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体世界的线性表达

2019-08-07吴神兵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9年5期
关键词:隐者童子诗歌

吴神兵

首先从大家都熟悉的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谈起,“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全诗只有二十字,但内容极丰富,意境优美,情节曲折,情感丰富。

先看意境。诗中没有直接描写意境的诗句,但善于联想和想象的读者,却能在脑海中浮现一组优美而空灵的两面:山中,近处,青松郁郁,“我”与一个童子在交谈,似可看见童子头束总角,身穿短青布衫,手执扫把。远处,深山缈远,白云悠悠,颇显神秘。

再看情节。诗人仰慕隐者,前去拜访,到达住处,主人外出。见童子,问:“令师在何处。”童子回答:“尊师采药去了。”又问:“采药在何处?”童子回答:“只在此山中。”又问:“山中何处?”答:“云深不知处。”

再看感情。兴致勃勃地访隐者,隐者不在,心有失落但不在意;“松下问童子”时,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颇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感情起伏有致。

再深入一层。诗人为什么要去拜访这个隐者?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

短短二十个字,初略解读,竟有如此丰富的内容,由此我们一方面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出诗歌语言的高度凝练性,另一方面也会思考,如此丰富的内容是如何挖掘出来的呢?答案很明显:需要联想和想象,更需要整体把握。即将本诗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阅读,要充分考虑到各个部分的相对独立性和绝对互补生成性,有限的部分只有融入无限的整体才有无限种可能性。这是语言表达的缺点,更是语言表达的优点。说是缺点,是相对于人的感受和思考的特点而言的。人脑可以在一瞬间涌现无数念头,呈现无数个画面,但要通过语言来表达,则有诸多限制,首先在于表达的局限。语言符号只能以时间的先后呈线性排列,在这种线性的排列中,语言符号才得以形成各种组合关系,生成各种内容,这是语言的线性特征,相对于音频、视频等,注定“单薄”太多。其次是作者的考虑,诸如内容的选择,哪些该说,哪些不该说;诸如内容呈现,谁先谁后、谁主谁次、谁轻谁重等等;表达技巧的运用如象征、倒叙、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扬抑等等。本来完整、连贯、立体的世界,在作者的安排下,变得可能支离破碎,可能颠三倒四,可能若隐若现……这对于读者来说,是“灾难”,当然,更是“幸福”,因为,在种种可能中,读者的想象的空间更大,创造的空间更大,这也是语言表达的优点。通过语言,对诗歌进行整体性阅读,是扩大想象和创造空间的基本途径。

那么,如何对写景诗歌进行整体性阅读呢?在瞻前顾后、整体把握的原则下,有三个方法可以一试:

一是填补法。因为诗歌语言的高度凝练,有些话不愿说出来,有些话不能说出来,有些话不屑说出来,填补法就是将诗中因跳跃而省略的、因含蓄而隐藏的、因不屑说出而舍弃的填补起来,达到理解、体会的目的。

如,唐朝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本诗叙述了一件凄美的爱情故事,但寥寥四句,中间省略了诸多叙述和抒情,通过想象和联想,我们可以将省略的填补起来,得到一个相对完整的描述。在桃花盛开的春天,公子寻春游都城南庄,邂逅一美女。美女如花,花如美女,人面桃花相映紅。风流的公子与俏丽的佳人相遇,情景如何?当有一番美好的交流,是眼神的交流,言语的交流,还心神的交流?当兼而有之。情景当是愉快的,分别时或许依依不舍,可能还约定来年的春天相会。又是一年春天,又是桃花盛开的季节,公子兴冲冲地来到故地,来到当初相遇的地方,那桃花依旧鲜艳,但那日思夜想的佳人却迟迟没有出现,左等右等,还是没见踪影,而且连一个传话的人也没有。为什么会这样,难道佳人有恙,还是因事未归,还是……总之,没有出现。公子不禁又想起去年相遇时的种种美好,增添了种种的惆怅与寂寞,还有不甘。通过填补,我们可以更真切地体会诗歌的情感。

二是还原法。诗歌表达打乱了事情发展的原本顺序或打散了固有的联系。当时空错置,虚实互存时,需要重新调整,恢复原本顺序和固有联系,再来确认诗的意蕴。

如,清朝魏禧的《登雨花台》:“生平四十老柴荆,此日麻鞋拜故京。谁使山河全破碎?可堪翦伐到园陵!牛羊践履多新草,冠盖雍容半旧卿。歌泣不成天已暮,悲风日夜起江生。”本诗开头两句不尽点明诗人的布衣身份,而且还隐含着一股豪气。这股豪气怎么能感受出来的,对一般学生来说,来得无缘无故,但是我们根据诗歌内容,把它重新梳理一下,就会发现线索。

作为志士,魏禧对明朝的灭亡是非常痛心的,对于祸国殃民者是非常痛恨的,《登雨花台》是其抒发胸中块垒之作。站在雨花台上,看着大好河山已满目疮痍,想着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追问谁是罪魁祸首,原来是“冠盖雍容半旧卿”!是这些“旧卿”的卑恭屈膝、卖国求荣,使得山河全破碎,让敌国“剪伐到园陵”,让“牛羊践履多新草”。而“我”,作为一介布衣,不与新朝“旧卿”同流合污,来故京拜祭自有一股豪气。不考虑用典(“麻鞋”,乃乡间野老所穿,杜甫曾以“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的诗句表示对唐王朝的耿耿忠心),不过多信赖写作背景,也可作出比较正确的理解。依此,我们会发现,原诗的叙述顺序虽被打乱了,但诗味更浓,意蕴更厚,更能让读者去咀嚼,思考。

三是整合法。诗人在表达时,为了力求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更多的内容,在结构上花费心思,诸如采用类似小说双线结构的叙述方式,或采用互文、主客移位等手法,使诗歌世界表现出或重叠或互补的特点,在阅读时,就需要重新整合。

如李白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这首词应有两条线,一条是男子,即游子;一条是女子,即思妇。从游子的角度来读这首词,可作如下观:傍晚时分,有人伫立高楼,因为远在他乡,久离故乡,此时只能登高望远,而映入眼帘的,只有漠漠平林,烟云如织,连碧绿的山色也让人伤心。故乡的妻子怎样,是不是像我一样,也久久地站立在石阶前,遥望远方?她看到匆匆回巢的倦鸟,是不是在想着我回家的日子?什么时间回去呢?想着回家的路,长亭接着短亭,何其遥远,又平添一丝烦恼和伤感。从思妇的角度来读这首词,又可作如下观:傍晚时分,有人伫立高楼远望,映入眼帘的,只有漠漠平林,烟云如织,连碧绿的山色也让人伤心。久久地站立在石阶前,看看匆匆回巢的倦鸟,良人什么时候可以回家?或许,他应该正行色匆匆,那长亭接短亭的旅程,让他够辛苦的吧,但愿他一路平安。无论哪一条线来看,都能很好地表达离愁别绪,但若将两者整合起来,意蕴更深厚,情感更醇厚。我们完全可以想象,一方是游子登高望故乡,一方是思妇登高盼游子,尽管隔着千山万水,但都望向对方。双方视野重叠,思想重叠,感情重叠,完美地诠释着“一种相思,两地闲愁”的情思。同类的诗还有《涉江采芙蓉》等。

中国古代写景诗,因为临山摹水,内容不可避免地带上了时空的属性,其意境的营造,离不开时间的安排、空间的布置,正是诗人巧妙的安排和布置,使得立体的三维空间在变成线性的语言世界时不仅保留了所有物质的信息,而且还增添了情思的信息,所以我们在阅读这类诗歌时,需要扣住时间、空间、情感、逻辑等因素,或填补、或还原、或整合,去理解诗人真实的内心世界。

因为诗歌本身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以上三种方法,是基于诗歌结构的解读,各自有所侧重,但往往不只是用一种,在阅读过程中,往往配合运用。尽管如此,因为古代诗歌浩如烟海,这三种方法,也是挂一漏万,只是提供一种理解诗歌的可能性而已。至于诗歌采用诸多表达技巧,如用典、象征、隐喻、反讽等手法,使得诗歌文字呈现的内容含蓄隐晦或与实际要表达的内容存在矛盾等等情况,不是这些方法能解决的。

猜你喜欢

隐者童子诗歌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七月诗歌
《寻隐者不遇》的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两个“隐者”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小白菜
故事里的狼
我与唐诗同行
放学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