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素描石膏像写生教学探讨

2019-08-06张鸿渊

艺术评鉴 2019年13期
关键词:画法刻画形体

张鸿渊

摘要:素描石膏像的写生作为美术学院的基础教育有其特殊的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教学过程中的积累研究,将石膏教学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以“虚”的概念进行整体概括的观察思维训练,二是以“实”的概念对深入塑造过程的细节极致刻画练习。这两个部分虽是两个不同方向,但有其逻辑关系,相辅相成,是解决素描教学中的研究和表现的两个主要问题。

关键词:素描石膏   虚   实

中图分类号:J20-05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3-0120-02

素描石膏像写生在我们当下的高等师范院校中是作为一门低年级的基础课程,石膏像写生区别于人像写生因为它是静止不动的,便于学生研究人物的光影变化和形体结构,而且是白色或单色的,可以抛去固有色的干扰,适合素描的研究练习。本文主要是针对石膏像素描写生中学生面对的两个基本问题的解决,一是解决研究对象的问题:通过素描石膏像写生研究人物或者物体的内部结构和造型特点;再者解决绘画表现形式的问题,素描的表现形式直接影响到绘画的创作形式,一切绘画形式都是为了表现对象,而且要不断从经典艺术形式中吸收营养并创新。现在的石膏像写生对象已不仅仅局限于西方经典雕塑,还应该有东方雕塑的写生。

笔者在素描石膏像的教学过程中总结出利用“虚”和“实”两种极致观察画法来应对解决上述两个基本的素描问题。大量的实验和练习充分证明了效果明显,而且还对未来绘画的创作的风格和方向提供了前期引导。

一、虚画法

虚,空也。——《尔雅》,虚与实相对,素描中的虚指的是模糊看不清楚,通常是指光线照不到的地方,远处的空间物体,看不清楚就会模糊发虚,西方透视法则里有近实远虚的规律。中国画论里也有虚实相生的说法,虚指的是空,无,是指绘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虚和实也是一对辨证关系。那么在素描石膏像写生中,虚,首先是一种整体观察方法。绘画过程中把握整体感是非常重要的,所有局部都归纳于整体之中。虚的观察方法是让学生眯起眼睛来观察对象,所观察的对象就会呈现出朦胧的大概的如同剪影般的形象,加之我们在布置写生的石膏像时候会目的性的布置一个方向的稳定光源,这样学生观察到的是光影的现象和层次变化,而不会被石膏像细节所干扰。虚的绘画方法是在过程中只需要以同一个方向的线条或调子模仿眼睛所看到的光影变化,画出深浅不一的各种形状的调子,这时候只要注意把握宏观的色序和微观的色距,要培养起比较观察的意识。头脑里要有浑然一体的概念,不要计较对象具体部位是什么。绘画过程中不需要考虑形体结构,不需要理性分析,只要求直观的模仿影调变化,而不能出现死的边线和调子,具体细节的形体刻画。

“虚”画法的最终画面效果达到类似于米勒,修拉的素描效果。米勒的乡村景色和人物,修拉的点彩式风格素描或油画作品,体现的是一种朦胧的,整体而浑厚的氛围,题材大都是场景性质的,人物和景物都浑然一体,弱化琐碎的细节,但是空间感更混沌通透。类似与中国汉唐陶俑,拙朴大气,又不失通透灵动。虚画法使学生避免了一开始就陷入细节刻画,关注所画的对象是什么,像不像,被动照抄对象,有意强化五官和明暗交界线或者边缘线的这些误区,还有被对象牵着耳朵走,被动地、局部地、孤立地、单纯地把眼睛停留在物体的表面现象和表面的细微表象上等等问题。从而主动去归纳形体,比较光影调子深浅顺序,模仿光影的形状特征,画出的对象是神似的写实而不是机械刻板的复制。“虚”画法克服了只顾局部观察的片面性思维方式,杜绝了画死,画呆板,进而提高了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

二、“实”画法

实,实在,结实,果实。意为充满饱满,与空相对。在绘画中的实为具体,真实,细节的刻画,质感的塑造。中国画中是繁、密,以实衬托虚,虚实相生,营造独特的东方意境之美。在石膏像的写生中实画法的观察是以局部出发,一开始意识就集中到细节和更小的形体范围,这时候的眼睛不仅是视觉的行为而且要运用到触觉,让视线如手一般触摸到形体的每一个局部细节的高低起伏、前后左右,这里的细节包括每一个小形体和附着于小形体上的表层的微观的明暗变化,如:污渍、小孔洞、划痕、裂纹、灰尘等等。这时候的眼睛,就如单反照相机的微距镜头,能观察到并放大这些细节。在石膏像的摆放位置距离我们写生者不同的情况下,我们肉眼能观察到的细节有限,这时候可以利用到图片的放大效果进行观察,手机,相机等工具也可以适当的运用,但尽量要避免一直照着图片画画,弊端在于缺失了对真实物体的感受性和直观性。

“实”的画法绘画过程是先从比较靠前的或者靠近我们的细节局部开始,由前到后一个局部单元到另一个局部单元的推进,用线如绳索捆绑般缠绕形体的高低起伏,光影变化,还原真实的石膏像固有色和质感。不放过每个细节的细微变化,追求极致的写实,锻炼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但是“实”画法不能是平均对待每个细节,画成了芝麻饼,满脸的泡泡。这样就陷入了面面俱到的平铺直叙中,画的很累观众也会看的很累。细节的刻画过程要把握精彩之处的,容易出彩的地方,注意到节奏感和空间感的变化,如交响乐一般,有高音,低音,合声等等的节奏变化,才会不单调乏味。可以参考类似风格的大师有丢勒,荷尔拜因等,还有他们的版画作品中对细节的精致刻画。近几年许多高校中开设的精微素描课程也有相同之处。极致的刻画细节,能更好表现对象的特征感受,甚至质感,也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力和表现力。

三、石膏素描像的“虚实”画法在创作中的引导作用

“虚”的画法是素描石膏像学习中的一个单元,研究整体造型的一种观察方法,归纳色调的一种画法。“虚”画法效果整体浑厚,有种朦胧、模糊的美感,虽然源于米勒、修拉古典大师的素描启发,但当代画家不乏也有利用這种效果者,最著名的就是德国画家格哈德·里希特的照片写实绘画,他利用照片作画,画面模糊不清晰,他曾说过:“我不是模仿一张照片,而是制造一张照片。不是制造像照片的绘画。”他觉得最重要不是通过画采用摄影的黑白及不清晰这些表面上与照片的相似,而是将摄影的特征,例如其客观性、保持距离性、真实性以及其放弃艺术性的构图转到自己的画中。因此我们看到虚的画法在图像的语境下被当代的画家转化为一种特殊的有价值的图像绘画语言风格。

“实”画法同样作为素描石膏像训练的一个单元,灵感来源于大师丢勒等绘画技法,精深见微的细节刻画,散发着令人迷恋的光芒。类似的风格也引申出了盛行于70年代美国的超写实主义(照相写实主义)绘画,它的主要特征是借助照相机,先把要表现的对象放大几倍,然后参考照片,用不漏痕迹的笔触,表现出精微的细节,甚至超越照片的细腻、逼真感的静物,人物或风景。超写实的绘画是不含主观情感的,能够更容易让普通大众所接受,传播范围更大。具有现代工业化、商业社会人类普遍严峻和冷漠感的形象,能传达出当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疏远﹑冷漠和缺少人情味。

四、结语

素描石膏像写生中“虚实”的这两种单元训练方法,在学生素描学习中针对性的解决了整体观察和色调对比的研究,还有深入塑造和结构研究,而且在表现手法上吸取前人大师绘画规律和表现风格,引申出了创作的几个不同方向,和当代生活观念结合。所以基础的素描训练也穿插进了创作思维的思考,对于学生绘画的学习会有好的帮助。但在此过程中对度的把握也很重要,比如“虚”画法中也会流域于盲目追求形式感而忽略形体空间的表达,“实”画法中对摄影的利用也会部分削弱绘画性和生动性,也容易面面俱到的刻板塑造。这些都是应该注意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华祥,杨慎修.王华祥与飞地艺术坊[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10.

[2]高宗英.素描之道[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

[3][美]阿纳森.西方现代艺术史[M].刘健译.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

[4][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朱疆源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画法刻画形体
一类无理函数的动力系统刻画
鳄鱼的画法
瓜里绘客厅
高校舞蹈形体训练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流逝的岁月 流淌的歌声
细致刻画,突显至爱
多变的形象
天空的画法
形体与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