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7年北京市房山区食源性疾病细菌性病原体监测

2019-08-21张冬然黄少平张萌萌赵霞周彦明李爱军

首都公共卫生 2019年4期
关键词:埃希氏房山区食源性

张冬然 黄少平 张萌萌 赵霞 周彦明 李爱军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和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1],据WHO统计,全球每年有数十亿例食源性疾病病例出现[2],我国每年约有2亿食源性疾病病例发生[3],其中细菌性微生物是我国食源性疾病发生的主要病因,严重危及人们健康[4]。近年来,食源性疾病监测已成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重点之一[5],建立行之有效的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是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关键措施之一[6]。现分析2017年北京市房山区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数据,了解该区食源性疾病细菌性病原体分布特征,为做好食源性疾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房山区食源性疾病哨点监测医院肠道门诊就诊患者,主诉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病例,即每日排便3次及以上,且粪便性状异常(稀便、水样便、粘液便或脓血便等)者。对符合监测对象的病例进行登记、粪便采集、送检及病例报告。

1.2方法

1.2.1监测方法: 哨点监测医院临床医生负责对符合食源性疾病监测定义的病人进行信息采集,主要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症状、自行用药、便常规检测、诊断及治疗情况等,详细记录患者怀疑的食品名称、就餐地点、食品来源、品牌等信息,通过“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填报病例监测信息。

1.2.2检测方法: 对采集的粪便标本进行沙门菌、副溶血弧菌、志贺菌、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弯曲菌、小肠耶尔森氏菌检测。检测方法按照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的2017年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执行。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病例基本情况 2017年,共完成373例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和病原体检测,其中男性177例,占47.45%,女性196例,占52.55%,男女比为0.90∶1,病例年龄范围在14~82岁,其中20~40岁年龄组病例人数最多,共182例,占48.79%,其次为40~60岁年龄组,共78例,占20.91%。

2.2致病菌检出情况 采集粪便标本373件,检出阳性菌株病例104例,阳性率为27.88%,阳性病例分离菌株118株,其中弯曲菌检出率最高,为13.88%,其他依次为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副溶血弧菌、沙门菌、志贺菌,小肠耶尔森菌未检出,不同种类致病菌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248,P<0.05,表1)。

表1 2017年房山区食源性疾病致病菌检出情况

注:*弯曲菌检测是从2017年第三季度新增检测项目,全年合计检测209例。

2.2.1不同季节致病菌检出情况:致病菌检出主要集中在三季度,累计检出70株,总检出率为53.43%,二季度、三季度均为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检出率最高,分别为13.04%和18.32%,四季度弯曲菌检出率最高为16.67%;一季度未检出致病菌;副溶血弧菌不同季节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723,P<0.05),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不同季节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259,P<0.05),弯曲菌三、四季度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2)。

注:*弯曲菌检测是从2017年第三季度新增检测项目,无一、二季度检测数据。

2.2.2不同职业人群致病菌检出情况:沙门菌、副溶血弧菌、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检出率在离退人员中最高,分别为10.20%、14.29%和18.37%,弯曲菌检出率在工人中最高,为23.53%,副溶血弧菌检出率在不同职业人群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231,P<0.05),其他致病菌检出率在不同职业人群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3)。

2.2.3不同年龄组致病菌检出情况:沙门菌及副溶血弧菌在60岁~年龄组检出率最高,分别为8.33%和12.50%,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和弯曲菌在20岁~年龄组检出率最高,不同致病菌在各年龄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4)。

注:*弯曲菌检测是从2017年第三季度新增检测项目,全年合计检测209例。

表4 2017年房山区食源性疾病监测不同年龄组致病菌检出情况

注:*弯曲菌检测是从2017年第三季度新增检测项目,全年合计检测209例。

2.3不同致病菌感染临床表现 剔除志贺菌感染病例后,有呕吐症状比例最高的为副溶血弧菌感染病例,占51.85%,最低为沙门菌感染,为17.65%;有发热症状比例最高的为沙门菌感染,占58.82%,最低为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感染为16.67%;出现恶心症状比例最高的为副溶血弧菌感染,占77.78%(表5)。

表5 2017年房山区食源性疾病监测不同致病菌感染临床表现

2.4可疑食品暴露情况 104例致病菌检测阳性的监测病例均有可疑饮食史,食用可疑食品种类由高到低依次为肉及其肉制品30例,占28.85%、水果类及其制品(包括果脯和蜜饯)20例,占19.23%、蔬菜类及其制品17例,占16.35%,粮食类及其制品11例,占10.58%、水产动物及其制品8例,占7.69%,其他各类食品种类累计18例,占17.31%;进食场所以家庭为主,占77.88%(81/104),集体单位及餐饮服务业占16.35%(17/104),其他场所占5.77%(6/104)。

3 讨论

3.1监测结果显示,监测病例女性高于男性,与国内其他相关报道结果不一致[7-9],男女饮食习惯、就诊行为可能存在地区差异,也可能与样本采集配合度有关,女性配合度更高一些;监测病例中青壮年人群居多,有研究表明,食源性疾病在青壮年中发病较高[10-12],可能与该年龄段人群就餐地点和饮食习惯有关。

3.2细菌性病原体分析结果显示,弯曲菌和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是房山区疑似食源性疾病的主要致病菌。弯曲菌感染具有普遍性,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报告的病例数量超过沙门菌感染[4]。致病菌检出率有季节性差异,夏秋季检出率高,提示温湿度的变化对病原体的分布有影响[12,13],夏秋季节要加强细菌性食源性疾病防控。不同致病菌感染临床表现,副溶血弧菌感染呕吐症状比例最高,出现发热症状比例最高的为沙门菌感染,出现恶心比例最高的为副溶血性弧菌,通过不同病原体症状监测,可以为该区在调查处置食源性疾病事件过程中提供参考依据。

3.3可疑食品暴露分析发现,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可疑食品主要为冷荤凉拌食品,其中肉及其肉制品暴露比例最高,其次为水果类和蔬菜类,可能原因为肉类食品是病原菌的传播媒介[14],易引起食源性疾病,果蔬类食品生食、凉拌居多,存储不当、交叉污染等原因易导致进食者感染[15],发生食源性疾病的进食场所主要在家庭,与谭云鹤、戴月等[16-17]研究结果相同,说明在家庭进餐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一直是防控重点,需加强相关知识健康宣教[8]。

此次监测数据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开展病原体主动监测的哨点医院为房山区两家门诊量较大的综合性医院,监测对象的选择受到临床医生主观意识与患者配合度的影响,监测数据分析结果会出现选择性偏倚;监测对象的病例定义为腹泻患者,在分析不同致病菌临床表现时,不能准确反应各致病菌临床症状分布;弯曲菌检测是2017年房山区新增检测项目,从第三季度起开始此检测项目,无一、二季度检测数据,因此不能全面分析其季节性分布。

猜你喜欢

埃希氏房山区食源性
埃希氏菌的遗传演化关系分析
秋冬季高发食源性疾病的危害与预防
房山区总工会 凝心聚力抗疫情 全力以赴稳保障
当生命遇到危险 蓝天“救”在身边——记房山区蓝天救援队
宁夏地区牛源产与非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耐药性差异比较
布劳恩脂蛋白对大肠埃希氏菌感染导致的小鼠体内细胞因子分泌及死亡的调节作用
食源性寄生虫病流行趋势与控制策略
论食品安全与食源性疾病的控制
夏季食品安全头号杀手——食源性疾病
房山区美丽乡村建设及规划设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