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针刀结合针刺夹脊穴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60例*
2019-08-15洪慧毓喻学春
洪慧毓,刘 婷,喻学春
(天水市中医医院针灸科,甘肃 天水 741000)
脑卒中是一种具有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复发率高的疾病。随着现代诊疗水平的逐步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死亡率明显下降,但存活患者中约有80%左右的存在肢体功能障碍。数据显示卒中后1个月、3个月和 6个月痉挛发生率 42.7%、63.7%和65.7%,并且其发病年龄越趋年轻化[1-2]。脑卒中后随意运动丧失了高级中枢的控制,低位中枢异常活跃,出现异常运动模式,肌张力过高可明显加重异常运动模式,影响肢体恢复[3]。目前,临床对此病的康复治疗多采用针灸治疗,但因选穴和穴位配伍的不同,其疗效也产生了不同的差别,并且其治疗时间持续时间长,延长了治疗进程,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4-6]。因此寻求更有效、起效快的治疗方法是医学者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2016年6月1日—2017年12月30日,笔者采用小针刀结合针刺夹脊穴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60例,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择天水市中医医院针灸科治疗的中风后肌张力增高患者120例,按1∶1的比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0例,男28例,女32例;年龄平均(42.84±5.21)岁;病程平均(36.47±3.30) d。对照组60例,男24例,女36例;年龄平均(43.14±6.20)岁,病程平均(38.42±2.55) d。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2 诊断标准
按照《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7]的标准并经临床CT或MR确诊。①常于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病;②发作时常有反复呕吐,头痛和血压升高;③病情进展迅速,常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和其他神经系统局灶症状;④多有高血压病史;⑤腰穿脑脊液多含血和压力增高其中左右可不含血。
3 试验病例标准
3.1 纳入病例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的患者; ②有肌张力升高的症状;③病患自愿配合治疗(包括毫针针刺或针刀),并签署同意书;④患者病程在6个月以上者。
3.2 排除病例标准
①其他原因引起的肌张力增高;②既往有功能运动障碍的患者;③出现严重认知功能障碍者;④凝血功能差,不宜做针刀者;⑤研究中不能配合治疗、记录观察指标、随访者。
4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针刺颈2~7夹脊穴,腰1~5夹脊穴,均取患侧。操作方法:选用30号1.5寸毫针(由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生产,苏械注准20162270970),直刺0.8~1寸,得气后平补平泻,留针30 min,1次/d,10次为1个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小针刀松解四肢部位的肌筋膜触发点,操作方法:嘱患者仰卧位,全身放松,寻找患侧上、下肢肌筋膜触发点(肌筋膜和肌纤维在局部挛缩形成的结节),找到后,局部消毒,术者用汉章牌HZ0.6直型针刀(由北京华夏针刀医疗器械厂生产,京械注准20152270422)在操作部位进行操作,针刀松解口线平行于肢体纵轴,针刀体与皮肤呈45°~90°角,按四步进针刀规程,从定位处刺入,经皮肤、皮下组织达硬节处,纵疏横剥,待刀下有松动感时出刀。术毕后针孔按压并消毒,嘱患者静卧休息,针孔处不可沾水,严防感染。隔日1次,每次选取不同的治疗点,最多不超过8个点,4次为1个疗程。
两组均治疗3个疗程后判定疗效。
5 观测指标及方法
5.1 临床痉挛指数量表(CSI)
具体包括肌张力、键反射和阵挛评定3个方面,总分为16分。13~16分重度痉挛,10~12分中度痉挛,7~9分为轻度痉挛,0~6分无痉挛[8]。
5.2 Ashworth痉挛分级量表
以肘关节、膝关节为观察对象,采用Ashworth分级量表进行分级:分为0 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分别记为0~5分。总分5分,分值越高,痉挛肌张力越高越严重,分值越低,提示肌张力较低较轻[9]。
5.3 Fugl-Meyer(FMA)评测法
采用Fugl-Meyer评测法评定肢体运动功能:Ⅰ级为50分以下,有严重运动障碍;II级50~84分,有明显运动障碍;III级85~95分,有中度运动障碍;Ⅵ级96~99分,有轻度运动障碍;痊愈,恢复正常[10]。
5.4 生活质量评分(ADL)
参照ADL日常生活功能量表评定,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法。①<20分为极严重功能缺陷,生活完全需要依赖;②20~39分为生活需要很大帮助;③40~60分为生活需要帮助;④>60分为生活基本自理[10]。Barthel指数得分40分以上者康复治疗的效益最大,本次研究选用评分在20分以上者。
6 疗效判定标准
按照《中国康复医学治疗规范》[10]中相关标准。显效;治疗后肌张力降低Ⅱ级以上。有效:治疗后肌张力降低Ⅰ级。无效:治疗前后肌张力无明显改善或治疗后肌张力上升。
7 统计学方法
8 结 果
8.1 两组疗效对比
见表1。两组对比,经Ridit分析,u=2.1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两组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患者疗效对比
8.2 两组治疗前后CSI、Ashworth、FMA、Barthel指数评分对比
见表2。
表2两组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患者治疗前后CSI、Ashworth、FMA、Barthel指数评分对比 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P<0.05。
9 讨 论
西医学认为:中风后患肢肌张力明显增高,肌协调异常多由于中枢性运动系统失调、运动神经元受到抑制减弱。脊神经使肌肉收缩的功能相对较强,肌张力增强,无法受大脑的抑制,因此肢体出现痉挛性瘫痪[11]。现代研究发现:脊神经所在之处恰为夹脊穴的分布位置,穴区周围广泛分布着脊神经后支及其伴行的动、静脉和神经末梢,针刺刺激夹脊穴可刺激下丘脑-垂体系统,广泛激活与运动功能密切相关的大脑中央前回、缘上回、顶下小叶以及辅助运动区等区域,从而改善患者中风后肢体痉挛状态[12]。
该病属中医学“中风”“筋病”“痉证”范畴,病位在脑,体现在筋脉,病机大体可由阴阳失衡、经筋失养、阳气被损、本虚标实等引起,《灵枢·经脉》曰:“督脉之别……别走太阳,入贯膂。”又曰:“膀胱足太阳之脉……挟脊抵腰中, 入循膂……下挟脊。”提示督脉之别与足太阳膀胱经关系紧密,而督脉之别挟脊是夹脊穴的分布区域, 因此与督脉、膀胱经经气相通,具有开窍醒脑、统调一身阳气、调神通络的功能。刺激夹脊穴可使调整阴阳,筋脉自柔,经气回流,偏枯得以恢复。
肌筋膜触发点最早由Travell和Simons等[13-14]所提出,提示疾病的发病可以在骨骼肌纤维中触及紧张性的结节,该结节具有高度局限和易激惹的特点,刺激该触发点可以诱发局部疼痛或者牵扯痛,同时研究显示结节周围的肌肉张力明显增高。小针刀作为中医特色现代疗法,诸多研究表明:小针刀疗法可以降低肌张力,减少肌张力增高引起机体的损害,改善整个肌组织材料持续集中的力学负荷,对各种神经递质有一定的影响[15]。
从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5.0%、71.7%,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针刺夹脊穴以及小针刀松解肌筋膜触发点结合针刺夹脊穴均能降低患者CSI、Ashworth评分,升高FMA、Barthel指数评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均P<0.01)。综上所述,小针刀松解肌筋膜触发点结合针刺夹脊穴治疗中风后肌张力增高患者可明显改善患者肌肉痉挛以及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程度、降低肌张力、提高生活质量,而且临床疗效优于针刺夹脊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