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香砂六君子汤治疗脾胃虚弱型痞满病的临床研究※
2019-08-06陈升捷李志嫦
赵 鹏 陈升捷 李志嫦
(1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内科,广东 佛山 528200;2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沙头分院内科,广东 佛山 528200)
痞满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大致包括了西医学中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等疾病中有以上症状者[1]。该病在消化内科门诊患者中比例较高,病程长、病情容易反复发作,降低患者生存质量。本临床研究选用经验方加味香砂六君子汤,按照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治疗脾胃虚弱型痞满病,探索提高此类疾病中医药治疗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临床研究病例来源于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和病区的病人,中医诊断为脾胃虚弱型痞满病,西医诊断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患者7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纳入研究病例71例的基础上剔除合并消化系统其它疾病、其他系统急慢性疾患及脱落的病例,得到有效病例60例,其中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排除辨证不明确或有过多兼夹证候或明显兼夹证者、有其他影响胃肠动力的消化系器质性疾病和全身其他系统疾病及近两周内使用过影响胃肠动力药物者。
1.2 治疗方法 试验包括1周基线期、2周治疗期。观察组予加味香砂六君子方(由木香10 g,砂仁5 g,党参10 g,白术15 g,茯苓15 g,法半夏9 g,陈皮10 g,厚朴15 g,吴茱萸5 g,沉香3 g,紫苏梗15 g,炮姜5 g,炙甘草10 g,大枣10 g等组成),采用免煎颗粒剂冲服。对照组予国家药典香砂六君子方(党参10 g,白术9 g,茯苓9 g,炙甘草6 g,陈皮6 g,法半夏9 g,木香6 g,砂仁6 g等组成),均采用免煎颗粒剂冲服,每日2次。试验期间不得使用对本病本证有治疗作用的其他药物。
1.3 观察指标及方法 (1)观察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呼吸、心率、脉搏、血压、体温、体重指数等方面有无差异。(2)安全性观测项目:心电图、尿常规、血常规、大便常规、肝功、肾功等。 (3)脾胃虚弱型痞满病单项证候程度分级选取以下症状:脘腹胀满、餐后腹胀加重、胃痛、反酸嗳气、胃纳差、疲乏无力、恶心呕吐、口淡不渴、肠鸣、腹痛绵绵、面色萎黄、排便无力、大便稀溏等痞满的13个主要症状及舌质、舌苔、脉象,按以下分级标准评分:0级无症状;1级有轻度感觉但不明显;2级症状稍重但不影响工作;3级症状严重难于坚持工作。各级评分依次为0分,1分,2分,3分,累计所有症状的总分。
1.4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版)[2]:证候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1.5 统计学方法 在SPSS 22.0进行数据库建立、数据录入,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比较,检验水准α=0.05,双侧检验。
2 结果
2.1 2组脾胃虚弱型痞满患者基线期情况比较 结果显示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体质量指数、病程分布、生命体征、主要症状、Hp感染情况及证候总积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肝功、肾功等安全性指标均无异常。
2.2 2组脾胃虚弱型痞满患者治疗前后证侯指标比较 组间比较显示,经过2周治疗,观察组患者脘腹胀满、餐后腹胀加重、反酸嗳气、胃纳差、疲乏无力、恶心呕吐、腹痛绵绵、舌苔等证候指标好转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口淡不渴、便溏、肠鸣、排便无力、舌质、脉象等证候指标好转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治疗前后证候积分比较显示,经过2周治疗,患者脘腹胀满、反酸嗳气、胃纳差、疲乏无力、大便稀溏、恶心呕吐、便溏、肠鸣、排便无力、舌质、舌苔等证候指标较治疗前好转(P<0.05),治疗后患者餐后腹胀加重、腹痛绵绵两项证候指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差异显著(P<0.01),治疗后患者口淡不渴、脉象两项证候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2组脾胃虚弱型痞满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证候痊愈率36.7%,显效43.3%,有效16.7%,无效3.3%;对照组患者证候痊愈率23.3%,显效30%,有效36.7%,无效10%。经统计学处理,2组间疗效差异显著,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治疗后2组间痞满病证候群疗效率比较 [例(%)]
2.4 2组脾胃虚弱型痞满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2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香砂六君子方出自《中药成方配本》,被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本临床研究中观察组所采用的治疗方是在香砂六君子方的基础上加用大枣10 g,厚朴15 g,吴茱萸5 g,沉香3 g,紫苏梗15 g,炮姜5 g等组成。方中党参,味甘,性微温,功能补中益气、健脾益肺,治疗脾气虚弱之食少便溏、中气不足等证。白术,味甘苦,性温,功能补气健脾、燥湿利水,质多脂液,乃调和脾土之药也。茯苓,味甘淡,性平,功能利水渗湿、健脾、安神。法半夏,味辛,性温,功可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陈皮,味辛、苦,性温,功能理气调中、燥湿化痰。砂仁,味辛,性温,归脾、胃经,功能化湿、行气、温中。木香,味辛、苦,性温,功能健脾调中、行气止痛。吴茱萸,功能温中散寒、解郁、燥湿。厚朴,功专行气导滞、燥湿。紫苏梗,味辛,性温,归脾、胃、肺经,功专理气宽中。沉香,温中降逆,暖肾纳气。炙甘草,味甘,性平,补脾益肺、缓急止痛、缓和药性[4]。
从方剂组成来看,方中党参、白术性甘温,补气健脾;茯苓性甘平,功能健脾祛湿,利湿而不伤气,并可治疗脾虚运化失健、水谷不化所致的湿邪内聚,三药合用,味甘而入脾土,行健脾之功共为君药;陈皮辛温,能行能降,具有理气、运脾、调中的功效,可疏肝理气、和中、化湿、行气宽中除胀;法半夏辛温,和胃降逆、消痞散结、止呕;木香辛散温通、调中宣滞,共同行使调理中焦气机的功效,达到除胀消痞的目的;另以砂仁化湿行气、醒脾和胃,四味药共行辛温理气、散结除痞之功,共为臣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配伍既能健运脾胃又可调理气机,虚可补,滞可行,共奏健脾益气、和胃降逆之效,调理中焦气机使脾气得升、胃气得降,脾胃气机升降如常从而治愈中焦痞满之证。《本草通玄》云:“土旺则清气善升而精微上奉,浊气善降而糟粕下输”。本治疗方在香砂六君子方的基础上加用大枣、厚朴、吴茱萸、沉香、紫苏梗、炮姜等药物,增强了温中行气的功效,本临床试验显示该方可显著改善脾胃虚弱型痞满病患者的脾虚证候群。