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毛女》中喜儿代表性唱段对人物塑造的作用
2019-08-06费芩雪
费芩雪
摘要:《白毛女》开辟了新歌剧时代,其中喜儿这个女主角代表了一个新女性形象,她从一个受压迫的女性变成了敢于和封建势力抗争的“白毛女”。笔者从《白毛女》《恨似高山仇似海》这两个唱段分析,展现了喜儿形象的转变,并且交代了造成了喜儿悲剧的根源和喜儿决定与现实抗争的契机。
关键词:《白毛女》 喜儿 《北风吹》 《恨似高山仇似海》
中图分类号:J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3-0144-02
一、《白毛女》的创作背景及内容简介
《白毛女》创作于1945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延安鲁艺文艺学院响应座谈会精神的号召,以流传于晋察冀边区白毛仙姑的传说为原型集体创作出来的。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张鲁、瞿维、焕之向隅、陈紫、刘炽等作曲,被誉为中国民族新歌剧的里程碑,是中国歌剧的经典之作。《白毛女》在当时顺应了人民斗争的需要,其一是揭露了当时封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农民阶级深受压迫,迫切的需要改变这种现状。其二是喜儿代表了一批勇于反抗的新女性形象,女性不再是只会逆来顺受,没有社会地位的形象了。
二、《白毛女》选段的分析及研究
喜儿在《白毛女》中的唱段较多,这些唱段为塑造丰富的人物形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戏剧矛盾的一步步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笔者在她众多的唱段中挑选了具有代表性的选段,希望通过这些唱段的分析能更完整、更全面地将喜儿的音乐形象,以及角色的特性呈现在大家面前。
自创作以来《白毛女》已经走过了七十一个年头,去年由文化部组织复排,该剧在全国巡演了一个多月,充分表明了它在历史上的价值和地位。笔者从喜儿的众多唱段中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两首作品,希望通过这两个选段能更加细致的展现喜儿的艺术形象。
(一)《北风吹》音乐分析及研究
《北风吹》这个唱段取材于河北民歌《小白菜》,这首歌出现在第一幕第一场,是喜儿出场的第一个唱段,塑造了一个盼着爹爹回家的十七八岁少女的形象。
曲式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整体在以G为宫音的七声调式上。旋律是对《小白菜》的改编,旋律尾音上行。这三段在旋律上是完全相同的,不同的在于唱词的安排,唱词设计的节拍不同表现了喜儿情绪上的变化。第一段:“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雪花那个飘飘年来到。”是在描述当时大年三十外面的环境,喜儿的演唱在此时应该是很平静的。到了第二段“爹出门去躲账,整七那个天,三十那个晚上还没回还”,这一段表现了喜儿对爹爹的盼望,以及向我们展现了故事的背景,喜儿家里是还不上账的农民家庭,也是悲剧的开始。这一段不同于第一段,情绪要在进一个层次,特别是八分休止的地方,要表现出喜儿哽咽的语气。第三段:“大婶子给了玉茭子面,我等我的爹爹回家过年。”表现了喜儿对于过年的期待,此时全剧的氛围是一派和谐的景象。
(二)《恨似高山仇似海》音乐分析及研究
《恨似高山仇似海》运用了河北梆子元素,来表现喜儿的愤怒。这首作品是第四幕中喜儿的唱段,表现了喜儿见到仇人时的恨和愤。
这首作品运用了悲壮、高亢的河北梆子元素。为不带再现的三段曲式,A段从第一小节到第二十一小节,其中一到七小节为引子,伴奏运用连续上行的三连音和十六分音符推动情绪发展,在歌曲还未正式开始前把观众带入到歌曲的情境中。第八小节到第二十一小节分为三句,每一句都是不规整乐句,并且运用了大量的倚音和空拍来表现人物情感。第一句“恨似高山仇似海”,这一整句都在高音区,对演唱者的气息有很高的要求,演唱时气息要沉下去,“恨”字音量要大,把喜儿的恨全部集中在这个音上,充满恨意的演唱。《白毛女》这部歌剧结合了许多戏曲元素,所以有很多“一字多音”的地方,如第一句的“山”和“海”这两个字,同时还运用了倚音和滑音,演唱时要唱出戏曲的腔调,换气的时间也要恰当,不能给人旋律中断的感觉。第14小节伴奏重复第13小节的旋律,旋律声部却是空拍,这里的空拍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第一句把观众带入喜儿的“恨”当中,14小节出现了空拍又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氛围,把观众的情绪带动了起来,后面的“我等待”三个字要唱的十分坚定。A段表现了喜儿迫切想要报仇的心理。
第22到第48小节为B段,这一段伴奏织体比较紧凑,带有一种叙事性,敘述喜儿在山洞里苦熬的三年,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是喜儿的申诉。这个时候旋律的节奏也变得紧凑起来,从八分音符变成十六分音符,从而把喜儿的委屈和愤怒的情绪渲染的更加清晰。前两句伴奏变成了三连音,很急促,而旋律声部又相对较慢,形成了对比。“你可知道我有千重恨!你可知道我有万重愁!”,这两句都没有伴奏在演唱时可以用类似于念白的方式唱出来,在演唱“恨”和“愁”这两个字的时候咬字要注意延长声母,给人咬牙切齿的感觉。“我受苦受罪”演唱时要带有哭腔,但是要控制音量,含蓄的表达内心委屈,不能全部迸发出来。“我吃的是山上的野果庙里的供献”,这一句旋律比较平稳低沉,在演唱时要用口语化的声音叙述喜儿在山洞里的遭遇。第二段最后一句喜儿再一次提到要报仇,把情绪再次升华,此时情绪是上扬的,但是“仇”字的旋律却是下行的,所以要控制声音,不能太过,可以看做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平静。
C段从第49小节到第92小节,是这首咏叹调的高潮部分,“我是叫你们糟蹋的喜儿”这一句要带有哭腔,表达了喜儿的委屈,“你们”后面停顿一下,表达喜儿对过去遭遇的怨恨与不齿。“我是人”这几个字音调上扬,带有甩腔,声音要扎实。之后伴奏变成了急促的摇板,也表现了此时喜儿委屈想要报仇的心情。在第65小节和第72小节连续出现了五个“你”字和九个“我”字(谱例5),这里是模仿喜儿内心的伤心,泣不成声的语气,特别是“我”字,还运用了两个休止符,表现了哽咽的语气。在演唱这两处时要注意这里每一个字要清楚,干脆,字正腔圆,不拖沓。“我浑身发了白”,这个“白”字旋律由小子二组F到小字一组G,旋律有很大的跳跃,也表现了喜儿情绪的变化,从对黄家的怨恨,到对自己现在处境的悲哀。“为什么把人变成鬼,问天问地都不应”这一句,左手并没有伴奏,所以给演唱者很大的空间,演唱者要注意语气和强弱,不能太平,要用说话的语气,比如第一个是问句,问自己为什么是这样的处境,声音应该是满含愤慨的。“问天问地都不应”这一句是喜儿受挫的内心,没有人帮助她,没有人帮她从困难的处境中逃脱出来。第83小节的“好”字,是对前面的总结,也是喜儿下定决心报仇,在演唱这个字时气息要扎实,咬紧字头,拖长声母。最后一句“我就是鬼,我是屈死的鬼,我是冤死的鬼,我是不死的鬼”,这一句旋律不断上行,情绪也是越发高涨。表现了喜儿变成了坚强的“鬼”,要与恶势力斗争到底,不再躲藏的心境。
《白毛女》中作曲家通过《小白菜》和河北梆子这两种音乐元素改编的曲调来呈现喜儿的心理变化过程,随着曲调的不断变化,喜儿这个角色也在不断地成长。作曲家根据性格的变化创作了不同的音乐主题,使音乐和戏剧更加恰当的融合在一起,不再是以前的音乐和剧情分割开来。同时还借鉴了秧歌剧的一些手法,吸收和改造民歌元素,运用了根据河北民歌《小白菜》《青阳传》改编的曲调,并加入了河北梆子和山西梆子的元素。既拉近了与人民群众的距离,又使音乐元素更加的丰富,形象生动的表现了喜儿的艺术形象。
喜儿本来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十七八岁少女,贫困的生活没有改变她善良的本性,可是在遭遇了爹爹的自杀,清白被玷污,被误认成“鬼”,喜儿的性格发生了变化,她变成了一位抗争者。失去了青春的喜儿是“悲壮的”,而勇于抗争的喜儿又是“崇高的”。喜儿的角色是悲剧的,悲剧性角色作为展示剧中主要冲突的存在,中国式的悲剧人物的结局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其中一种为“大团圆”结局,主人公无论经历多少磨难,终能达成理想。喜儿就是属于第一种,可以说是剧情发展的核心,作为推动剧情发展重要的一环,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喜儿有着各方面的冲突,与社会的冲突,与他人的冲突甚至与自身人性的冲突,在这些矛盾冲突达到一个顶峰时,就会产生反抗精神,而这些反抗精神就是作者想要展现给我们的内涵。
三、结语
这两个选段分别运用了《小白菜》和河北梆子这两种元素作为音乐动机发展而成的,代表了喜儿和“白毛仙姑”两种形象。表现了喜儿形象的转变,并且交代了造成了喜儿悲剧的根源和喜儿决定与现实抗争的契机,鲜明地展现了喜儿的艺术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