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篇走向专题集片段窥见整体
2019-08-07郑先端
郑先端
一、研读《课程标准》,从单篇走向“专题”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凸显了两大亮点:一是凝练和明确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二是提出了语文课程的组织方式——学习任务群。这就指引并决定了语文课程改革必须着力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三维目标的整体推进和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突破单篇教学的常态,要敢于在学科课程中拿出相对独立、完整的一段时间,系统设计专题教学的课程方案。
《论语》本就是高中阶段推荐给学生阅读的文化经典著作,学生应该从整本书的角度去阅读与研讨。因此,在学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时,我将组织学生阅读《论语》及其“评注”著作,并链接一些相关片段,采用多文本的专题阅读形式,预设从单篇的《侍坐》走向一个小“专题”,让学生进行课外拓展阅读,在自主学习探究中尽量多地去窥见孔子其人及《论语》典籍的整体印象。
附相关链接:
目的:让学生通过链接内容的阅读和探究,更多地了解孔子其人其思想,了解子路等学生的性格及才干,了解“吾与点也”的多重理解。
(一)《论语》及“注”作例举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论语·公冶长》)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论语·述而》)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微子》)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论语·公冶长》)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论语·子路》)
鲁设雩祭於沂水之上。暮者,晚也;春谓四月也。春服既成,谓四月之服成也。冠者、童子,雩祭乐人也。浴乎沂,涉沂水也,象龙之从水中出也。风乎舞雩,风,歌也。咏而馈,咏歌馈祭也,歌咏而祭也。说论之家,以为浴者,浴沂水中也,风干身也。周之四月,正岁二月也,尚寒,安得浴而风干身?由此言之,涉水不浴,雩祭审矣。(王充《论衡·明雩篇》)
(二)相关人物的补充材料
孔子:孔子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做过官,周游过列国,希望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是位政治家;他提出了仁的学说,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而最主要的是他博学多识,一生治学不辍,终身投入教育,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論语》中记载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不少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等,都是很有名的。
孔子办教育“有教无类”。他招徒规定了一个十分简单的方法,无论身份贵贱,只要你拿出了十条肉干,表示你愿意学习,他就招你入学。(《论语·述而》)这是教育史上从学在官府转向学在民间的重要标志。据说孔子一生有弟子三千人之多,能够身通六艺的就有72人。其中大多数是穷人,著名的如“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颜回;因干活手足长满茧子,几天不吃饭,十年换不起新衣服的曾参,吃过野菜的子路等等。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材”是人的材性,所以,因材就是知人。樊迟问孔子,什么是“知(智)”,孔子说:“知人。”
在孔子看来,一个智慧的老师,一定是知人的老师。《侍坐》中,孔子一出口就体现出对学生内心的体察,整个“言志”的过程尤其是文末对各个学生的评价都体现出孔子的“知人”而教。
说孔子因材施教,还得说到子路和冉有。因为他们共同出现在一个著名的教育故事里: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面对“听到一件事就要做吗”这同一问题,子路的胆气过人,但莽撞粗豪,所以孔子要压压他;而冉有平日做事退缩,所以孔子要给他壮壮胆。孔子对学生知根知底,巧于设问,善于启发,教育具有极强的针对性。
另外,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文献整理专家。为了教育的目的,为了推行他自己的政治主张,也为了延续中华民族的文化,孔子不辞辛劳,只身投入到典籍的整理工作。我们现在能见到《易》《诗》《书》《礼》《春秋》和《乐》等经典著作,要归功于孔子。
孔子成就非凡,是世界文化名人,在中国,甚至在世界的发展史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历代人们尊奉的“至圣先师”。
子路及其他学生:(略)
二、精读“专题”文本,找准研读切入点
严格地说,《论语》不能算是文学作品,它的记录者也没有刻意追求一定的文学效应,长期以来,人们也都是把它作为经书看待,于是有人认为中学教学不能把“经书”当文学作品来学习。其实,《论语》的文学价值不可否认,中学生能从《论语》文学的角度去把握文中的人物及其思想,这已是难能可贵的了。大师杨绛先生都说过,“读《论语》,读的是一句一句话,看见的却是一个一个人,书里的一个个弟子,都是活生生的,一人一个样儿,各不相同。”
首先,《论语》善于借助人物个人简短的语言突出人物自己的性格特点。如《侍坐》中,在让学生们言志之前,孔子首先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孔子说话很和蔼,也很体贴。他能体察学生的内心,所以首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消解学生的紧张情绪,营造出一个轻松、亲切、活跃、自然的闲坐聊天的环境。接着,孔子很艺术地启发引导学生。由此可见,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鼻祖,特别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又如,公西华回答孔子的话是:“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公西华这个人,孔子曾说他“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意思是他衣冠整齐,仪容端肃,应对得体,可做一个很好的外交官。《侍坐》中,他一开口就是外交官的委婉谦恭辞令,他说不敢说我能胜任,只是愿意学习。学习什么呢?“宗庙之事”。在宗法社会,宗庙之事就是国家大事。公西华的语言里,一个娴于辞令、彬彬有礼、谦虚谨慎的君子形象跃然纸上。
其次,《论语》更善于借助对话体现人物形象。在孔子的弟子中,子路的性格最为突出,他不假思考,粗鲁直率;但又忠厚朴实,诚信自负。本章中,老师温和而自谦的话一说完,子路按捺不住,就冒冒失失地抢先发言,而且把话说得很满,其性格一目了然。当然,学生也可以认为他讲得实在是蛮够气魄,有英雄气概,有大政治家的风范。
又如,在《子路》篇中子路问孔子:“如果卫国国君希望您去治理国家,您将要先做什么事情呢?”孔子回答说:“如果一定要做的话,那就是先正名分吧。”子路便毫不客气地嘲笑道:“果真要这样做吗?您也太迂腐了,为什么要先正名分呀。”孔子批评子路说“你真是粗野鲁莽啊,仲由。”在古代,特别是儒家,是讲究师道尊严的,这样的对话着实可见子路粗鲁直率实诚得可爱。
第三,《论语》也善于借助衬托、对比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本章如果将各言其志的话独立起来看,应该说人物形象比较单薄。但是,在把它们联系起来并加以详细地比较后,你便不难发现,人物性格就丰满而突出得多。这种比较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
第一,从回答孔子问题的先后顺序来看。当孔子希望弟子们各言其志的问题刚一出口,在别人还没有反应的时候,子路即率尔对曰。而冉有、公西华是在子路答完后,经孔子的提醒,方作回答。曾皙则是在孔子提醒后,还不想发言,最后在孔子的一再催促下,才表露了自己的想法。这样一比较,子路的心无城府、鲁莽直率、快人快语的可爱性格和曾皙的谦恭又怡然自乐的儒者风范就活画出来。
第二,从回答的内容来看。子路、冉有二人都是直接谈治国的,冉有说自己仅能治理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这样一个国家从面积上讲,比子路要治理的“千乘之国”小得多。且冉有只能做到让这样一个国家的人民富足,而不能像子路一样,同时让他们懂得道义,讲究礼乐。可见,冉有比子路要谦虚得多。至于公西华,治国的字眼都不敢说,只是说愿意做一个主管礼仪的人,且不敢说能做,只是说愿意学着做。可见公西华较冉有则又要谦虚一些。曾皙呢?从他谈话的内容来看,他也是一个谦恭的人,他不讲自己能治理一个什么国家,实际上体现的是谦逊而不与人争胜的性格。但是,他所描述的暮春游春图,确实是儒家以礼乐治国的最高理想。所以,在此四人中,曾皙是一个理想最高的人,只是儒家讲究谦让,他不肯直说而已。
《论语》是语录体,《侍坐》记述了孔子和四个学生的一次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向、性格,表達了孔子的思想态度,它就是一篇富有文学色彩的散文,也像一出小话剧。所以本课的学习,可以以“言志”为把握内容的主线,从分析人物性格的角度确定教学思路。
三、以“注解式习得”凸显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对于经典著作,前代先师通过注解为学习者传道受业解惑,后代学者可以通过注解与前代先师沟通、交流、对话,并不断优化。中学生学习中华文化浩瀚的经典文章,可以通过“注解式习得”,思悟而理解作品、建构意义,既完成“言”的积累,又在表达呈现与分享交流中达成一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文”的熏陶。
《论语》成书之后,解读《论语》的“注”作比比皆是,马融、郑玄、何晏、皇侃、朱熹等《论语》的注解者先后各领风骚数百年。除这些,现在的中学生在学校图书馆还应该容易找到南怀瑾、张艳国、刘琦、于丹等“注”《论语》的册子。教学时可以拿出一节课,让学生走进图书馆进行拓展阅读,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为课堂的“注解式习得”打下基础。
文言知识的梳理、积累在此处从略。学生借助注解注释疏通文本后,有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来进行探讨。
1.关于“哂”字的注解
《侍坐》中“哂”字出现了三次。旧版教材只是把“夫子哂之”的“哂”注解为一个“笑”字,而有些《论语》的“注”作把此处的“哂”字注为“微笑”,如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就译为“微微一笑”,可是对后文中“夫子何哂由也”和“是故哂之”两句中的“哂”字,多数本子却又注释为“讥笑”。“微笑”和“讥笑”有着不小的差别,这就给我们正确地理解和分析文章的内容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因此我们教学时,就该引导学生探讨这“哂”字的含义。
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预设,这篇文章中三处的“哂”字都应注释为“讥笑”。
说孔子讥笑自己的学生,这丝毫不会使人们对孔子的形象以及孔子和子路的关系产生误解。孔子一生学生众多,本文提到的四位学生中,孔子说到最多的就是子路。据《论语》《孔子家语》和《史记》中的《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等记载,孔子同子路的关系相当密切,也是相当特殊的。二人虽为师生,但年龄差距较其他弟子小得多,子路小孔子九岁,彼此说话都非常直率,关系也较特殊。比如有一次孔子说自己如果离世隐居,能跟随自己去的恐怕只有子路,子路听了很高兴,但孔子却接着又说:“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公冶长》)子路在师生座谈时抢先说话并非此一次,依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孔子采取的办法是“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所以,这次在子路仍然“率尔对曰”且把话说得很满的情况下,孔子讥笑他一下应该很正常,我们用不着曲为之解。再者说,如果孔子不是“讥笑”,而只是“微笑”,那后文中曾皙提出“夫子何哂由也”的问题就不太好理解了。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由上下文寻绎,正是孔子“讥笑”子路,才使其他几个学生的言行一个比一个更加谨小慎微。这一“哂”正表明孔子想提示学生做事、说话要注意分寸,要得体,要合“礼”。
当然,既是探究,就要鼓励学生多向理解,深入思考。主要是让学生钻研文本并训练思维能力。
2.关于“吾与点也”的理解
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都是符合儒家“不仕无义”的入世精神,曾晳的志向历来有不同的理解,而孔子为什么说“吾与点也”的问题,历来颇有争议。大致有以下说法可供参考:
“孔子与曾点者,以点之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也。”〔杨树达《论语疏证》〕
“全文突出了儒家的礼乐治国的理想。”〔刘盼遂等主编的《中国历代散文选》〕
“今以《论语》考之,孔子本有行道救世之心,而终不得志,因此他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话和‘欲居九夷的想法;孔子又说:‘饭疏食(吃粗糙的食物)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先秦文学参考资料》〕
这不是儒家思想,而是道家的思想;而且这篇文字在《论语》中篇幅亦长,恐怕是战国时期孔门后学所记。〔刘盼遂等主编的《中国历代散文选》〕
以上说法,各有所侧重。有的是从积极方面理解的,认为曾皙是主张以礼治国,他说的是礼治的结果,是太平盛世的图景,与孔子的“仁政”“礼治”“教化”的政治主张相符,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有的是从消极方面理解的,认为曾皙的主张有不愿求仕的意思,与当时孔子的处境和心境相契合。孔子本有行道救世之心,但是屡屡不得志,于是产生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想法,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
还值得关注另一种根本不同于上述意见的看法,其根据是王充《论衡·明雩篇》(参见第一部分链接文段)。
王充明白无疑地解释了曾皙所述是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因为在礼乐崩坏的春秋末期,曾晳能对古礼作如此具体生动的描绘,以此寄托自己的理想,这在孔子看来是十分难得的彼得我心者,因而内心狂喜而情不自禁地喟然赞叹了。孔子不满子路,是因为他“非礼”;赞赏曾皙是因为他懂得古礼。礼与非礼乃是儒家人生理想中的首要问题。这样解释,全篇上下文意也脉络贯通。
因为曾晳的政治抱负是通过春风沂水的描叙而曲折表露出来的,所以见仁见智,只要可以圆通,就不必拘泥于一说,重在让学生思考、探究。
此外,还可能出现的探讨问题,如:子路等学生到底是“坐”还是“立”?曾皙“鼓瑟”是一直在伴奏还是孔子让他回答问题时才弹了几声等等。
四、预设教学方案,聚焦核心素养
教学《侍坐》这个小专题,我们要引导学生以自主學习为主,重视语文学习的独特体验,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促进学生领会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魅力,为核心素养的形成发挥积极作用。
教学中,也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个性化的学习要求。为此,借鉴《课程标准》中相关专题的案例,我为学生预设了一系列具体的、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学习任务,这些任务源自学生的需要,有些直接来自学生自学过程的反应。这些具体的任务,分解了整个专题的难度,形成了任务梯度,为学生完成整个专题的学习提供了支撑。
第一阶段:4课时
提倡用1课时让学生走进图书馆阅读《论语》及一些“注”作;然后重点自读课程材料:《侍坐》及链接的相关材料。要求学生将通过自学掌握的文言知识进行梳理,并列出自己认为重要的语言现象。
学生自读中遇到的问题,先利用注释、“注”作及其工具书自行解决;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解决。在这4课时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在学生自读和小组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巡回指导,对学生学习中的共性问题进行适当的点拨。
第二阶段:2课时
分两个步骤:先以个人和小组交流的自学为主;后以全班交流、教师引导点评的方式,回顾总结自学成果,分享学习经验。强调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分享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第一、二梯度为基础任务,面向全体,第一阶段的自学过程中也需重点关注;第三梯度的任务视需要选择使用。
第一梯度任务:筛选整合信息,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
1.初读课文及链接片段,理解基本内容(对照注释、工具书阅读,画出读不懂的地方,小组讨论解决)。
2.筛选整合信息,把握课文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及其思想。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性格特征”“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等。
3.为了使较为枯燥的文言文学习活泼起来,可以让学生自编短剧饰演角色,并评说饰演角色的感受。
第二梯度的任务:评价人物,并锻炼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如:
1.请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写一段60字左右的评语。
2.请为孔子写一副对联或小诗。
第三梯度的任务:梳理、探究,发现、创新。
任务1:请比较四位学生的答话,若你是老师,你会更赞同谁?请说明理由。
本任务的指向是:引导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这项任务侧重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
任务2:从《侍坐》及链接的相关材料,你还能读出哪些(政治、社会、教育等)信息?你得到了哪些人生启示?
本任务的指向是:引导学生从文本所展示的社会背景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明了人是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中活动和成长的,应学会知人论世的方法。这项任务侧重于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文化理解与传承”。
任务3:请说一说《论语》塑造人物的方法。
本任务的指向是:让学生能通过阅读,感悟《论语》中的人物形象,了解《论语》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侍坐》是《论语》中的经典篇目,基本上体现了《论语》人物塑造的特点。这项任务侧重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审美鉴赏与创造”。
任务4:从《侍坐》及链接的相关材料的自主阅读中,你积累了哪些语言现象和阅读文言文的方法?有什么体会?
本任务的指向是: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梳理、分析语言素材,在文言文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文言文学习方法。这项任务侧重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
任务5:请就《侍坐》及链接的相关材料中你感兴趣的某一问题进行探究。
本任务的指向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这项任务侧重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文化理解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