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波兰“道德焦虑电影”的诞生背景及其特征研究(1976-1981)

2019-08-06王庚怡

艺术评鉴 2019年13期
关键词:波兰

王庚怡

摘要:从1976年开始到1981年结束,波兰电影出现了一股新潮流,这股潮流被称为波兰“道德焦虑电影”。该潮流的出现与不幸的波兰历史息息相关,该时期创作的电影主要有两个基本特征,一个是对历史和对真实的探求,代表导演是安杰伊-瓦伊达,第二个是对社会现实和道德认知的揭示,代表导演是扎努西。虽然该潮流存在了不过短短5年时间,但创作出的电影作品在国际电影节上屡获大奖,在波兰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键词:波兰   “道德焦虑电影”   安杰伊-瓦伊达   扎努西   斯大林主义体制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3-0152-02

一、悲惨的波兰史,恐怖的苏联共产主义体制的侵入

任何一个电影流派,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与历史和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紧密地联系。当然波兰“道德焦虑电影”也不例外。纵观波兰历史,波兰不断地被苏联,奥地利,普鲁士等周边国家侵略,在1772年、1793年、1795年,三次遭到瓜分,终于在1918年11月3日独立,但是好景不长,1939年9月1日德国法西斯的铁蹄又踏进了波兰的国土,虽然在1945年1月16日在苏联红军的帮助下解放了华沙,同年2月1日建立了波蘭临时政府。但是,国家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因为1947年2月新上任的波兰总统贝鲁特,有着非常浓厚的“亲苏”倾向,在治理国家方面,需要看苏联的脸色,贝鲁特政府也就自然地成为苏联的傀儡政府。

代表性的抗争是1944年8月的为了争取独立自由牺牲了24万鲜红生命,最终以悲剧收场的华沙起义,1956年6月28日的劳动者为了争取待遇改善,导致数名劳动工人牺牲的波兹南事件,1968年3月的华沙大学生编排密茨凯维支的《先人祭》,因为内容有反苏倾向,被波兰当局明令禁止,从而引发了大学生的抗议运动,为抗议1970年生活日用品价格上涨,波罗的海沿岸都市劳动者暴动,1976年农业不振,因通货膨胀而引起的国内食品价格上涨,引发拉多姆地区劳动者大罢工,1980年格但斯克列宁造船厂大罢工金和团结工联(Solidarnose)的设立等, 这一切的抗争不仅仅是波兰历史重要的转折点而且还是波兰“道德焦虑电影”非常重要的主题。

二、波兰电影的作用,以及“道德焦虑电影”的登场

波兰电影史上根据历史事件而创作出的电影可以追溯到1929年,在1935年解散的波兰的电影团体“出发(старт)”可以找到电影创作纲领。在这个团体里面关于电影的本质问题进行了讨论,而且还上映了很多世界上有名的非商业影片。使更多的观众参与到电影艺术里面,并在波兰建立了电影评价的美学规范和创作根基,而且还确定了电影的就是对现实社会反映和再认知的艺术载体”当时著名的电影评论家富克谢维奇(Fuksiewicz)曾说“波兰电影要做的事情就是要揭露出波兰社会的混乱和道德行为的实际面貌,然后找出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以便更好地建设波兰”由此可知,波兰电影要积极地承担起社会责任和道德指向这两个责任。还有波兰著名导演安杰伊-瓦伊达1980年在格但斯克的波兰电影导演协会上发表了一次演讲。他说“电影创作者要深刻捕捉到波兰现实中的问题,对于社会里面人民群众所遭受到的苦痛,奋斗,悲剧等,通过摄像机要把这些要素放大出来,通过电影,即使能给观众精神层面上的感动或者是鼓舞就是电影创作的成功”由此可以看出,导演瓦伊达对电影创作的理解就是不仅仅反映社会现实,还要通过电影创作给与群众正确的行动方向和对历史的总结评价。

像这样进行创作的电影潮流被称为波兰“道德焦虑电影”。但对“道德焦虑电影”起止期间的定义上面每位电影史研究者都有不一样的看法。笔者认为“道德焦虑电影”起于1976年,以安杰伊-瓦伊达的《铁人1976》和克日什托夫-扎奴西的《黑幕风云1976》这两部电影为代表,开创了波兰“道德焦虑电影”的先河,止于1981年,以1981年12月13日包括耶尔齐卡瓦莱罗维奇在内的21名长官通过军事政变的方式对波兰全境进行戒严警报,导致大量导演逃亡海外,波兰“道德焦虑电影”的创作宣告结束。

三、波兰“道德焦虑电影”的主题特征

(一)对历史的探求和对真实的追求

波兰“道德焦虑电影”主题特征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对波兰历史事件的探究和对真实的揭示。主要的创作基调大多是揭示波兰在苏联斯大林共产主义体制下,被歪曲伪造的历史事实。其代表作品是安杰伊-瓦伊达执导的《大理石人1976》。导演安杰伊-瓦伊达通过这部电影揭示了一个人物如何英雄化,然后神格化,最后毫无痕迹地消失,将英雄的悲剧性和历史的虚构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影片中斯大林的肖像画不断出现在画面里,影片并不仅仅对波兰历史进行再评价,而且还是对当时斯大林恐怖主义的告发,打破了当时所谓禁忌的墙壁。给后来的电影创作者提供了创作方向。

导演安杰伊-瓦伊达的另外一部电影《铁人1981》和《大理石人1976》一样也是一部对历史探究的电影。电影一开始便出现了一串‘电影里面人物是虚构的但是内容是真实的的字幕,通过字幕我们可以得知这是导演在强调这部电影的内容是按照真实地历史事件而创作的。为了提高影片的真实度,还在影片里面使用了大量的新闻素材。通过多样的历史事件的揭示,让观众逐渐知道历史事件背后的真相,并且直接批判了当时波兰政府和苏联斯大林主义体制。

和前两部影片一样,导演赖斯扎德·布加斯基执导的电影《审问1982》也是一部对于历史探求和对真实的追求的影片。但是和前两部影片不一样的是影片没有描述具体的历史事件,而是把焦点放到了一个人的身上。通过个人发生的真实事件,来揭示斯大林主义体制的残忍和暴力。导演赖斯扎德·布加斯基通过女歌手托尼娅的遭遇,揭示出了斯大林主义的邪恶和暴力,同时也对“亲苏”的波兰政府进行了批判。

以上列举的三部电影的重心主要是对波兰历史的探究,影片通过揭示波兰的历史,不仅仅揭露了苏联斯大林主义体制的残暴而且还对现在波兰直面的历史状况进行了批判。通过这种批判,波兰“道德焦虑电影”的最終目标就是在波兰过去的历史事件中寻找真相,并对其重新改写和定义。

(二)对社会现实和道德认知的揭示

由于苏联斯大林主义体制对波兰的强行侵入和干预导致波兰整个社会陷入了矛盾之中。电影创作者们自然而然的把焦点对准了当下矛盾的社会。以斯大林主义体制操控下的波兰社会所产生的多种社会性矛盾作为主题,进行电影创作。电影主题主要是国家权力和意识形态,社会和民众的相互关系等。通过对主题的探求对波兰社会里个人责任和道德标准进行强调。对于当下波兰社会直面的问题点进行诊断。

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执导的《影迷1979》也是揭示现实社会和道德认知的电影。这部电影的含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是电影创作和斯大林主义体制的关系;第二是波兰的现实社会的揭示;第三是电影创作者的职业道德和责任问题。导演耶斯洛夫斯基通过这个场面想要诉说的不仅仅是导演自我反映的一种方式,而更多的是一种对于电影创作者在电影创作的时候,一定要始终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的强调。导演耶斯洛夫斯基借助影片主人公菲利普,也表达出即使自己在充斥着权力味道的波兰社会现实中,也要保持自己作为一名电影创作者应有的道德准则和社会责任感。

波兰这一类“道德焦虑电影”细致地描写了波兰社会出现的多样的社会问题,以及对波兰社会道德,社会责任感的丧失进行了批判。电影所揭示的大多是电影创作者的责任感,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劳动人民的责任感等主题。其直接原因是斯大林主义体制强行侵入波兰,导致波兰国内产生了一系列社会矛盾。也正是基于这一系列的社会矛盾,使得波兰“道德焦虑电影”有了新的特征和使命。

四、结语

一个电影潮流的出现与那个国家的历史和社会现实有着紧密地联系。 纵观波兰的历史,自1772年,1793年,1795年分三次被他国瓜分,之后又被德国占领,虽然1945年受到苏联红军帮助得以独立,但是波兰群众并没有获得真正的自由,而是被苏联的斯大林主义体制所深深地折磨。对独立和民主自由向往的波兰人在国内爆发了一系列反对斯大林主义体制的暴动,但都遭了波兰政府的镇压。在这不安定的社会氛围中,波兰人民找到了斗争的“武器”—电影。一批电影创作者深刻的剖析了当下波兰社会的问题。1976年随着导演安杰伊-瓦伊达的《大理石人1976》和导演扎努西的《黑幕风云1976》的登场,新的波兰“道德焦虑电影”诞生了,虽然在1981年12月13日因为军事政变,全波兰受到了控制,导致大量“反动”导演逃离海外,波兰“道德焦虑电影”宣告流产,但是创作出的电影作品在世界上广受好评,在波兰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猜你喜欢

波兰
德国车辆来波兰加油
波兰睡眠研究会
网络时代
数据认识波兰
波兰禁用“波兰集中营”一词
13张颠覆认知的讽刺画
波兰疑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