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堂中法治教育一体化探究
2019-08-26刘晓阳
关键词 思政课堂 法治教育 一体化
作者简介:刘晓阳,喀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8.091
為推动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教育部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程进行了整合与调整,将九年义务教育的德育课程全部更名为《道德与法治》,增加了法治教育的内容。除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法治教育,高中、大学也有属于各阶段的法治教育内容。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如何在各教育阶段开展法治教育,使思政课堂中的法治教育形成螺旋式的上升结构体系是我们要关注的教育议题。
一、思政课堂中法治教育一体化构建的必然性逻辑
思政课堂中法治教育一体化的构建并不是盲目提出来的,而是人们对现实需求的一种客观能动的反应。法治教育一体化是推动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形成科学教育体系的表征,同时也是创造美好生活的需要。
(一)时代发展的必然性
在我国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法治教育经历了从“法制”到“法治”的转变。十八大之前,我国教育领域使用较多的是“法制”教育这一概念。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以扫盲为主要目的的法制教育不能满足在全面依法治国战略中使全民具备法治观念的要求。所以,“法治”教育的提出,契合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历史逻辑。当前思政课堂中法治教育的一体化结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宪法教育为核心,以权力义务教育为本位;以接近青少年现实、提升教育成效为目的;以构建系统完善的法治教育体系为途径等加强对青少年法治理念的培育。虽然在法治教育的过程中还是以法律知识和法律制度为主要内容,但是这只是学习过程中的某一环节,最终目的还是使青少年在情感认知中肯定法律价值而后形成法律信仰,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奠定群众基础。
(二)认知规律的必然性
几十年来,纵观思政课堂中法治教育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法治教育在从借鉴学习向探索并掌握其发展规律转变。之前,在法治教育的研究文献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大中小学的法治教育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教学内容衔接不畅通、教学内容繁杂重复、教师理论水平差距较大等,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把思政课当“副科”看待,而作为思政课一部分的法治内容更是无人赏识,所以法治教育效果不能达到理想状态。目前,我们国家在加快法治教育一体化的建设,法治教育的一体化主要表现为大中小学思政课堂中法治内容的螺旋式衔接与递增式构建,根据不同教育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掌握能力进行教学内容的科学安排,突出法治教学的合理性,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与主动接受的过程中形成科学的法治思维与法治观念,最终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现实生活的必然性
思政课堂中的法治教育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法”本身就来自于生活,同时法律又作用于生活,对人类生活起规范作用。所以,如果法治教育不能与生活紧密联系,不能出发于生活并回归于生活,就无法引导青少年的法治实践,脱离生活的纯理论是无法使青少年的法治思维作用于社会实践,最终会形成空对空的局面。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的更好、工作的更好、生活的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思政课堂中的法治教育承载了将法规与生活相联系的内容,是推动法治渗透进大众生活的重要教育手段。近年来,法治与德育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在不断的课程调整中法治教育的内容越来越贴近生活,不再是单纯的法规理论的宣讲,而是通过生动的生活事例,从生活出发引导青少年由浅入深地认识“法”。
二、思政课堂中法治教育一体化的应然性结构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的促进下,国民教育体系中的法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各教育阶段进行合适、有效的法治教育,使青少年能够从小建立法治观念,具备法的思维形式与行为习惯是当前较为现实的教育任务。学校法治教育是与德育紧密结合的,所以不同教育阶段思政课堂中的法治教育要针对青少年不同的身心发展规律形成螺旋上升的结构体系。
(一)“感性”的发轫:义务教育阶段
在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中,法治意识与法律思维并不是一开始就具备的,而是在形成规则意识的前提下慢慢发展为法治思维。义务教育阶段的青少年正处于社会化的发轫期,是法治思维的准备阶段即规则意识的形成阶段。该阶段的青少年正处于一个感性的世界之中,而不是一个法为主导的世界,他们对“法”内涵的理解及应用是受年龄和理解力所制约的。所以义务教育阶段的法治教育主要是从感性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基础性的规则教育,并在培养行为规则的基础上进行法律常识的潜入式影响,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法律规则有一个初步明确的认识,从而形成法律规范意识。此外,义务教育阶段的法治教育还侧重于法治意识及尊法守法行为习惯的养成。总而言之,该阶段的法治教育是法的基础教育,也是法的行为养成教育。
(二)“知性”的拓展:高中教育阶段
青少年经过法治的“感性”教育之后,对基本的法律规范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此时在原有法治教育的基础上深化法律制度的内容,拓展法律常识,使“感性”的法治进阶为“知性”的法治是可行且必要的。从时间维度来讲,处于高中阶段青少年的认知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相比于义务教育阶段在很大程度有所提升。在这个阶段青少年的思维发展趋于成熟,所以该阶段的法治教育要有针对性地添加重要的法律知识,加大法治原则与法律理念的教学,并注重增加法治教学的实践性,使学生能够切身理解法律背后的价值,从而使其法治意识得到更大程度的发展。该阶段思政课堂中法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首先,介绍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其次,引导学生认识民事活动的基本法律原则和第一性概念;再次,教学生认知民事、行政、刑事方面的责任,帮助学生深化遵法意识;最后,帮助学生了解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拓展学生的法治视野,使学生能够从一个宏观的角度认识法治,了解法治。
(三)“理性”的升华:高等教育阶段
经过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的不断浸润,青少年的法治思维及法治意识已大体明确,此时法治教育的内容呈现一个螺旋上升的态势,但是法治教育的任务还没有结束,还需要增强青少年对法理的认知,使学生从基本法律知识的认知上升到对法理的全面掌握。所以,在高等教育阶段,针对区别于法律专業的其他专业学生,要在之前法治教育的基础上更加系统地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目标、道路选择和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内容与机制;科学全面的阐述法治的核心理念与原则,除此之外,还要增强法治实践,更深层次地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帮助青少年建立完善的法治思维体系。
三、推动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可行性路径分析
法治教育的一体化已经提出,但是我们还面临着诸多现实的限制因素。如大中小学法治教育的衔接不连贯,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缺乏专业素养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认识到教师在教育环节中的重要作用,此外我们还要厘清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同时认识到整体与部分的作用并督促教育环节不出错。
(一)立足于矛盾的主要方面,打造专业型师资队伍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讲到“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并高度赞扬了思政课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思政课堂中的法治教育,更是要求思政课教师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素养,除此之外还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所以针对当前法治教育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需要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首先,提升教师准入门槛。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方面的要求,坚持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为标准 。在强标准的助力下推动教师专业理论素养和社会实践的发展。其次,注重师范生法治素养的培育。高校在培养师范生的过程中,要重视法律课的开设,并提高课程考核制度,同时增加专门的法治教学课程,起到增强师范生法治教学能力的作用,为师范生将来走入教师岗位奠定理论基础。最后,引进专业型人才, 用专业人才的法治思维弥补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缺失,给学生以专业引导,提升法律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最终形成法律信仰。
(二)厘清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建立一体化教育格局
思政课堂中法治教育的一体化是由大、中、小学三个教育阶段组成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其各自的阶段目标与任务。把握好每一个教育阶段对一体化的构建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一体化格局的建立能够更加明确每一个教育阶段的具体教学内容,避免阶段内容的繁杂重复。所以,建立一体化格局要做到:关注整体,打造大中小学合作的模式,除了教学内容的衔接还要做到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衔接,使学生在连贯的学习环境中学习;重视部分的作用,对大中小每一个教学阶段进行精确的把握,确保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为学生打造坚实的理论基础,最终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法治思维。
(三)建设科学的管理模式,完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
教学的最终结果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质量之中,学生的掌握程度是对教学最直观的反应。所以,教学的质量监测要以学生的学习质量为逻辑中心,树立发展的理念,构建发展性的监测体系,在质量监测工具的研制开发中,坚持教与学统一、师与生统一基础上,重点放在学生所学上。坚持过程与结果评测统一基础上,重点放在结果上,从结果中分析原因,这样有助于师生及时改进教与学,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促进教师的发展。
注释: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N].人民日报,2012-11-16(4).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N].人民日报,2019-03-20(1).
参考文献:
[1]高雅玲.浅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9(13):72
[2]肖竹,谢军.论中小学法治教育的信息化资源建设[J].中国电化教育,2019(5):7-13[2019-05-17].
[3]覃淮宇,袁帅.中小学法治教育骨干教师国培计划培养模式研究——以南宁师范大学培养模式为例[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8[2019-05-17].
[4]董盼婕.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的演变历程及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9(12):121-124.
[5]宫晓杰.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9(11):112-113.
[6]包璇.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程解析及教学初探[J].教书育人,2019(11):72.
[7]杜晓. 法治应成为国学教育重要内容[N]. 法制日报,2019-04-07(001).
[8]黄楠.对“法治教育进思政课堂”活动的反思[J].法制博览,2019(10):257-258.
[9]李婉华,李金萍.提升法治意识的意义及路径[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9(3):20-22.
[10]任海燕.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9(8):108.
[11]裘高飞.谈谈法治教育中的价值辨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8):69-70.
[12]李清源,滕飞,李睿宸.独立学院大学生法治教育现状原因分析[J].才智,2019(9):152-153.
[13]刘玉莹.习近平新时代法治教育重要论述探析[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9,26(1):36-39+50.
[14]李艳红.高校德治与法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教学探究[J].法制与社会,2019(8):191- 192.
[15]戴武君.依法治国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困境与突破[J].法制与社会,2019(8):201-202.
[16]杜如森.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学生自我教育的融合方式与策略[J].教书育人,2019(8):73.
[17]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N].人民日报,2019-03-20(1).
[18]一堂特殊而难忘的思政课[N].人民日报,2019-03-19(4).
[19]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N].人民日报,2012-11-16(4).
[20]王双群,余仰涛.法治教育与德治教育的内涵及意义[J].理论月刊,2006(7):184-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