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校园欺凌现状的实证调查与应对策略
——基于学校和家庭教育的视角

2019-08-07黄亚桥

滁州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独生子女机制校园

黄亚桥,刘 雨

校园欺凌问题近年来已经受到全社会的关注,特别是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为加强对此类事件的预防和处理,于2016年4月28日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国教督办函〔2016〕22号),部署要求各地各中小学校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2016年11月,教育部、中央综治办、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部门又联合发布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从预防、处置到防治校园欺凌均具有详细的指导意见与分工。这也使得校园欺凌防治成为学校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小学生校园欺凌,不仅需要对已有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回顾,更需要从现实出发对小学生校园欺凌现状有所了解,如果说“《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首次从国家层面对学生欺凌提出了治理要求,”那么“《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则从综合防治的角度提出了建立长效机制的要求。”[1]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安徽省某小学的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发现学校和家庭在校园欺凌干预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视角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制定更有效的校园欺凌干预政策和机制有所帮助。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选取了安徽省某小学的3-6年级的学生,且年龄在8-13岁之间,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来了解该小学校园欺凌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趋势。通过系统抽样的方法,在每个年级每隔两个学生抽取一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每个年级抽取50人,共发放2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70份,问卷有效率85%,其中男生90人,女生80人;三年级44人,四年级43人,五年级41人,六年级42人。独生子女64人,非独生子女106人。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陈世平修订的Smith版欺凌行为问卷,共22个项目,分为朋友、欺凌、被欺凌和旁观四个维度。[2]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通过对校园欺凌文献进行梳理,了解已有研究现状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以了解小学生校园欺凌现状。

二、小学生校园欺凌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一)欺凌/被欺凌的总体情况

1.欺凌/被欺凌的卷入情况(见表1)

表1 各个年级的欺凌/被欺凌的卷入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在170名学生中,被欺凌的人数为43人,占被试总人数的25.29%,其中三年级最多,有16人,五年级最少,有7人;欺凌的人数为10,占被试总人数的5.88%;被欺凌过又欺凌过别人的占被试总人数的3.53%。在此次研究中有34.71%的学生卷入到欺凌行为当中,这说明欺凌行为在小学生中间是存在的。同时从该表中我们还可以看出三年级欺凌现象比较严重,五年级欺凌现象最少。欺凌行为随着年级的增加而减少,欺凌行为未卷入儿童人数随年级的增加而增加。

2.欺凌/被欺凌发生的性别情况(见表2)

表2 欺凌行为发生的性别情况

在43名被欺凌者中,男生有24人,占比14.12%,女生有19人,占比11.18%;欺凌者的男生7人,占比4.12%,女生3人,占比1.76%;既是欺凌者又是被欺凌者的男生和女生人数相同,均为3人。

3.欺凌/被欺凌发生的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情况(见表3)

表3 欺凌/被欺凌发生的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情况

独生子女被欺凌的人数为20人,非独生子女被欺凌的人数为23人,非独生子女被欺凌的人数高于独生子女3人;成为欺凌者的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人数相同,均为5人;既是欺凌者又是被欺凌者的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人数也相同,均为3人。

(二)欺凌/被欺凌的具体情况

1.欺凌行为的类型。通过对小学生被欺凌类型调查发现,小学生被欺凌主要为身体欺凌(占39.05%)、言语欺凌(占54.43%)和关系欺凌(占6.52%)。欺凌行为有44.95%是发生在同班同学之间,28.44%的欺凌行为的欺凌者是同年级其他班的同学,26.61%的欺凌行为的欺凌者是高年级的同学。小学生被欺凌的地点比较集中,主要发生在学校,其中教室的为30.77%,学校其他地方的为38.46%。

2.学生面对欺凌行为的态度。一方面,当小学生面对欺凌行为时,47.6%的学生去报告老师,43.5%的学生会帮助被欺凌的小朋友,5.3%的学生选择离开,2.4%的学生只管做自己的事,还有1.2%的学生也跟在后面欺凌。另一方面,当小学生自己受到欺凌时,33.5%的学生会将自己受到欺凌行为告诉朋友,30.6%的学生会将自己受到欺凌行为告诉父母,只有19.4%的学生选择告诉老师。

此外,在教师和家长对欺凌者的态度上,只有10.6%的欺凌者受到父母批评,7.1%的欺凌者受到老师批评。

三、小学生校园欺凌防治存在的问题

通过问卷调查,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视角发现该小学在校园欺凌防治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校校园欺凌干预机制不健全

校园欺凌干预机制是学校有效预防和制止校园欺凌行为的重要手段,一般包括校园欺凌预防机制和校园欺凌处理机制。但是,通过调查发现,一方面从调查中我们发现5.3%的学生选择离开,2.4%只管做自己的事,1.2%学生跟着欺负这个小朋友,这说明小学生对校园欺凌行为认知存在不足,认为欺凌行为只是他们在玩闹,所以他们离开或者只管做自己的事或者跟着欺负这个小朋友,根本上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行为也已经属于欺凌行为。并且调查发现只有19.4%的同学受到欺凌会报告老师,这同样说明了学生没有明确清晰的认知欺凌行为,没有认识到欺凌的严重性。另一方面从调查中我们发现19.4%的同学受到欺凌报告老师后,其中仅有7.1%的欺凌者受到了老师的批评,说明学校对校园欺凌行为处理不完善,大部分的学生第一时间还是没有受到批评的,学生年龄小,经常是通过表扬和惩罚来建立他的是非观,他参与了欺凌,而老师和学校没有给予重视,做出评价。该小学还没有建立有效的校园欺凌干预机制,这与学者郑彩华针对天津中小学校园欺凌预防应对现状调查的结果一致,在其调查结果中发现“仍存在少数教师对校园欺凌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部分学校对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的政策要求执行不到位”和“家校合力预防与应对校园欺凌的应有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3]因此,亟需“亡羊补牢”,建立健全相应的干预机制。

(二)家庭教育在校园欺凌干预中缺失

已有研究表明,家庭是造成校园欺凌行为的重要因素,主要体现在“‘和’与‘忍’的文化对欺凌行为的无意识强化与确认,家庭结构失能和不良家庭环境助长欺凌性格的形成,家庭教育的忽视及家长教育观念的落伍不利学生个性培养。”[4]因此,家庭教育在校园欺凌干预中发挥必不可少的作用。通过问卷调查发现,面对欺凌行为时只有30.6%的学生选择告诉父母,而仅有10.6%的学生因为欺凌他人而受到父母的批评,这反映出家长对校园欺凌并不重视甚至持消极态度。家长对于孩子欺凌别人没有做出正确的解决反应,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发展。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家长对校园欺凌的内涵没有明确的界定,对校园欺凌造成的危害没有清晰认识,家长无法判断对于自己处理校园欺凌事件的方式是否妥当。因此,对于校园欺凌行为干预,提高家长对校园欺凌的认识,发挥家庭教育在校园欺凌干预中的作用刻不容缓。

四、小学生校园欺凌防治的改进建议

(一)学校在校园欺凌防治中的职能

预防校园欺凌行为,需要构建“以建制为主的多学科、多层次、多主体参与的社会支持干预机制,”其中的“多层次和多主体”是指“中央政府、教育部门、社区、家庭、学校应明确各自职责,有所为有所不为。”[5]因此,在校园欺凌干预中,学校应发挥其应有的教育、文化和管理三大职能,建设无欺凌的平安文明校园。

1.教育职能。首先,学校应大力开展校园欺凌预防专题教育,讲授校园欺凌的内涵、表现、类型、危害以及预防等教育内容,并开展相应的主题班会、主题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对校园欺凌危害的认识,增强预防校园欺凌意识。其次,设立校园欺凌课程或者将校园欺凌干预纳入课程中,“英国中小学将学校制定的反校园欺凌政策作为学习材料进行学习,结合教育行政部门下发的相关资料进行讲解与教育,入学新生是接受教育的重点对象。”[6]我国学校应该借鉴,将校园欺凌干预内容纳入到道德与法治、语文等课程中,或者开设专门的校园欺凌干预课程。

2.文化职能。学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友善的校园文化。首先,构建和谐友善的校风、学风和班风,学校氛围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和谐友善的氛围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个性,反之亦然。其中重要的是和谐友善的班集体建设,因此,班级应注重创设温馨、友善的教室环境,倡导相互尊重、平等友爱的班级文化。其次,举办和谐友善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举办读书会、小小演说家、艺术节、辩论赛等文体活动,帮助同学增强凝聚力、荣誉感和合作意识。

3.管理职能。在发挥教育职能和文化职能的同时,还需要发挥学校的管理职能,通过制度建设,建立校园欺凌干预机制,包括校园欺凌的预防机制、报告机制、应急机制、处理机制、奖惩机制和善后机制等。针对许多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在放学后和校外的情况,应该“加强课后服务管理,推进课后服务与学校教育教学、与家庭监护教育的有机链接”,[7]因此,学校在发挥其防治校园欺凌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家校合作,做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校园欺凌干预工作上有效衔接。

(二)家庭在校园欺凌防治中的责任

1.自我教育责任。《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中要求学校“要通过家访、家长会、家长学校等途径,帮助家长了解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知识,增强监护责任意识,提高防治能力。”与此同时,家长更需要加强自我教育,对校园欺凌防治具有自觉意识,自觉学习校园欺凌知识,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孩子教育中,并且,家长在家中应注意言语和行为,以免一些不良语言和行为成为孩子效仿的对象。

2.教育子女责任。有研究通过对天津市某小学3-5年级学生330人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父母教养方式和校园攻击行为呈显著相关关系,”[8]因此,家长应注重教养方式,不应过分严厉,也不能放任不管,而应多给予孩子关心,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进行平等沟通。同时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建设良好家风来重视对孩子的规则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家长在加强自我教育和子女教育责任的同时,还需要重视家校合作,在家校协同治理校园欺凌的框架下,通过不同分工,各负其责,与学校在校园欺凌干预上的相互合作,一旦发现校园欺凌行为应及时与学校进行沟通,在校园欺凌干预过程中配合学校工作,以便将校园欺凌对学生的负面影响降到最小。

总之,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作为校园欺凌干预的两大主体的学校和家庭,在校园欺凌教育与干预上仍然存在不足,需要加强学校的教育、文化和管理职能以及家庭教育来改进,尤其需要建立校园欺凌干预的家校协同治理机制。

猜你喜欢

独生子女机制校园
图说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独生子女可以直接继承房产吗?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独生子女不能完全继承父母遗产?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