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开放性体育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2019-09-01陈春玲
陈春玲
摘 要 体育活动是幼儿阶段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能够有效锻炼幼儿的身体素质,又能够为幼儿提供人际交往和表达的空间,是促进尤为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随着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教育教学改革的开展正如火如荼,幼儿体育活动也正向着开放性、多样化的方向发展。那么,究竟如何组织和开展幼儿开发性的体育活动呢?对此,本文将从贯彻开发性体育活动观念、实施开放性体育选题选材与落实开放性体育活动组织三方面出发,系统论述幼儿开放性体育活动实施开展的有效途径和基本策略。
关键词 幼儿;开放性;体育活动;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16,G8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05-0023-01
当前,学前教育改革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更加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强调幼儿的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在这种全新的教学形势下,过去封闭、单一的幼儿体育教学方法显然已经不能与现代化学前教育相适应,也无法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甚至抑制和阻碍着幼儿的全面发展。因此,组织和实施开放性体育活动尤为迫切。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必须要顺应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树立起先进的教学观念与思想,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实施开放性的体育活动,从而让幼儿在开放的活动之中锻炼身体、启迪心智、发展个性、适应社会。
一、贯彻开放性的体育活动观念
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幼儿教师总是期望着教学活动能够向着既定的方向发展、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活动步骤进行。但是幼儿的行为多具有随意性,他们很难完全按照教师的指令来进行体育学习,所以这就会导致实现设计好的活动步骤无法正常的进行,影响整个体育活动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幼儿教师便需要贯彻和落实开放性的体育活动观念,做到“以生为本”,将局限于活动安排的体育活动变为围绕幼儿需求和兴趣的体育活动,实现随机的体育教育,让整个体育活动在开放性观念的引导下实现科学、高效的开展。
例如,在以往的体育锻炼中,幼儿们必须要按照幼师的安排进行固定的动作练习,由于幼儿们的发育与身体素质不同,这就使体育锻炼变得“空洞无效”。所以,为了提高幼儿们的体育锻炼的效率,笔者贯彻开放性的体育活动观念,不干涉幼儿们进行体育活动的方法与种类,让幼儿们自由锻炼。这样一来,在幼儿体育活动的教学中,笔者通过贯彻开放性的体育活动观念,有效激发了幼儿们锻炼的兴趣。
二、实施开放性的体育选题选材
运动器材和材料的提供是让幼儿参与体育活动必不可少的因素,只有实施开放性的体育选题选材才能够真正实现开放性的幼儿体育活动。具体而言,幼儿教师首先需要根据幼儿发展情况的不同实际的能力、需求来决定开放性体育互动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活动题材,让体育活动的主题更具开放性。另一方面,幼儿教师要为幼儿选择和提供趣味性、可操作性和多功能性的材料,并能够将现实生活中随处可得的事物作为体育活动的基本材料,从而实现开放性的体育选题选材。
例如,为了让幼儿们在快乐中进行体育锻炼,笔者实施开放性的体育选题选材。首先,笔者结合幼儿们“聚堆”的特点,将幼儿们进行了分组,让幼儿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体育锻炼。然后,笔者让幼儿们以小组为单位围坐在一起,笔者下发锻炼的任务,任务下发后,幼儿们便开始进行模仿。在整个过程中,笔者没有一句命令的话语,而是完全由幼儿们自行模仿。这样一来,在幼儿体育活动的教学中,笔者通过实施开放性的体育选题选材,丰富了幼儿们的体育锻炼的内容。
三、落实开放性的体育活动组织
在过去幼儿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中,幼儿教师通常是组织幼儿们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完成既定的体育活动和锻炼的任务,这样不仅无法充分激发幼儿运动的兴趣,还会限制幼儿能力的发展和提升。所以,幼儿教师必须要落实开放性的体育活动组织。具体来说,幼儿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和日常互动形式,作为体育活动组织的基本方式,有效拓展幼儿体育活动的内容、形式和空间,实现体育活动的开放性,让每个幼儿都能在体育活动中释放天性、发展个性,实现身心的全面发展。
例如,为了提升幼儿们锻炼的积极性,笔者落实开放性的体育活动组织。首先,笔者为幼儿们准备了多种锻炼场所,如,有些幼儿们喜欢球类运动,笔者便设立了球类专区;有些幼儿喜欢游戏类的活动,笔者便设立了游戏专区,幼儿们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运动自由挑选。总之,幼儿们在开放性的活动中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运动类型,从而激发幼儿们的锻炼积极性。
总之,开放性體育活动的组织、开展和实施是教育教学改革的直接体现,同时也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基本动力。所以,幼儿教师必须要树立全新的教学思想,幼儿的身心发展基本特点出发,通过贯彻开发性体育活动观念、实施开放性体育选题选材与落实开放性体育活动组织,来有效的组织和开展开放性的幼儿体育活动,让幼儿在锻炼身体的同时能够实现个性的发展、心智的启迪和人际的交往,实现身心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欢.幼儿园开放式体育课程的建构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7(12):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