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冠突前内侧面骨折与外侧副韧带损伤的治疗

2019-08-08刘俊阳杨建华张博田旭刘林涛王广宇东靖明

中华肩肘外科电子杂志 2019年2期
关键词:尺骨线片肘关节

刘俊阳 杨建华 张博 田旭 刘林涛 王广宇 东靖明

冠突由尺骨近端干骺端向前及内侧延伸形成,其增加与肱骨滑车匹配关节的面积,维持肘关节内翻的稳定性,是肘关节的重要稳定结构。然而,接近60%的前内侧关节面缺乏干骺端的骨性支撑[1]。在内翻应力下,容易造成骨折,导致肘关节内翻后内侧旋转不稳定[2]。根据冠突骨折的特点,O'Driscoll根据骨折位置及损伤机制分为三个部分,尖部、前内侧面及基底部[2]。其中2 型骨折(冠突前内侧关节面骨折)分为三个亚型,2-1 型:前内侧面骨折;2-2 型:前内侧面+尖部骨折;2-3 型:前内侧关节面+高耸结节骨折±尖部骨折。O'Driscoll 认为,2 型骨折的损伤机制为内翻-后内侧旋转不稳定损伤,而这种骨折与损伤,常常伴有内侧副韧带后束与外侧副韧带的完全或部分断裂[3]。本文回顾性分析,天津医院于2012 年7 月至2016 年7 月收治的19 例尺骨冠突前内侧面骨折患者,并对其进行了随访,分析冠突前内侧骨折治疗后,外侧副韧带修复对肘关节功能的影响,报道如下。

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组患者共19 例,男性17 例,女性2 例,年龄22~58 岁,平均37.1 岁。19 例患者均为新鲜损伤,同时无开放伤口。致伤原因:14 例为跌倒摔伤,5 例为车祸伤,均表现为肘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无明显神经及血管损伤症状。其中6 例患者,伴有肘关节脱位,急诊行闭合复位,均得到复位;1 例伴有桡骨远端粉碎骨折;1 例既往肘关节存在关节炎。

二、术前评估

术前检查患者皮肤情况,软组织肿胀情况,有无脱位,有无血管、神经损伤。术前常规行患者肘关节前后位、侧位X 线片,肘关节三维CT 检查。术前脱位均得到复位,屈肘90°制动。

三、手术方法

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手术修复顺序为先固定冠突,切口采用尺侧腕屈肌入路,具体为:以肱骨内上髁为中心,向上2~3 cm,向下沿前臂纵轴延伸5~6 cm,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并向切口两侧拉开,显露尺神经,首先向上显露松解至内侧肌间隔,然后于尺侧腕屈肌两头间显露,游离至第一肌支,给予保护,牵向后侧,将尺侧腕屈肌肱头与整个屈肌总腱向前翻开,直视下可见破损的关节囊及移位的骨折块,清理骨折断端,根据骨折块的大小、位置,选择钢板、螺钉及是否辅助套索固定前方关节囊,通过此切口,同时直视下判断内侧副韧带完整性,如撕裂,锚钉重建止点,编织缝合内侧副韧带。固定冠突,修复内侧结构后,给予前臂旋前位及中立位,在C-臂X 线透视下,分别施加内翻应力,查看肱尺关节内侧间隙是否变窄,外侧肱桡关节间隙是否增宽。如存在明显增宽,提示外侧副韧带复合体损伤,给予Kocher 入路,探查外侧副韧带肱骨侧止点及体部完整性,如损伤,给予锚钉修补。修补后再次于C-臂X线透视下,查看内、外侧间隙,判断肘关节的稳定性。

四、术后处理

所有患者术后屈肘90°制动3 d 后,铰链支具保护下,进行自主被动的屈伸活动,伸直不超过30°,前臂位于中立位。6 周后,进行主动的屈伸活动练习,屈伸角度不进行限制,12 周后间断使用支具,4 个月后,逐步恢复正常的生活。

五、疗效评价

术后评价应用Mayo 肘关节功能评分系统(mayo elbow performance score,MEPS)[4],上肢功能障碍评 分(disability of arm shoulder and hand,DASH)[5]及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对肘关节功能及症状进行评价。术后定期进行X 线片复查,采用Broberg-Morrey 影像学评分标准对骨关节炎进行分级[6]。

六、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 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平均值和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 U 秩和检验),术后关节炎与功能评分用Spearman 检验进行评估,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术中所有患者尺骨冠突骨折均得到解剖复位,无骨折固定失败发生,无尺骨冠突切除或植骨。因1 例患者存在桡骨远端骨折,1 例患者既往存在关节炎病史,给予排除。其余所有患者术后获得随访,时间为12~30 个月,平均19.7 个月。术后冠突均得到愈合,未发现骨折畸形愈合及内固定失败情况。骨折类型:O'Driscoll 2-1 型4 例,2-2 型9 例,2-3 型4 例。合并肘关节脱位病例6 例;内翻应力试验(-),未修复外侧韧带的患者4 例,内翻应力试验(+),修复外侧副韧带的患者13 例;术中发现内侧副韧带断裂,行修复的患者3 例。末次随访时,记录患者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 85~100 分,平均97.6 分,优16 例,良1 例;DASH 0~10.8 分,平均4.13 分;VAS 0~2 分,平均0.4 分 ;关节炎I 度患者5 例。根据骨折类型分组,采用非参数检验,分析1、2、3 型骨折,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1)。在冠突骨折得到有效固定的基础上,通过多因素分析对外侧副韧带修复与否,是否修复内侧副韧带,对关节功能评分的影响(表2)。术后关节炎与功能评分进行Spearman 检验进行评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3)。典型病例见图1、2。

表1 不同骨折类型的治疗效果(P 值)

表2 不同治疗效果影响因素分析(P 值)

图1 患者,男,35 岁,左尺骨冠突骨折,骨折分型为O'Driscoll 2-1 型 图A-B:术前肘关节正侧位X 线片;图C-D:肘关节矢状位及冠状位CT 片;图E-F:内翻试验,肱桡关节间隙增宽,探查外侧,见外侧副韧带自肱骨外髁撕脱,给予锚钉修补,再次内翻试验,关节间隙无改变;图G-H:术后15 个月复查X 线片;图I-L:术后15 个月,患者肘关节屈、伸、旋前及旋后照片示功能良好

图2 患者,女,41 岁,左尺骨冠突骨折,左肘关节脱位,骨折分型O’Driscoll 2-3 型 图A-B:术前肘关节正侧位X 线片;图C-D:肘关节三维CT 片;图E-F:矢状位提示复位后肱桡及肱尺关节匹配尚可;图G-H:术后12 个月复查X 线片;图I-L:术后12 个月患者肘关节屈、伸、旋前及旋后照片示功能良好

表3 关节炎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讨 论

冠突前内侧面骨折,是O'Driscoll 分型的2 型骨折,其损伤机制为前臂旋前时,给予肘关节内翻应力,造成骨折,同时伴有韧带的损伤[2]。但此类损伤,因脱位较少发生,骨块小,易被漏诊[7-8]。如果冠突前内侧骨折得不到早期诊断及治疗,创伤后关节炎很快发生,并出现严重的肘内翻及关节僵硬等并发症[9-10]。冠突骨折的固定与外侧副韧带的修补是此类损伤的常规治疗方案,而内侧副韧带后束不予常规处理,得到广泛的认可[11-12]。通常冠突骨折的固定,是治疗的第一步,对于细小的骨折有研究建议可考虑不进行固定,其认为<5 mm 的骨块无法进行有效的固定,可以进行保守治疗[13]。而Pollock 研究显示,按照O'Driscoll 分型的2-1 型> 5 mm,2-2 型> 2.5 mm,2-3 型无论任何大小,都需进行固定[14]。本文涉及的病例中,冠突骨折块均> 5 mm,都得到有效的固定。当冠突骨折得到有效固定后,进行内翻应力试验,肱尺关节内侧间隙变窄及肱桡关节变宽,被认定为阳性,需进行外侧韧带的探查修补。而内翻试验阴性,肱尺关节内侧间隙及肱桡关节间隙无明显改变的病例,具体的治疗方案,国内没有文献报道。Ring[15]在肘关节骨折脱位的病例中,首先固定肘部骨折,然后再按照单纯脱位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获得了良好的结果。本文中4 例患者,在冠突骨折得到有效固定后,内翻试验阴性,未进行外侧副韧带探查修补术,获得了良好的治疗结果。其在MEPS、DASH、VAS 评价中,均得到了优良的结果,与修复外侧韧带病例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本研究认为:在冠突固定后,损伤的肘关节与单纯肘关节脱位复位后的状况相似,外侧副韧带的部分损伤,可以在肘关节稳定的前提下,考虑保守治疗。

总之,冠突前内侧面骨折的损伤机制为内翻-后内侧旋转造成的肘关节骨折及不稳定,往往合并外侧韧带复合体的部分或全部断裂。在冠突前内侧骨块得到有效固定后,内翻试验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外侧韧带的损伤情况及肘关节的稳定性,在肘关节稳定的前提下,外侧副韧带可以不进行探查修补,仅在支具保护下,进行功能锻炼,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由于本研究属于回顾性研究,样本量较少,随访时间短,因此需要更大样本、更长时间的随访及随机对照研究才能进一步明确其疗效。

猜你喜欢

尺骨线片肘关节
尺骨延长术治疗尺骨远端局灶性纤维软骨发育不良残留畸形(附7例报告)
体检要不要拍胸部X 线片
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与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股骨干粉碎性骨折内固定术后延迟愈合1例
尺骨近端生理弧度在上尺桡关节稳定中的临床意义
人工智能在人工膝关节翻修术前根据影像学资料识别假体的应用
Rigid ureteroscopy in prone split-leg position for fragmentation of female ureteral stones:A case report
中药熏蒸配合电磁波治疗肘关节强直12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