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层螺旋CT低张造影技术诊断小肠病变的临床价值研究

2019-08-20李松辅叶亚梅刘昆敏严炬兰李亚兰

医药前沿 2019年20期
关键词:肠壁空肠小肠

李松辅 叶亚梅 刘昆敏 严炬兰 李亚兰

(1宜宾市第三人民医院放射科 四川 宜宾 644000)

(2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 四川 宜宾 644000)

小肠病变起病隐匿,症状多样,有腹痛、腹胀、腹泻等,而且多数小肠病变无明显临床症状,一经疾病明确诊断,已经处于晚期[1]。目前临床上诊断小肠病变主要依靠各种影像学检查,如钡灌肠、结肠镜、超声内镜等,但是仅能观察病灶表明情况,无法对病灶累及范围、远处转移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目前多层螺旋CT技术得到迅速的发展,其对小肠病变的影像学诊断得到迅速的发展,小肠低张造影检查技术扫描速度快,图像清晰度高,目前其用于小肠病变中的研究较少[2]。因此本文拟收集我院小肠病变的患者,分析多层螺旋CT低张造影技术的运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5年3月—2017年12月我院小肠病变的患者100例,男64例,女36例,年龄23岁~73岁,平均年龄46.38±25.37岁。临床表现为32例腹痛、29例腹胀、33例便秘、18例腹泻、33例恶心、42例呕吐。病理类型为20例十二指肠、空肠、回肠恶性肿瘤、20例Crohn's病、20例肠结核、20例肠粘连、20例肠系膜动脉栓塞。所有患者入院后接受常规CT及多层螺旋CT低张造影技术检查。

1.2 入选标准

患者临床资料完整,有明确病理学诊断结果。

1.3 排除标准

(1)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2)不能耐受CT或多层螺旋CT低张造影技术者。

1.4 主要仪器和设备

GE OptimaCT660;飞利浦Ingenuity Core 128螺旋CT;碘海醇,高压注射器欧力奇。

1.5 检查方法

行肠道清洁准备,空腹12小时。检查前45分钟口服甘露醇500ml,每间15min一次分4次口服500ml甘露醇(根据患者情况增减用量),检查前10分钟肌注654-2,俯卧位平扫双期动态增强(动脉期25S,静脉期60S),必要时延迟扫描。对比剂碘海醇用量80ml,流速3.0ml/s。范围上包膈肌,下至耻骨联合。扫描层厚5mm,间隔5mm,120kV,300MA螺距0.516:1,旋转时间0.8S。重建方式Stnd,重建PlusASiR ss90 slice90%,WW350,WL45。后处理矢状位,冠状位,CPR显示。

1.6 观察指标

对比常规CT与多层螺旋CT低张造影技术对小肠疾病的诊断准确率、灵敏度及特异度。

1.7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17.0处理,其中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描述,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和频数进行描述,组间比较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为0.05。

2.结果

2.1 常规CT与多层螺旋CT低张造影技术对疾病的诊断准确率

研究结果显示,给与两种不同的诊断方法后,常规方法十二指肠、空肠、回肠恶性肿瘤常规方法的诊断正确率为45.0%(9/20),多层螺旋CT低张造影技术的诊断正确率为95.0%(19/20),Crohn's病常规方法的诊断正确率为40.0%(8/20),多层螺旋CT低张造影技术的诊断正确率为90.0%(18/20),肠结核常规方法的诊断正确率为60.0%(12/20),多层螺旋CT低张造影技术的诊断正确率为90.0%(18/20),肠粘连常规方法的诊断正确率为55.0%(11/20),多层螺旋CT低张造影技术的诊断正确率为85.0%(17/20),肠系膜动脉、栓塞常规方法的诊断正确率为50.0%(10/20),多层螺旋CT低张造影技术的诊断正确率为100.0%(20/20),常规CT与多层螺旋CT低张造影技术对小肠疾病的诊断准确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

表 常规CT与多层螺旋CT低张造影技术对疾病的诊断准确率[n(%)]

2.2 常规CT与多层螺旋CT低张造影技术灵敏度及特异度对比

多层螺旋CT低张造影技术检测检测灵敏度为89%,特异度为81%;常规CT检测检测灵敏度为80%,特异度为65%,两种检测方法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

小肠是人体内重要的消化器官,其生理性质属于中空肌性器官,较其他器官而言,其管腔多较为狭窄,因肠内存在显著蠕动,腔内多会受到外界气体影响,特别是对于肠壁而言,肠壁一般会存在轻微性局部增厚,病变肠壁和正常肠壁难以辨别。小肠镜是目前应用较多的一种诊断小肠疾病的仪器,自小肠镜应用以来,大大的增加减产的质量和效率,使患者在检查过程中所得的检查结果更为直观、明确,但小肠镜在使用过程中尚存在一系列不足,如:耗时,容易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且小肠镜设计上存在着弊端,无法到达狭窄处,医生不能全面直观的不能更为全面、直观的对病变进行掌握,且缺乏对其周围病变的关联性。鉴于,小肠生理结构的特殊性,如何获得清晰、质佳图像是目前临床工作者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本文纳入的患者中病理类型分别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恶性肿瘤、Crohn's病、肠结核、肠粘连、肠系膜动脉栓塞,结果发现多层螺旋CT低张造影技术对小肠疾病的诊断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均高于常规CT。可以看出,多层螺旋CT低张造影技术对具有较好的临床使用价值。而常规CT在诊断中存在一定不足,即肠道萎陷情况下对肠腔内及肠壁显示不佳,同时常规CT扫描使用过程中常采用阳性对比剂或肠道内的气体作为介质,上述物质在使用过程中容易产生伪影,容易使小病灶遭到掩盖,与此同时,增强扫描时病灶的强化与阳性对比剂的密度并无明显的差异性,差别较小,极不利于显示病变。与常规CT相比,多层螺旋CT低张造影技术后其具有较强的处理功能,多层螺旋CT具有较强的扫描能力,能够加大扫描范围,扫描速度较快,使正常小肠壁在低张充水的状态下即可清晰显示,肠腔具有良好的扩张能力,病灶与正常肠壁存在分明的对比性,可以使肠壁更好的显示清楚。同时多层螺旋CT可以进行动态扫描,通过动态增强扫描能够获得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的多时相交叉扫描图像,有利于对病变血供、强化程度及有无供血血管及引流血管的细节情况进行观察,有力的提升血管与淋巴结之间相互的鉴别能力。必要时更可通过让患者变化体位显示病变部位、大小、范围及浸润程度和近端肠腔扩张情况。加以运用MPR、VR、MIP技术观察肠壁周围组织具体的受累情况,对临床分期进行准确界定,有力的为手术医生提供有力的术前信息[3]。

在诊断恶性肿瘤的20例患者中,通过多层螺旋CT低张造影技术主要发现病灶有以下影像学特点:(1)肠壁增厚、僵硬,有菜花样肿块[4];(2)块影内有斑片状坏死或钙化;(3)空肠近端不规则肿块;(3)淋巴瘤表现为“夹心面包”特征[5]。Crohn's病也其特异性的表现:首先病变主要累及空肠、回肠末段及回盲部[6];其次横断面呈双环样改变,管腔狭窄;增强后系膜血管呈梳征改变。肠结核表现为肠壁增厚,僵硬,与周围肠管粘连、固定。肠粘连表现为病变处肠管扩张,移行处呈鸟嘴样狭窄,增强扫描肠壁强化延迟,MIP显示肠管分布、梗阻移行点。动脉栓塞在CTA技术下表现为栓塞动脉迂曲纤细不规则,动脉分支减少。使得到的信息更丰富,效果更直观,图像感观性更好,有利于对小肠早期病变进行鉴别,提高病变诊断的检出率及敏感性。

综上所述,多层螺旋CT低张造影技术诊断小肠病变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猜你喜欢

肠壁空肠小肠
灌肉
十全大补汤加味联合空肠营养管改善胃恶性肿瘤患者疗效观察
用好小肠经,可整肠除湿热
肠壁增厚分层并定量分析对小肠坏死的诊断价值
高频超声诊断小儿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
一根小肠一头猪
腹性紫癜所致肠壁改变与肠系膜上动脉血流参数变化超声观察
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提示大肠肠壁增厚的临床意义
循证护理在经鼻胃镜放置鼻空肠营养管中的应用效果
成人先天性小肠旋转不良长期误诊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