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脑梗死两种溶栓治疗方法的安全性与疗效比较

2019-08-16关毓岫陈兵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动脉

关毓岫 陈兵

【摘 要】: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两种溶栓治疗方法的安全性与疗效。方法:随机分组,对照组给予静脉溶栓,观察组给予动静脉联合溶栓,对比溶栓效果。结果:观察组梗死部位再通率94.4%、死亡率2.8%、并发症发生率2.8%、治疗3h时NIHSS(8.0±0.4)分、治疗24h时NIHSS(6.1±0.8)分、治疗48h时NIHSS(3.8±0.4)分。对照组梗死部位再通率75%、死亡率16.7%、并发症发生率19.4%、治疗3h时NIHSS(12.6±0.6)分、治疗24h时NIHSS(10.7±0.2)分、治疗48h时NIHSS(8.9±0.9)分。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与静脉溶栓相比,采用动静脉联合溶栓的方式治疗急性脑梗死,再通率更高,并发症更少,且有助于减轻神经功能缺损,对患者预后的改善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安全性;动脉;静脉

【中图分类号】R74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8-03--01

前言:急性脑梗死具有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死亡率高、后遗症多的特点。发病后,及时给予静脉溶栓,可促使闭塞的动脉再通,使缺血的脑组织恢复供血。现用于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药物,共包括两种,分别为阿替普酶、尿激酶。常用的方式,则包括“静脉溶栓”、“动静脉联合溶栓”两种。为改善患者的预后,本文于本院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随机选取72例作为样本,阐述了两种溶栓方式的应用方法,并观察了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36例)性别:男/女=20/16,年龄(65.4±3.5)岁。对照组(36例)性别:男/女=21/15,年龄(66.3±2.9)岁。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P>0.05)。

1.2 纳入标准

(1)发病时间<6h。(2)无脑出血,无意识障碍。(3)无出血倾向。(4)血压<180/100mmHg。(5)家属自愿参与研究。

1.3 方法

1.3.1 常规治疗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以下常规治疗:(1)术后24h给予抗血小板药物拜阿司匹林(100mg po qd)改善局部微循環。(2)给予依达拉奉、丁苯酞等保护神经,减轻神经功能缺损。(3)严密监测患者的血压指标,发现血压升高或下降,应立即给予处理。(4)定期检测凝血指标,根据检测结果,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

1.3.2 溶栓方法

对照组给予静脉溶栓,以0.9mg/kg的剂量,给予rt-PA于1min静脉推注10%,余量60min内静脉滴注。

观察组给予动静脉联合溶栓,方法如下:(1)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剂以0.6mg/kg的剂量,于1min内静脉推注10%,剩余药物于30min内静脉滴注。(2)右侧股动脉穿刺,置入动脉鞘,双侧颈总动脉、椎动脉造影,明确病变部位。(3)全身肝素化,置入引流管,使微导管穿过血栓,造影观察血管有无夹层及病变,观察远端血运有无异常。(4)如无异常,则将导管穿过血栓,微量造影,观察血管有无夹层,观察是否畅通。(5)给予rt-PA共0.3mg/kg,于2h内经微导管持续关注,间断微量造影,对药物剂量进行控制。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处理数据,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溶栓效果对比

观察组梗死部位再通率94.4%、死亡率2.8%、并发症发生率2.8%,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 患者NIHSS评分对比

观察组患者治疗3h时NIHSS(8.0±0.4)分、治疗24h时NIHSS(6.1±0.8)分、治疗48h时NIHSS(3.8±0.4)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的常规治疗方法,以静脉溶栓为主。对于发病时间<4.5h的患者而言,给予静脉溶栓,成本较低,且简单便利,对梗死部位血流的恢复,具有积极意义[1]。但单独给予静脉溶栓,颈内动脉以及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的再通率较低,且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高。

为进一步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本院于静脉溶栓的同时,联合进行了动脉溶栓。采用上述方法治疗,可有效提高局部药物浓度,改善溶栓效果。加之微量造影技术的应用,医生可根据患者的病情,实现对药物剂量的控制[2]。因此,采用该方法治疗,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往往较低,且可使颈内动脉等部位血流恢复,对患者梗死部位再通率的提升,以及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缺损的减轻,可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本文研究发现,给予动静脉联合溶栓者,梗死部位再通率94.4%、死亡率2.8%、并发症发生率2.8%,与单独给予静脉溶栓相比,优势显著(P<0.05)。进一步观察发现,本组患者治疗3h时NIHSS(8.0±0.4)分、治疗24h时NIHSS(6.1±0.8)分、治疗48h时NIHSS(3.8±0.4)分,与单独给予静脉溶栓相比,患者神经功能显著改善,预后更佳(P<0.05)。

综上所述,与静脉溶栓相比,采用动静脉联合溶栓的方式治疗急性脑梗死,再通率更高,并发症更少,且有助于减轻神经功能缺损,对患者预后的改善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陆益就,曾智军,潘俊全.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对比分析[J].当代医学,2019,25(13):28-31.

林芬,张云峰.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大鼠的疗效及对脑组织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9,35(08):750-752.

猜你喜欢

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动脉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分析
股骨颈部的轮匝带在股骨头缺血坏死中的作用
小腿疼痛查血脂
介入治疗右侧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急性脑梗死辨证分型与ADC、Hcy及hs—CRP的相关性研究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继发颅内出血的溶栓治疗
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奥扎格雷钠联合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评价及对血清TNF-a、IL-6和hs-CRP水平的影响
D—二聚体在急性心梗溶栓治疗中的应用及其临床研究
急诊绿色通道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