.Liang,等. 影响学生对科学太度因素的实证研究[J]. 课程·教材·教法,2014(7):78-82.

(责任编辑 易志毅)

猜你喜欢

实验改进大气压逻辑思维
可怕的大气压
捣蛋吧,大气压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教学设计
二氧化硫性质实验改进
浅析例题法在高中物理学习中的应用
通过认知规律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刍议
浅析高中数学解题方法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