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存明清滁州女性诗文集叙录
2019-08-07邱瑰华陈斯柔
邱瑰华,陈斯柔
一、明代凤阳女性现存著作——徐皇后撰《劝善书》二十卷、《内训》一卷
徐皇后(1361-1407),凤阳人。中山王徐达长女,明成祖朱棣后。幼时贞静,喜读书,贤明博学,精通内典,人称“女诸生”。明洪武九年(1376)册封为燕王妃,明建文四年(1402)册立为皇后,卒后谥“仁孝皇后”。《明史》卷一百一十三有其本传。著有诗文集《劝善书》二十卷、《内训》一卷、《文皇后诗》一卷、《贞烈事实》二卷。现存《劝善书》二十卷、《内训》一卷。
《劝善书》(全称《大明仁孝皇后劝善书》)二十卷,明永乐五年(1407)内府刻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据此本影印。此本前有徐皇后于永乐三年(1405)所作自序(有缺页),末有皇太子朱高炽、赵王朱高燧于永乐五年(1407)所作后序。是书乃徐皇后“采三教圣贤劝善惩恶之言,类编为书”,辑其言为“嘉言”,采其事为“感应”。徐皇后于《自序》中已言明编著之旨及内容:“窃惟仁者,善之所由生也;善者,福之所由基也。是故求福莫大于为善,省己莫严于知戒,用是辅仁,其或庶几。间采三教圣贤劝善惩恶之言,类编为书,举言以提其要,因事以著其实,凡二十卷,名曰《劝善书》,予以省览,以防念虑之萌。……吾揣德凉薄,充位后宫,伏睹皇上仁民爱物之心,至矣盛矣。故无所不用其极,谨录为是书,序而传之,以训以戒。吾所自编,随得随录,然古今事繁,记载非一家,恐采择未精,不能无脱略,尚有望于增益者。固虽不敢方古著述,其于劝善惩恶之道亦粗备矣。观者诚能于此而尽心焉,则未必无补于修省之万一云。”[1]
二、清代天长女性现存著作
(一)翁静如撰《珠楼馀草》一卷
翁静如(1662-1714),号珠楼。江苏苏州人。翁景华女,天长周五瑞室。
《珠楼馀草》一卷,清乾隆间(1736-1795)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此本前有沈德潜、翁志琦序。沈德潜于《序》中称翁静如诗婉丽清真,绝无尘氛脂粉气:“余束发时曾于同学汪子斋中见《珠楼集》一卷,闺秀作也。诗约百馀首,词婉丽,意清真,绝无尘氛脂粉气。于时询所自来,汪子乃告以翁氏姨之作,未尝不叹服其妙也。”
(二)朱雪英撰《冰心草》一卷
朱雪英(?-1754?),字韵梅。天长人。清康熙、乾隆间在世。天长周莲洲室,周五瑞与翁静如子妇。
《冰心草》一卷,刊附翁静如《珠楼馀草》卷后,清乾隆间(1736-1795)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前有周德仁序。从序中可略见朱雪英生平:“婶母朱孺人幼敏慧,性淑慎,寡言笑,事父母至孝,处兄弟姊妹中极和顺。……先妣翁太孺人闻其贤,欲聘匹余十叔父莲洲,虽建议久而未聘定。康熙甲午夏六月,先祖考五瑞甫君寿终正寝,翁太孺人痛哭伤心,亦相继逝,遂停婚议。叔父莲洲因失恃怙,膏火不给,竟废儒业,客游江北之天长,十载方归,始纳采问名,迎归主室。及于归后,从不施脂粉,不喜艳妆,持家简朴,虽喜书文,却不事吟哦。……至乾隆岁甲戌冬至日,孺人因长女德秀妹暴亡,不时悲悼。德秀妹最贤孝,孺人怀思不已,以成疾,饮食少进,病卧日多,行坐时微。一日,泣以言曰:‘我相夫子三十馀年,维勤维俭,谨谨不敢妄为。今病且死,不能克黾勉矣,岂无一言而虚此生矣?’遂集病中闲咏百馀首,名曰《冰心草》。”[3]
(三)周月贞撰《月贞遗草》一卷
周月贞(生卒年不详),天长人。清康熙、乾隆间在世。周五瑞与翁静如女,苏州翁德和室。
《月贞遗草》一卷,刊附翁静如《珠楼馀草》卷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前有方于庆序。从序中可略见周月贞生平:“(月贞)季兄莲洲时方就外傅,每课馀必内入视妹。饥寒相见喁喁,惟以点画音声请指授,凡有所得,辄不忘,且能推类以及,无毫发谬。居久之,发太夫人遗书,日讽诵,目数行下,偶拈题赋句,温柔敦厚,若深得风人遗教者。……许字名门,遭家道中落,其夫子既不遑事占毕,又天性愿朴,无能以肆应才驾人上。于归时姑已早殁,翁老且病废,惟朝夕奉养是急,凡内外家政一人主之,裕如也。……而三年之丧甫终,则生产业益薄矣,乃与其季兄谋促夫子徙云间,为糊口计。维时去母家远,兄若嫂之慰问无常至,以秉负羸弱之体,辛勤操作,致成疾,久不起,于乾隆□年□月□日卒。……及莲洲询其妹氏所遗诗,则其妹氏夫于妹卒之日悉检而焚之,以为不忍存也。……莲洲匣笥中犹藏所寄订稿十馀首,虽千百存其什一,而有此已见一斑,天之不殁其才,盖在乎是。”[4]
(四)陈珮撰《闺房集》一卷
陈珮 (1707-1728),字怀玉。天长人。陈于豫第三女,江昱室。陈于豫,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进士,历官兖州知府。江昱(1706-1775),字宾谷,祖籍安徽歙县,寄籍江苏仪征,嗜金石文字,通声音训诂之学,长于诗,著述甚丰,《清史列传·文苑传二》有传。陈佩幼读《内则》《女诫》《毛诗》,识声韵,工吟咏,惜其年不永,二十二岁卒。
《闺房集》一卷附录一卷,清刻本,南京图书馆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据此本影印。前有徐德音序,内录陈珮诗词凡一卷,其中诗三十题三十九首,诗馀十首。末附唐建中《江宾谷元配陈孺人传》、方求愉《江宾谷元配陈夫人诔》、江昱《亡妻陈君墓碣》及徐德音、方敷、易慕昭、方青、梁瑛等诸名媛挽诗。徐德音《序》曰:“《闺房集》者,我姻家江夫人之遗诗也。夫人族本颍川,风高文范。魏司空之弱息,厥有幸存;谢太傅之佳儿,是称道韫。幼工组绣,姆尝目以针神;长善文章,人皆呼为栉士。……用吮毫而作序。情如可忍,试为庄缶之歌;诗必能传,当继《玉台》之咏。”[5]
(五)王贞仪撰《德风亭初集》十三卷、《德风亭词》一卷
王贞仪(1769-1797),字德卿,号江宁女史。本籍天长,寄居江宁。知府王者辅孙女,宣城詹枚室。王者辅,字近颜,号惺斋,清雍正五年(1727)授海丰县令,乾隆九年(1744)任嘉应知州,后以罪遣戍吉林,《嘉庆备修天长县志稿卷八上》有传。贞仪出生于书香门第,祖父王者辅酷爱读书,藏书七十五柜之多,生平颇多著述。受祖父影响,贞仪潜心读书,涉猎天文、算学、历法、文学等。十五岁时随祖父和父亲游历山东、湖南、湖北、广东、浙江、安徽等地,增加了阅历。年二十四归詹枚,年二十九卒。生平详见萧穆撰《女士王德卿传》(《敬孚类稿》卷十三)。著述颇丰,有《星象图释》二卷,《筹算易知》《重订策算证讹》《西洋筹算增删》《女蒙拾诵》《沉疴呓语》各一卷,《象数窥馀》四卷,《术算简存》五卷,《文选诗赋参评》十卷,《德风亭初集》十三卷、《二集》六卷,《绣帙馀笺》十卷。现存《德风亭初集》十三卷、《德风亭词》一卷。
《德风亭初集》十三卷,收入翁长森、蒋国榜《金陵丛书》丁集,民国三年(1916)蒋氏慎修书屋校印本,《清代闺秀集丛刊》据此本影印。此本前有王贞仪小传及自序,后有朱述之、蒋国榜跋。内录诗三卷、词一卷、文九卷,其中诗三百六十五首,词四十二首。贞仪《自序》曰:“仪幼习内训,承先大父母命,教之诵读,并学为诗、古文章,以故女红之暇,辄肄及呫哔。年十一二,随侍尊人远游,胜地名境多所阅历。间遇宇内才媛闺秀,朝千诗,暮百艺,一时投赠答和诸篇什且盈囊箧。迨于归后,虽日与夫子相唱和,然分职中馈,遂半废笔墨。夫子往往代惜之,嘱仪自集从前及今所作,而又不克如志。去春,值夏子乐山自浙中回宣,暇日乃学诗于仪。每请仪诗及文稿,欲缮为完帙,意诚而未可以谢也。因同夫子理奁具中杂稿,既删且焚,得少可存者十之二三。大抵多未经绳墨,难中体裁。上不知取法于古,下不知求肖于今,非矫以自高,盖禀质既鲁,不屑拘拘以工拙相计耳。录缮既成,有士者讥之,以为‘妇人女子唯酒食缝纫是务,不当操管握牍、吟弄文史翰墨为事。况妇女不以名尚,今之裒然成集也,其意何哉?’仪闻而不敢置辨,为其论之似近乎正也。第以好名疑之,则非矣。好名之心,人皆不能无。而概观古今来能于诗、古文章者,士大夫固无论,即闺阁之中代不乏人。一云乎传,何啻寂寥,不数数觏;即或传矣,而不能卓然以传,则与不传等。仪何敢以名是好?况仪之所作,固有不足云者哉。噫嘻!剑头一吷,聊用自娱,犹之鸟之鸣春,虫之语秋,言所欲言而已。覆瓮无憾,登选非荣,毁我誉我,不妨两任之。颜以‘初稿’,盖未定之辞也。稿而系以‘德风亭’,则仍乎仪先人旧居之名而不敢忘也。”[6]
《德风亭词》一卷,收入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南陵徐乃昌刻《小檀栾室汇刻闺秀词》第七集。此本录贞仪词四十二首(与《德风亭初集》十三卷所录词同)。贞仪行迹甚广,北至吉林,南至广东,西至陕西,东至钱塘,故其词多记行、访古、交游之作,不类一般闺秀所为。
(六)袁嘉撰《湘痕阁诗稿》二卷、《湘痕阁词稿》一卷
袁嘉(?-1853),字柔吉。清嘉庆、咸丰间在世。浙江钱塘人。袁枚长孙女,天长诸生崇颖室。幼端慧,父极钟爱,母教以诗,神解独超,尤工倚声。长归天长崇颖。崇负才望,不幸早卒,遗二子一女。袁嘉饮冰茹蘖,奉姑抚幼。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破金陵,殉节死。生平行实详见王荣昌《崇节母传》。
《湘痕阁诗稿》二卷,刊入《随园全集》第二十六种,1921年上海著易堂书局排印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代闺秀集丛刊》据此本影印。此本前有袁祖志、李肇增序,王荣昌撰《崇节母传》,凌志珪、王荣昌、张英、王希韫、朱慧贞等人题词。袁祖志《序》曰:“余家昔有三祖姑,皆事吟咏,先大父曾取其诗刊入《小仓山房全集》中,题曰《袁氏三妹合稿》。嗣余姊辈亦有能诗者三:一曰琛华,为余长姊;一曰柔吉,为余堂姊;一曰黛华,为余再从堂姊。彼时同居随园中,联袂唱酬,无间寒暑,余最幼稚,犹窃闻之。厥后,长姊就养山右,喜甥辈已将《琛华集》付之剞劂,惟柔吉乃及黛华两姊以癸丑殉金陵失陷之难,故诗稿并失,心焉伤之。乱定,乃遇天长崇氏子为柔吉姊之侄孙辈,幸以抄存《湘痕阁诗词稿》见贻。噫!贞魂烈魄,冥冥中竟有呵护者,不然,何以图书尽失而此卷独流存耶?余以薄宦无力付梓,今承同宗古香阁呈,慨然以剞劂自任,此等风谊近世几不复闻矣。感激涕淋,敬以原稿授之,并赘数行于卷末,以识发潜阐幽之盛德云。”[7]215
《湘痕阁词稿》一卷,刊入《随园全集》第二十七种,1921年上海著易堂书局排印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代闺秀集丛刊》据本此影印。此本前有沈善宝序。沈善宝《序》曰:“斯真萃风雅于一门,抗逸情于千古。迨夫耦偕萧史,曲谱同心;书答秦嘉,情深连理。对江流之浩渺,帆落天长;吟竹影之檀栾,梦怜春短。一痕新月,写眉妩于妆台;十样衍波,耀钗光于砚匣。是以鲛囊多缀玉之篇,鸿案有联珠之什。及其宝镜分鸾,瑶琴别鹤,已悲孑影,更悼孤雏。听夜雨之啼鹃,青灯明灭;咏春风之贞燕,红楼依稀。缫到蚕丝,偏抽独茧;焚残猊鼎,虚袅烟。宜其商声一片,都从纸上飞来;血泪千行,尽向毫端洒去。善宝才同画虎,酷爱诗歌;性似痴蟫,惟耽图史。红尘十丈,愧薄宦之羁栖;白雪一编,喜新词之潇洒。数言弁首,贻笑披榛;千里倾心,聊云投李。看此日集刊文梓,争传阃内金荃;待他年径踏烟萝,敬访闺中白石。”[7]269
三、清代全椒女性现存著作
(一)郭芬撰《望云阁诗集》一卷
郭芬(生卒年不详),字贻芳,又字芝田。全椒人。约于清乾隆年间在世。内阁中书汪履基室。
《望云阁诗集》一卷,收入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蔡殿齐嫏嬛别馆刻《国朝闺阁诗钞》第六册,《续修四库全书》据此本影印。内仅录《长相思拟李太白》《陌上桑》《山居秋暝》《暮春山庄率题》《秋日怀母》《春日感怀寄外》《采莲曲》《玉阶怨》《自君之出矣》《夜宿近郊书屋》《暮春偶成》等诗十一首。[8]
《望云阁诗集》原本未见。清汪启淑《撷芳集》卷五十六曰:“郭芬,字芝田,安徽全椒县人,履基孝廉配也,著有《望云阁》诗集。何飞雄《望云阁诗集序》:‘《望云阁诗》者,汪存南夫人郭芝田之所作也,以‘望云阁’名者,狄梁公望云思亲之义,以名其阁,因以名诗也。夫人之父官东粤,父卒,其兄官西安,夫人之母随以往。夫人日夕思亲,有陟屺之感。其为诗,起于晨昏定省之缺,流连花月,触绪纷来,若千条万派之朝宗必明。’鲍之钟《题望云阁集》:‘十年浪迹江湖上,传得芝田句共夸。雅称诗名同左妹,更怜夫婿得秦嘉。望云有阁伤春草,咏絮无心和落霞。却笑一灯重把读,秋风客梦又京华。’”[9]约略可见其原集得名之由来及序跋题写之情况。
(二)张佩兰撰《吟香阁诗》一卷
张佩兰(?-1808),字纫芳。清乾隆、嘉庆间在世。滁州人。全椒王肇奎室。佩兰兄龙光、葆光以诗名于时,幼相友爱,工吟咏,明经史。归王肇奎后,贤声著于乡里。《民国全椒县志·列女志·才媛》有传。
《吟香阁诗》一卷,附刻于王肇奎《小容膝楼诗钞》卷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刻本,南京图书馆藏。此本前有金镇藩序,末有金珉跋。金镇藩《序》云:“先生配张夫人,名家闺秀,亦工古近体,著有《吟香阁草》。谢世后,小鹤皆珍逾拱璧,行箧时携迫,欲梓行传世。”
(三)王仲徽、王叔慎、王季钦撰《三珠阁诗存》
王仲徽、王叔慎、王季钦三姊妹,全椒人。清道光、咸丰间在世。王肇奎孙女,王城女。《三珠阁诗存》为三姊妹诗集合刻本,刊附王城《青霞仙馆遗稿》后,民国二十三年(1934)排印本,安徽省图书馆藏。此本分前、中、后三集,各集分别录有《邑乘名媛本传》。
《三珠阁诗存前集》,王仲徽撰。仲徽(生卒年不详),同邑朱藜照室。《邑乘名媛本传》言其“幼承父训,习针黹外,兼事吟咏。为女时,与次妹叔慎、季妹季钦闺中唱和,传诵一时,同著《三珠阁诗钞》。适朱后,贤孝声无间于人言,年六十馀犹亲课诸孙读。子恩绶以拔萃贡成均,亦得自母教云”。此集前有《邑乘名媛本传》、王仲徽子朱恩绶序,内收诗二十六题三十四首。朱恩绶《序》曰:“先外祖王小鹤公以著作材困于场屋,贫而无子,生四女,习诗教者三。吾母其长也,年十八归家君。越八年,二姨母归同里金君鉎。又十年,姨表叔父金君醍娶三姨母。本同宗茂才,以姊妹为叔伯妯娌,踪迹尤密。二姨夫品学纯笃,尝馆于三姨夫家十数年,束修不计值,四壁萧条,日无忧色,性介于取与,里人钦其节概,举征君,辞,壹志奉母,终不乐仕进。二姨母安焉,境益穷,故其诗益工。丁巳,三姨母殁,濒危之日,自焚其稿曰:‘言者,心之声也。身将死,焉用文为?’二姨母搜辑残缺,仅得二十馀首。吾母尝阅之,而告绶曰:‘吾少时,嗜吟咏,每因累女红,脱稿即被汝姨表兄索去,久辄健忘,汝时犹未生也。嗣家道中落,祖母继殂,汝父客江淮楚汉间无停岁,家中事惟予一人持。汝同居兄弟七人,日渐长,悉以课读为心,诗事遂废。惟汝二姨母肆力勿衰。’平居幽闲端静,父母姑嫜奉侍惟谨,持家勤,励己约,御众恭,教子毅,则三母如一焉。戊午之乱,绶奉母避北山,与二姨母比邻居,朝夕相聚,困惫无聊,唱酬以自遣。二姨母尝嘱为之序,以志苦况。未半月,寇深入村落,无定居。绶得家君书,遂奉母往庐阳。二姨父母往来山中,贫病不自给,又笃于节义,有招聘者,宁饿死不肯就。己未秋,食尽同毙。乡里哀之,具藁葬,卷帙遂亡。去年秋九月,家君任满,挈眷归,绶与宾朋谈往事,两姨母遗稿复得焉,散佚者已廉半。归告吾母,悲喜交集,亟谋合梓。遂裒订三稿为一卷,颜其眉曰《三珠阁》,从母志,仍其旧也。其阁系先外祖命名,平时爱女如珠,稍出绪馀,三母便领会若此,抽妍骋秘,各成一家言。秉鲤庭之懿训,附骥尾以流传,外祖有知,应亦无憾。嗟乎!吾家蒞全二百馀年,素以文章名世,自支祖完县公暨长君武清公刻《鸿蜚合稿》,诗文益彰;高曾祖父,代有传集。其刻本,予尝检置行箧中,动必相随,时虞残失。迨贼烽犯顺,兵燹频仍,浚井之馀,百物灰烬。加之年少性钝,辄不能忆只字,仅得吾母辈闺阁之作,釐而付之剞劂氏,良足悲已。”
《三珠阁诗存中集》(一名《萱荫兰荪室稿》),王叔慎撰。叔慎(?-1859),字子偕。同邑金鉎室。《邑乘孝友本传》言其“幼承父训,与姊仲徽、妹季钦,贤名播咸族闺中,著有《三珠阁诗钞》。适金后,与夫孝事孀姑,贫能养志。夫以舌耕为业,其境甚穷,其守愈笃,而其诗益工。乡党中无有出其右者。贼至,奉姑避乱于邑之北乡。未几,姑殁,夫妇俱绝粒殉”。此集前有《邑乘名媛本传》、王叔慎自序及周世德序,内录诗六十二题六十八首。王叔慎《自序》曰:“予自于归后,不吟咏者二十年矣。丙辰丁巳间,兵疫凶荒,累人实甚。昼则嗷嗷待哺,夜则奄奄不眠,似此焦劳,几无生理。偶检昔年与鹤孙三妹闺中所作,得若干首,蜂腰鹤膝绝不经心,蝉噪蚓吟祗须信口,弃之可也,存何为乎?然见猎心喜,旧态复萌,拈韵情怡,沉疴顿减,未始非疗贫医病之一助也。”周世德《序》曰:“今春金君秀亭招饮,出其祖妣王叔慎女士《萱荫兰荪室稿》一册,即《三珠阁》之次编也,属为之序。亟受读之,乃叹人世之遭际幸与不幸,文字传与不传,皆有命焉,兹于女士证之矣。……不料粤寇发难,波及椒城,女士随夫奉姑流难离,奔走极艰苦不堪之境,一一发之于诗,卒之槁饿山中,始为绝笔。故音多凄咽,读之者不忍终篇,斯亦不幸也已。然不幸之中所可幸者,当时素学老儒,避乱乡关,终填沟壑;鸿文巨制,荡为灰烬,只字不传,何可胜数。而女士残编断简,幸能传之于今,虽芝叹蕙焚,犹馀郁烈;即时移境易,弥觉芬芳,是天将荣以身后之名,必先厄其生前之境,屈于彼而伸于此,非命之有定故耶?至其诗悲壮清新,有唐贤遗意,此编一出,行见流传海内,足慰先灵于地下矣。”
《三珠阁诗存后集》,王季钦撰。季钦(?-1857),同邑金醍室。《邑乘名媛本传》言其“幼聪慧,习诗书,以针黹之馀闲,寻讴吟之逸兴,与姊仲徽、叔慎同著《三珠阁诗钞》。适金后,事亲孝,御众和,颇得翁姑欢心。嗣子福鸿以髫龄应试,辄冠全军,邑人目为神童,后投效军营,为粤贼所害”。此集前有《邑乘名媛本传》,末有金如璧跋。内收诗十四题十八首。金如璧《跋》曰:“吾金氏自清初以来,以诗名者,代有传人,而于巾帼中阙如也。有之,自祖妣王始。王为椒邑名族,姊若妹三人承庭训,皆工诗。长适同里朱氏,次为家伯祖廉堂公之德配,三即不肖之祖妣。祖考仲和公性嗜韵语,相得益彰,双栖文字,册积寸许。惜以难产亡,将死,自焚其稿曰:‘吾不欲留此,增他日悼亡之感。’故今存者,仅闺中唱和若干首耳。其时,先考子文公髫年入嗣祖考,中馈犹虚,必义比鳏鱼,终身以报,亦可知伉俪之情笃矣。厥后,粤寇发难,先考遇害。先妣程含辛茹苦,守节抚孤。不肖自有知识,每闻祖妣手泽尚在人间,祇以力不从心,负疚滋甚。今秀亭堂兄刊其祖妣遗稿,上慰先灵,并录先外曾祖及先大姨祖母与不肖祖妣之诗,裒为一集,冀阅者知渊源有自,萃之于一门。在兄推锡类之仁,而弟抒未伸之愿。祖妣之幽光片羽,亦附以传于世,添家门之韵事,表闺阁之多才,诚盛举也。”
四、清代来安女性现存著作——沈善宝撰《鸿雪楼初集》六卷、《鸿雪楼外集》一卷、《鸿雪楼词》一卷、《名媛诗话》十二卷《续集》三卷
沈善宝(1808-1862),字湘佩,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州判沈学琳女,来安知府武凌云继室。母吴浣素,女武笺霞、澹仙皆能吟咏,有诗存世。善宝著有《鸿雪楼初集》六卷、《鸿雪楼外集》一卷、《鸿雪楼词》一卷、《名媛诗话》十二卷等。
《鸿雪楼诗选初集》(亦题《鸿雪楼初集》)六卷②,清道光年间(1821-1850)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代闺秀集丛刊》据此本影印。此本前有佟景文、丁佩、富呢扬阿、李世治序。李世治《序》曰:“今年夏五来杭,得见湘佩女史诗,卓然成家,浣薇雒诵,如奏钧天之乐,扫尽世间凡响。因揖访之,吐属风雅,学问淹博,与之谈天下事,衡量古今人物,议论悉中窾要。间或试以词赋,倚马立成,不假思索。是以知前代之咏絮吟椒,犹浅才也。女史系出吴兴望族,萱堂吴浣素夫人亦一时名媛,才藻富丽,著有《箫引楼集》。家学渊源,秉承有自,徽音克绍,真可谓不栉进士矣。乃女史谦冲自抑,不弃衰朽,执弟子礼甚恭,辑其古今诗就正于余。余才疏质钝,万不及一,殊自愧焉。”[10]
《鸿雪楼外集》一卷,民国十三年(1924)排印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代闺秀集丛刊》据此本影印。首页题“归孙沈敏元辑印”,内录文《湘痕阁词序》一篇,诗四题十六首,词五首。[11]
《鸿雪楼词》一卷,收入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南陵徐乃昌刻《小檀栾室汇刻闺秀词》第一集,内录词五十六首。
《名媛诗话》十二卷《续集》三卷,清光绪间鸿雪楼刻本,中山大学图书馆藏,《续修四库全书》据此本影印③。此本前有秦焕于清光绪二年(1876)所作序,末有陈光亨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的题跋。《名媛诗话》的编写旨意,沈善宝在卷一开端即言明:“自南宋以来,各家诗话中多载闺秀诗。然搜采简略,备体而已。昔见如皋熊淡仙女史所著《淡仙诗话》内载闺秀诗亦少,窃思闺秀之学与文士不同,而闺秀之传又较文士不易。盖文士自幼即肄习经史,旁及诗赋,有父兄教诲,师友讨论。闺秀则既无文士之师承,又不能专习诗文,故非聪慧绝伦者,万不能诗。生于名门巨族,遇父兄师友知诗者,传扬尚易。倘生于蓬荜,嫁于村俗,则湮没无闻者不知凡几,余有深感焉。故不辞摭拾搜辑而为是编。惟余拙于语言,见闻未广,意在存其断句零章,话之工拙,不复计也。”[12]
《名媛诗话》以十二卷本最流行,另有四卷本(杜松柏主编《清诗话访佚初编》本)[13]、八卷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光绪五年鸿雪楼刊巾箱本)等。
五、清代定远女性现存著作——陈燕轩撰《古香阁吟草》一卷
陈燕轩(生卒年不详),名、字皆未详,号燕轩老人。定远人。清道光、咸丰年间在世。寿县孙晴轩室,孙家谷母。父陈俊千,字常伯,号萸坪,又名赞屏,著有《息心斋诗剩》。
《古香阁吟草》一卷,清光绪元年(1875)荆州道署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此本题“燕轩老人”撰。前有王珊森序及燕轩父陈俊千题辞,末有燕轩侄陈钟藻、子孙家谷跋,书眉有凌谦斋评语。内录诗一百七十三首,文三篇。孙家谷《跋》曰:“古香阁者,吾母陈太夫人幼时之书室也。太夫人甫八龄,侍先外王父于京师,僦宅宣武门外樱桃斜街之东偏,有古藤一株,花时香味盎然,因以名其阁焉。外王父为吾皖词宗,翔步木天,改官金部,所交皆海内知名士,主坛坫者廿馀年,亦命吾母开东阁、结闺友,商榷诗史,雍雍和鸣。既而庾岭随车,端溪授砚,山川胜概,寄之于诗。迨至梓里归来,小山题咏,揽物兴怀,未尝废焉。无何,而戎马仓皇,舟车倥偬,君苗焚绝,剩有残编,锦囊空如,半堆故纸。加以中年哀乐,骨肉分离,胜地重经,故家零落,言情之作,感慨系之矣。此数十年中,谷谨识之不敢忘。犹忆生儿五岁,暑月纳凉庭中,太夫人就竹榻上授以《阿房宫赋》,喃喃背诵,音节铿锵。太夫人顾而乐之,谓‘此子可与言诗’。此情此景,如目前事,今老矣。而吾母寿逾古稀,精神矍铄,手订此篇,付剞劂氏,并命名曰《古香阁吟草》,不忘始也。”
总之,近年来,为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国各地都致力于编辑整理地方乡贤著述,据悉《全椒古代典籍丛书》也在着手编纂中。滁州明清女性现存诗文著作多承《诗三百》温柔敦厚之旨,和平雅正,文化内涵丰富,对其进行整理与阅读,将有助于传承孝亲爱幼、诗礼传家之风,亦将有益于滁州区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注 释]
① 1.本文所谓滁州依现行安徽省行政区划,滁州市所辖区域包括明清时滁州直隶州的全椒、来安,凤阳府的凤阳、定远,泗州直隶州的天长等;2.本文所录滁州女性作者,既包括父籍为滁州者,也包括夫籍为滁州者。
② 《鸿雪楼诗选初集》,另有四卷本、十五卷本,清道光间(1821-1850)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南京图书馆藏。
③ 《清代闺秀诗话丛刊》亦据此本整理。沈善宝.名媛诗话十二卷续集三卷[M]∥王志英,主编.清代闺秀诗话丛刊(壹).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337-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