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应用型高校戏剧创作的教学实践

2019-08-06罗飞雁

艺术评鉴 2019年13期
关键词:星火教学实践

罗飞雁

摘要:以话剧《星火》的创作及指导为例,总结地方应用型高校戏剧创作的教学实践经验及其为地方服务的诸种可能性。

关键词:《星火》   戏剧创作   教学实践   服务地方

中图分类号:J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3-0133-03

2014年是中国高等教育转型的启动年,“应用型”成为普通本科高校的办学指导方针。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其规模不断扩大、同质化倾向日益明显。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建设,是高等教育应对这一趋势的结构性调整。自此,围绕市场增设具有应用前景的专业也成为地方性高校普遍的办学思路。顺应这一形势,2012年,黄山学院文学院增设戏剧影视文学专业。2014年,该专业并入文化与传播学院,成为这一新学院的生力军。笔者自2015年担任该专业核心课程《戏剧创作》以来,在遵循“戏剧创作”基本教学规律之上,积极践行“专业互通、实践提升、校地合作”的办学宗旨,探索“戏剧创作”为地方服务的诸种可能性。在教学思想上坚持以理论为基础,深入研究如何将理论切实落实到教学实践中,真正起到具有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创作的作用;在教学模式上,以“训练+体验”式教学为主,加大各戏剧元素的训练量,主张在舞台艺术的范畴内不断增强学生的戏剧创作能力,而非单纯局限在文学文本中;在教学内容中,增设为地方服务的行业剧、主旋律剧、正能量剧创作以及徽文化特色剧创作内容。同时,以赛事促教学。五年来,笔者指导十一部话剧及微电影剧本获得省级以上奖项。具有徽文化特色与为黄山地方政治经济文化服务的话剧创作三部,其中《思旧赋》获得“徽府茶行杯”2017年中国(安徽)大学生茶文化创新大赛团体竞赛二等奖;《星火》获得安徽省第七届大学生自创话剧展演乙组一等奖。本文即以大型话剧作品《星火》的创作与指导为例,总结地方应用型高校戏剧创作的教学实践经验及其为地方服务的诸种可能性。

一、主题和人物的确立

根据黄山市歙县大学生村官、黄山学院毕业生徐锋生前的先进事迹改编的话剧创作是黄山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于2017年初下达于笔者的创作指导任务。是集中展示文传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教学成果与实践能力的一次良好契机。无疑,这是“主题先行”的命题作文:弘扬时代主旋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新时代下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为此次创作的旨归。主旋律创作难以在主题上另辟蹊径,毋宁说,这是戴着镣铐的舞蹈。

任务伊始,笔者即和学生刘婧瑶(黄山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15级学生)开始积极的案头准备工作。《人性的高标、青春的礼赞》——大学生村官徐锋先进事迹报告会是关于徐锋生平及村官六年生涯最为重要的第一手材料。随着研读的步步深入,思路的渐渐清晰,此次创作首要解决的几个重要问题依次浮出水面:如何寻找切入大主题的小切口?如何平衡主题的理念性与人物形象的生动性?是依靠首尾贯穿的一个中心事件塑造人物形象、组织人物关系,编织矛盾冲突、强化戏剧性还是选择小事件厚情感大意味的处理?前两个问题是所有主旋律创作都会遇到的棘手问题,后一个问题则是基于徐锋素材的独特性而提出。这是彼此间有紧密联系的三个问题。我们化繁为简,寻找众多问题的突破口。将其归结为一个核心问题:即依据什么,挑选什么来塑造人物。纵观徐锋六年的村官生涯,我们发现,这并不是轰轰烈烈、高潮迭起的六年,而是任劳任怨、平平凡凡的六年。徐锋感人,在其默然独守平凡事业的精神。罹患癌症之后的“让肝”壮举惊天地、泣鬼神。徐锋感人,在其死而后已、至死方休的精神。“让肝”乃大事件,但专攻一点,其人恐有空洞之嫌,其思流于表面,其情必失之深厚。我们坚信,这牺牲非常人所能为,他必定是一个有信念的人。我们不仅想写出伟大的这个“果”,还想写出徐锋如何从平凡走向伟大的“因”,写出他的“一路走来”,让这“伟大”有坚实的人性根基。因此,我们将“让肝”处理为全剧的高潮,反观徐锋的来路。由此,定下了徐锋的人物基调:一个以扎根基层、奉献他人为信仰的当代大学生村官。“信仰”为其魂,“大学生”为其知识背景与精神谱系,“当代”体现人物与时俱进的现代意识,“村官”是其形而下之具体实践。

处处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今天,徐锋的理想主义精神是我们久违的精神遗产。在既定的主旋律主题之上,我们开拓出这样的表达。确定了这一基本的人物形象与创作思路后,事件及其合理虚构、围绕徐锋进行怎样的人物关系编织、以及戏剧结构甚至是全剧的风格,都变得明晰了起来。

二、情节的安排与戏剧结构的搭建

正如赖声川所说,戏剧密码就藏在戏剧结构的搭建中。我们将徐锋病危让肝处理成全剧的“高潮”之后,即以“高潮检验戏剧动作的统一性”[1]为准则,从“让肝”这一结构性的场面,往前追溯,搭建起戲剧结构的“对抗”及“建置”部分。我们从事迹报告会的材料中挑选出事件原型并进行大胆的合理虚构:解决“新农合”矛盾、村企业难题(粉丝厂留人、新旧销售方式的矛盾)、新农村建设(两村合并、扩建公路、喝上放心水)作为话剧“对抗”部分的核心戏剧事件。围绕其编织人物关系,组织戏剧冲突。“对抗”部分细致展现了徐锋如何扎根基层、奉献他人、践行理想的过程,也是他作为当代大学生村官与时俱进的现代意识与工作能力的具体体现。剧作的“建置”部分颇费心思:我们的初衷是想表达出“信仰”的“其来有自”,构建徐锋这一有信仰的人与故乡徽州以及母校黄山学院之间的精神联系。作为徽州腹地唯一一座高校,其戏文专业有义务有责任呈现徽文化给予这块土地及人民的深刻影响,创造出传承徽州文化精神的典型形象。这一主题一直是笔者《戏剧创作》课要探讨与实践的重要领域。遇到这样一个创作对象,正是师生求之不得的机遇。

我们借鉴了《悲惨世界》中米里哀主教对冉阿让的点化,在序幕中设置了“毕业宴”或“课堂”的规定情境,在此中表达徐锋所受到的精神感召。十分可惜的是,学生编剧最终没能处理好这一规定情境与整部戏的节奏关系,太短,不足以表达精神的影响与信仰的建立;太长,打乱了整部戏的节奏。但这一创作思路还是保留到了终稿,以其他的内容与形式表达。基于“信仰”必得呈现的思路,我们以“述志”作为第一幕的核心事件。将徐锋放置“初来乍到”的戏剧情境中,在誓当村官与反对声中建立徐锋与姐姐徐琳的矛盾冲突,在他人的不信任与嘲讽中,塑造一个别有“怀抱”、坚定一己之理想的徐锋。

“信仰”是人物的魂,“信仰”也是这部剧品的魂,它必得有一个传承,这部作品的表达才是完整的。剧本不能结束于让肝与死亡,信仰必得重获生机。同时,为呼应“序幕”,我们设计了“尾声”,设置了“清明”的规定情境,被徐锋让肝拯救的孩子成为清明续志的重要人物。序幕缘起,第一幕述志,第二幕解决新农合,第三幕迎难而上,第四幕病危让肝,尾声清明续志,一部大戏的戏剧结构就这样建立了起来。

三、寻求适当的戏剧风格与表现形式

该剧并不是线性时间叙事,而是根据主题表达与人物塑造,特别设计了一个有意味的形式。戏的四幕主体实则是徐锋病榻之际,知大限将至,写下的关于自己六年村官生涯的回忆与记录,这是徐锋对这个世界最后的温柔告别,也是徐锋的遗志。序幕是因病回忆与记录的缘起,之后的每一幕都以徐锋回忆的独白串起或收束,交代这一幕主要的戏剧事件,并写下自己的心路历程,尾声再将这封回忆的信交至清明思旧之人,寄望后来人,传承信念,升华主题。信是独白,课是独白,述志是独白,清明续志还是独白。由此,形成这部戏浓郁的抒情风格。

之所以选择这样的表现形式与戏剧风格,首先是因为徐锋的一生平凡而动人,其了不起在于精神而非事件。如果仅将事件作为情节本身的构成因素,而不能将事件作为戏剧情境的要素,去开掘出事件中蕴含的人物的精神性,就是本末倒置,意味着此次创作的失败。遵循这一创作精神,在集中展现人物工作实绩的第三幕,我们也尽力呈现事件中的人物的戏剧性(即人物形象的独特性和精神性),而不是单纯的事件的戏剧性,从而有效避免了事件凸显湮没人物的创作通病。其次,在主旋律创作中实现风格化的追求,兼顾官方意识与个人表达,实现最佳的舞台演出效果,从而自然地起到教化作用。再次,“回忆——信——纪念——续志”不仅是独特的戏剧结构方式,也使“传承”得到了具象化的表达。最后,这也是为此次创作的学生编剧量身定做的风格。学生的阅历、观察与思考还不足以支撑中国基层的社会政治生态的全面与准确的呈现。扬长避短,必须对这样的题材寻找符合学生创作特点的路径。

四、高校戏剧创作专业服务于地方的几点启示

地方政治经济文化事业需要相应的主旋律剧、正能量剧与行业剧的创作。对于地方应用型高校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而言,必将之纳入教学实践,成为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板块。徽文化,作为文化内涵丰富的三大地方显学之一,如何在创作中体现其传承,表达对于其现代性转换的思考,是黄山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戏剧创作必得思考的主题之一。同时,寻找官方意识形态与传统文化精神共融的生长点,创造出符合我们时代精神需要,又在其身上寄寓着某种普适性理想价值的典型形象,是徽州当地主旋律与正能量剧努力的最终方向。此次的《星火》创作,迈出了黄山学院戏剧影视文学戏剧创作为地方服务的重要一步。

毋须讳言,此次创作确实存在诸多不足。其一,实地考察的收获不丰。学生编剧曾实地考察徐锋生前工作的歙县郑村镇潭渡村,从中得到的材料远没有徐锋事迹报告会的多。我们无法从这一原本至为重要的了解人物的途径中得到更多生动、丰满的素材。它多少影响了人物塑造的独特性。也在某种程度上提醒我们,个人化的调研与官方考察結合的重要性。其二,关于徐锋与徽文化以及黄山学院之间的精神联系没有得到充分的呈现。根植于徽州大地上深切的传统文化精神如何内化为当代大学生血肉里的人生信仰,这内涵丰沛的“传承”,我们还没有找到更为准确的人物形象的那个点去承载,也没有更为恰当的舞台表现手段去呈现。甚至在最后的舞台演出中,还因为时长或不能体会编剧原意而将其删去。它其实触及到了文学艺术创造“历史远景形象”的能力,并决定着作品所能抵达的精神深度。我们,只能期待下一次关于“徽州”的戏剧创作。

参考文献:

[1]谭霈生.论戏剧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星火教学实践
镜花缘(10)
林海雪原(四)
一慢改写星火绘画
基于三维软件和云班课APP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海底两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