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语文教学思考与实践
2019-09-04王佳清
王佳清
摘要:STEAM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旨在培養新时代综合性人才,它启发着高中语文教师进一步思考与实践人文教育,也启发着学生的语文思维训练。基于人文和理趣,STEAM教育对综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更警示着语文教育对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迫切性,语文教育应努力让学生成为具有“生活力”的独立而有方向的人。
关键词:STEAM教育 人文 思维 公民意识
STEAM教育是一种创新性教育理论,它把科学(S)、技术(T)、工程(E)、艺术(A)、数学(M)这几大学科结合起来,加大了学科之间的互相融合和现实应用,目的在于培养适应新时代趋势的学生。高中语文虽然与其他学科不直接相关,但它们都重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笔者试图以STEAM教育为基点,探究它对当今语文教学实践的借鉴意义,希望能为语文教学注入新的启发。
一、关怀人文:传承教育本质
在STEAM教育这五门学科中,只有一门文科——艺术。可想而知,在STEAM教育体系中,艺术的重要性。而作为重在培养和促进新时代发展的综合人才的STEAM教育,艺术显然起着重要的调和作用和价值观引导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art与其译为“艺术”,不如翻译为“人文艺术”更为准确,它体现的是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人文性,即要求每一个独立的学生个体正确地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进而在今后的科技发展与创造中体现出人文关怀,增强艺术审美和创造。
基于STEAM教育理念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兼备科学性和人文性的人,而语文作为最能体现人文性的一门高中学科,自然要承担培育学生人文意识的重要责任,强化对学生健康健全人格的培养,让学生在个性发展中提升人文关怀。高中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不能局限于课堂,更要使学生融合到自身品质的发展中,让学生成为一个既具有坚实技术,又具有人文关爱的人。再者,学生在高中阶段受到的外在价值观取向引导,将对他们最终的人格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高中文教师必须做好课堂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与社会,思辨人生与人性,初步构建自己的思想评价体系。
以高中语文对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要求为例,初中生仅需做到“体验与感悟”。如在学习课文《苏州园林》时,学生仅需要随着课文思路,朗读并体悟苏州园林的角度变化之美,从而领悟中国园林艺术之大美,而高中生需要做到鉴赏性审美,鉴赏出一些美的东西,获得属于自己的审美体验。与此同时,鉴赏美也意味着学生要能够分辨美丑,要有胸怀和勇气认识美和丑,并具有自知和分辨能力,成就不狭隘的成熟胸襟。
以课文《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为例,文章中存在重重对比。如爱斯梅拉达的勇敢善良与群众的麻木冷漠、克洛德的道貌岸然做对比,伽西莫多丑怪的外形与善良的心地做对比,许多教师以此为切入点,带领学生进行美与丑的对比,感受人性之美的光辉,最后呼吁人性的真、善、美。但是倘若教学就此停止,不免有些遗憾。确实,学生获得了一定的人文体验,呼吁了真、善、美,抵制了假、丑、恶,但是这样的人文体验对高中生建立世界观远远不够。事实上,雨果在文中所要表达的人道主义思想也远远不止如此,细细品读,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重要的细节被教师忽略了。如文章最后写道:“大家拍着手喊道:‘好极了,好极了!”这叫好是起哄,还是真的开心?很多教师往往会一带而过,但学生会产生困惑。在这里,教师可以让学生多朗读几遍,感受并回想一下,什么时候一个人会开心得手舞足蹈,什么时候又会使用“好极了”这样的词来抒发感叹?答案是童年。由此可见,雨果把围观的群众当成了“孩子”来看待,而且作者在文中不止一次地使用“孩子们”“儿童”来形容,这些都可以作为印证。固然围观群众的言语行为是麻木的,甚至是残忍的,作者对他们的表现是不满的,但作者用“孩子们”“儿童”来形容他们,说明作者认为他们的言行不是受到了某种思想的启迪而发生的,而是因为还处在孩童懵懂无知的状态。作者要表达的是,善与恶其实在人身上是共同存在的,但人类总是向着文明、美好、善良靠近,这是人之天性,所以当善意之光出现时,民众的善便能轻易被唤醒。
由此看来,作者在文中设置重重对比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突出善的美丽,还为了展现大千世界并存的种种善恶、美丑的复杂人性,但是只要加以正确引导,善是可以被唤醒的,而这才是雨果真正想要表达的人道主义,这也是学生应该思辨和感悟到的人文体验,只有正视善和恶的学生,才能真正领悟到真、善、美。唯有这样的体验,才能拓展学生的眼界,使树立人文的世界观,正视今后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困难。因此,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文学作品中的人文性,唯有一次次在语文课上进行充分的价值的人文引导与共鸣,才是STEAM教育中强调的人文艺术体现,才能帮助新时代综合性人才树立博大而正确的世界观。
二、发展思维:品赏理趣之美
STEAM教育要求学生面对实际问题,融合运用多门学科知识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既满足了学生学习知识的需求,又促进了学生实现技能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思维能力训练的价值目标。而衡量STEAM教育培养的综合性人才的一个重要指标便是完善的思维体系,教师只有培育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科学思维,才能真正做到跨学科融合,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与人才培养的竞争力。在STEAM教育理念中,学生往往需要通过多门理科知识训练思维,而高中语文显然是一门语言文学类的科目,语文课程中包含着许多有序严谨的文字和周密审慎的思想,闪耀着理性之光。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STEAM教育对思维的训练也启发着高中语文教师应重视提升学生的能力。
高中生的抽象思维还不成熟,而STEAM教育着重于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任何一个生活问题尚且需要多种知识技能来分析、解决,教师也不应过多地要求学生重复练习每一单元的技能,并从中归纳、抽象并融合自己的思维。相反地,教师应把实际生活问题引入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练习,探究生活化的问题,这往往更有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促进学生提升思维品质。
如《错误》一文中的双线线索贯穿得十分精巧,意象和意境也十分优美,而教师似乎只需要顺着思路,与学生共同欣赏探讨本诗的唯美和精巧之处即可。诚然,在品鉴埋藏在字里行间的忧伤和女子的痴情等过程中,学生获得了一定的审美体验,但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拓展探究的机会。如教师可设置一些讨论探究性问题:“你愿意做诗歌中‘你的形象吗?本诗中‘你的形象与同专题《致橡树》中女子的形象有何区别?”这样能让学生更多地调动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或许还会有别样的收获。笔者在与学生探讨这些问题时,有的学生认为《致橡树》中的女子是现代独立的新女性,代表了现代美,而《错误》中的女子则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女子,代表了传统美;也有的学生认为当今女性应该像舒婷一样崇尚平等、独立的爱情观;还有的学生对《错误》和作者提出质疑,认为这种传统美完全是不值得欣赏的,一个只会等待男人、荒废时间的女子是没有自我的,是软弱的,不值得肯定。接着,笔者为学生提供了郑愁予的《情妇》中的诗句,“我想/寂寥与等待/对妇人是好的”,让学生来分析、验证,引导学生从诗中窥见作者郑愁予似乎也有中国古代男子常具备的男权主义之嫌,或许《错误》这首诗也是他大男子个性的体现之一。
本该在欣赏完诗歌的优美意境和精巧艺术后进入尾声的课堂,因为探究性问题的探讨,学生又变得思绪迸发,本是沉浸在唯美诗蕴的学生在探究中竟然开始质疑和批判,且质疑不无道理,引人思考。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语言文字作品……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然而在如今的语文课堂上,学生表达观点的声音越来越少,又何谈准确、生动、有逻辑、有理有据地表达。学生会因推理出一道理科题而感到兴奋,这种兴奋主要来自答题中一步步细密的思维推演,而学生同样可以从各式各样的探究讨论中逐渐丰富观点,互相辩论,体会理趣。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备课和上课的时候,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多设计适合学生拓展发展的探究性活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拓展启发,提升思辨水平。
三、回归生活:树立公民意识
STEAM教育是素质与能力的教育,其育人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之一便是要求学生必须主动去探索,在探索过程中习得知识,积累经验,提升各项能力,并且成为一个独立的、有思想的、有能力的人。虽然,现今的高中语文教学一直在强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师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表达,然而事实上,很多学生依然习惯于教师的讲授,疲于主动思考,试问一个没有独立思想的学生即使具备了不凡的科学素养,又如何承担起探索、改造新世界的责任。STEAM教育对于学生主动性的培养,是高中语文育人的重要目标之一,即让学生变主动,成为具有“生活力”独立而有方向的人。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和试题,凡是能启发学生思考的素材,教师都可以运用,如疫苗安全、单车问题、顺风车事件等社会热点问题。但由于社会热点问题往往存在各种是非判断,所以部分教师认为讨论这些话题会给学生的价值观带来不良的影响,以至于语文课堂总是充满真、善、美的讨论。然而,高中生正处于建立独立意识的关键时期,倘若这个时候的学生接触到的只是单纯、简单的事物,那试问这样一个即将踏入社会的群体将如何面对社会的复杂与多变。因此,语文教师不妨让语文课堂变得开放、包容,让学生以一个独立的公民身份去见识世界,表达对世界的看法,让学生在真正了解世界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成为一个愿意主动改造新时代的现代公民。
笔者曾与学生讨论过疫苗安全问题,最初这是一道作文题目,很多学生的见解略显片面、单薄,学生陈述最多的理由是国家政府的监管问题,但论述理由十分浅显。后来当作为一个课堂讨论事件时,因为有了教师的适当引导,学生的见解也逐渐深入起来,学生发现,简单地说是政府监管不力,但深入查找原因后,才知道生产、流通、接种、监督等各个流程都存在漏洞,才导致了最终的问题。就生产企业而言,企业作为承担人民预防安全的单位心存侥幸而失职,失职问题的背后是缺乏社会责任感,没有作为安全性企业的责任和担当。这种种分析、探讨的过程何尝不是对学生建立公民责任意识的引导。又如顺风车事件,教师也可以与学生进行讨论,如今人们对平台大加苛责,但事件的发生依然存在道德、行政、人口等多方面因素,面对这样的事件,教师应引导学生讨论政府、社会、平台、个人应该如何改变等。教师可以在思辨的讨论中对学生进行公民意识的引导,使他们明确认识到自己不仅是一名学生,还是一个公民,是具有社会合法政治权利和义务的人,一个合格的公民就应该关注社会生活,并能在社会出现问题时形成独到、正确而成熟的见解,见识到社会的美好,也知道社会目前的不和谐因素,并能试图寻求解决方法,担当起一个公民思考如何以自己的力量促进社会进步的责任。只有如此,学生才能成为一个有思想愿意主动的人,才能把握学习、生活的方向,才能在踏入社会后把握时代的潮流,才能成为STEAM教育所要培育的、能探索并推動世界进步的人。
四、结语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焦点,它对整合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方式、更新教学理念的提出都提供了新的标准。STEAM教育为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开阔了新视野,将STEAM教育理念融入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是语文教学的新探索,启发着教师进一步思考如何改善教学方式、优化课堂。
参考文献:
[1]姜双明.高中语文信息化教学方式探究[J].课程与教学,2017,(12).
[2]陈红雷.引入Steam教育,提升课堂效率[J].语文天地,2018,(6).
[3]林叶薇,黄家骅.“STEAM教育”的价值取向[J].福建教育,2018,(3).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夏衍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